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2-23 08:20:59| 人氣8,3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317 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17  3163-末行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亥三、發歡喜力分二:

歡喜力的體相 引發歡喜力的方便

金一、歡喜力的體相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發歡喜力:精進沒有生起時,以猛利欲樂的勝解力,能讓精進生起(勝解力的作用);精進生起之後,能讓精進不退失的正因,是成就堅固力或我慢力(堅固力的作用);最初趣入時歡喜而入,趣入之後對於所作事業不想中斷的無飽足意樂,即是歡喜力(歡喜力的作用),所以應當引發。

趣入時若無歡喜心,趣入後只能保持三天熱情,這是沒有歡喜力的表現。

歡喜力是最初積極投入善法的動力,又是行善堅持不斷的保證,修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所以要遵循方法引生歡喜力。

金二、引發歡喜力的方便分二:

無飽足心之相 於因無飽足

木一、無飽足心之相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

應當發起何種無飽足之相呢?如《入行論》說:菩薩對自己所作的善法,要像孩童盼望玩遊戲的樂趣那樣,極其熱愛,永無滿足。這是說,應當努力發起歡喜心,像孩童玩遊戲那樣,沒有滿足。

木二、於因無飽足分三:

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理應無飽足

行善能獲暫時究竟無罪安樂,理應無飽足

故應發起無飽足意樂

水一、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理應無飽足

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

如果我們對安樂沒有滿足,則對其因——能生安樂的善業,也應當沒有滿足。

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

世人所作的事業(例如農耕商業等)能否獲得安樂還不決定,但是他們尚且那麼努力,何況我們行善決定能生安樂果報。

由無欺的因果律,行善決定得安樂,絲毫不會生苦果,因此,行善最能得利益,也最有實義。

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

前二句是說世間人,後二句是說菩薩,由此對比說明菩薩應當踴躍修善。

如《入行論》所說:雖然做世間的事業不一定能獲得安樂,但世人尚且為了追求安樂而辛勤勞作;如果菩薩的事業不論暫時還是究竟,決定能獲得安樂,那麼不修善業怎麼能得安樂呢?

水二、行善能獲暫時究竟無罪安樂,理應無飽足

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

而且,基於以下的道理也不應當滿足。

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

如《入行論》所說:五欲的快樂猶如刀刃上的蜂蜜,利益小而苦患大,追求這樣的欲樂尚且沒有滿足心,何況修福業是唯一能感招安樂之果與寂靜涅槃,為何要滿足呢?

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

如同刀鋒上的蜂蜜雖有點甜味可嘗,但如果舐食它,就會割傷舌頭。同樣,可愛的欲塵(色聲香味觸)雖然能給人現在少許的快樂,卻會引生今生來世極大的痛苦,對這樣樂小苦大的法,受用者尚且沒有滿足,何況佈施等資糧能給人暫時和長久、無有邊際的無罪安樂,為什麼要滿足呢?

而且,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法,利益的物件不僅是自己,而是全法界的眾生;利益的倍數不是幾倍,而是難以想像的倍數;利益的時間不是一時,而是盡未來際。既然大乘善業對自他一切眾生,決定有無量、無限的利益,為何不歡喜踴躍地行持?為何稍做一點就滿足?理應永無滿足才對。

總之,我們聞法、思惟、誦經,乃至行任何善法時,都要想到:能夠這樣做多麼有意義,多麼令人歡喜,多麼難得!世人為了五欲尚且樂此不疲,何況我如今是為了求證佛道、利益眾生,更應滿懷歡喜地去做。這樣不斷串習,就能養成積極好樂的心態,做任何善法時都會洋溢著喜悅、安祥,一改過去愁眉苦臉的消極心態。

水三、故應發起無飽足意樂

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

按以上兩種道理思惟之後,應當發起無飽足意樂。

誰能發起無飽足意樂,誰就成為大福之人,一生都將充滿喜悅。因為行任何善法時,都能歡喜地趣入,趣入之後,也是樂在其中,而且完成之後,更發願心,如此即便生生世世行善,也只有喜悅而不會疲厭。所以,若能發起無飽足意樂,就能做到長年累月地全身心投入善法。因此,歡喜力是護持、助長精進極重要的資糧。

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

因此,為了圓滿所修的善業,乃至行善之心還沒有達到像烈日下的象群奔向蓮池那般的心情時,應當對此好好串習,直到發起如此強烈的歡喜心為止。

所以,歡喜力的修量,是如同烈日下的象群奔向蓮池的心情。若能到達這一步,則行善的心態將與以往不同,歡喜力的作用——最初歡喜趣入、中間不欲斷絕,將在心中現前。所以,雖然佛法真實不虛,但若不實行,也不能親嘗其味。

如云:為圓滿業故,如日中熾象,遇池而入池,亦應趣其業。

如《入行論》所說:為了圓滿善業,應生起如象群躍入水池般的歡喜心,即:大象被烈日曝曬,遇到水池時,會欣喜若狂地躍入池中,我們遇到善業時,也應當如此踴躍地趣入。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