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18 09:37:03| 人氣4,232|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98-01基測國文科試題所出現的成語【故事補充】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98-01基測國文科試題所出現的成語【故事補充】

3.【成語故事】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也是一句成語。它原來是戰國時候一位思想家楊朱的主張。

  孟子說:「楊朱為我,拔一毛利天下不為也。」說楊朱這個人太自私了,他甚至連拔他身上的一根毛,拿出一根毛出來,如果這根毛能夠對天下有所幫助的話,楊朱都不願意。所以這是一個非常自私、非常吝嗇的一位思想家。

  後來大家就用「一毛不拔」來形容一個人自私自利,一個人非常小氣,就拿一毛不拔這個成語來譏諷他。譬如我們說:「你休想這個人會請你吃飯,因為他是一毛不拔的呀!」這就是「一毛不拔」的來源跟它的用法。比喻:一個人太吝嗇,自私自利,非常小氣。一毛,一根毛。比喻細小輕微的事物。

  「一毛不拔」語本《孟子•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為之。』」

  孟子所說的楊子是指戰國時期的楊朱(字子居),又稱陽子、陽生。相傳,楊朱反對墨子的「兼愛」和儒家的倫理思想,主張「貴生」、「重己」,他在《韓非子》中被稱為「輕物重生之士」。

  楊朱的思想在戰國初期頗為流行,而孟子對其卻極力抨擊。引文說的是,孟子說:「楊朱主張為我(已自私到極點),哪怕是拔根毫毛便有利于天下的事情,他也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哪怕摩禿頭頂,走破腳跟(竭盡全力),只要對天下有利,一切都肯做。」

  後將孟子之語「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精簡為典故「一毛不拔」,用以形容極端吝啬。

  又,引文中的「摩頂放踵」亦是典故,用以形容不辭辛苦,捨己為人。也可省作「摩頂」、「摩踵」。  (程濱、王其方)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3-2.shtml成語故事一毛不拔 

作者: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0501】【原文】

孟子曰:「楊子(1)取為我(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3)兼愛(4),摩頂放踵(5)利天下,為之。子莫(6)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上》)

【註解】

1)楊子:指戰國時代衛國人,楊朱。他的學說主張「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2)為我:為戰國時代楊朱所主張的一種貴己學說。

3)墨子:指戰國時代魯國人,墨翟。他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又稱為「墨子」,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

4)兼愛:即墨翟倡導的學說之一,主張平等的愛,沒有人己厚薄親疏的不同。

5)摩頂放踵:從頭頂到腳跟都受磨損,比喻為救世而不怕艱苦、不惜犧牲生命。摩,通「磨」。

6)子莫:戰國時代魯國人。

【故事闡述】

孟子說︰「楊子的學說主張為我,即便拔出一根毫毛就能對天下有利,他都不肯做。墨子的學說主張兼愛,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磨損了,只要是對天下有利的事,他都會不惜犧牲生命去做。子莫的學說是主張中道,主張中道原是好的,可是如果只知中道而不知變通,那就等於執著在一點上了。執著於一點之所以不好,是因為這樣會傷害真正的道,而只專注於一事,其餘的都廢棄。」

春秋戰國時代,當時有許多思想家提出各自不同的思想流派、著作學說,可說是百家爭鳴的時代,他們相互論戰,希望能對治理國家有幫助。而楊朱的「為我」學說與墨子的「兼愛」學說正好形成強烈對比,這篇主要是孟子針對楊朱和墨子學派的評論,清楚簡要的指出兩人學派的差異。

後來,原文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就逐漸演變成「一毛不拔」這句成語,用來比喻自私自利,就連少許力量都不願貢獻的人,後來也用來形容非常吝嗇自私的人。

【討論】

1)楊朱學說主張什麼?墨子主張什麼?子莫主張什麼?他們的學派各有什麼不同?

