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和蘇35均脫胎於蘇27 殲11魔改能否媲美蘇35?
在中國空軍戰鬥機發展的歷程中,與蘇俄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中國諸多機型都藉鑑了蘇俄的技術資料,甚至對前蘇聯多款戰鬥機進行了仿製。由於中國航空技術底子薄,通過學習蘇聯技術,讓中國在短期內便建立起了體系化的航空工業,為中國自主航空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上世紀,蘇聯作為與美國並肩的超級大國,推出過多款經典戰鬥機,其中享譽全球,傳奇至今的戰鬥機,非蘇-27莫屬。
由於蘇-27的誕生,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都在蘇-27的基礎上,開發了龐大的蘇伊霍家族戰鬥機。俄蘇-30、蘇-33、蘇-34和蘇-35等現役主力戰鬥機,其基礎機型,皆來源於蘇-27。可以說,除了少數米格系列戰鬥機之外,蘇-27奠定了俄羅斯空軍的大半壁江山。蘇-35更是被譽為最接近五代機的四代半戰鬥機。曾在敘利亞的上空,兩架F-22更是遭到一架蘇-35的反攔截。蘇-35在面對F-22這種標準的隱身戰鬥機時,絲毫不佔據下風(楨:?)。
蘇-35戰鬥機
同樣,中國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蘇-2,在1992-2002年間,共引進76架蘇-27SK,並且中國沈飛集團獲得蘇-27SK的生產許可證。自此之後,沈飛在充分吸收原版蘇-27的技術基礎上,研製了殲-11。並且,以殲-11為基礎,沈飛對其進行家族化開發,很快又推出殲-11B。後續,沈飛從烏克蘭引進蘇-33原型機,成功研製出殲-15艦載機,又以蘇-30MKK戰鬥轟炸機為參考型號,再次推出殲-16。
由此可知,中俄兩國現役主力戰鬥機皆脫胎於蘇-27機,但中國還缺乏一款像蘇-35一般性能極其優秀的多用途戰鬥機。而在中國,蘇-27的最早期版本,則是殲-11。因此,中國完全可以在殲-11系列中,推出一款性能與蘇-35相當的優秀戰鬥機。可是,為什麼中國始終無法做到呢?眾所周知,蘇-35最強之處,在於它的超高機動性。蘇-35裝備的117S矢量發動機,使得它的機動性,絲毫不遜色於美國的F-22。
F-22戰鬥機
中國無法在殲-11的基礎上推出類似蘇-35的戰鬥機,其主要原因就在於中國缺乏一款強大的矢量發動機。最新型殲-11D多次被傳下馬,而中國又引進了24架蘇-35,更是佐證了這一傳聞。因為以殲-11D的性能,無法與蘇-35相提並論。除非殲-11D繼續進行深度改良,否則,中國空軍不可能採購技術無法達標的殲-11D。
因此,殲-11D很長一段時間消失在了公眾視野之中。直到近日來,殲-11D再次傳來最新照片,出現了許多細節改動。這架最新的殲-11D相較於殲-11B,其翼尖導彈掛架從L型改成了長梭形。如此便可掛載PL-10E空空格鬥導彈。要知道,之前的殲-11系列都不能掛載PL-10E。而PL-10E乃是目前中國空軍先進戰鬥機的標配級先進空空導彈,在殲-10B/C、殲-16、殲-20上都出現過。因此,殲-11系列配備PL-10E是必然的趨勢。
除此之外,殲-11D還進行了多項細節改動,這都充分錶明,殲-11D絕對沒有下馬。沈飛依然在對殲-11D進行深度改良中。以當前的形勢來看,中國先後實現了蘇-27SK、蘇-30MKK和蘇-33的國產化,沒有理由不對蘇-35進行國產化。而國產化蘇-35的重任,很可能就落在了殲-11D身上。也許當殲-11D成功對蘇-35實現了國產化後,會對其進行重新命名。但目前最大的好消息是,中國已經成功研製首款WS-10B矢量發動機。以沈飛集團多年來的經驗,在藉鑑俄製戰鬥機技術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因此,魔改殲-11D,並最終推出中國版的蘇-35,是勢在必行的(楨:?)!(作者署名:軍武酷)
2009年8月莫斯科航展,蘇-35專用117S型發動機
