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18 15:29:08| 人氣3,4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呵護2009台北電影節.我的第1彈(呵護主題城市柏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來了,終於來了,偉大的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節片單終於公佈了。
 
今年主題城市是柏林。大家來說說看,一想到柏林會想起哪部電影?溫德斯的《慾望之翼》?法斯賓達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湯姆提克威的《蘿拉快跑》?還是沃夫岡貝克的《再見列寧》?
 
老實說,看完今年的片單,我真的更瞧不起游媽了。 她就是這麼隨便敷衍!偏偏就是挑中《再見列寧》、《蘿拉快跑》這兩部十年以內的「新」片,放棄《慾望之翼》、《柏林亞歷山大廣場》這兩部近年有「全新拷 貝」但可能版權費很貴的神品。雖說溫德斯的《慾望之翼》在台灣DVD盜版隨處可見,傳說原子也會發行正版 DVD,但這也是一部公認「非大銀幕不可」的經典之作,想一下,我們上一次在大銀幕上看《慾望之翼》是幾年前了?而《慾望之翼》與續篇《咫尺天涯》有沒有 連著在大銀幕上播映?為什麼硬要放棄這麼難得的機會呢? 
 
今年主題城市由於只有柏林一個,所以片子挑了三十多部,看起來份量好像還勉強足夠。真的是這樣嗎?且讓我來分析一下。
 
德國也算得上是電影大國,從早期默片、威瑪共和國時期與表現主義、納粹時期電影、戰後電影時期、1960-1980新浪潮時期、1990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合併、21世紀之交新電影,各個環節都有擲地有聲的經典問世。然而游媽卻像沾醬油一樣,每個時期都沾個輕輕一口,沾是沾了,只不過沾得非常沒有代表性。我真的無法理解,好好一個豐富感人的電影大國,被游媽策劃成這樣,初始電影鼻祖級的Max Skladanowsky、Oskar Messter如果地下有知,會不會想跑上來掐死她呢?
 
把時間點移到威瑪共和國時期, 德國表現主義首先在繪畫中展現,而後在文學、戲劇、音樂及建築藝術中相繼出現,形成了一場文藝運動,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映現了戰敗後德意志民族的社會心理 狀態。穆瑙、佛列茲朗、甚至Robert Wiene聞名遐邇的代表作《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游媽都視若無睹。游媽到底有沒有作功課?她又曉不曉得《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在2005年拍了新版? 她有沒有想過把新舊版一起邀來放,讓大家從表現主義去討論德意志美學?她又知不知道《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的編劇Carl Mayer在寫出這部表現主義代表性劇本後,相隔一年又轉而從偉大的戲劇導演Max Reinhardt的室內劇(chamber play theater)概念中發展出與表現主義相對的「室內劇電影」(kammerspiel-film)?還有,佛烈茲朗、穆瑙、Max Ophüls等幾位重量級德國導演,游媽又邀了誰?這段時期非常著名的「登山電影」,游媽您又否曉得(金馬或北影應該從沒放映過)呢?
 
再來說到納粹時期, 我就很想問游媽,最近出了本蘭妮萊芬斯坦回憶錄,關於雷穆勒拍攝關於她的紀錄片我們都在金馬看過了,《意志的勝利》與《奧林匹亞》也不陌生,遺作《水下印 象》有發行DVD,但怎麼不躬逢其盛邀一下她早期作品(主演《聖山》、執導首作《藍光》)以饗影迷呢?再者,這段時期好多德國導演因為自己或是親友的猶太 血統加上政治理念,離開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包括劉別謙、比利懷德、通俗劇大師道格拉斯塞克等。游媽您可不可以行行好,挖一下大師們在柏林時期的珍貴作品比利懷德算是挖了半吊子,讓咱們開開眼界,而且政治與藝術的相輔或是相悖,不也是一個很棒的切入角度(可順便開個講座)?還有還有,戰爭的殘酷令百姓忍不住透過影像中的歌舞與愛情麻痺自己,游媽您有沒有想到找《The Great Love》或是《Vienna Blood》,讓台灣觀眾一開眼界見識納粹時期的紙醉金迷?
 
二戰後的德國到1960年代新浪潮崛起前,我就要讚美一下游媽有 選敗戰後的首部德國片《兇手就在你身邊》,但只選這麼一部當代表會不會太陽春了點?這階段包括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巨匠羅塞里尼充滿力道的《德國零年》、改編 傳奇劇作家Wolfgang Borchert劇作的《Love’ 47》、Bernhard Wicki打入美國市場的德國觀點二戰史詩片《橋》,都非常吸引人啊!
 
終於來到風起雲湧的1962年奧伯豪森宣言, 一群新銳導演高喊老電影已死,積極推動新電影語法、成立專業電影學校,雪朗道夫、荷索、法斯賓達、Jean- Marie Straub、Hans-Jürgen Syberberg這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名字,在本屆台北電影節中被「刻.意.忽.略」,Alexander Kluge 在1966年執導非常具有指標性地位的《Yesterday Girl》也未出現在片單上,是因為觀眾太熟悉?還是因為版權金太貴?難道游媽您覺得光靠一部《德國之秋》,就可以解釋德國電影史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這算「大補帖式」邀片策展法嗎? 
 
德國新電影特色之一是好幾位女性導演發光放熱,這正好可以和蘭妮萊芬斯坦呈以及當代的多莉絲杜利(《當櫻花盛開》)、卡洛琳林克(以《何處是我家》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女性導演呈現對話狀態,游媽您的確很識貨做了女性主義導演赫克桑德爾的小專題但地位同樣尊崇的瑪格麗特馮卓塔也有好幾部經典值得一邀啊,比如她那部描述柏林圍牆倒塌的《承諾》,雖然曾在金馬影展演過,但畢竟總是比重端《再見列寧》、《蘿拉快跑》這類片商片老菜有驚喜吧?另一位教母級導演賀瑪桑德斯布拉姆斯既然都要來台灣,您怎麼就不好好做個深度專題禮遇人家?非要把導演焦點鎖定哈薩克跟美國導演,您這是暗示這位教母「不值得」做專題嗎?您這樣會不會太浪費那張來回機票了呢?
 
我的第一彈,今天就先呵護到這裡,第二彈會繼續談1980年代以後德國電影,以及主題策劃的可能思考方向。歡迎大家多多轉寄這篇文章,也鼓勵大家今年好好蒐集北影缺失,一起去投書抗議濫權又愛作秀的李永萍以及胡亂湊展的游惠貞。還有還有,請大家有空去國藝會幫我投票一下。目前我已投稿了〈愛情是個公共議題—《尋情歷險記》〉、〈「SWEDE」影展的精神需求—從《王牌自拍秀》看南部影展生態〉與〈創作者的悲憫—從波麗士大人看王小棣的創作核心〉三篇評論,有加入會員的朋友請記得投我一票唷,每個會員每個月可投各篇文章各一票,這項投票活動將會持續進行到2009年12月31日為止。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電影開演」

台長: Ryan
人氣(3,4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展觀測站 |
此分類下一篇:呵護2009台北電影節.山寨版主視覺正式登場
此分類上一篇:游媽來了.第11屆台北電影節也來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