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會看報紙上財經專家分析經濟走勢的文章,也會參考雜誌中理財專家的投資建議,在書店偶爾會翻翻行銷專家的市場分析、消費者心理之類的書籍,或聽聽電視節目兩性專家聊聊男女之間的異同,可是不知為甚麼,當我看到育兒或教育專家寫的「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打造天才兒童99招」、「贏家小孩在你家」等等之類的標題,我就彷彿看到國中課本上始祖鳥的照片一樣,頭皮發麻。
聽過以前的男上司說真不解自己老婆帶小孩怎麼會帶得這麼頭大,而且才一個,要是換做他來帶,每天讓小孩照表操課,把小孩當阿兵哥訓練就好啦!我當時心裡想,你自己來帶帶看,無期限的(不知道甚麼時候才可以結束,或者說甚麼時候小孩才算長大不用帶)、24小時的、隨傳隨到的,還兼燒飯洗衣打掃,外加一個大小孩(老公),除了不用出門賺錢,甚麼都做,還要忍受寂寞,懷疑自己是不是會被社會遺棄,沒有成就感。。。。
當然這不是要自誇說我很會帶小孩,我也是東碰西撞,跌的一身,曾經還想過用「出門工作」來逃避帶小孩的責任。我想我比上司太太幸福的地方,在於家裡有三個專屬顧問。
第一個就是和我同居四年的婆婆,婆婆有一套「皮球理論」,他說「孩子就像皮球,當他用盡全身力氣彈過來的時候,照顧孩子的人要夠強硬地彈回去,這樣皮球才可以彈的越高越遠越有彈力,而孩子的最佳照顧人選就是媽媽,雖然現在祖母級的人大多保養有術,但是畢竟年代不一樣了,已經沒有體力做孫子的那一面牆。」
姑且不論這是不是婆婆不願幫我帶小孩的推託之詞,但卻很有說服力,而婆婆也很有自覺,同居的四年當中,完全不干涉我管教小孩。
倒是台灣的媽媽自豪五十歲以前就當阿嬤,錯覺自己還有當年勇,瞞著我偷餵剛滿月的臭弟喝蜂蜜水,喊肚子痛的小姬吃半顆征露丸,被我發現,還落話說「你們還不是我這樣帶大的」。我當然很感激媽媽的幫忙,幫我照顧管教,也不亂寵愛孫子,直到有一天,小姬對著阿嬤說:「我最討厭台灣阿嬤了,還是日本阿嬤溫柔,不會打我也不會罵我」,一句刺進小孩外婆的胸膛,媽媽半開玩笑的說:「我是招誰惹誰了,要讓人家這樣討厭我,我不管了,給你這個親娘去教」。
但是,媽媽永遠是女兒最有力的後盾,記得當時,小姬半夜哭鬧令我很困擾,媽媽安慰我說,滿月就好了,滿月過了,就會一覺到天亮。滿月過了,情況依舊,媽媽又說,三個月就好了,過了三個月脖子硬了就好了。三個月後回日本,情況也沒改善,電話裡的媽媽說,六個月就好了,過了六個月會坐會爬,活動力大了就好了。直到十個月大回台灣省親,情況時好時壞,媽媽又說,總有一天小孩會長大,總有一天會讓你一覺到天亮。
我常想,是不是媽媽的「總有一天」理論,支持媽媽走到現在,媽媽當時一定常常這樣安慰自己,「總有一天」不幸都會過去,「總有一天」苦命的日子都會結束。做女兒的我,也終於有這樣的一天,能稍稍瞭解媽媽的辛苦了。
太郎也是三個臭皮匠的其中一員。以前他曾提過,自己的大學畢業論文是「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強調自己不是傳統日本大男人,會分擔家務讓太太發展自己的工作,管教孩子,爸爸也有責任。。。。我只當耳邊風,因為那個時候眼前有一位好情人比較實際,勝過未來不可知的好丈夫。再說,經濟學部的他,為甚麼畢業論文是這種題目,擺明是摸魚吧!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爸爸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但的確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太郎的「不跟孩子作朋友」理論,也著實地發揮功能。他很不解,明明是孩子的爸,為甚麼要當朋友,孩子可以跟他把酒言歡嗎?那得先能分攤酒錢,孩子可以跟他高談闊論嗎?那得先懂得說話的禮貌。在家裡,太郎是大黑臉也是大白臉,打起小孩不假詞色,他說要痛過,才能牢牢記住。跟小孩玩需要體力的遊戲,摔角踢球官兵捉強盜,他是最佳人選。看的出來孩子很喜歡他,唯太郎馬首是瞻,爸爸說的話都是真理,爸爸說的答案才是最正確,世界上最帥最聰明的人是自己的爸比。
也因為這樣,在我管不動孩子的時候,把不在家的太郎拿出來最有效,答不了的為甚麼,問爸比最知道。還好沒有當過兵的太郎,不會說把孩子當阿兵哥帶這種風涼話,總能耐心地聽我抱怨孩子的一切,看到我看不到的盲點。
有這樣專屬的顧問,看到好友FW過來的「子女只是家庭的過客」、也不想按左鍵麻煩爺爺級的電腦打開,直接刪除,同時忍不住抱怨,專家怎麼老寫這些理所當然,了無新意的理論。同學,下次可以FW一些「四十歲還是一尾活龍」,「如何甩肉五公斤,再現美麗窈窕」對我可能比較需要。
文章定位:
人氣(277) | 回應(1)|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