從這一款開始分辨。這款是殲-11A,也就是蘇-27SK的國內組裝版。區分的要領是三點:雷達罩是有缺口的、單座、垂直尾翼頂端是斜的,前輪是單輪。
這一架,垂直尾翼頂端是斜的,但雷達罩沒有缺口,就是殲-11B了。
這兩架伴隨轟-6K的,是殲-11A。
這兩架呢,雙座、垂直尾翼頂端是平的。再看雷達罩有缺口,可以判斷這是空軍的蘇-30。
殲-11也有雙座版,殲-11BS,從蘇-27UBK改進而來。但殲-11BS雷達罩也是完整的。
只要是蘇-30戰機,雷達罩肯定有缺口,肯定是雙座,垂直尾翼頂端肯定是平的。
海軍航空兵的蘇-30,最好識別,看塗裝就可以。
就不用去管雷達罩的顏色了。
殲-16來了。這款我軍最新裝備的三代半戰機,如何和蘇-30區分?一看雷達罩,沒有缺口。二看尾巴,垂直尾翼頂端是斜的。
那不是殲-16和殲-11BS一樣的識別特徵嗎?好,加上一點:看進氣口的外側,殲-11BS有「小鴨翼」。
殲-16沒有。解決。
至於殲-15,就更容易實現了。
111號殲-15掛載夥伴加油吊艙,變身艦載空中加油機
轟6空中加油機對殲8II型戰機加油
https://read01.com/dEBJ2eo.html
殲15在艦上夜間起降有多難?美航母40%飛行員辦不到
2018-5-24央視《軍事報導》重磅發佈,中國海軍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進行夜間起降畫面首次公開!雖然從去年以來,網路上多次傳出遼寧艦已完成艦載機夜間起降訓練,但從未出現過官方畫面。
之所以才公開畫面,可能與近日周邊局勢有關。一是B-52H戰略轟炸機接二連三地抵近搞所謂“持續存在”飛行;二是今年環太軍演出“么蛾子”。所以,此時公開海軍航母部隊最重大的戰鬥力建設成就,必然起到相當的震懾作用。
此前,確實有外媒,甚至是外軍人士認為,中國海軍航母要想全面形成戰鬥力恐怕要10年以上。他們認為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海軍將會遇到的最大“攔路虎”,就是航母單艦、航母編隊的夜間作戰能力。
艦載機在航母進行夜間起降有多難,或者說有多危險?據世界上第一“航母大國”美國海軍的資料顯示,美軍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常年只能保持60%的人具備夜間起降能力,也就是說總是有40%的飛行員無法完成夜間起降!要知道,美軍已有90餘年的使用航母的歷史,夜間起降對其來說卻仍是最大難題之一!
相關新聞
在航母夜間起降技術上 中國已經超過俄羅斯
殲11B大勝殲10戰機奪金頭盔是否說明殲10機動性差 2017-11-20新浪軍事
殲11B
殲10
金頭盔
隨著我軍2017年度“金頭盔”與“天鷹杯”自由空戰團體/單雙機對抗落下帷幕,殲-11B型戰鬥機大獲全勝、斬獲大多數“金頭盔”稱號並衛冕含金量最高的“天鷹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又浮出了水面:殲-11B與殲-10A/B的性能對比。
俗話說“兔子是最大的美粉”,和美國空軍將F-15C與F-16C配合使用一樣,我軍也同樣裝備了兩型互相配合奪取制空權的戰術飛機——承擔“側衛之牆”也就是空中戰鬥巡邏(CAP)任務的蘇-27SK/殲-11型殲擊機,以及換裝了國產航空電子與武器系統的殲-11B型重型戰機;以及在研發之初預備用於截擊蘇聯前線航空兵戰鬥機與戰鬥轟炸機,並逐步過渡到同蘇-27配合實施攻勢防空、奪取戰區製空權的殲-10型中型殲擊機。
很自然的,作為兩型各裝備了數百架之多的典型第三代戰鬥機,殲-10A/B與殲-11A/B在空戰中到底孰優孰劣,幾乎是軍事論壇或軍迷圈爭吵不休的話題,討論的焦點往往從空戰的基本思路——能量空戰與角度空戰開始,轉移到穩盤與瞬盤數據、海平面爬升率數據等飛行包線對比,轉移到戰機的雷達/航電/導彈不可逃逸區/飛行員的戰術素質,還有些走歪了的討論最終轉進到了大家誰也不願意看到的,那就是廣為人知的“南北之爭”、“廠所之爭”、“院士之爭”,更有甚者,進一步衍伸到了“體制問題”上。
一、何為“金頭盔”與“天鷹杯”?
