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列 』為字根衍生的字
※列:ㄌㄧㄝˋ找到150則。
(名詞)1.行次。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濟,而未成列。」
禮記˙喪大記:「火三列,黼三列。」孔穎達˙正義:「列,行也。」
2.位次、職位。
論語˙季氏:「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陳力就列:ㄔㄣˊ ㄌㄧˋ ㄐㄧㄡˋ ㄌㄧㄝˋ指各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施展才能。陳,施展。列,職位。
梁書˙卷二十四˙蕭景傳:「然量己揆分,自知者審,陳力就列,寧敢空言,是以常願一試,屢成干請。」
3.類。如:「這不在討論之列。」、「他們公司開發出新系列的產品。」
5.姓。如戰國時有列禦寇。
(動詞)6.分解、分開。通「裂」。
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
○列土封疆:ㄌㄧㄝˋ ㄊㄨˇ ㄈㄥ ㄐㄧㄤ古代天子將土地分封給諸侯大臣。亦作「列土分疆」。
漢書˙卷八十五˙谷永傳:「臣聞天生蒸民,不能相治,為立王者以統理之,方制海內非為天子,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
7.依次排比。如:「列隊」、排列」、「陳列」。
晉˙陶淵明˙詠荊軻詩:「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列隊:ㄌㄧㄝˋ ㄉㄨㄟˋ排成整齊的隊伍。=排隊。
如:「校慶時,同學們在校門口列隊歡迎嘉賓的到來。」
○排列:ㄆㄞˊ ㄌㄧㄝˋ(1)依照次序排成行列。=分列、布列、陳列。
宋˙盧炳˙念奴嬌˙白蓮詞:「西國夫人空裡墜,圓蓋亭亭排列。」
(2)從一組事物中取出一些,而置於某些位置,稱為「排列」。數學上須研究其種種方式的個數,即為排列數。
○陳列:ㄔㄣˊ ㄌㄧㄝˋ依次排列。=排列、陳設、臚列、羅列、擺列。
漢書˙卷六十四上˙朱買臣傳:「坐中驚駭,白守丞,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
老殘遊記˙第十五回:「人瑞看著黃升帶領眾人,又將物件搬入,依舊陳列起來。」
8.安排、放入。如:「大家的意見均列入紀錄。」
(形容詞)9.各、眾。如:「列國」、「列祖列宗」。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我來了,全仗列位扶持。」
○列國:ㄌㄧㄝˋ ㄍㄨㄛˊ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國。=各國。
左傳、莊公十一年:「列國有凶,稱孤,禮也。」
文選˙左思˙吳都賦:「若率土而論都,則非列國之所觖望也。」
○列祖列宗:ㄌㄧㄝˋ ㄗㄨˇ ㄌㄧㄝˋ ㄗㄨㄥ泛指歷代的祖先。如:「祈求列祖列宗保祐,讓子孫們個個平安,事業有成。」
○列位:ㄌㄧㄝˋ ㄨㄟˋ(1)位次、次第。
史記˙卷六十˙三王世家:「而家皇子為列侯,則尊卑相踰,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於萬世。」
(2) 爵位、官位。
唐˙孫逖˙送李給事歸徐州覲省詩:「列位登青瑣,還鄉復綵衣。」
