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新台灣新聞週刊〉第607期「電癮隨筆」專欄,請勿轉載,謝謝!
作家,往往就是透過「創作」這檔子事,來發洩自己滿腔的愛恨悵惘。所以,從字裡行間去一一推敲、對號創作者不為人知的一塊塊私密,去填補他們生命歷史中最隱晦的那段空白,一方面既滿足了廣大讀者群對名人軼事的強烈好奇心,對於眾家粉絲及專業研究者來說,更是一樁媲美推理小說拼圖解謎的高難度挑戰。例如改編自崔西‧雪佛蘭同名暢銷小說,以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維梅爾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如何被畫出來的前因後果為故事主幹的英國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就為我們作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後設」示範。
或許是今年初台灣才剛上映過的【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以碧翠絲‧波特生平為本)成績實在太過平庸;相較之下,描述另一位著名英國女性作家珍‧奧斯汀早年戀愛與創作經歷的【珍愛來臨】,就讓我驚喜處處,簡直是重新回味了當年初看【莎翁情史】時的無限愉悅與美妙。
【珍愛來臨】跟【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一樣觸及了當時正在萌芽的女性自主意識,探討女性面對婚姻、愛情、家庭、與事業中的為難之處。然而【珍愛來臨】高明之處在於,它只把上述「嚴肅」議題當成該片的一小部分配菜。它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劇本模仿英國言情教主珍‧奧斯汀的招牌寫情筆觸,以後設角度去解構、模擬,再組裝到珍‧奧斯汀自己身上,成就出一部浪漫無比的名人軼事傳記。
英國電影真的是愛極了珍‧奧斯汀的慧黠與細膩,而來自各國的導演們,則各有各獨特的詮釋與改寫。李安(【理性與感性】)的溫煦寬厚、派翠西亞‧羅塞瑪(【窈窕野淑女】)的陰沈挑逗、以及喬‧萊特(【傲慢與偏見】)的輕快活潑,呈現了他們各自心中不同的珍‧奧斯汀面貌。更有甚者,道格拉斯‧麥格拉軾的【艾瑪姑娘要出嫁】與艾美‧哈克林以《艾瑪》為本改編而成的當代校園YA喜劇【獨領風騷】,一古一今的改編成果同樣精彩。
在珍‧奧斯汀所屬的年代,嫁個好人家成了所有苦悶與不滿唯一的出口。而珍‧奧斯汀的六本小說,無一不在檢視、質疑、推翻這樣的刻板概念,對於時代女性的限制與啟發。事實上,寫作成了珍‧奧斯汀的發洩、寄託與慰藉。就像李安在訪談時說的,他拍【色,戒】是明寫王佳芝,暗指張愛玲;【珍愛來臨】的編劇也很機巧地把珍‧奧斯汀筆下的著名角色性格相互組合拼裝,讓電影裡的珍‧奧斯汀一角,在還原作家其人其事之際,又有著【傲慢與偏見】伊莉莎白的獨立性格,【理性與感性】瑪莉安的感性,以及【窈窕野淑女】芬妮的掙扎。至於一開始與珍‧奧斯汀冤家路窄的湯姆,除了被【傲慢與偏見】的達西先生附身,也流著【理性與感性】的負心漢威勒比投機怯懦的血液。另外,片中被珍‧奧斯汀發好人卡的「古意人」衛斯理先生,看起來像不像珍‧奧斯汀書中那一籮筐總被發好人卡的「好野人」角色(例如【傲慢與偏見】的柯林先生)的集合體?就算不是書迷,光看【珍愛來臨】的兩位編劇如何後設地安排珍‧奧斯汀因為這段初(苦)戀而受到啟發,以自己的戀愛對象為原型,一個字一個字地琢磨,寫出一本本傳世之作,那種如沐春風的暢快悠遠,著實迷人。
