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每一位讀者在閱讀時,還是原來的自我。作家的作品只是像一種光學儀器,讓讀者藉以透視未曾經驗過的人生。沒有這本書,讀者或許永遠不會有這樣的經驗,讀者從書中獲得的認知,就是真實的證據。---普魯斯特
為自己閱讀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讀到好書可以掩卷三嘆,讓自己與作者共同神遊某一種心境,甚至印證人生的價值;讀到爛書可以口誅筆伐一番,為了推翻作者的想法,從而刺激自我的認知,甚而提出一套有系統的看法。總之,好書或沒水準的書都有不同的激勵效果,況且因著個人人生體驗的差異,面對一部作品,當然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不同眼界。我覺得與大家共同讀一本書,探討書本要傳達的旨意,各抒己見,是一件很好的事,所以每次上小說選都是我最快樂的時刻,也因為大家的年齡與體驗不同,可以知道其他的看法,這種良性的互動是多面向的。
我在自己的讀書會裡,提供了幾個讀書的要點,這是轉錄的文章,我覺得很好,所以也提出來:
◎增進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與提高鑑賞力
◎掌握文字的正確性與釐清語意上的混淆,增進對材料內容的理解。透過鑑賞與批評,提高閱讀的品味。
◎檢驗深層的動機
經由閱讀,深入理解他人對內在外在環境如何回應,如何行動。設想自己為作者或書中主角,反思自己將如何自處。
◎探討人類本質與生命意義
藉由詮釋分析探討人的本質與存在的意義。擴大自己的生命經驗,提昇自我價值感。
因此,在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透過課堂上的互動,有幾篇文章讓我感受深刻。
愛是一種牽掛嗎
愛情不一定是必需品,但是有了它,人生的滋味更多變化,也許是甜,或許是酸,更可能是苦,恐怕也有辣,不管什麼滋味,在愛情的歷程裡,大多可以體驗某種程度的酸甜苦辣滋味。
這次我們讀到的作品有以愛情為主軸的—<傾城之戀>、<春桃>、<遊園驚夢>、《兩個芙烈達卡蘿》;其它作品描寫時代情感,也擴及在這時空中的愛情觀。
中國人對愛情的態度非常保守,情總是隱藏在禮的外衣下,正所謂「發乎情而止乎禮」。讀到<春桃>這一篇,其中春桃找向高這一段,讓我聯想到《白蛇傳‧斷橋》。文本中水淹金山寺後的白素貞與那個沒腦筋的許仙斷橋會,是情感衝突的最高點,但讓我真正感動的是郭小莊演出的<斷橋>一折,劇中白素貞戰敗,精力耗盡,神容憔悴的退逃到斷橋,想起與許仙的夫妻深情,落到今日的操戈混戰,不禁愛恨交集,其中的恨是來自法海的從中作梗,對於許仙的作法倒是歸於無知,正在情傷不已的時候,看到許仙在橋的彼端出現,兩人見面,在許仙一句:『娘子』後,白素貞所有的愛恨情仇就在一跺腳、一指戳許仙的額頭、無限悲傷又喜見丈夫回頭下、所有的愛怨全化為一句:『冤家…』,這一折讓我感動到流淚,每每想起要原諒一個渾蛋情人,這幕總在我腦海中浮起。
春桃找到了向高,她的失魂落魄,正是抽去了感情只徒留一具空軀殼,見到向高,以前的高傲與執著,全化為一句:「你回來….」以及串串的眼淚。雖然故事情節不同,但是情感的表達卻是一致的。愛一個人當然有許多的牽掛,愛一個人當然也可以原諒他,有時,我喜歡這種屬於中國人獨有的溫柔與敦厚的情感表達方式,愛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具體的實踐,而它的前提要建立在智慧的判斷。愛情沒有道理可言,似乎與理性衝突;但也是因為理性,讓愛情走得更長更久。
愛情要靠一些運氣
有人說愛情是神話,只有在神的國度裡才有地老天荒。或許我們要的並不是實質的地久天長,而只是一種近乎夢囈的承諾。君不見,有多少人一想到永遠與一個爛人生活是一件恐怖的事,越趨近現實,越有長痛不如短痛的感慨。越經歷了人生,方知道愛情與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如何互動才是關鍵,經不起考驗的情愛不是一拍兩散,就是食之無味的走下去。運氣好還有個老來伴,運氣不好各自找伴。
我看父母的婚姻便覺得無限感慨,我是極力勸母親離開父親的人,但是母親自有其想法,她固然完成了禮法,但卻失去寶貴的青春。如果人生如同美食,有它的食用期限(賞味期),顯然母親樂於吃過期的菜。事實證明,家裡的剩菜都是母親包辦,這是美德嗎?
