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放大陸觀光客以來,網路上的台灣遊記便大幅增加,其中不乏許多依照官方口徑寫出來的因襲陳套,也有個人的心得感想。我發現「台灣遊記」不失為一個觀察大陸人思維的切入點,看著他們寫我熟悉的台灣,剛好反映出兩地思路的差異。
比較早一點的台灣遊記,常常貶多於褒。那時大陸人仍在一片建設的熱潮當中,摩天大樓和寬敞道路是他們唯一的都市美學。所以他們覺得台北陳舊落後,總統府不夠氣派,其他的地方更不用提,都是三四流的地方。朝思暮想的阿里山日月潭比不上黃山西湖,讓他們大失所望。論進步也不如美國日本,直云無甚可觀,不會再來。
後來的遊記慢慢開始有點變化,首先提到對台灣人的觀感,原本「娘娘腔」和「嗲聲嗲氣」沒一點「性格」的臺灣人突然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維護者,細聲細語成了溫文儒雅,服務人員的態度也冠上「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積澱」。隨之則是觀光景點,台北故宮竟成了大陸人的「中華文化的寶庫」,無甚可觀的日月潭變成綠化徹底、乾淨無污染的桃源福地,夜市小吃變成台灣標誌。加之近幾年在大陸民居強迫拆遷的事情時有所聞,大陸人後來又對都市建築新舊斑駁特地著墨,稱這是台灣土地私有化的結果,沒有劃一整齊的大樓,但也不會有人三更半夜房子就被拆掉,一夕之間無家可歸。明捧台灣,暗批中共,這是最近的台灣遊記中時常出現的情形。
縱然如此,我猜測大陸人觀點的改變多少係到官方立場左右。以前陳水扁當家,台灣再好也不能說出口,現在馬英九執政,為了營造「和諧」氣氛,稍微吹捧過火亦無妨。反正再怎麼吹捧台灣,終究還是回到「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主軸。愈是覺得台灣好,愈不會讓台灣獨立,這興許是中共心裡的盤算。
我也漸漸發現,許多大陸人的感慨,是建立在「同是中國人」的立場,北歐人也溫文儒雅,日本人也服務周到,但對他們而言總是不相干的外國人。唯獨台灣,在稱讚之餘,多少也喚回一點民族的認同感,其前提自然是建立在「我們同是中國人」之上。
也因此,有些與此抵觸的事情就會一直拿出來質疑。比如大陸人總愛提到兩岸用語的差異,並且大驚小怪,好像全世界的中文都得定於一尊才行,這種態度不僅讓我厭惡,而且有時也不是事實。比如說台灣人聽不懂「腳踏車」或「自行車」,簡直胡說八道。或云台灣的國語念法有誤,以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其實台灣人學的是國民政府制定的國音,不似大陸人學的是北京土話。大陸這種唯我獨尊的語言標準,處處把台灣視為異例,但台灣人反而用「禮失求諸野」的道理,反諷大陸才是那個「失禮」的地方,行徑如此,言語亦不例外。這種觀點,大陸人或不能參透,也不會信服。
另一個質疑是大陸人看台灣的宗教活動。大陸即便經歷資本主義的洗禮,但對無神論的信仰依舊堅信不移,認為如此是比較進步的認知。所以一堆無神論的大陸人,看到台灣廟宇香火鼎盛、極盡華麗,電視台一堆講經說法怪力亂神的節目,稱奇之餘也不免將其視為「民主社會的缺點」,當然也有少數提到這是台灣底蘊的一部分,但活在沒有神的共產中國,箇中奧妙是難以理解的。台灣的宗教固然有其迷信的成分,但本來傳統中國社會中,迷信就是教化民眾的手段。用迷信讓百姓學道倫常道義、敬天惜物、安分守己,甚至去解釋科學常識無法處理的事情,我認為係有安定人心的效果。以前知識份子不迷信,但知道這是維繫社會的力量,不會大加駁斥。今人覺得迷信無稽,反而肆無忌憚,搞到自食惡果,一樣墮入因果報應之中,我們只好訴諸更虛無飄渺的道德自制,實在不比古人高明。大陸人洋洋自得的,也是他們的困境。
但有趣的是,大陸人對慈濟頗有興趣。在中共官方的嚴密控管下,社會救濟的社團很難發展起來,只能有陳光標之人以一己之力單打獨鬥,反而台灣能發展起來,無論基督教還是佛教,都有規模龐大的救助機構,多少填補台灣社會福利的不足。這種巨大的救助資源,也多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大陸人又何嘗知道,很多人對慈濟的投入,跟迷信也沒有什麼兩樣了。
其他的枝節,大概就是一般國外旅行時不明對方背景,望文生義的感想。像大陸人普遍認為台灣都市街道乾淨,卻很少有垃圾桶,以為兩者必有關連。其實台灣街道垃圾桶少,只是地方政府懶於設置,或是防範被民眾拿來丟家庭垃圾而故意不設,和街道乾淨無甚相關。
又比如港澳大陸遊客一致推崇的誠品書店,但在台灣,對誠品不以為然的人大有人在。看似兼具氣質與品味的書店,說穿了也是要賺錢的商業場所,只是架上放的不是衣服皮包,而是書。我倒希望台灣的圖書館哪日可以成為新的文化地標,在藏書和借閱率都能傲視華語圈。問題是,圖書館從來就不會是觀光景點,台灣的人文氣質,也只成就在商業場所而已。
之前我們總說兩岸人民要多交流,才能愈了解對方。但看著這些遊記,我頗懷疑這些所謂「了解」,大概只是建立在自己一廂情願的前提下所製造出來的感想。我們以為語言互通可以減少認知的障礙,不過是讓彼此的刻板印象更難以消除。有趣的是,當大陸人的台灣遊記普遍顯示出對「祖國寶島」的好感時,台灣人對大陸民眾的負面觀感反而愈發鞏固。我沒有數據支持,只是自己的主觀看法,但我很建議民進黨好好據此做個研究,或許台獨意識之強化,正是要全面與大陸來往為催化劑也未可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