2)如果一種人凡事只為自己著想,絲毫不顧別人;而另一種人則凡事都替別人著想,你比較想成為哪一種人?為什麼?請把自己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課後時間】

請分辨「一毛不拔」與「愛財如命」的異同。

參考答案︰

◎相同︰都含有吝嗇、捨不得花費錢財之意。

◎相異︰「一毛不拔」使用時偏重於極端吝嗇;「愛財如命」使用時則偏重於貪求無度、不知滿足。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9/5/1/58747.html

 

成語故事:一毛不拔

成語故事:一毛不拔  /教育部

【明慧學校】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

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的去做。」後來「一毛不拔」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演變而出,比喻自私自利,不肯貢獻出些微的力量。今亦用於形容人非常吝嗇。

【典源】《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楊子1>取為我2>,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3>兼愛4>,摩頂放踵5>利天下,為之。子莫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注解〕

(1) 楊子:楊朱,生卒年不詳,字子居,戰國時衛人。其學說主張「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與墨子的兼愛思想正好相反。

(2) 為我:即貴己學說,一種個人主義的學說,為戰國時楊朱所主張。

(3) 墨子:墨翟(西元前501~前416),戰國時魯人。著有《墨子》一書,提倡兼愛、非攻、節用等學說。主張消弭戰爭,宣揚和平,自成一家之言。為墨家思想的代表。

(4) 兼愛:戰國時墨翟所倡導的學說。主張平等之愛,無親疏厚薄的不同。

(5) 摩頂放踵:比喻捨身救世,不辭勞苦。摩,通「磨」,磨損。踵,音ㄓㄨㄥˇ,腳後跟。見「摩頂放踵」。

http://www.minghui-school.org/school/article/2008/4/9/70088.html

25.【成語故事】  望塵莫及

  南北朝(西元四二○~五八一年)的時候,有一個人叫吳慶之,他是一個很能幹的人。那個時候揚州太守(官名)名叫王義恭,請他做好像現在祕密的工作。後來王義恭犯錯被皇帝殺了,他覺得自己沒盡到責任,從此再也不肯出來做官了。

  因為他很有才幹,下一位太守王琨也邀請吳慶之幫忙。可是無論怎麼說,他都不肯答應,並且故意對人家說:「我本來甚麼都不懂,只因為前任太守看得起我,所以我才為他做事。假如有人再要我出來做事,簡直是把魚養在樹上,把鳥放在水裡。」說完,轉身上馬就走。王琨連忙追趕,只見前面提起的灰塵,怎麼也追趕不上了。

http://www.cherriyuen.com/idioms.php?idiom=165&keyword=&language=zh_HK&keyword=

說明:

  這個故事記載在「南史」上。後來的人根據故事的最後一句,引申成為「望塵莫及」。意思是表示永遠趕不上別人。

舉例:

1. 聰明又努力的李武成績特別好。那些不用功的同學是望塵莫及的。

2. 美國在太空科技上特別發達,落後的國家真是望塵莫及。

http://edu.ocac.gov.tw/ebook/show-chap.asp?chap=100006-001-0072

35.【成語故事】  當局者迷

《禮記》經過西漢戴聖整理後,一直作為儒家經典流傳下來,中間又經過許多學者的修訂、注釋,變得冗長繁雜,甚至有許多矛盾之處。唐初的諫議大夫魏徵為此對《禮記》重新進行修訂整理,使之簡潔精妙。唐太宗時,大臣魏光乘提議用魏徵的本子,遭到丞相張說反對。學者元行沖因此在《釋疑》一文中,評價張說就好比是下棋時「當局者迷」。「當局者迷」這個成語,現一般都寫為「當局者迷」。

 

成語溯源  當局者迷

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釋義:比喻身為其事的人反而糊塗。

故事: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張說(ㄩㄝˋ)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篡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注解,已經成為經書,有什麼必要改用魏徵整理修訂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

    但是元澹認為,本子應該改換一下。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釋疑》是採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成的。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纂、鄭玄加注的本子與魏徵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好?」主人口答說:「戴聖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注解、互相矛盾之處很多,魏徵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客人聽後點點頭,說:「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出處《新唐書‧元澹傳》)

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chengyu/cysyuan/new_page_77.htm

41.【成語故事】    三令五申

  孫武是春秋時候齊國人,是一位軍事學家。他著了一部「孫子兵法」,因為齊國不能用他,便帶著他的著作到了吳國,求見吳王闔廬,獻上他的兵法。

  過了幾天,闔廬便召見了他,對他說:「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不知能不能用我的軍隊來試試看?」