我們還是從事情的最初開始談起,首先分析一下“金頭盔”與“天鷹杯”的脈絡好了。
“金頭盔”空戰是2011年在西北某基地開始的中國空軍航空兵部隊空戰戰術競賽,從此之後每年一屆,選擇在一個訓練年度的年尾也就是11月左右開打,持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最初的幾屆,二代機、三代機部隊均派出飛行員參賽,按照機型分組進行同型機對抗,一般是殲-10A分為一組、殲-7E/G和殲-8F/H分為一組、蘇-27SK/蘇-30MKK/殲-11A分為一組,同組飛行員進行兩到三輪對抗並進行打分制評價,得分最高的飛行員即可獲得代表著中國空軍航空兵部隊最高空戰水平的“金頭盔”榮譽稱號。
隨後的幾年裡,“金頭盔”難度逐年提升,接近實戰,作出了取消高度層限制、取消同型機限制、取消二代機部隊參賽資格等較大的規則革新,“金頭盔”的數量也逐年下降,從最初的10頂“金頭盔”到現在始終穩定在5到6頂,總體獲獎概率在1/30左右,嚴格控制的數量與不斷提升的訓練水平,有力地保證了“金頭盔”的含金量。
同大多數人想像的不太一樣,“金頭盔”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中國版“紅旗”演習:“紅旗”演習是多要素同時參與的空地一體聯合作戰大型軍事演習,空戰只是其中的一個主要環節,“金頭盔”空戰則重點突出雙機對抗,一切為了錘煉我軍戰鬥機部隊的空戰技術能力。
而且,“金頭盔”的很多細節也和大家的認知完全不同,如很多人都認為“金頭盔”一定是各制空戰鬥機部隊根據本年度的訓練情況,統一選拔尖子飛行員送去參賽,實際情況卻是“金頭盔”的參賽部隊每年都不固定,而是由軍委根據各部隊的年度訓練計劃與承擔的戰略任務不同,整建制調隊參賽,並有意識地確保每年都有部分新飛行員參加對抗,避免空戰成為“老鳥”們的遊戲。比如今年,往屆西部戰區空軍某支王牌勁旅就因眾所周知的西南邊疆突發事件,沒有參加“金頭盔”。
而從對抗情節設置上,“金頭盔”也同大多數人想像的“誰擊落誰就得分”的簡單套路完全不同,而是同陸軍的朱日和演習類似,採取全程打分制,從戰機進場保障,機務工作,再到空地指揮、戰場控制、搜索敵機、搶占陣位、電子乾擾等多方面都被設置為打分項目進行逐項評估打分,成功命中對手自然可以得到高分,卻並不是獲得第一的絕對要素。
總而言之,“金頭盔”對抗的科目設置與科目想定,對於空軍戰鬥機部隊隊伍建設的意義相當之大,它既保證了少數高手在一次次對抗中不斷錘煉自己的戰鬥力,又保證了大多數新手在面臨空戰時不至於大腦一片空白,做出各種動作變形的機動。
至於“天鷹杯”,更像是“金頭盔”的升級版本。“金頭盔”儘管同為空戰對抗,但是長期以來只有單/雙機對抗,戰場環境設置相對簡單。實際空戰中雖然在微觀上呈現出單/雙機對抗的局面,但是在宏觀上卻呈現出多機編隊空戰的戰局。多機空戰相對於單機,在空情保障、地面保障、戰鬥控制方面,情況更加複雜,更加依賴於科學的總結與經驗的積累。美國空軍就曾經得出結論,三代機同二代機空戰時,單雙機對抗往往處於絕對優勢,但是一旦上升到編隊對抗、戰場環境趨於復雜的層面,如果指揮水平較差,三代機的損失率立刻急劇上升。
因此,“天鷹杯”相對於“金頭盔”突出團隊對抗要素,在對抗中做到不打亂建制,直接由本單位的指揮組指揮本單位機群進行4對4空戰,空戰的結果將綜合個人成績進行加權平均,得出最後的總成績,得分最高的航空兵旅就可以折桂航空兵最高團隊榮譽“天鷹杯”。
當然,作為空軍戰術水平最高的競賽,“天鷹杯”與“金頭盔”的對抗細節都處於保密狀態,我們既無從得知各指揮組採取的戰術策略,也不清楚各架飛機在空中實施了怎樣的激烈廝殺,知道的只有一個結果:2017年度的6頂“金頭盔”有5頂被駕駛殲-11B戰鬥機參賽的飛行員奪得,殲-10B的飛行員僅奪得一頂,“天鷹杯”則被殲-11B的部隊再度衛冕,前三名也都被殲-11B戰鬥機部隊奪得。
二、為什麼是殲-11B部隊?
