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2-26 07:39:10| 人氣9,9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320 及願今後於如是罪定不令生,防護當來。於彼二心應多修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20  3192-3204

龍猛菩薩亦說此念極為重要,如云:大王佛善說,念身為共道,故應勤守念,失念壞諸法。

龍猛菩薩也說正念極為重要,如《親友書》中說:大王!佛曾說身念處是生起出離心的解脫大道,所以應當精勤守護正念,失壞正念就會失壞一切善法。

《佛遺教經》說: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如果有人不忘失正念,諸煩惱賊便不能侵入其相續、損害善根,因此你們心中要恒時保持正念。如果失去正念,就會失壞諸功德。如果念力堅固,即使進入五欲賊窟也不會受害。就像穿上鎧甲進入戰場,無所畏懼。鎧甲比喻念力,軍陣比喻五欲。念力堅固,煩惱就不能滲入。)

瑞岩和尚每天常反問:主人翁惺惺53否?自答:惺惺。值得效仿。

53 惺惺:清醒、機警。
金三、正念依止之境

又所念境先以慧別,次乃念取,以念無擇境力故。

所憶念的對境先要以智慧分別,然後再以正念緣取,因為正念沒有擇境能力的緣故。

《成唯識論》說: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慧的體性是簡擇所緣境。

日常法師開示

為什麼叫做正念﹖念的境一定是先拿智慧來辨別決擇,然後安住在這個經過正知辨別決擇的念頭上面,不要把它掉了,這個念叫正念。因為念本身並沒有力量曉得對或錯,對的應取,錯的應捨。所以究實說來一定是正知正念一起。怎麼善巧運用正知正念,在後面會詳細說明。   

慧須分別何法者,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

慧須分別何法者:那麼智慧必須分別哪些法呢?

謂總諸經中所說一切應進止之處:總的來說,舉凡諸經當中所說的一切應該趣入和應該遮止的地方。指修行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

尤以自所受律儀中應取應捨:特別的來說,自己所受持的律儀中應取和應捨的一切學處。

 

日常法師開示

「念」先要以智慧來分別得清清楚楚,那麼智慧是分別什麼呢﹖我們首先要了解,佛一切的經論告訴我們,修行過程中什麼是該做的--應該進,什麼是不該做的--應該止。這裡特別是指自己所受的律儀,也就是戒。該做的要做,不該做的要捨,這個特質要把握住。戒的基本精神始終是正知見。平常我們以為正知見就是懂得一點道理,其實不是,真正的正見也就是戒體本身,你確實見到了,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心種」,起心動念之間自然而然這種力量會生起來。關於這個道理,將來講到《在家備覽》三宗決擇戒體的時候會說明。歷來我們中國的大祖師所以選擇南山一宗的根本原因,就在這個地方,這一點以後慢慢地再來談。

總之,我們要了解所謂的正知見並不是指照著書本去講說,文字是引導我們正知見所必須要的前方便,但我們必定要清楚文字所指的內涵是什麼。這個內涵就是我們身心現行的狀態,哪一地方是跟煩惱相應的?如何是正確的佛法?然後怎麼樣把它轉化?這個要看得清清楚楚,而且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當我們有了這個內心的力量以後,起心動念自然而然會隨時警覺警惕。

若能於彼住念正知,其所修法乃能圓滿。若惟於住心所緣修念正知,全無所益。

如果能夠對於--慧須分別的法--安住正念和正知,所修的法才能圓滿。如果只是把心安住在所緣來修正念、正知的話,那是毫無益處的。

日常法師開示

假定你能夠在這樣的狀態之下,經過正確無誤的如理聽聞思惟,得到決定勝解,然後把持得住正念,這當中包括了正念、正知,如果一切時處能提持住,以這個為根本,發於身口的行為,修法乃能圓滿。假定沒有這個正知正念,只是你的心安住在上面,那沒有什麼用處。換句話說,儘管你不散亂,自己覺得很好,這是不相應的。我們必定要了解,「定」是一個最好的必要工具,是修學佛法所必須要的善巧方便,但這是共外道的共因。佛法的不共因不在念,也不在定,要想得到解脫生死的不共之因是智慧。

