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於開眼e週報
http://www.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asp?action=content&vol=067&page=c03
請勿轉載,謝謝!
★前言:
《麥田捕手的女孩》(The Good Girl)這部2002年的老電影,在台灣有線電視都已經播映過的情況下,居然因為沾上《斷背山》神奇傑克的光,而將在六月排上院線,這應該也算是台灣院線史上難得的個案吧!雖然《麥田捕手的女孩》的商業號召力來自星光閃閃的神奇傑克與怨婦珍,但背後的推手:編劇麥可懷特(Mike White),還真的值得好好認識一下。
★麥可懷特 &《恰克與巴克》:
偉大的導演尚雷諾曾經說過,每位導演終其一生都在拍攝「一部」作品,而其他作品,事實上只是變奏。我想,不只是導演,這句話也很適合用在麥可懷特的劇本(及許多日劇腳本家,例如野島伸司、例如野澤尚)身上。《恰克與巴克》(Chuck and Buck)絕對是麥可懷特的劇本原型,從《麥田捕手的女孩》、《橘郡男孩》回溯《恰克與巴克》,三部電影的男主人翁都是熱愛寫作的文藝青年,似乎都有著麥可懷特自身的投射,我們甚至能從其中挖掘麥可懷特在《搖滾教室》、《麥田捕手的女孩》來不及講的、沒機會明說的秘密。
麥可懷特聰明地把自己老實的、誠懇得近乎「耗呆」的外貌,投射到《恰克與巴克》的巴克身上。巴克的脆弱、巴克的怪異、巴克不願放棄的堅持,因此顯得無比真誠,格外令人心疼。很驚喜的是,《美國派I》的導演韋茲兄弟居然聯袂下海,為這部電影壯聲勢。長得很帥的弟弟克里斯韋茲(Chris Weitz)飾演另一位男主角 -- 事業有成(代價卻是放棄某段甜蜜過去)的中產階級恰克(上圖為《恰克與巴克》海報,前方吹泡泡者為麥可懷特,後方則是克里斯韋茲);至於哥哥保羅韋茲(Paul Weitz)則客串(但非常搶戲)俗氣的二流演員山姆。
在Gwendolyn譜曲兼主唱的〈Freedom of the Heart〉旋律中,《恰克與巴克》輕巧卻又放肆地釋放出晶瑩剔透的敏感與憂傷。巴克的生活,圍繞著玩具與模型,他的記憶與認知停留在十一歲那年與玩伴恰克共度的甜美光景中。當巴克的母親死去、當恰克已長大成為「查理」(Chuck的本名是Charlie),巴克還是拒絕變化。他天真地把自己放進色澤濃豔如泡泡糖般的過去,他開始寫作,把他跟恰克的童言童語,寫成一篇又一篇的劇作。在巴克的劇作的時空裡,「誓言」是不變的,友誼是永恆的。
原來,《搖滾教室》裡傑克布萊克那份任性的天真、那份拒絕長大的堅持,是脫胎自巴克一角。原來,《搖滾教室》裡傑克布萊克與室友Ned(麥可懷特飾演)、及Ned的未婚妻三人之間的緊張關係,早在《恰克與巴克》中就已經有更深一層的情慾戳刺。曾經被韋斯安德森的《脫線沖天炮》迷得團團轉的粉絲,應該也會愛上《恰克與巴克》那種宛若一曲輕盈小詩般的寫意風格。
★麥可懷特 &《麥田捕手的女孩》:
《恰克與巴克》以DV拍攝而成,曾在獨立精神獎拿下低成本類最佳處女作。接下來,麥可懷特與導演米格奧提塔再度合作《麥田捕手的女孩》,更是一舉入圍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等四個重要獎項,也讓麥可懷特順利抱回一座最佳劇本獎。
如果說《恰克與巴克》明明「有可能」變成一部GAY版《致命吸引力》,明明可以藉機渲染肉慾搞煽情搏賣點,麥可懷特卻把情慾流動沈澱到電影的最深處,改而讓一則關於童年、關於成長、關於選擇的小小黑色童話浮上檯面;那《麥田捕手的女孩》,毫無疑問是這則黑色童話的「麥田變奏版」。
假如把《麥田捕手的女孩》的劇本丟到好萊塢主流製片手中,我想真可能會被發展成類似怨婦珍最近剛推出即劣評連連的《玩火》吧?幸好麥可懷特巧妙地把沙林傑的《麥田捕手》裡滔滔不絕的憤怒精神,以及主人翁荷頓天真迷人的抱怨,編進神奇傑克飾演的男主人翁性格中。神奇傑克在片中自稱「荷頓」,包括他讀的書、他撰寫的小故事(那幾篇迷人的無厘頭小故事真是可愛極了),在在地提醒觀眾,這男孩…哦,或說麥可懷特,真的喜愛沙林傑的《麥田捕手》到了極點。《麥田捕手的女孩》藉著神奇傑克那份令人淌血的全心全意、憤世嫉俗與脆弱,對照出《麥田捕手》原著小說裡的荷頓,那份堅強與韌性。附帶一提,麥可懷特「照例」粉墨登場,客串怨婦珍的賣場同事警衛康尼,這角色戲份雖不多,卻是關乎怨婦珍終身幸福的關鍵角色哩。
原來《麥田捕手的女孩》裡的偷情怨婦珍及活在《麥田捕手》世界的神奇傑克,骨子裡一直拒絕NORMAL,任性地抗拒長大。如同恰克與巴克,注定只能把童年的苦澀酸甜,永遠沈浸在心底,從此長大成人;最後,面對世俗的壓力,較狠心較堅定的怨婦珍,即使珠胎暗結也能想出兩全其美的辦法,終於正式向童年道別,從此一個世俗眼中的「好」女孩;至於較脆弱較頑固的神奇傑克,只能選擇從人間蒸發……。
於是,我再次想起了《搖滾教室》的收場。麥可懷特親自下海飾演的Ned,終於在最後關頭,拋棄了穩定生活(包括象徵NORMAL的女友),和死黨傑克布萊克再一次重新追逐起曾經屬於他們的搖滾夢。
也許,這樣的任性,其實正是麥可懷特最誠懇的告白!
關於《搖滾教室》相關文字,請參閱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egend1976/3/1240282711/2004080617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