  孫武馬上答道:「當然可以。」

  「能試用婦女來訓練嗎?」闔廬又問。

  「當然可以。」孫武很有把握的答道。於是闔廬召集了宮中美女一百八十名,交由孫武指揮訓練。

  孫武把她們分成兩隊,用闔廬最龐愛的兩位宮姬做兩隊的隊長,叫她們兩人都拿著長戟,然後問她們:「你們知道你們的胸口、左右手和背嗎?」

  「知道。」兩位隊長心裡有點好笑。

  向前就著胸口,向左看左手,向右看右手,向後就看著背後。」孫武又關照她們。

  「好的。」隊長輕鬆的回答,不知他要玩些什麼花樣。

  交代過了,孫武就叫人拿出大斧(古時殺人的刑具)來,再三令五申,加以說明。於是就擊起鼓來,指揮她們向右。那些宮女們看到真要叫她們像軍隊一樣來操練,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孫武看了不行,就說:「約束不夠明白,申令不夠熟悉,這是將領的過失。」於是又三令五申,詳加申誡。

  準備好了,從頭做起,擊起鼓來,指揮她們向左。宮女們見孫武那種一本正經,自說自話的樣子,又一個個笑成一團。

  這下孫武就不客氣了,就很嚴肅的說:「約束不夠明白,申令不夠熟悉,那是將領的過失;現在既已再三申戒過了,而仍不能服從命令行動,這就是官長和士兵的罪了。」

  說完,就叫人綁下那兩位隊長,要把她們斬首示眾。這下不但兩位隊長和全體「女兵」一個個嚇得花容失色,連高坐台上親看的吳王闔廬也著急了,連忙派人下令說:「我已知道將軍會用兵了,沒有這兩位愛姬,我是飯都吃不下的,請放了她們吧。」

  孫武說:「我既然受命為將軍,照理將在軍中必要時可以不受君命的。」

  終於斬了那兩位隊長,同時另派了新隊長。再擊起鼓來,現在那些宮女們知道這不是開玩笑的了,指揮她們左、右、前、後、跪、起等動作,都很整齊,再也沒有人敢出聲了。

  孫武就派人報告闔廬:「兵士們很整齊了,大王可以下來試試,愛怎樣用她們都可以了。」闔廬正在心痛那兩位愛姬,還有什麼心思來試她們,便說:「你去休息罷,我不想看了。」

  但是闔廬還是很愛孫武的才能,終於用他為將軍,攻破楚國,威脅齊、晉,成為一代霸主。

※再三申戒之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約束既布乃設鈇(ㄈㄨ)(ㄩㄝˋ), 即三令五申。」

文化課教材:三令五申(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3/31/51996.html

文化課教材:三令五申(成語故事)

【原文】

約束(1)既布(2),乃設鈇鉞(3),即三令五申之。《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註解】

(1) 約束:指軍令。

(2) 布:宣告。

(3) 鈇鉞:音「夫越」,古代刑具的名稱。在此引申為刑罰。

【故事闡述】同上,略。

後來「三令五申」被用來比喻再三的命令告誡之意。

【討論】

1) 吳王看了孫武的兵法,出了一道什麼難題讓孫武解決?

2) 女兵們何時才真正瞭解孫武「軍令如山」的嚴肅性?

3) 為什麼孫武在第一次女兵們不聽指揮時,並沒有祭出刑罰?孫武這種凡事先內省的兵法策略,有什麼獨到之處?請你把想法和同學分享看看。

【造句練習】

例:老師三令五申,不准學生遲到。

例:爸爸三令五申的告誡我,不可以和陌生人攀談。

【相似成語】

再三告誡

【課後時間】

有許多成語中,含有「三」和「五」兩字,例如:「三令五申」、「拿三道五」、「 隔三差五」、「 連三跨五」。請你查一查,這些成語各是代表什麼意思呢?