如果說“金頭盔”帶給大多數人的是對於“空戰之王”的震撼,那麼殲-11B部隊連奪“金頭盔”大部與捧走“天鷹杯”,在軍迷圈中帶來的無疑又是一輪腥風血雨。這裡就要說一說整個服役期“命運多舛”的殲-11B戰鬥機了:
2003年開始試飛,卻因為配套的“太行”發動機遲遲未能定型批產,不得不第一批次安裝備份的AL-31F型發動機服役,2008年、2009年鬧出“菊花殘”事件在某廠的停機坪上大面積趴窩,隨後又被傳言“飛不了超音速”和“亂用複材空重不減反增”,可謂成為傳媒集火攻擊的靶子。
當然,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殲-11B自然也有成熟的那一天。2012年的“金頭盔”對抗,當時的沈空某部最早裝備殲-11B的部隊就取得了勝利,還造就了許利強這位“金頭盔”,只不過當時的殲-11B還在使用AL- 31F型發動機,可以說是小小的缺憾。
緊接著2014年,殲-11B在“金頭盔”空戰中大放異彩,最耀眼的光芒無疑是來自於東部戰區某部的“太行”殲-11B由一名“80後”飛行員李海明駕駛,成功擊落了許利強這位雙料“金頭盔”飛行員。如果說2014年的殲-11B還只是“牛刀小試”,質疑“太行”性能的雜音依然存在,那麼到了2015年、2016年,殲-11B已經是完全不可忽視的我軍三代戰鬥機部隊的新銳力量了。
筆者認為,殲-11B的優勢是很明顯的,那就是屬於重型戰鬥機,機體大、推力強、燃油係數高、可用掛點多。機體大,意味著它可以攜帶更多的電子支援/主動干擾設備。
實際上早就有相關消息披露,殲-11B已經將蘇-27SK、蘇-30MKK常在1/10號掛架攜帶的主動電子乾擾設備(ECM)融合進了機身內部;推力強,安裝的兩台推力強勁的FWS-10A“太行”渦扇發動機給戰機帶來的優勢是能量恢復快、剩餘能量水平較高;燃油係數大,除了能給戰機帶來航程遠、任務靈活性高的優勢,還可以在空戰時提供更大的機動餘地與更長的加力燃燒時間,保證戰機更好地搶占發射陣位;可用掛點多,除了可以多攜帶空對空導彈,還可以攜帶功率更大的電子支援/攻擊吊艙,如美軍F-16C在空戰中往往選擇在機腹中線掛架上攜帶的AN/ALQ-131有源干擾吊艙。殲-11B在本次“金頭盔”中也選擇了在機翼內側掛架上掛帶電子戰吊艙,成為了空戰勝利的有效助力。
網上疑似殲-16電子戰改進型飛機的圖片
掛載電子戰吊艙執行任務的殲轟-7
說完了殲-11B這位新晉的空戰之王,有人就要質疑了:難道殲-10A/B相對殲-11B就一無是處了?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殲-10A/B自然也有它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機體較小,電子設備先進。相對於空重達16噸的殲-11B這種重型戰鬥機,空重不足9噸的殲-10系列無疑只能被列為中型戰鬥機;在燃油係數方面,殲-10儘管只裝備一台AL- 31FN/FN-M1發動機,載油量劣勢依然比較明顯;而在可用掛架上,殲-10雖然理論上有11個掛架,但是4個機腹掛架無法攜帶空對空導彈,除了中線掛架必須用來攜帶副油箱之外,6個機翼掛架往往還要分出2個來攜帶副油箱,能夠掛帶空對空導彈的掛架只有4個。
這幾個方面對於殲-11B來說無疑是劣勢,但是殲-10較小的機體可以帶來較短的雷達截獲距離,在近距格鬥中也有較好的隱蔽性。更何況,相對於仍然在使用平板縫隙陣雷達的殲-11B戰機而言,殲-10B已經裝備了威力強大的相控陣火控雷達,在空中態勢感知能力上反而處於優勢地位。
