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6-16 21:10:26| 人氣3,9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電影愛與死》自序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cover-final1.jpg

5月2日是天氣晴朗的好日子,我偷了個空去勞工公園看《台北星期天》在高雄勞工影展的特映。這部片子在高雄 的首映獻給了後勁天主堂的外籍勞工們,而我則是去勞工教育生活中心大禮堂看它的第二場。《台北星期天》是一部讓我非常驚豔的新銳劇情長片首作,我回到家就 在想該怎麼好好寫篇影評幫忙催票,唯恐這麼好的片子在鋼鐵人與葉問大師的夾殺下,只能默默上映又下檔。幾天後我把文章寫出來了,立刻就貼上部落格與網友分 享,然後開始繼續忙著本書出版前夕的校稿工作。
 
當晚,我的心裡湧現一個念頭,〈帶我回遠方 ——《台北星期天》〉這篇影評絕對要收進我的書中,儘管編輯進度早已過了收稿的階段。相較於《九降風》、《海角七号》、《囧男孩》、《艋舺》忙著尋求創作 者私人情感、文本脈絡與台灣新電影的聯繫,暗地裡對著過去傷感地告別;《台北星期天》與《停車》則是透過故事主人翁在台北都會的移動軌跡,呈現它們各自的 喜樂、憤怒、悲傷與期盼。而「時間」,則成為貫穿上述作品的共通核心。
 
有時是回顧、有時是追憶、有時是做夢假想、有時是限時倒數, 時間像是不穩定的變數,決定了故事裡的主人翁最後的宿命,同時也向外滲透,影響了電影本身的成績。《台北星期天》不僅僅是一部重要的台灣電影,我為它所寫 的影評對我自己而言,意義上更是不同。因為,在寫完這篇影評的瞬間,我忽然想起了為什麼這一年來這麼努力要將影評文字整理出版的關鍵原因(也就是所謂的 「初衷」),那就是——時間。
 
21世紀已然走完了十個年頭,台灣電影也從上個世紀末1999年台灣電影票房僅佔全年度票房收入總 和0.4%的低潮期(2001年台灣電影票房更直探全年度票房收入總和0.1%的最谷底),歷經新世紀《臥虎藏龍》、《一一》所引爆的全球效應、《你那邊 幾點》、《千禧曼波》花開並蒂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的光榮歷史,《美麗時光》、《藍色大門》的小而美成功行銷、《雙瞳》的跨國合製示範、以及《生命》、 《無米樂》掀起的療癒型紀錄片院線潮流,持續呈現波浪起伏的戲劇性變動。
 
這些年來,台片市場佔有率一旦超過2%就足以開香檳慶功的 難堪窘境,隨著2007年春《練習曲》所刮起的全台環島瘋,在天際間折射出一彎希望的虹光。稍後的《刺青》與《最遙遠的距離》,連同2008上半年的《愛 神幫幫我》、《流浪神狗人》、《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與《九降風》,彷彿接力般逐一堆疊、積累出一股前所未見的聲勢,終於造就了《海角七号》的空前神話, 隨後《囧男孩》與《一八九五》成功晉身千萬票房俱樂部會員,2009年則由《聽說》、《不能沒有你》、《臉》分別在票房、影展、國際合製領域各領風騷,算 是足以豐富多元地為台灣電影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劃下一個尚稱華麗的句點。而2010年的《艋舺》熱,則是宣告這波海角浪潮的正式結束,原來,「後海角年 代」才正要開始……。
 
海角神話將台灣電影拉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嶄新層次,然而過度膨脹之下無比升高的期待,卻也容易因著巨幅的落差而 瞬間崩盤。而我自己,從2002年一名業餘撰寫電影評論的部落客,逐漸進化到正式的影評書寫,轉眼間已邁入第八個年頭,算算也累積了六百篇以上的正式文 字,其中有的專為影展而寫,有的是應雜誌、專業電影網站邀稿,有的則是較為隨性而直接的部落格文字記錄;其中談劇情長片、紀錄片、學生短片、也談連續劇與 偶像劇,之所以決定以《台灣電影愛與死》為名,收錄七十三篇台片專論文章(總計二十餘萬字)作為我的第一本影評專書,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想透過文字,記錄這 段堪稱台片史上最多驚喜、或高或低、有悲有喜的指標性十年。另一個私人原因,則是想透過這麼一個「意象強烈」的書名,向啟蒙我邁向影評之路的前輩李幼鸚鵡 鵪鶉致敬。
 
平面媒體在網路猛烈攻勢中逐漸式微,台灣影評生態亦改從虛擬空間社群尋求更直接而巨大的共鳴與認同;或者應該說,網路文 化如今早已重新定義了影評的書寫方式,更進而質疑相關評論文字以「實體出版品」存在的價值。如果影評集在台灣書市中本屬於小眾,那麼以台灣電影為主要論述 的出版品就是「小小眾」,而以系統性歸納集結,去論述本世紀台灣電影位處臨界點上動盪十年的相關評論專書更是付之闕如,我很榮幸、也很驕傲把我的第一本影 評書,獻給了影響我生命至深的台灣電影。
 
 
                                             ˙ 2010年5月9日 母親節
 
 

台長: Ryan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