【參考解答】

◎ 「三令五申」──-比喻再三的命令告誡之意。

◎ 「拿三道五」──一種猜數字的遊戲。比喻瞎猜。

◎ 「隔三差五」──間隔三、五天。

◎ 「連三跨五」──形容身手矯健,動作敏捷。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3/31/51996.html

《細說成語典故》三令五申

  意指:再三重複命令。這是表現嚴肅治軍的典故。典出《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孫子,即孫武,齊國人。中國最偉大的軍事家。世稱「武聖」。有《孫子》傳世,共十三篇,五千余言。有曹操等十三家注本。是世界上所有軍事院校的必修課程。據說十九世紀初,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滑鐵盧戰役失敗後被流放於聖赫勒拿島,有人送給他一部《孫子》。拿破崙讀後感慨地說:「早有此書,何至如此。」

  話說孫武帶上《兵法》(即後人編定的《孫子》,去見吳王闔閭。闔閭說:「您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過了。能小試一下操練嗎?」孫武說:「行啊。」闔閭又說:「能用女人操練嗎?」孫武說:「行啊。」

  於是闔閭從王宮裏叫來一百八十名美女。孫武把她們分為兩隊,讓吳王的兩名寵姬當隊長,讓這些臨時女兵都拿著戟。孫武向她們講解號令,問:「你們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脊背的位置嗎?」臨時女兵回答說:「知道。」孫武又說:「我說『前』,就看著心所對的方向;我說『左』,就看左手;我說『右』,就看右手;我說『後』,就回頭看。聽明白沒有?」

  「聽明白了!」

  操練的紀律公布完畢,又在一旁安排了執行軍紀的刀斧手。為了保證操練的順利進行,孫武即「三令五申」之——幾次重複操練的要求。

  於是孫武擊鼓,命令「向右」,臨時女兵們一陣大笑。

  孫子沒有動氣,說:「操練的紀律沒有明確,大家不熟悉我的命令,這是我的過錯。」接著,孫武又「三令五申」地強調了操練紀律,擊鼓命令「向左」。臨時女兵們又是一陣大笑。

  孫武仍然沒有動氣,平靜地說:「操練紀律沒有明確,大家不熟悉我的命令,是我的過錯。如果大家已經明確了操練紀律卻不執行軍令,這就是隊長的過錯了。」說罷便喝令刀斧手執行軍令,處死隊長。

  吳王在高台上觀看操練,見兩名愛姬將要被砍頭,十分驚慌,急忙派人向孫武求情:「我已經了解孫將軍用兵的才能了——我要是沒了這兩名愛姬,吃飯也不香了,請留下她們的小命吧。」

  孫武說:「我已經接受您的任命做將軍,我的權力體現在軍中,不能接受您的命令。」於是斬了兩名隊長,並把她們的頭顱巡行示衆。

  另一百七十八個臨時女兵嚇得渾身顫抖,面如死灰,哪裏還敢出聲。

  於是孫武便讓隊裏的後一個美女當隊長,又擊鼓開始操練。這一次,這群臨時女兵或左、右,或前、後,或跪、起,皆中(ㄓㄨㄥˋ)規矩繩墨——一切都合乎孫武操練的規定了。

  「中規矩繩墨」為典故「中規中矩」之出處。比喻符合規定。規、矩、繩墨,即圓規、矩尺(也叫角尺)、墨斗,是木匠求圓、作方、取直的工具。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5-3.shtml

44.【成語故事】  安貧樂道

文化課教材(高級):安貧樂道(成語)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6/10/17/40471.html

【出處】《後漢書·楊彪傳》:建武末,舉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輔諸儒莫不仰慕之。

【註釋】貧:貧困;少欲。

【釋義】

指修煉的人能放棄人心的執著,一心求道。

今意:指人能安於貧困的環境而不改變志向。

【旁通】

一簞一瓢。《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原為孔子讚美顏回安貧樂道之語。後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辨析】

    俗話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又說:「富而無驕易,貧而無怨難。」這都是些立身處世的經驗之談。而人活一世,能不能看淡對錢財的執著,對多數人來講,都是很難的。難怪有高僧說,從古至今,天下熙來攘往的人群,無非是為了名利。

