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31 11:44:42| 人氣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吾已不復見長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北市是一座慢慢在變美的城市,但我總覺得這城市似乎也在慢慢失去什麼。每次看到一些文章談起舊日的光陰,不論是那個「內台一家」的時期,還是臨時首都的光景,總覺得這個城市的過程,很有些珍貴可愛的點滴,只因為時光的浪潮不斷沖擊,最終消磨不見了。

日昨去了一趟信義區,搭公車不小心下錯了站,「誤入」了信義區內的高級住宅群。走在當中,要不是突兀的菜圃畸零地,我真是感覺不出這裡是台北。雖然看不出來住宅區是在模仿哪裡,但是住商分區的方式,倒是外國都市規劃的原樣照搬。其實台北學國外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在日本殖民時期,殖民政府就在台北車站到總督府的中間蓋了一大堆歐風建築,把台北市的城中心弄得跟歐洲一樣,只差沒強迫台灣人穿西裝洋服在街上走路。總統府、台北賓館、臺大醫院、監察院等那些裝飾繁複精細的老建築就是最好的時代見證。如今時空只不過是換到信義計畫區,模倣的對象從歐洲換成美國,孰優孰劣,尚不得而知,但是當年的歐風建築,比起現在的大樓要來的美麗耐看,在我而言是沒有異議的。

我覺得台北慢慢在變美,並非是那些奇形怪狀的高樓,也不是那座很像金龜子的小巨蛋,而是台北的都市肌理。比如台北的人行道,在馬英九市長「不畏風雨」的改建之後,而今這些施工品質良好的人行步道,還成為有些台北人嘲笑外縣市公共建設的新利器。這種批評當然不可取,可是這樣的人行道品質,確實讓我一個外地來的人很生羨慕。人行道的好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對市民的友善程度。我想我大概是被虐待過了頭了吧,當我走在鬧區寬闊的人行道上時,竟有種想哭的衝動,就是現在,也很是感慨。

另一個變美的向度,就是台北市裡的老建築再生。像是圓山別莊、建成小學校,以及美國大使官邸等等,一個一個從歷史的灰燼及荒煙漫草中拉拔出來,還給台北,讓這個都市的人重新認識過去的歷史。雖然這座城市中的人輕忽歷史的還不在少數,但所幸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都市裡歷史建物的重要,也算是「慢慢在變美」的表徵。

只是,台北在時間的推進中,也不可避免地會失去一些東西。舊日歐風洋溢的城中區已經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大尺度的中國北方宮殿建築,現代主義的巨大水泥方殼子,形塑出一個奇異不協調的都市景觀。不過這些改變也是歷史的足跡,不容易評定是好是壞。又像是許多日式宿舍,靜謐地棲身在台北的巷弄之中,眼看土地價值水漲船高,很容易就被夷成平地,重起高樓。我相信很多人也巴不得變成像紐約、芝加哥、甚或是香港那樣,在城市充斥著數十層樓高的大樓。君不見不過是一棟「台北一○一」,大家便謳歌不斷,彷彿臺北是靠著台北一○一大樓才像個城市、才有尊嚴似的。我曾在一些網站討論區中看到讓我大呼不可思議的內容,這個蕞爾小島上,竟有些人是以城市的高樓(天際線)來決定這座城市的先進或落後。照這種說法,我最喜歡的幾座城市,像京都、布拉格、維也納、巴黎等,他們大概也覺得是窮鄉僻壤的落後地區吧。台北的天際線也許會越來越高,但我想如果這群人繼續以這種想法看待城市,台北文化局縱有三頭六臂,他們能挽回的「台北記憶」恐怕也很有限。台灣人畢竟是活在一個忘記歷史、忘記回憶、忘記自身過往的社會當中。

唉!都有點不知道自己在寫些什麼了。以我區區弱冠之年,來探討台北今昔,委實有些使不上勁。我又不是台北人,我也很自私的想著:台北與我何干呢?我一向心繫台中。可是這島嶼也不過就這麼大,還要分彼此,實在是很不好的事情。我雖僅以台北為逆旅,仍衷心希望台北可以愈來愈好。即便我在看以前的台北紀錄時,常現「吾已不復見長安」之憾。

台長: 何必生
人氣(2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