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台北電影節帶領我們一探俄羅斯電影的神秘殿堂,列寧片廠系列與導演焦點蘇古諾夫的作品雖然偉大,但也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在戲院裡夢周公去。再怎麼說,還是應該善加利用這次機會,好好在大銀幕上膜拜《十月》、《犧牲》等傳世經典。其他我非常想看的,首推拿下坎城金攝影機獎的《後街天使》、伊朗片《烏龜也會飛》、鹿特丹金虎獎得主《命中不註定》、捷克導演揚霍雷布克的《甜蜜布拉格》、美國獨立電影《窈窕老爸》及莫斯科影展最佳影片《敵人同志》等六部。
以下,從大師開始(我承認我看電影也是崇拜名牌導演、影展加持啦),依序羅列我已看過的幾部電影短評。
01.《創世紀》Russian Ark
雖然《創世紀》早在金馬及國民戲院數位影展映演過,雖然台北電影節過後也要正式上台灣院線,雖然我在硬撐著看完《父子迷情》後非常確定我絕不會欣賞蘇古諾夫的其他作品,但…我還是要把《創世紀》列為本屆影展最非看不可的經典影片。因為,在黑暗戲院中觀賞大銀幕版《創世紀》,絕對是畢生最神奇的體驗之一。
容我不客氣地說,如果不是透過大銀幕來膜拜《創世紀》,其實稱不上「真的」看過這部電影。《創世紀》的最大噱頭在於蘇古諾夫藉由一鏡到底的攝影方式來表現縱向時間歷史及橫向空間建築的壯闊綿延。謎樣的黑衣人浪遊了整棟博物館,配合畫外音的導覽,蘇古諾夫以魔幻寫實的筆觸帶領觀眾穿梭聖彼得堡的過去與現在。視覺上驚人的華麗,讓我忘記去計較《創世紀》到底是否真的一鏡到底;聽覺方面,波淘洶湧與幽靜絮語的此起彼落,就算閉上眼睛,在一片黑暗中也能感受那如詩的韻律。這真的只是一部電影而已嗎?這是一部紀錄片,這是一支音樂MTV,這是一套攝影書冊,這是一場音樂會,也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一本教科書、一間博物館、一堂歷史課…。
02.《壞教慾》Bad Education
雖然《壞教慾》只是來湊熱鬧客串本屆台北電影節的神秘場嘉賓,雖然七月初《壞教慾》就要上院線了,雖然我真的不覺得《壞教慾》的成績有超越《慾望法則》或《我的母親》,但我還是要推一下這部美麗的大師之作。
我非常驚訝《壞教慾》跟港片《妖夜迴廊》故事的雷同,都是懸疑的黑色類型電影,都涉及勒索敲詐、教會性侵、手足變裝以及童年陰影。不過,從這兩部電影的成績也明顯可見兩位導演手法之優劣。看看李志超把一部有潛力的電影導得多麼七零八落,而類似的故事到了阿莫多瓦手裡,卻蛻變成一篇美麗異常的詩歌。片中的回憶片段(寄宿學校一群小男生跑來跑去、男童唱〈月河〉的片段),絕對有資格名列本年度最最美麗的銀幕時刻。除了變性、謀殺等一貫的阿莫多瓦式執迷,這回談起戀童、談起後設的戲中戲。如果說《我的母親》是在向《彗星美人》致敬;那這回的《壞教慾》顯然就是希區考克《迷魂記》的迷離情慾變奏了。
另外,曾經被十五年前的《慾望法則》電得「皮皮剉」的老影迷,會驚喜地發現《壞教慾》其中好些片段幾乎就是《慾望法則》的再延伸。變性人與神父、變性人的姊弟關係到男主角的導演身份等身份關係的重疊;變性人充滿鄉愁地步入禮拜堂向神父質問當年性侵的難堪回憶…,這些情節的再現,一方面昭告觀眾兩部電影的雙生身份,一方面或許也算是阿莫多瓦的男男自剖。如果說一個導演終其一生都再拍攝一部電影,那我相信《慾望法則》就是阿莫多瓦的創作原型。
在《壞教慾》中一再出現的老戲院、海報、老電影,是阿莫多瓦的鄉愁與私密的個人記憶。片中那個角色比較接近他自己?或者說好幾個主要角色都有著他自己的影子?如同故事裡的人重新捏造記憶,藉由如此方式來控訴、緬懷、報復以及自我修補,往外跳開一層,這也許正是阿莫多瓦長期以來一直藉由「創作電影」在做的、一直如此執著於探測慾望底線的原因之一。假如他是藉著拍電影來自我心理治療,那戲院裡看著他的電影的影迷們,不也如此嗎?
我總覺得《壞教慾》對幾個略帶「反派色彩」角色們慾望轉折的處理,不如以往細緻、微妙(阿莫多瓦絕對有能力弄得更好)。我主觀地認為,即使《壞教慾》在技法上已臻無懈可擊的境界,情感上的熱度卻不如阿莫多瓦八0年代的作品那般熾熱。阿莫多瓦式愛情向來有著一股即使血已流盡,也無法絕塵而去的、至死不休的濃稠感。但隨著《我的母親》讓他戴上大師桂冠,他的電影愈發成熟厚重,即使激情猶在,早年那股生猛迷人的熱情卻是漸漸蒸發了。或許,這是許多影壇大師在藝術成就邁入「高原狀態」後,無可避免的宿命?
《壞教慾》繼續著阿莫多瓦對依戀、執迷、替代與補償等元素的探討。片中對演藝圈、宗教界黑暗面的諷刺部份,有著一股無奈、殘忍的幽默感,然而當所謂的真相壓倒、超越了對感官慾念的需求後,那悲涼的虛情假意竟揚起阿莫多瓦冷酷的訕笑與批判。相較於《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在怪異、尖銳中力求厚重溫暖的柔軟與堅韌感動,黑色的、迷離的、淒豔的《壞教慾》鋒利無情許多,也脆弱許多。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