    顏回,孔子最傑出的弟子,《論語》中關於他的文字不多,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孔子的評價:「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安貧樂道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那麼為什麼是安貧樂道?為什麼不是安富樂道呢?安貧樂道可以理解為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當然也可能是一條修練的路,也未嘗沒有安富樂道的可能。其實這個貧富,在真正修練者的眼裡,不過是一時一世的表象,貧、窮、富、貴都是緣於不同的因緣得失,貧窮也好,富貴也罷,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過是世間幻象,如果不能放下執著錢財的心,如何能做到安貧,又怎麼可能樂道呢?貧窮,並不妨礙一心求道,富貴,心裡也一點沒在意。盡可能的看淡、放棄自己的執著和人的慾望,也許這就是安貧的涵義吧。

    為什麼要安貧?可能還有一層意思,人一旦把心思用在錢財上,想著要安富樂道,那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而滋生的很多執著人心,卻正是修練者要完全放下,才可能一心向道,勇猛精進的。而且一旦求富貴了,對物質越來越多的佔有,也會滋長更多的私心,欲罷不能,更是對求道的干擾。《聖經》中不也有這樣的告誡嗎?富人想要去天堂,就像駱駝要從針眼裡穿過去這麼難。富人不是不可能去天國,是執著錢財的心太難放下而難啊。

    而樂道呢,很多人覺得像顏回那樣,怎麼生活啊?要啥沒啥,還有什麼樂趣可言呢?其實那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在衡量修練的人,修練的人有修練人的樂趣,在修練路上的精進不殆,本身就是樂在其中而又不足為外人道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古人在治學中的生動比喻,而用一句修練界的話來形容,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而儒釋道在傳統文化中的淵源傳承,也使得中國歷史上從來不乏安貧樂道的人,但在今天的共產中國,卻演變成了另外一種景象:「笑貧不笑娼」,貧窮而有志的人不再是人們真心稱頌的對象;「窮且欲堅,不墜青雲之志」也不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至於樂道,在中共鼓吹「無神論」、批判「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被破壞殆盡後,人們不知道什麼是「道」,當然更無從樂道可言了。

    於是在中共所謂「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的鼓動下,「向前看」變成了「向錢看」,人與人之間純樸善良的古風不再,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人們為了錢可以不擇手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於是假貨盛行、腐敗氾濫、世風日下、道德敗壞都成了共產社會的一個普遍亂象。人們不僅會面臨個人執著難放的煩惱,更會面臨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想要安貧樂道、脫穎而出也就更難。……

【例證】

《晉書》儒林,「王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學,不營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斗儲,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燬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買臣妻邪?」時聞者多哂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http://bbs.moninet.com.tw/board/topic.cgi?forum=88&topic=686&show=0

56.成語故事   子虛烏有

《細說成語典故》

  子虛烏有:子虛,假話;烏有,哪有。指虛構的、不存在的事情。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稱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ㄋㄢˋ,詰問);『亡(通「無」)是公』 者,亡是人也,明天子之義。故空藉(通「借」)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ㄧㄡˋ,園林)。其卒章歸之於節檢,因而風(通「諷」)諫。」

  司馬相如奉漢武帝之命,寫下的這篇文章,便是大名鼎鼎的《上林賦》。作品虛構子虛、烏有先生和亡是公三個人物,通過他們講述齊國、楚國和大漢天子圍獵的狀況,以及他們對君圍獵的態度,構成作品的基本骨架,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大漢帝國的富庶繁榮,是大漢帝國盛世景象的藝術再現。司馬相如將誇張的藝術手法、驗證的藝術旨趣和諷諫的社會作用,完美地融合為一體。

  由於《上林賦》篇幅浩大,詞語艱深,非專業需要,很難卒讀。但其中的兩個主人公「子虛烏有」卻成為被人們普遍掌握的典故。

  也作「烏有子虛」、「烏有先生」、「烏有翁」。

  漢代張衡仿《上林賦》而作《西京賦》,開頭便是「有憑虛(憑借空虛)公子者,心侈體泰,雅好博古言于安處(怎麼處)先生」。其中「憑虛安處」,完全是子虛烏有的翻版。

  (程濱 王成綱)

FROM: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379-5-10.shtml

57.【成語故事】    大材小用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父親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撫養成人。