(3)各位、諸君。=各位、諸君。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這凶身不是他,是誰?有煩列位與奴做主。」
紅樓夢˙第六十二回:「我來了,全仗列位扶持。自今以後,都是一家人了。」
(副詞)10.一一的。如:「列舉」。
○列舉:ㄌㄧㄝˋ ㄐㄩˇ逐一舉出。=枚舉、羅列。
如:「他在展覽會場中,列舉產品的優缺點,讓客戶加以比較。」
※烈(烮):ㄌㄧㄝˋ找到107則。
(形容詞)1.威猛、強勁。
左傳˙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
後漢書˙卷七十˙鄭太傳:「以膠固之眾,當解合之埶,猶以烈風掃彼枯葉。」
2.剛直、正義。如:「烈士」。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聶政傳:「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烈士:ㄌㄧㄝˋ ㄕˋ(1)重義輕生而願殺身成仁的人。=義士。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眾庶馮生。」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上:「我這劍要賣與烈士,大則安邦定國,小則禦侮扞身,您孩兒每識個甚麼?」
(2)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烈女:ㄌㄧㄝˋ ㄋㄩˇ=節女。
(1)剛正且有節操的女子。亦作「列女」。
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聶政傳:「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清˙全祖望˙梅花嶺記:「異日有作忠烈祠者,副使諸公,諒在從祀之列;當另為別室以祀夫人,附以烈女一輩也。」
(2)殉夫或殺身以保全貞節的女子
3.嚴厲、嚴酷。
淮南子˙齊俗:「曾參之養親也,若事嚴主烈君。」高誘˙注:「烈,酷也。」
4.光明、顯赫。
詩經˙周頌˙雝:「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國語˙晉語九:「君有烈名,臣無叛質。」韋昭˙注:「烈,明也。」
5.味道或成分很濃、很重。如:「烈酒」。
唐˙沈亞之˙夢遊仙賦:「襲烈蕙之芳風,送麗音於遼耳。」
○烈酒:ㄌㄧㄝˋ ㄐㄧㄡˇ含乙醇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蒸餾酒,其酒性非常強烈。如大麴酒、高粱酒、威士忌等。
(名詞)6.功業。
孟子˙公孫丑上:「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
○功烈:ㄍㄨㄥ ㄌㄧㄝˋ功業。
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7.為正義而犧牲性命的人。如:「革命先烈」。
○先烈:ㄒㄧㄢ ㄌㄧㄝˋ(1)先人的功業。
書經˙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2)尊稱已故有功烈的人。如:「革命先烈」。
