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回到高雄,我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十七歲的天空》。本以為有機會重溫去年夏天回台時在電視上被《藍色大門》撩撥、激盪的那份甜甜暖暖的卻也苦澀的悸動。
02但是——並沒有……完全沒有(泣)。
03是否因為國片處境維艱,所以我們必須以不同的標準來評判國片?我上個月才剛嘮叨張艾嘉的《20:30:40》成績不如預期;那如果真要用相同標準來檢視這部《十七歲的天空》,我大概必須用「坐立難安」來形容了。那跟《藍色大門》比一下好了,雖然兩片路線截然不同,「青春」在兩部影片中輻射出的渲染力卻是高下立見。
04為什麼鄉下男女往往要來大都會尋找愛情(這算都會化)?為什麼現在從大銀幕到小螢幕都吹SATC風?為什麼老是有個讓人毛骨悚然的「類Samantha」角色(好萊塢化)?為什麼提到台北就要有華納威秀(難道這就是本土化)?忘了這些陳腔濫調(因為全世界大眾文化都這樣)吧!《十七歲的天空》真的有比隨便一集木村拓哉的《戀愛世代》或江角真紀子的《戀愛革命》(我甚至不是太喜歡這兩套日劇)精緻?我倒覺得週日晚上的本土偶像劇《我的秘密花園II》還活潑有趣些!
05好吧,不跟異性戀羅曼史比。《十七歲的天空》走跟SATC時尚氛圍有拼的美版《Queer as Folk》路線,主線是開朗少男失身記,當然沒忘記來段遊戲人間的大哥哥的覺醒…但是從《Queer as Folk》每集中隨便抓個十分鐘來比較,人家對角色內心的刻畫也許同樣陳腔濫調,卻細緻許多而能真正打動人心,《十七歲的天空》要隨便拿個不堪回首的歷史創傷搪塞白鐵男的過去,也別那麼粗暴吧!
06真正令我坐立難安的是故事中段,描寫金勤失戀及白鐵男因為「愛無能」而求醫的荒謬片段。這些點子在一票電影裡司空見慣,但我絲毫感受不到這群手帕交的姊妹情深…歐歐,我又想到SATC了。記得CARRIE面對ADAM求婚時近乎歇斯底里的「婚姻恐懼症」嗎?記得CARRIE每回失戀後眾家姊妹聚在一起高唱友誼萬歲的美麗場景嗎?在我看來,《十七歲的天空》連最低調的情感撫慰任務都沒有成功。
07雖說是要打造同志理想國,也沒必要硬生生地穿插兩位老伯伯莫名其妙的親密鏡頭吧?有個疑問,台北的酒保都能租得起片中金勤住的這樣大的房子嗎?另外,土包子的我因為沒去過健身房,很想問問真的有工讀生在你運動時窩在你腳下或背後擦拭健身儀器嗎?
08「水電工」是這個劇本中稍稍有創意的部份。其一是某猛男假水電工之名行色誘小天失身之實;其二是安排鐵男要求小天去修水龍頭,結果跟A版阿賢萱萱主演的《台灣水電工》情節類似,水忽然濺得兩人一身濕…當然,你必須看過A版《台灣水電工》才知道我在說什麼。
09楊佑寧在片中老拿著一支冰淇淋舔,到後來甚至安排大家一起舔冰淇淋謝幕。奇怪,為何不乾脆含香蕉或咬熱狗,不是更曖昧?要不然吃甜甜圈也行(這招《Will & Grace》用過)。
10唱本片主題曲的洛客班,歌聲實在有裝可愛的嫌疑。
12Ducan的表現像個木頭(聽說他在《飛躍情海》表現更差);金勤等眾家姊妹淘被劇本設定得刻板極了(他們的演出感覺太「科班」了),卻又缺乏SATC的Samantha誇張言行中流洩出的細膩芳心與溫柔體諒。
13幸好還有楊佑寧,他的清新自然成為《十七歲的天空》最吸引人的理由(念白也明顯比其他同輩傑出許多),而這份自然很幸運地掩蓋了他演出上的生嫩,就如同《藍色大門》的陳柏霖一般,但願台灣電影界從此又多了一名光芒四射的明星。
14《十七歲的天空》本來就是一部精密算計的電影,它所所締造的近千萬台幣的票房奇蹟…嗯,劇本我實在不想提;被尊為「天才導演」的二十三歲小妹妹陳映蓉就初次執導來說還算有潛力,應該予以鼓勵。不過,製片的方針準確與楊佑寧的清新自然演出才是本片成功的秘密。
15我好像從頭到尾都在批評《十七歲的天空》…然而,說老實話,我恨不得這樣的電影每年多個幾部,讓我來大批特批!因為,越多這種市場走向的商業俗套類型劇,正是整個影視工業欣欣向榮的必要之惡。瞧瞧香港、韓國、好萊塢電影每年多如過江之鯽的爆米花電影!
16再回到03,為什麼台灣從各家媒體新聞到評論界皆對《十七歲的天空》交相讚譽(或說包庇)?是就影片品質言願意真心推薦?還是眼見台灣電影工業奄奄一息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因此不願落井下石?
17那我自己呢?說真的,我也苛責不下去。因為我沒種當壞人;因為我還有論文要寫;因為我還有導演要訪談;因為他日我可能會為了論文訪問曾經被我批得一文不值的編劇大爺。所以,寫到最後,我只能像大多數爆米花電影般來個驚人逆轉,大聲說:「《十七歲的天空》為日落西山的台灣電影工業揭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唯一可能性——朝市場(票房)導向的『類型片』走。管它是爆米花還是Cheese Cake,光讓我們隨著電影中的台北都會一同呼吸…那就夠了」。嗯…《十七歲的天空》的價值就在這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