至於廣大軍迷津津樂道的所謂“殲-10是瞬盤機,殲-11是穩盤機”、“殲-10爬升弱雞,殲-11爬升強悍”、“殲-10只能臨頭三板斧,只要進入繞圈就會被殲-11玩死”、“殲-11的劣勢在跨音速區間,一定要把空戰拖到跨音速利用連續的滾轉佔位才能擊敗它”,筆者認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用處卻未必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
當然,不同的戰機設計之初有著不同的作戰對象與戰場想定,如蘇-27設計之初對標的就是擊敗美軍的F-15與F-14,殲-10在設計之初對標的則是蘇制的米格-29與美製的F-16,不同的對標可能會帶來一部分特定性能的強化。
但是在實戰中,這些延伸到包線兩端的性能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絕大多數現代空戰都不會像電影或者遊戲上的航砲戰一樣,雙方連續進入剪刀戰持續數分鍾乃至十幾分鐘,極限動作頻出。
從目前為數不多的“金頭盔”作戰視頻來看,與其說最考驗的是飛行員怎樣在空戰中咬住對方的六點鐘方向,倒不如說最考驗的是飛行員怎樣在不斷的來回試探中,迅速正確判斷態勢,找到對方的漏洞,立刻搶占陣位,發起致命一擊。
這也許就是“金頭盔”與“天鷹杯”的意義:不要造就一戰式的單打獨鬥的空中騎士,也不追求二戰式的近距離纏鬥、六點鐘開火的驚險刺激,而是更加強調怎樣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穩妥地殲滅敵機。在這種情況下,殲-11B的極限性能強在哪裡,殲-10B的極限性能差在哪裡,雖然對於戰果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但是肯定沒有想的那麼大。
換言之,在戰機性能上,同代戰機進入空戰之時,進入的態勢、飛行員的能力、武器的性能要比戰機的極限飛行包線重要得多。如此說來,殲-11B在上屆與此次“金頭盔”與“天鷹杯”中相對於殲-10A/B的大獲全勝,這口鍋顯然不能甩到“殲-10機動性差勁”的因素上,也不能輕易甩到“殲-10武器少”這樣的因素上去。導致殲-10在本次競賽中落於下風的因素,筆者認為更有可能是戰機本身承擔的任務不同、飛行員對於戰機熟悉情況與戰鬥力生成的水平不同、乃至對抗條件設置的因素綜合造成的。
前面說過,殲-11B相對於殲-10B,有著機體大、可用掛點多、燃油係數高的優勢,在此次“天鷹杯”與“金頭盔”對抗中,殲-11B部隊定然利用好了這些優勢來施展戰術:利用可用掛點多的優勢與放開掛載的導調部設置,多攜帶了中距主動雷達製導空對空導彈與電子乾擾吊艙,確保了自身的武器數量優勢和電子戰優勢;升空後利用燃油多的優勢實施多次典型中距交戰“攻擊與脫離”戰術,在戰鬥進入近距離格鬥後發揮好自身能量水平高的優勢。而殲-10B儘管有著功能強大的相控陣雷達,卻沒有盡力規避好自己的劣勢,發揮好自己的態勢感知優勢,加之恐怕新換裝部隊戰鬥力生成還需要一個週期,所以在最近的對抗中落於下風,倒也並不奇怪。
儘管殲-11B今年成功衛冕,卻並不意味著它“空戰之王”的稱號能夠長久保存下去。既然同代戰鬥機始終處於機動性能上大差不差,分系統性能又交替上升的狀態,今年殲-11B利用它的優勢取得了勝利,誰知道明年殲-10B/C會不會再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翻盤?後年更加強大的殲-16會不會再度力壓殲-10B/C?大後年殲-20會不會加入進來大殺四方?