唐˙杜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崔公行狀:「易名定諡,為國常典,敢書先烈,達于執事,附于史氏云爾。」
○革命先烈:ㄍㄜˊ ㄇㄧㄥˋ ㄒㄧㄢ ㄌㄧㄝˋ尊稱為革命而獻身救國、慷慨赴義的烈士。如:「黃花岡七十二烈士,為中華民國開國的革命先烈。」
8.毒、禍害。
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若湯之旱,則桀之餘烈也。」
○餘烈:ㄩˊ ㄌㄧㄝˋ(1)遺留下來的功業。
史記˙卷一一四˙東越傳˙太史公曰:「由此知越世世為公侯矣。蓋禹之餘烈也。」
文選˙賈誼˙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
(2)遺留的禍害。
9.姓。如秦代有烈裔。
(動詞)10.燃燒。
孟子˙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
元˙李壽卿˙度柳翠˙楔子:「明朝是汝父周年,自當來烈紙焚錢。」
○烈紙:ㄌㄧㄝˋ ㄓˇ焚燒冥紙給鬼神、亡魂。亦作「烈紙錢」、「化紙」。
元˙關漢卿˙魯齋郎˙第一折:「覷郊原,正晴暄,古墳新土都添遍,家家化錢烈紙痛難言。」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第二折:「時遇清明節屆,我到這墳上烈紙。」
※裂:ㄌㄧㄝˋ找到94則。
(名詞)1.裁剪後剩餘的布帛。說文解字:「裂,繒餘也。」
(動詞)2.割、撕、破。如:「破裂」、「裂開」。
禮記˙內則:「衣裳綻裂,紉咸請補綴。」
後漢書˙卷八十一˙獨行傳˙范式傳:「乃裂素為書,以遺巨卿。」
○破裂:ㄆㄛˋ ㄌㄧㄝˋ(1)分裂、出現裂痕。=分裂、決裂、破碎、碎裂←→恢復、完整。如:「玻璃破裂。」
(2)雙方發生爭執,原本的融洽消失。=分裂、決裂、破碎、碎裂←→恢復、完整。如:「感情破裂」。
○裂開:ㄌㄧㄝˋ ˙ㄎㄞ破裂、分開。如:「這棟房子偷工減料,在地震過後,牆壁已裂開了。」
○綻裂:ㄓㄢˋ ㄌㄧㄝˋ破裂。
禮記˙內則:「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
3.分散。如:「分裂」、「四分五裂」。
莊子˙天下:「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術道將為天下裂。」
○分裂:ㄈㄣ ㄌㄧㄝˋ(1)分開、割裂。=分割、瓦解、決裂、破裂、離散、割裂←→勾結、合併、統一、聯合、團結。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文選˙班彪˙王命論:「然卒潤鑊伏鑕,烹醢分裂。」
(2)細胞因增殖而分為兩體。
○四分五裂:ㄙˋ ㄈㄣ ㄨˇ ㄌㄧㄝˋ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土崩瓦解、支離破碎、分崩離析、豆剖瓜分。
舊五代史˙卷一三五˙周書˙僭偽傳二˙劉守光傳:「當今海內四分五裂,吾欲南面以朝天下,諸君以為何如?」
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只要弄得百姓四分五裂,各不相顧,便好發出苛刻的號令來。」
4.分配、劃分。
墨子˙尚賢中:「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