編寫英國電視劇起家的凱文‧胡德與莎拉‧威廉斯,當然是懂珍‧奧斯汀的。他們貪婪地擷取了改編珍‧奧斯汀小說的各家電影中最滋潤的部分,同時也向其他經典英國文學電影取經(例如【莎翁情史】的後設,【窗外有藍天】的裸泳片段,以及改編自哈代、亨利‧詹姆斯等名家代表作的電影神采…),交由同樣出身英國電視圈的朱里安‧傑若來執導。朱里安‧傑若並不貪心,他就跟【傲慢與偏見】的導演喬‧萊特一樣,把「言情」當成整部電影的大方向,抓緊言情,好好經營言情,毫不避諱地一再從階級門第與經濟現實這兩個言情電影必備的老式殺手鐧中製造衝突與轉折。於是,我們有了一部拼裝完美,悅目爽口且極其通俗的後設傳記電影【珍愛來臨】。
如果【珍愛來臨】的尾聲,只是讓「經歷苦戀」的珍‧奧斯汀如本片英文片名(Becoming Jane)所述,「成長」為「創作經典文學」的珍‧奧斯汀,那未免太過拾【莎翁情史】的牙慧,頂多只能說拾得比【波特小姐:比得兔的誕生】精彩一點罷了。事實上,【珍愛來臨】之所以扣人心弦,在於它跟喬‧萊特的新版【傲慢與偏見】不約而同以美麗無比的調度,劃下了浪漫的句點。【傲慢與偏見】那晨光初露中的安靜長吻,讓很ㄍ一ㄥ的達西先生終於解放;而【珍愛來臨】則是設計了一個「N年後」的尾聲,讓步入中年的珍‧奧斯汀與湯姆在一場宴會上重逢。那瞬間,晃動著的、記憶中依稀的身影,就這樣在珍‧奧斯汀白茫模糊的視線裡,悄然現身。而珍‧奧斯汀,再度念起了自己的小說。這段短短五分鐘的後話,不但在淡淡的悵然中,與電影開場時兩人的初識作出圓滿的呼應,更為「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作了最動人的影像化詮釋。
附記:
‧文中所提到的其他幾部改編自珍‧奧斯汀小說的電影,【理性與感性】、【窈窕野淑女】、【傲慢與偏見】、【艾瑪姑娘要出嫁】、【獨領風騷】都上過台灣院線,也有DVD發行,有線或衛星電視電影台也常播映。
‧觀賞【珍愛來臨】時,我一直想起瓊瑤的自傳【我的故事】。在那本自傳小說裡,她以一貫膚淺的夢幻筆調,重新省視了自己從不倫師生戀到私奔離家結婚離婚,再到成為別人家庭的第三者等三樁個人情事。我以為要瞭解瓊瑤,就該好好分析她這部私小說,除了充滿太多可供拆解對號入座的名人真實八卦訊息,更為她的代表作品(例如《窗外》、《浪花》等)提供不少解讀的樂趣。瓊瑤這般忠於自我的一貫夢幻,也合理解釋了她老人家非得在《我的故事》尾聲強調所有因為她的不倫所給予的或所遭受的傷害,「如‧今‧都‧已‧被‧弭‧平‧被‧寬‧恕」。當然,我也想起了最近重新被炒起來的張愛玲。她跟胡蘭成之間種種,好事者的確可由她的諸多長短篇小說中嗅到蛛絲馬跡,不過更有趣的是,已經自殺的三毛以此為原型,寫出了華語電影中難得一見的大格局言情史詩劇本【滾滾紅塵】。
‧【珍愛來臨】找很「美國」的安海瑟微來演英倫才女珍奧斯汀,從外型打扮到一口刻意的英國腔都顯得實在並非那麼合適。幸好我們還有一幫精彩的英國戲精(瑪姬史密斯、茱莉華特斯),幸好我們有表演越來越精彩的詹姆斯麥艾維,他從熱切到屈服於現實的怯懦卻又隱隱的不甘,表現實在傳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