而要想策發大菩提,救度法界一切有情成就佛果,它的不共因是悲智雙運的這個特質,要把這兩樣東西都圓滿。不要說圓滿成就佛果,要能夠真實地深入佛法的話,一定要加上智慧這個不共因。   

念是定的前行方便,一定要先念力現起以後,才能進一步得到定。對這個觀念我們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眼前我只說一個大概,等到再下面講「奢摩他」的時候,行相會決擇得非常細微。

金四、依止正念以修業果為心要

又如陣中先必勵力令劍不失,設有所失無間急取,是因實畏所殺,非僅空言故。

又比如:在戰場上首先一定會努力不讓劍掉落,萬一掉落也會立即拾起,這是因為真實害怕被殺,並非只是空言的緣故。

比喻中講了一對因果:真實怖畏死亡之心是,努力握住劍和失劍時立即拾起是

諸修道者,先恐失落明記取捨所有正念,設有所失無間能修者,亦因心中實畏忘失念時,為罪染著墮惡趣果,非虛言故。

意義:

修行者最初害怕忘失明記取捨的正念,萬一失念也能立即警覺而提起,也是因為心中真實害怕失念時被罪業染汙,而墮入惡趣,這些並非是空話。

意義上,因是怖畏失念而墮入惡趣,果是謹慎守護正念。

能生此心,尤以修習業果為要。吾等若未知此為甚深教授,則為斷絕道中精髓、聰睿所愛功德之本。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在能引生此心的眾多因緣中,尤其以修習業果為心要。如果我們沒有認識到修習業果是甚深的教授,就會斷絕聖道中的精髓——智者所珍愛的功德之本。

道中精髓功德之本都是指對業果的定解。宗大師在下士道中說,對於業果絲毫不爽獲得定解,是一切內道佛弟子的所有正見,贊為一切白法根本。世俗諦的修行都建立在對業果的勝解信上,不論人天的斷惡行善,或解脫道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菩薩道的發菩提心、六度萬行,都是有此勝解信才能趣入;而且,以業果為方便,才能了達、證入勝義空性。因此,這是道中精髓,是智者所珍愛的功德之本。

金五、惡行須從微小處遮止的根據

若爾,何須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無間滅除不令相續耶?

那麼,有什麼必要對小罪見為大怖畏,而立即斷除不讓相續呢?

答案是小罪會發展成大罪。

答:譬如毒箭略傷於身,以此不久毒遍全身,故當速割。如是惡行略傷心時,若捨不顧,速遍全心。實非微小,速能廣大,故於最初須滅令不生,設已生起無間應斷。

答:譬如,雖然毒箭只是稍微傷到身體,但毒素很快會從這一點漫延到全身,所以應當迅速切斷。同樣,惡行稍微損傷心相續時,如果置之不理,就會迅速漫延整個內心,這實在不是小事,它能迅速擴展。所以最初就必須消滅不令產生,假使已經生起也要立即斷除。

如云:如毒依於血,速能遍全身,如是罪得便,亦能遍全心。

如《入行論》說:就像毒素隨著血液很快漫延到全身。同樣,若讓罪業得到機會,也會迅速遍佈整個內心。

因此,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下面看一則公案:

過去有位叫妙顏的沙彌,八歲時就證得了阿羅漢的神通。

一天,他以神通飛入王宮,王后想抱他。

妙顏說:不能這樣!女人身體不宜靠近沙門!

王后說:你和我的孩子一樣小,我抱抱你,有什麼不行?