對於空軍來說,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兩項對抗鍛煉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空軍部隊,爭取在未來的戰場上把敵人按在地上摩擦;對於廠家來說,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兩項對抗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產品性能與保障能力,更好地做到廠、所、用戶對接與技術支持,確保對抗成果能夠及時用於技術升級,技術升級能夠立刻服務於實戰;至於對我們吃瓜群眾來說,完全不用糾結殲-11B和殲-10B到底誰是真正的空戰之王,隨性就好。
三、對未來的一些小展望
自然,我們也要充分認識到,殲-11B相對於殲-10B,重型戰鬥機相對於中型戰鬥機的優勢,也是客觀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機隊要全部重型化,或者說中型戰鬥機遲早退出歷史舞台——正如那句話說的,“沒有差演員,只有演錯了角色的演員”。殲-10B在此次“金頭盔”中折戟,難免、未嘗不是對抗條件設置本身的原因——要求交戰戰機必須“打滿全場”,不能實施脫離、加油掛彈後重新加入戰場,這對於體量較小的殲-10戰機,在對抗時間上就不佔優勢。但在實戰中往往不會要求兩架戰機必須分出勝負才能脫離,俗話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戰時部署到前線機場的殲-10戰機完全可以好好利用我軍在幾個重點方向上預設戰場的機場多、保障完善的優勢,通過空中加油、穿梭攻擊的方式,來有效規避自己在性能上的不足,發揮出更大的戰鬥力。
從本質上來說,吃瓜群眾對於殲-10A與殲-11B戰鬥力的爭論,同當年美國空軍乃至美國國內蔓延的F-15C與F-16A孰強孰弱、F-15C與F-14A孰強孰弱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甚至連部分討論的路徑與立論的方式都比較雷同。在這裡,筆者更想認同的是:無論說殲-10B更強,還是殲-11B更好,這是一個航空文化、空軍文化從專業性軍種向每一個平民百姓不斷滲透、不斷浸淫的過程,正如美國空軍的強大並不只是裝備了F-22,而是它整個國內的航空文化、空軍文化都在時刻為總體戰做好準備一樣,這就是毛主席說過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每個人對空軍的認同、每個人對空軍裝備的討論與熟稔,才是空軍戰鬥力最深刻的源泉。
總之,你問我殲-11B擊敗殲-10B代表著什麼,我只能說,意味著我們空軍的戰鬥力又邁上了新台階,距離強軍目標又近了一步。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11-20/doc-ifynwxum6481971.shtml
殲-11打不贏殲-10? 盤旋性能差、雷達落後成致命關鍵 2017-11-16 ETtoday軍武
提到中國現役戰鬥機性能時,多數人會把殲-11列在殲-10之上,認為殲-11系列(包含進口Su-27、Su-30)作為重型戰鬥機,性能肯定比中型戰鬥機殲-10還強。不過在軍方演習報導中,卻常出現「3架殲-10壓倒性打敗6架蘇-27」,「殲-10零損傷擊落5架蘇-30」這樣的新聞,讓人跌破眼鏡。
綜合陸媒報導,解放軍飛行員通過20年的實際操作,對殲-11系列戰機的缺陷相當熟悉,他們利用殲-10的特性製造有利局勢打敗殲-11。因為殲-10這種鴨式布局的戰鬥機,瞬間盤旋能力非常強,容易在近距空戰中搶先開火得分,殲-11雖然推力迅速,不過機頭轉向速度不夠,讓原先值得稱讚的機動性成為弱項。
此外,早期殲-11A以及Su-30MKK戰鬥機的雷達,仍採用老式的卡塞格倫天線,因此在探測距離、解析度等都無法匹敵採用平板縫隙天線的殲-10雷達。在座艙設備上,蘇-27SK的座艙仍為儀錶板,蘇-30部分則是老式顯示螢幕,讓戰場態勢無法完全掌握。
殲-11A和蘇-30MKK一些關鍵技術過時,除非有電子戰機、預警機配合,否則無法單獨對抗殲-10。這也是中國當時半途中止殲-11A的組裝工作,自行改進殲-11B的關鍵原因。不過殲-11B也只能在超視距空戰(BVR)中抗衡殲-10,機動性方面仍未能解決原本的缺陷。
殲-11後續改造型如果想在機動性方面重獲優勢,就必須換裝推力矢量發動機才能解決。此外,進行隱身化改造,便能讓殲-11系列大幅提升生命力,加裝先進航電雷達,提高偵查範圍能力,更能掌握戰鬥局勢。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1116/1053385.htm
中國殲-10C讓我空優消失? 專家曝:台灣F-16V有2優勢 2018-04-18自由時報
台灣、中國近日分別展開實彈演習,兩岸軍事關係略為緊張,中國空軍16日宣佈新型戰機殲-10C正式上線服役,讓人擔心台灣F-16戰機的「空中優勢」是否逐漸消失?對此,軍事專家吳明杰表示,我國F-16V型戰機匿蹤能力的提升、未來可增加響尾蛇飛彈,有這2大優勢,F-16的性能就不會輸共軍的殲-10C!
