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昭怡
魚塭、鹽田、蚵架、竹筏、黑面琵鷺,一派自然農村的景緻,有多久沒有享受古樸的農漁村生活?
在七股,藏有最真實簡單的快樂。
如果在夏天,一個人旅行,台南的海,是讓人想像力飽滿的樂園。
這裡的陽光似乎從來不減,產業道路上的景色從稻田轉成洋香瓜田、魚塭和鹽田,一路預告著向天爭地的精采。
「鹽分地帶」指的是台南縣的北門、將軍、七股、學甲、佳里、西港六鄉鎮。這兒土地雖貧瘠,卻個性十足。說起歷史,它曾是平埔族西拉雅系的聚集地,論起文化,它開出一朵朵有生命的文學花朵,談起自然,它讓黑面琵鷺不請自來。
認識鹽分地帶,可從豐饒的七股潟湖開始。
兩百多年前,赤崁樓以西、安平以南全是一片汪洋,叫做「台江內海」。一回連下七天七夜的豪雨,讓大量土石淤淺了台江內海,位在七股鄉龍山村、西寮村以西的潟湖正是當日遺跡。
當地的漁民說,他們心中的七股沒有行政界限,開闊的天地和大海,都是他們的家。想暢遊這塊在台灣面積最大的潟湖,竹筏是最佳交通工具。不過在此之前,請先由近到遠,細看堤岸風光。
潟湖的蚵架風光
近處的白色沙山上,有成排的木麻黃做為海角樂園的動態邊界,湖面上漂浮的蚵架,是樂園裡不守規矩的安全島,至於遠方高低飛過的海鳥,又讓樂園疆界向上延伸。
在這不算寬敞的航道上,不時需要「會船」,有的是剛採完蚵仔,準備滿載而歸的小船,有的是貼在船屋附近的小竹筏,上頭還躺著手拿釣竿的悠閒漁人。擦肩而過的那一刻,別忘了打聲招呼,鹽分地帶的人們,會用最深的笑容回應。
一路上,直立在湖底的木條上常養著一串串碩大的蚵仔。這裡養蚵的方法有三種:直立式、水平式和浮萍式。猜猜看,那種蚵仔最美味?答案是水平式。因為在漲潮時它能充分接受潟湖的營養,退潮時又盡收日照的恩澤。
退潮了,讓竹筏小歇,到網子寮汕走走。
海潮在岸上留下一波波自然的幾何紋路,地上一堆堆小圓球是蟹族向上開挖的痕跡,至於「可遇不可求」的和尚蟹,只在退潮後兩小時內現身。脫下鞋子,緩緩地從沙堆形成的斜坡走下,別擔心,腳下的沙子會是最可靠的吸盤。
逐步內移的海岸線、木麻黃墳場、位在台灣最西邊卻因國土流失先後葬身海底三次的國聖港燈塔,成了沙洲上令人深思的另類景點。
告別竹筏,黑面琵鷺在不遠處靜靜棲息。
不管是Black-Faced Spoon-bill還是「ㄌㄚ ㄅㄨㄟ」,名字裡早已傳神地帶出它那面黑喙長,喜歡用像湯匙般的嘴巴,在水裡撈來撈去的模樣。
只在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造訪七股、生性敏感、有點神經質、喜歡夜晚多過白天的黑面琵鷺,住在離堤岸兩、三百公尺之處。這時,在岸邊透過望遠鏡,看它在天空飛行的英姿和高高拋起魚兒的曲線,讓人想大聲替「黑面舞者」鼓掌。
東南亞最大的鹽山
剛征服了沙山,現在來爬鹽山。
七股鹽場裡的兩座大鹽山,一灰(因為有灰塵)一白,不僅是「南台長白山」,還是全東南亞最大的鹽山。爬上山頂,強勁海風吹來雖然有點難以招架,但眼前已走入歷史的頂山鹽田,是幅珍貴的景象。
大格的蒸發池和小格的結晶池是從日治時代就已成形的,當地人回憶,在收鹽的季節,田裡的鹽堆像雪般晶亮發光。
夕陽下,老鹽工推著石輪來回整田的身影讓人動容。鹽分地帶,有著島嶼人民堅韌打拚的縮影。
七股豐富的自然生態聞名世界,隔壁佳里鄉的族群文化史蹟也不遑多讓。來七股,別忘順道拜訪佳里,一探平埔族西拉雅系的源頭。
台南地區在荷鄭時代以前,就住有大批平埔西拉雅族原住民。在佳里,這部份的西拉雅族,稱為蕭壟社人。
近年,在地方人士努力下,挖掘出被風砂掩埋數十年之久的「荷蘭井」、恢復傳統西拉雅族阿立祖的祭祀儀式、在阿立祖公廨(廟宇)集中合祀古壺、找回女祭師「尪姨」等,頗有復興西拉雅族之意。
阿立祖信仰為特殊的「拜壺」信仰,奉祭陶罐和瓷瓶,祭祀時在罐中注入清水,插上甘蔗葉,在罐前擺上檳榔、香菸和酒。因此目前阿立祖公廨中,不見神像或牌位,只有許許多多歷史悠久的陶瓷壺。
如果在夏天,一個人旅行?別想太多,現在就到鹽分地帶走走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