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31 11:12:57| 人氣2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的閱讀片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來源:筆者翻拍

        一直以來,或許是從大學時期受一些電影的影響,很喜歡具有畫面性的文學作品。白先勇的<台北人>離我們的世界太遠、很多教師推薦的李家同老師的作品又太具論述性、當代的網路小說又太過夢幻化;我仍是喜歡聽那一代的故事,含有一點本土味的卻又如此貼近小時後的記憶(或許是媽媽說的故事),對於我而言吳導的作品正是一個很好的橋梁。
        曾經忘記於哪一門課老師在白板牆上投影著<悲情城市>,電影結束在一個教室外面下雨的惆悵,九份地方在吳導的筆下,似乎比宮崎駿的神隱少女更充滿著一幕幕的畫面性。去年所出的這本書<這些人,那些事>我先於電視節目中專訪吳導人生歷練而得知,也將它當成是我求學過程中書籍的分號。書中的五章,心底最掛念的人、日夜惦記的地方、搏真情的朋友們、一封情書的重量與這些人那些事,各種平鋪的短篇,掛記著生活中最最深刻的記憶,這些記憶隨便一個刀痕,即可深深刻入人心。於是在翻開第一章的故事片刻,我就被吳導的文字捕獲了許久搜集在內心深處的淚痕,是那種對於上一輩對父親與家的記憶。
        書背的底部作者寫到"對於故事裡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說: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之到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份。只是......你們也還記得我嗎?"或許,生命的價值就是交織著故事,就如我媽從小對我說的,多讀一本書就有如多知道一個人的人生經歷,這些經歷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一個借鏡,是那種只能用"刻痕"這麼用力的詞彙去形容的。或許台灣的故事就該被這樣流傳著,不再是課本中赤壁賦或與妻訣別書之類的言語,我一直好奇,並且期待著文學中所謂失聲那一代的老故事,正是那種平凡卻口耳相傳的生活瑣碎事,長者聽了微笑、四五年級聽了驕傲、而年輕人則從中找出屬於這片土地最原始的回憶。
        亞里士多德將悲劇作為其美學的論述,然而對我而言台灣本土文學的根基立足在那時代的"苦"字上,猶如一壺烘焙的老茶,第一泡苦中帶澀而終至回甘一樣。

台長: 未來.海嵐
人氣(2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書籍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村上經驗的歷史脈絡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一個對比時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