吳明杰在三立節目《鄭‧知道了》中表示,如果台灣空軍F-16戰機未提升到V型,而是停留在AB型,那共軍的殲-10C戰機確實會比F-16強,但目前空軍F-16、F-16V型的性能都在提升,所以他認為「台灣的空中優勢不會喪失」。
吳明杰透露,未來F-16V型換裝了最新的AN/APG-83型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其探測距離遠比現在的還要遠很多,「能在更早的時間發現敵機」,更重要的一點是F-16V型有匿蹤的塗料,可使匿蹤能力提升30%,這就是我們能贏殲-10C的優勢(楨:?)。
吳明杰指出,美軍F-16CD型是空對空作戰,我空軍則是對空、對海、對地都要,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吳明杰說,而且未來F-16V型還會增配AIM-9X響尾蛇飛彈,「這個飛彈是最強的、也是老共沒有的」(楨:?)。因此若真要比較,吳明杰認為,我F-16V性能上是完全不輸中共的殲-10C,空中優勢根本是綽綽有餘的。
中巴關係有多鐵:霹靂15剛亮相就出口巴鐵對抗印度2017.2.13新浪軍事
據美媒報導,巴基斯坦2018上半年開始訂購JF-17BLOCK3戰鬥機,將配備有源相控雷達和SD-10B(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的出口型),完全可以對抗印度空軍的陣風F3戰鬥機。
中國空軍早期殲-10還配備PL-11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後期才升級為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
JF-17BLOCK1三種主要武器,SD-10空空導彈、PL-5E-2近距格鬥導彈、C-802AK機載反艦導彈
空中加油系統是JF-17BLOCK2最主要的外部特點
JF-17BLOCK3核心是中國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
中國應該會同意出售PL-15給巴基斯坦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一直是巴最為可靠的武器來源,儘管美國已經同意向其他國家出售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至今還沒有向巴提供的跡象,新一代AIM-120D、AIM-9X也沒有批准向巴出口,相反美國向印度推薦的F-16IN卻配備有這些設備和武器,所以JF- 17在巴地位將會越來越重要。(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3/doc-ifyameqr7466987.shtml
中國第四種新型遠程空空導彈發動機試驗成功2017-06-04新浪軍事
此前網絡上出現的J-16所攜帶的遠程空空導彈採用的是可變推力固體發動機,而不是固沖一體式發動機
歐洲流星空空導彈也採用了固沖一體沖壓發動機
固體沖壓發動機配合可變流量可以為需要進行高速飛行的導彈在不增加燃料質量的情況下提供更遠的射程。中國目前已經曝光實體的兩款遠程空空導彈,固體沖壓發動機由於使用了貧氧推進劑以及從空氣中汲取氧氣助燃,因此比普通固體發動機天生具有高比衝優勢,據悉,國內含硼固衝發動機的比衝性能為8000N·s/kg以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殲10C利用最新空戰理論攜一武器完全壓製印度蘇30 2017.7.21新浪軍事
殲-10C掛載兩種新一代的空空導彈
作為我國一款已經大批量裝備的3.5代空優戰機,殲-10C所具有的威力比一般人了解的更加強大,因為它非常符合最新的空戰理念——OODA空戰循環(觀察、調整、決策、行動)。OODA由創造了經典的“能量機動”理論的美國空軍少校博依德發明,該理論對美國新一代隱身戰機F-22/35的研製具有重要的影響意義。目前該理論在月初召開的“未來空戰作戰研討會”上,被我空軍戰機相關各領域權威人士(包括殲-20總設計師)大力推崇,代表著最新的發展潮流。
OODA強調隱身設計,通過隱身能力破壞掉對方的觀察能力,從而使對方難以進入空戰的下一個環節,而我方卻可以佔據主動地位,快速完成自己的OODA循環。印度的蘇-30MKI並無隱身設計,其龐大的機體雷達反射面積(RCS)高達15㎡,而充分進行了隱身修型的殲-10C,其RCS只有1㎡左右,足足比蘇-30MKI小了一個數量級。在雷達探測能力上,蘇-30MKI使用的是N011M“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其功率只有蘇-35所使用的“雪豹-E”雷達的1/4,技術水平也不如,最大探測距離只有160公里;反觀中國在航展中推出的FC-1所使用的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其最大探測距離已經達到了170公里,殲-10C所使用的AESA雷達,直徑、功率更大,探測能力也更強。顯然,在空戰中,殲-10C由於巨大的探測優勢、隱身優勢,將完全佔據主動地位。然而殲-10C強大的不止是這些,還在於其所配備的整套的新一代的空戰武器。