妙顏說:單就世間淺近的情理來說,夫人所說也不錯。但從深遠處觀察,情從微起,星星之火能燒萬里原野,涓涓細流能透泰山之石,事情都是漸漸發展而成,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所以智者遠嫌避疑,防微杜漸。

金六、如何依止正知正念之相

若爾,欲勝煩惱陣者,云何依止念、正知耶?如云:如執滿缽油,執劍住其後,溢則畏其殺,禁者如是勵。

那麼,想戰勝煩惱的人,應當如何依止正念和正知呢?如《入行論》說:譬如犯人端著滿滿一缽油,士兵在他後面仗劍押送,而且恐嚇他說:如果油溢出來就要砍頭,囚犯畏懼被殺而小心翼翼地捧住油缽。具禁戒者也應當有像這樣的怖畏心,勵力守護正知正念。

公案中囚犯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缽上,菩薩也應像這樣依止正知正念,即應時時觀察自己是否安住正知正念。

謂應如是策勵,廣如迦旃延那因緣應當了知。

應當如是策勵,詳細須如迦旃延那的因緣來瞭解。

聖者迦旃延那為了調伏聖城國王等,便攜五百眷屬一起來到聖城國,國王下令以隆重的歌舞迎接。

賓主入座之後,國王問:舞蹈跳得如何?

聖者說:沒看見。

國王有些不高興。聖者知道國王的心思,為了打消他的懷疑,就請國王提一位即將處死的囚犯,讓他端著滿滿一缽油行走,又命令武士在後面持刀押送,只要油溢出一滴,當即斬首。

聖者讓囚犯從載歌載舞的宮女旁邊走過,然後問他:你看到什麼舞蹈?

囚犯說:我害怕油溢出被砍頭,所以一心專注在缽上,沒有注意到旁邊在跳舞。

這時候,聖者對國王說:連世間囚犯都能因怖畏死亡而不見外境,何況修行人?國王聞言這才釋然。

公案中,死囚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缽上,應當像這樣依止正知正念。或者,如《詩經》所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如是策勵之時,總諸惡行,特見睡等懈怠之因現在前者,應不忍受迎面遏止。

這樣策勵之時,總的發覺各種惡行,特別發覺睡眠等懈怠之因稍稍生起時,就應毫不容忍地迎面遏止。

如云:如蛇入懷中,故應急起立,如是睡懈生,皆應速遏止。

如《入行論》說:就像毒蛇落入懷中,應當立即站起抖落,同樣睡眠等懈怠剛一生起,就要立即制止。

以下舉例策修:

隋朝智舜法師一心修觀,若妄念忽然湧現而無法遏止時,就以尖物刺大腿,或抱石頭繞塔,沒有片刻放逸。

智徹禪師在《禪宗決疑集》的退墮策勵門中開示:退墮是指退菩提心、退長遠心、退精進心,佛不想禮、道不想修、善知識不想見、道友不想親近、話頭不想舉。若有這樣的退念生起,或者是由於用心過度,或者是宿業障深、善根微弱,應當數數在佛菩薩像前五體投地,燃指燃香,發露過失,求哀懺悔,勇猛舉起話頭,前面的退念就會像熱湯消冰般很快消失。

禪師本人一有退念生起,就立即燃香發露懺悔,求佛加持,念頭當即消退。

我們以前常說,阿底峽尊者隨身攜帶一個木制的曼茶盤,發現有小的罪業,就坐下來懺悔。大尊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業惑深重的凡夫,若不奮發,如何了斷生死?因此,妄念剛起時切不可容忍,一定要當下消滅。

其次,煩惱生起時只是截斷仍不足夠,還須多修以下兩種心。

非但斷除,應於犯罪心生不喜,謂我往昔如是轉故,乃至現在漂流生死,尤以正受菩薩律儀,而反安住學處障品,極可訶責,及願今後於如是罪定不令生,防護當來。於彼二心應多修習。

不只是斷除,還應該對犯罪生起不歡喜的心,責備自己:往昔就是這樣隨惡習而轉,以至如今我仍漂流生死,尤其我已受了菩薩戒,卻安住在學處的違品中,極應呵責(第一心——對犯罪不歡喜的心)。而且,發願:今後一定不再犯這樣的罪業,這樣防護將來不再犯罪(第二心——防護不造罪業的心)。對這二心——不喜犯罪之心和防護不造之心,應當多多修習(多修懺悔的破惡力和恢復力)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