戰國策˙秦策五:「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
○裂地:ㄌㄧㄝˋ ㄉㄧˋ分割土地。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臣子之職既加矣,於是裂地定封,爵為公侯,傳國子孫,名顯後世。」
西崑酬唱集˙卷下˙宋˙劉筠˙許洞歸吳中詩:「荊山待價何憂晚,龜手猶期裂地酬。」
※冽:ㄌㄧㄝˋ(形容詞)寒冷。如:「凜冽」。
唐˙柳宗元˙至小邱西小石潭記:「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明˙孫仁孺˙東郭記˙第二十二齣:「暮光又早生新月,野曠西風冽。」
○清冽:ㄑㄧㄥ ㄌㄧㄝˋ清澄而寒涼。
○甘冽:ㄍㄢ ㄌㄧㄝˋ冰涼甜美。
紅樓夢˙第五回:「寶玉因聞得此酒清香甘冽異乎尋常,又不禁相問。」
○冷冽:ㄌㄥˇ ㄌㄧㄝˋ寒冷、冰涼。
唐˙韓愈˙醉贈張祕書詩:「酒味既冷冽,酒氣又氛氳。」
宋˙蘇軾˙巫山詩:「終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
○泠冽:ㄌㄧㄥˊ ㄌㄧㄝˋ清甘香醇。
唐˙韓愈˙醉贈張祕書詩:「酒味既泠冽,酒氣又氛氳。」
○冽泉:ㄌㄧㄝˋ ㄑㄩㄢˊ冰冷的泉水。
南朝宋˙謝莊˙喜雨詩:「冽泉承夜湛,零雨望晨浮。」
○冽冽:ㄌㄧㄝˋㄌㄧㄝˋ寒冷的樣子。
文選˙左思˙雜詩:「秋風何冽冽,白露為朝霜。」
○冽霜:ㄌㄧㄝˋ ㄕㄨㄤ寒冷的霜雪。如:「牆角的臘梅冒著冽霜,開放出清雅芳潔的花朵。」
○凜冽:ㄌㄧㄣˇ ㄌㄧㄝˋ寒冷刺骨。=凜凜←→炎熱。
唐˙李白˙大獵賦:「嚴冬慘切,寒氣凜冽。」
○慄冽:ㄌㄧˋ ㄌㄧㄝˋ寒冷。亦作「栗烈」。
宋˙歐陽修˙秋聲賦:「其氣慄冽,砭人肌骨。」
○凜凜冽冽:ㄌㄧㄣˇ ㄌㄧㄣˇ ㄌㄧㄝˋ ㄌㄧㄝˋ形容非常寒冷。
儒林外史˙第四十回:「看那山上,樹木凋敗,又被北風吹的凜凜冽冽的光景,天上便飄下雪花來。」
※洌:ㄌㄧㄝˋ(形容詞)1.清澈。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2.寒冷。通「冽」。
詩經˙小雅˙大東:「有洌氿泉,無浸穫薪。」毛亨˙傳:「洌,寒意也。」
文選˙宋玉˙高唐賦:「紬大絃而雅聲流,洌風過而增悲哀。」
○洌清:ㄌㄧㄝˋ ㄑㄧㄥ 流水晶瑩清澈的樣子。
文選˙張衡˙東京賦:「陰地幽流,玄泉洌清。」
※趔:ㄌㄧㄝˋ見「趔趄」條。
○趔趄:ㄌㄧㄝˋ ㄐㄩ身體搖晃,站立不穩的樣子。亦作「趔趔趄趄」。
元˙鄭廷玉˙後庭花˙第二折:「不覺的身趔趄,不覺的醉模糊。」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說著,也揚手一下,打的那丫頭一個趔趄。」
○趔趔趄趄:ㄌㄧㄝˋ ㄌㄧㄝˋ ㄐㄩ ㄐㄩ腳步不穩,身體歪斜的樣子。亦作「趔趄」。
紅樓夢˙第二十四回:「兩個人共提著一桶水,一手撩著衣裳,趔趔趄趄,潑潑撒撒的。」
老殘遊記˙第六回:「說著,外面進來了一個人,戴著紅纓帽子,叫了一聲:『鐵老爺』。那店家就趔趔趄趄的去了。」
※颲:ㄌㄧㄝˋ(形容詞)風勢強勁。
南朝梁˙武帝˙孝思賦:「旅雁鳴而哀哀,朔風鼓而颲颲。」
※劽:ㄌㄧㄝˋ有力。見集韻.入聲.薛韻。
※姴:ㄌㄧㄝˋ美也。見龍龕手鑑.女部。
※挒(手+列):ㄌㄧㄝˋ【捩】之異體字。(一)ㄌㄧㄝˋ (二)ㄌㄧˋ
(一)ㄌㄧㄝˋ
1.扭轉。
唐.韓愈.送窮文:「捩手覆羹,轉喉觸諱。」
2.折斷。