流蘇與柳原,無疑地他們是運氣很好的一對,也許是共同經歷了生死,實質的戰爭攻破的是他們各自封閉的心防,離婚的女人與對愛情要求甚高的男人,他們的認知落差是很大的,但是生命就是這樣,錯過就是永遠的錯過,是否只有在面對死生存亡之際才痛悟生命的真理!
愛情哲學
你可以想像莊子的自然之道提供現代人愛情的對治方法嗎?中國人的智慧並不比西方的心理學、哲學差呀!
我們愛情的發生到底根源於什麼?美貌還是才氣?莊子說:「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德充符>。我們不是愛一個美麗的軀體,而是超越形貌真心去愛他的心靈。愛情的存有該如何掌握?「意有所至愛有所亡」<人間世>愛不是綑索,而是活水,可以養活彼此。婚姻之道無它,忘我也:「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至樂>愛的標準在哪裡?何以有人說「你的愛讓我感到很痛苦」,究其原因就是「己養養鳥也」。「形莫就若,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人間世>愛他/她就是走進對方的心靈。
我問:「道在哪裡?」莊子說:「在愛裡。」
父親的機會與命運
以前,我常在飯桌上與父親為民族大義爭得面紅耳赤。父親哀嘆我中了外省人的毒,這種觀點也導至姊姊的婚姻被父親阻撓,原因無它,父親痛恨國民黨。我一直無法理解,父母對侵略我們的日本人為何保持良好的印相?正如同李登輝一直以日本為榮,難道我們得到的知識全是錯誤的嗎?這個問題總是短暫的在我腦海停留,還沒有什麼外因促使自己去探討這種迷惑。<一桿秤子>、<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真的寫出台灣人普遍的心聲嗎?我回家問母親,二伯父的產業是怎麼來的。二伯當年因躲避中日戰爭避居阿里山的奮起湖,父親不幸被拉伕,甫抵達南洋戰場,卻因日本戰敗被當戰俘遣反,一行12個中國人,回到台灣只有2個人,父親是其中一位。我認為在這種狀況下他們應該痛恨日本人才對,但是沒有。二伯後來因為堂姊在日本人開的糖廠上班,她認得字,所以廠長畫一塊地讓二伯開墾種植。因此二伯的家業很大,戰爭歸戰爭,日本統治台灣還是有其德政。父親有一個機緣可以娶日本女人、當日本船長的養子,正當時機快成熟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夢猝然粉碎……直到父親臨終前,還不斷的在他的手記本上寫下他的日本名字,雖然那時的父親已經錯字連連(意識不清),但他從不認為自己該當一個「中國人」,因為228以及日後種種戒嚴,(父親還想去貼大字報)都讓他無法認同這一個統治政權,包括正在出頭代表苦難台灣人的民進黨。我想,就如亞細亞孤兒的題目,有部份人一直是孤兒,或者某種情況下,台灣人永遠都是孤兒,有奶吃就是娘。這是早期日據時代台灣人的宿命與悲劇。
隨著父執輩的凋零,那一段民族恩怨將永埋黃土,但是曾有的歷史事件又該如何做才能完整的還原?對於日本的看法,台灣與中國少了一條情感的臍帶,那就是中國有南京大屠殺,而台灣沒有。
放下書本
我們的閱讀常來自一些個人經驗與知識的限制,所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自有其不同的面貌。有時我們會一味的相信書中所說的話,或者盲目的崇拜某位作家,甚至沒有判斷力,從不問書中說的真是如此嗎?
「如果我們閱讀天才的傑作,會有諸多欣喜,書中有些想法是我們過去不屑一顧的,也有 些快樂和悲傷是我門壓抑、不敢表露過的,還有一個我們嗤之以鼻的情感世界,但這本書突然間讓我們恍然大悟,教我們認識這些情感的價值」這是普魯斯特的閱讀之道,他說得沒錯,在書本裡我們得到一些慰藉,乃至一些前所未有的經驗,或許抒發了我們積壓已久的情感,或許開啟我們向另一個領域探討的方向,這就是閱讀的樂趣。但再好的書你都要學會把它放下,自我生命的啟迪不在書中怎麼說,而在你有所悟,這才是文學作品精神不朽之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