  辛棄疾曾拜當時著名的田園詩人劉瞻為師,並和黨懷英兩人是劉瞻最得意的學生。有一次,劉瞻問他們兩人道:「孔子曾經要學生談各人的志向,我也問問你們將來準備幹什麼?」黨懷英回答說:「讀書為了做官,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裡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隱居,學老師的樣子寫田園詩。」

  劉瞻聽了很高興,連連稱好,認為他的志向很高潔。辛棄疾卻回答說:「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詞寫盡天下的賊,用劍殺盡天下的賊!」劉瞻聽了大吃一驚,要辛棄疾今後不要再說這樣荒唐的話。此後,辛、黨兩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棄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戰場上去,以愛國詞人著稱於世;而黨懷英則混跡於金人統治集團,為金人作了一些幫閒乃至幫兇的工作。

  金人南侵後,辛棄疾組織了兩千多人的隊伍在故鄉起義。後來,又率領隊伍投奔濟南府農民耿京組織的起義軍。不久,起義軍接受朝廷任命,與朝廷的軍隊配合作戰,打擊南侵的金軍。但由於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辛棄疾後來曾長期閒居在江西上饒一帶。1203年春,才被任命為紹興府知府兼浙江東路安撫使。這一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四歲了。

  紹興西郊有一處地方叫三山,當時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就在那裡閒居。陸游比辛棄疾大十五歲,當時快八十歲了,他的愛國詩句早已為辛棄疾所景仰,因此辛棄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訪了這位前輩,兩人一起議論國家大事,相見恨晚。陸游聽了辛棄疾對形勢的分析和統一全國的設想,覺得他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寧宗降下聖旨,要辛棄疾到京城臨安去,徵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辛棄疾把這件事告訴陸游,陸游覺得這是辛棄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機會,為他感到高興。為了鼓勵辛棄疾發揮自己的才能,陸游特地寫了一首長詩贈給他。詩中寫道,「辛棄疾是古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現在當浙江東路安撫使,實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處;鼓勵他為恢復中原而努力,千萬不要因為受到排擠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歲那年,這位始終是被大材小用的愛國英雄,終於在憂憤中去世。

來源:金石網!http://www.kingsnet.biz/asp/chengyu/ShowStory.asp?ID=53

62.【成語故事】  舉棋不定

文化課教材(高級):舉棋不定(成語故事)

作者: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正見網20080831

【原文】

今寧子(1)視君不如弈棋(2),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3),而況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批注】

1)寧子:即寧喜,春秋時代衛國人。

2)弈棋:下棋。

3)耦:音「偶」,此指下棋的對手。

【故事闡述】

    春秋時代,衛國的孫林父、寧殖是衛獻公的兩個主要輔政大臣。衛獻公為人倨傲無禮、暴虐無道,他不僅得罪自己的嫡母定姜,還虐待近臣,更恣意羞辱孫林父、寧殖兩位輔臣。後來,孫林父、寧殖發動政變,將衛獻公驅逐國外,另立衛殤公為君王。因此,衛獻公只好出逃到齊國去避難。

    十幾年後,寧殖的兒子寧喜當了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因為齊國的協助,就在夷儀定居,並一直找機會想要復辟。衛獻公派使者到衛國找寧喜商議,要求他擁戴衛獻公回國復位,並提出事成後就讓寧喜獨攬大權做為條件;寧喜雖猶豫,但最後還是同意了。

    大叔文子聽到後說:「唉!《詩經》上說:『我自身尚且不被見容,哪裡還能顧到我的後代?』」寧喜可說是不顧慮他後代的人。怎麼能答應衛獻公呢?君子行事要前後考慮周詳,《書經》上說:「凡事自始至終都能不苟且怠惰,秉持小心謹慎的態度,就不會讓自己陷於困境中。」《詩經》還說:「要日夜勤奮不懈,專心一意的侍奉君王。」現在寧喜看待國君復辟這件事的態度,還不如下圍棋的謹慎,他如何能免除災禍呢?下棋的人拿著棋子卻不知道該下在哪裡,就不能夠勝過對手,更何況是立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都無法下定決心?他一定避免不了災難了。九代相傳的卿族,如果一次就被滅掉,真的太可悲了!」而衛獻公回國的第二年,就自食其言,果真把迎立他的寧喜全族都滅了。