唐.陸龜蒙.引泉詩:「凌風捩桂柁,隔霧馳犀船。」
3.機器發動、撥轉的關鍵。如:「機捩」。
封神演義.第四十七回:「撥迴關捩頭頭看,看破虛空物物明。」
(二)ㄌㄧˋ
4.彈琵琶所用的弦撥。
廣韻.去聲.霽韻:「捩,琵琶撥也。」
南朝梁.簡文帝.詠內人晝眠詩:「攀鉤落綺障,插捩舉琵琶。」
※茢:ㄌㄧㄝˋ1.芀,葦花。
說文解字:「茢,芀也。從艸列聲。」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泰部:「茢,葦花已退,其穎可為帚。」
2.苕帚。
周禮.夏官.戎右:「贊牛耳,桃、茢。」鄭玄.注:「茢,苕帚,所以掃不祥。」
※蛚:ㄌㄧㄝˋ蜻蛚:蟋蟀的一種。
說文解字:「蛚,蜻蛚也。」廣韻.入聲.薛韻:「蛚,蜻蛚,蟋蟀。」
※迾:ㄌㄧㄝˋ1.阻攔。古王宮或車駕出行列隊以警戒。說文解字:「迾,遮也。」
漢書.卷六十三.武五子傳.昌邑王劉髆傳:「以王家錢取卒,迾宮清中備盜賊。」
2.通「列」。排列。
漢書.卷八十七上.揚雄傳:「窮冥極遠者,相與迾虖高原之上。」
3.通「例」。字彙.辵部:「迾,音例,義同。」
※鴷:ㄌㄧㄝˋ啄木鳥。爾雅.釋鳥:「鴷,斲木。」郭璞.注:「口如錐,長數寸,常斲樹食蟲,因名云。」
※鮤:ㄌㄧㄝˋ鮆魚也。爾雅.釋魚:「鮤,鱴刀。」郭璞.注:「今之鮆魚也,亦呼為魛魚。」邢昺.疏:「是則此魚一名鮤魚,一名鱴刀,一名魛魚,一名鮆魚也。」
【補充】※鮆:ㄐㄧˋ一種外形似刀的魚。說文解字:「鮆,刀魚也,飲而不食。」
宋˙蘇軾˙和文與可洋川園池詩˙寒蘆港:「還有江南風物否?桃花流水鮆魚肥。」
※鱴:ㄇㄧㄝˋ鮆魚,或作「鮇」。
爾雅.釋魚:「鮤,鱴刀。」郭璞.注:「今之鮆魚也。」
玉篇.魚部:「鮇,海中魚,似鮑也。鱴,同鮇。」
※魛:ㄉㄠ1.魚名。刀魚,外形似刀。
玉篇.魚部:「魛,蔑魛魚也。」
集韻.平聲.豪韻:「魛,魚名。飲而不食。」
說文解字:「鮆,刀魚也,飲而不食。」段玉裁.注:「刀魚今人語尚如此,以其形象刀也,俗字作『魛』。」
2.形狀像刀的魚。如:「帶魚」、「鱭魚」。
※鮇:ㄨㄟˋ魚名。廣韻.去聲.志韻:「鮇,魚名。」
山海經.東山經:「諸鉤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魚。」郭璞.注:「即鮇魚,音味。」
※鱭:ㄐㄧˋ「鮆」之異體。動物名。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鯷科。體側扁如刀,尾纖細,銀白色。口大,尾鰭不對稱,腹部具棱鱗。分布於西太平洋。或稱為「鳳尾魚」。
※咧:(一)ㄌㄧㄝ(助詞)用於句末,相當於「哪」、「哩」、「啦」。
老殘遊記˙第十三回:「那不得罪人麼,快別哭咧!」
(二)ㄌㄧㄝˊ見「咧咧」條。
○咧咧:(一)ㄌㄧㄝ ˙ㄌㄧㄝ北平方言。指小孩子的哭聲。
(二)ㄌㄧㄝˊ ˙ㄌㄧㄝ北平方言。指亂嚷、瞎掰。
兒女英雄傳˙第六回:「不作一聲的,聽那外邊的動靜,約莫也有半碗茶時,只聽得遠遠的兩個(三) 人說說笑笑,唱唱咧咧的,從牆外走來。」
(三)ㄌㄧㄝˇ(動詞)嘴角向兩旁張開。如:「咧嘴大笑」、「齜牙咧嘴」。
○咧子:ㄌㄧㄝ ˙ㄗ北平方言:
(1)譏罵他人的言語,拐彎抹角、指桑罵槐的譏諷。如:「罵咧子」、「拽咧子」。
(2)在背後罵人的言語。
○咧嘴:ㄌㄧㄝˇ ㄗㄨㄟˇ嘴微張,嘴角向兩邊伸展。如:「他正要咧嘴挖苦哥哥時,卻看到媽媽白了他一眼。」
○大大咧咧:ㄉㄚˋ ˙ㄉㄚ ㄌㄧㄝ ㄌㄧㄝ態度傲慢的樣子。亦作「大模大樣」。
○白不呲咧:ㄅㄞˊ ㄅㄨˋ ㄘ ㄌㄧㄝ(1)白得不好看。如:「這套洋裝嚴重褪色,白不呲咧的真在難看。」
(2)淡而無味。如:「這些菜白不呲咧的,真不夠味。」
○乾巴疵咧:ㄍㄢ ˙ㄅㄚ ㄘ ㄌㄧㄝ粗糙、乾燥。如:「冬天皮膚變得乾巴疵咧的,很難受。」
○醉咧咧兒:ㄗㄨㄟˋ ㄌㄧㄝˊ ㄌㄧㄝˊㄦ(變)ㄗㄨㄟˋ ㄌㄧㄝˊ ˙ㄌㄧㄜㄦ 醉後言語不清的樣子。亦用以形容醉漢的舉止。如:「兩杯黃湯下肚,他又鬧醉咧咧兒了。」
○罵罵咧咧:ㄇㄚˋ ㄇㄚˋ ㄌㄧㄝ ㄌㄧㄝ說話中夾雜罵人的話。如:「她罵罵咧咧地說個不停。」
○齜牙咧嘴:ㄗ ㄧㄚˊ ㄌㄧㄝˇ ㄗㄨㄟˇ(1)張嘴露牙。形容凶狠的樣子。如:「看他齜牙咧嘴,瞠目一喝,把那娃兒嚇哭了。」
(2)形容因痛苦或驚恐而面部扭曲變形。如:「不小心絆了一腳,痛得他齜牙咧嘴的。」
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七回:「當下眾人看了這兩件東西,一個個齜牙裂嘴,掩鼻攢眉,誰也不肯給他裝那煙袋。」
※例:ㄌㄧˋ找到102則。(名詞)1.可供比照或依據的標準。如:「慣例」、「體例」、「範例」、「史無前例」。
(動詞)2.比類﹑比照。如:「以古例今」﹑、「以此例彼」。
(副詞)3.按規定的、照常的。如:「例行公事」。
○體例:ㄊㄧˇ ㄌㄧˋ(1)處事的綱領和法則。=體系、體制。
晉書˙卷四十六˙李重傳:「臣以革法創制,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
(2)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格式。
魏書˙卷三十五˙崔浩傳:「初,太祖詔尚書郎鄧淵著國記十餘卷,編年次事,體例未成。」
○範例:ㄈㄢˋ ㄌㄧˋ可以當做模範的事例稱為「範例」。=典型、典範、規範。
○史無前例:ㄕˇ ㄨˊ ㄑㄧㄢˊ ㄌㄧˋ以往從未發生過。=空前未有、亙古未有、前所未有←→史不絕書。如:「這次空難所造成的傷亡人數是史無前例的。」
○例行公事:ㄌㄧˋ ㄒㄧㄥˊ ㄍㄨㄥ ㄕˋ照例要做的事情。現多指一些形式上的工作。=官樣文章。
如:「吃飯、睡覺是每日的例行公事。」
痛史˙第十三回:「那一種凌虐苛刻,看的同例行公事一般,哪裡還知道這是不應為而為之事!」
※栵:ㄌㄧˋ(名詞)1.植物名。即茅栗。殼斗科板栗屬,綠葉小喬木。幼枝有柔毛,葉略呈心臟形,邊緣有鋸齒。刺苞之刺上有疏毛,苞內有堅果。堅果可食,木材可供薪用。
爾雅˙釋木:「栵,栭。」郭璞˙注:「今江東亦呼為栭栗。」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九˙果部˙栗:「栗之大者為板栗,……小如指頂者為茅栗,即爾雅所謂栭栗也。一名栵栗。可炒食之。」
2.成行而生的樹木。
詩經˙大雅˙皇矣:「脩之平之,其灌其栵。」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草木類上˙枸橘:「枸橘穰綯間,溝泥種成栵。」
※峛:ㄌㄧˇ見「峛崺」。
○峛崺:ㄌㄧˇ ㄧˇ(1)山低而長;山勢曲折連綿。玉篇.山部:「峛,峛崺,山卑長也。或作邐迤。」
(2)上下山道。字彙.山部:「峛,峛崺,上下之道也。」
(3)丘名。集韻.上聲.紙韻:「峛,峛崺,丘名。」
請參看:以『列 』為字根衍生的字──【注音測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