    後來「舉棋不定」這句成語,就被用來比喻行事猶豫不定或處事不夠果斷。

【討論】

1)衛獻公為什麼會被驅逐?寧喜為什麼會答應幫衛獻公恢復王位?以衛獻公的為人,他做君對百姓好嗎?如果是你會願意幫助他嗎?請說說自己的想法,跟大家討論分享。

2)大叔文子為什麼認為寧喜日後一定無法免除災禍?你同意他舉下棋的例子嗎?請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課後時間】

在下面四字成語中,請找出多餘的字並重組。

( )妙夏春手腳回︰稱讚醫生的醫術高明,能治好重病的人。

( )天縫衣地無有︰原指古代傳說,認為神仙衣裳,不是用人間針線縫製,所以沒有縫痕。後用來比喻做事精巧,無隙可尋。

( )水火渠功成到︰比喻事情條件完整,就自然會成功,不用強求。

( )山水高低長短︰像山一樣高大,像水一樣長流。比喻人品高潔,流傳久遠。

【參考答案】:妙手回春、天衣無縫、水到渠成、山高水長。

FROM: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8/31/54615.html

 

66. 物是人非-八劃- 成語百科

物是人非:景物依然,人事已非。

【典故】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

宋˙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http://phrase.lovein.tw/doc-view-3400.html

成語故事物是人非

  李清照出生名門,天分高又好學。後來嫁給趙明誠,二人情同志和,朝夕以書為伴,自己說是「葛天氏之民」(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賢君),這樣悠閒自得的生活過了20年。

  不久,北宋滅亡,宋朝南渡,金兵打到了山東,李清照夫婦逃到建康(今南京),不久趙明誠病逝,這一年,李清照46歲。之後為了生計,李清照先後避難台州、溫州、越州、杭州等地,家藏書物十不存一。

  她回首自己的一生,寫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物是人非」多表達對故人的懷念。(出自李清照《武陵春》)

http://www.epochtimes.com/b5/5/4/10/n884199.htm

 

67.【成語故事】    不堪回首

  「不堪回首」這則成語常用來表示對巨大的人事變遷的感慨。形容回憶往事令人難受的情懷。

  這個成語來源於五代.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西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周圍還有好幾個政權。為了完成統一大業,他先後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接著又把攻擊的目標對準南唐。

  這時統治南唐的是李煜(ㄩˋ),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等無所不能。他從小在深宮裏長大,過著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後娥皇,容貌出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後來,李煜又與娥皇的妹妹小周後相愛,在花前月下飲酒作樂,而把國家大事置之腦後。

  宋朝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李煜迷戀於歌舞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並不作抵禦的準備,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哪里作戰勝利或者有什麼喜慶活動,他就趕緊命人向宋朝進貢財寶。後來,又主動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國號,作為宋朝的附庸。

  西元97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派使者通知他到開封朝見。李煜怕趙匡胤殺他,稱病不去。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派十萬大軍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軍抵達長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為宋軍無法渡過長江,整天在宮內和一班和尚道士講經說法。

  一天李煜偶爾外出登城,見城外都是宋軍的旗幟,才急忙去召援軍,但為時已晚。挨到這年冬天,宋軍消滅了南唐最後一支援軍,終於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開封去。

  李煜穿戴著白衣紗帽,戰戰兢兢地接受趙匡胤的召見。趙匡胤沒有殺他,侮辱性地封他為違命侯,把他安置在城裏。他名義上是侯,實際上過著囚犯一樣難堪的生活。

  李煜是個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後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鬱不堪。不久趙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世稱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違命侯的封號,封他為隴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當時不該殺了兩個忠臣,太宗得知後非常惱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為《虞美人》的詞。詞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過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顧,回顧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這首詞傳到太宗那裏,太宗對他至今還在戀念故國非常忌恨。後來,又有一些懷戀故國的詞作傳到太宗那裏,於是太宗派人將他毒死。

轉貼自:京雷神話傳說庫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8/c5343.htm

台長: 度凡
人氣(4,232)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國中基測指導 |
此分類下一篇:98-02國中基測國文科試題所出現的成語
此分類上一篇:98-01基測國文科試題所出現的成語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5 21:57: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