由於資金的匱乏,俄羅斯這些年無論是在戰機領域,還是在空空導彈領域,發展的速度都不快;目前其最新展出的空空導彈都只是R-77、R-73的改進型,最多算3.5代,至於印度所購買的,只有3代型。而我軍現役的殲-10C,掛載的卻是第4代的中遠程空空導彈PL-15和第4代的紅外格鬥導彈PL-10,如上圖所示。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21/doc-ifyihrmf3130188.shtml
F-15難敵殲-11 美媒:日本已喪失對中國空中優勢 2018-02-22 ETtoday軍武
解放軍近年空中勢力不斷壯大,明顯實力已能威脅到鄰近的日本。美國《軍事觀察雜誌》報導指出,航空自衛隊現今仍嚴重依賴F-15戰機,加上缺乏作戰經驗,無論在戰機技術和數量上已轉為劣勢。反觀中國空戰主力殲-11,除性能已能與F-15所匹敵外,其更遠程和更現代化的導彈將讓解放軍擁有決定性的優勢。
日本在1980年拿到首批F-15J戰鬥機,和伊朗、以色列、阿拉伯成為當時少數獲準向美國購買先進的第四代空中優勢戰鬥機國家。除了其他強有力的武器裝備之外,日本航空自衛隊當時有200架F-15戰鬥機正在服役,也因此空中實力得以在全球高居第三位,僅落後於美國及蘇聯。
報導指出,隨著蘇聯解體加上經濟陷入困境,當時全世界最現代化和最強有力的武器系統得以廣泛出口,而中國顯然是主要的受益者。首先,中方獲得150架蘇-27和蘇-30「側衛」空中優勢戰鬥機,緊接著再基於蘇-27設計進而製造超過300架的殲-11戰機,「就此日本F-15J終於在空中遇到了對手。10年之間,日本在戰機技術和數量上轉為了劣勢。」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222/1117062.htm
中日空中力量對比:殲-11 PK F-15誰更優?2016/09/15 長江新聞號
F-15J戰機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政府將花大價錢升級第三代戰機F-15J,讓它攜帶的飛彈數量從8枚上升到16枚,並且提升飛行耐久力,延長戰機壽命。說起來,日本升級F-15J戰機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抗衡中國戰機。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15J戰機,與中國空軍的殲-11戰機多次遭遇,那麼,作為中日兩國的主力戰機,殲-11與F-15J,究竟誰的性能更勝一籌呢?
【機動性與載彈量殲-11遠超F-15J】蘇-27在設計之初就被要求在機動性能的各項指數方面,都必須超越F-15。而作為蘇-27的中國版本,殲-11提高了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機動性方面,無論是爬升速度、還是快速脫離戰場以及進行尾追的能力,都比F-15J要強。此外,殲-11的載彈量是8噸也超過了F-15J的7.3噸載彈量。
【殲-11「獨門絕技」可力克F-15J】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的F-15J戰鬥機中,僅五十多架改進型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主動超視距空戰能力,其餘的140架F-15僅能發射半主動雷達制導的老式麻雀飛彈。而殲-11對空作戰掛載有4枚PL-12中距空空飛彈和4枚PL-10近距格鬥彈。其中PL-12採用主動雷達制導,改進型最大射程接近100千米,使殲-11系列戰機具備較強的超視距空戰能力。此外殲-11還有一「獨門絕技」,可以利用IRST探頭從遠距離鎖定敵機並發射紅外製導飛彈,而無需啟動機載雷達暴露自身位置。
【中國飛行員飛行技巧嫻熟 F-15J倉皇逃離】2013年,日本航空自衛隊F-15J雙機編隊靠近中國領空邊界飛行。中國空軍起飛4架殲-11戰鬥機進行攔截,日本飛行員試圖用F-15J機動性擺脫殲-11,重新回到巡航航線上,但殲-11飛行員憑藉熟練的飛行技巧,控制自己的高度和速度,緊緊咬住F-15J,最終逼得F-15J不得不倉皇逃離。
【F-15J已入暮年 無法抗衡殲-11家族】F-15J已經走過了35個年頭,很多性能已經落後於世界同類戰機的發展腳步,儘管日本對這款戰機進行了幾次升級,但早已停產的F-15J面對殲11家族早已顯得力不從心。
外媒近日報導,殲-11D進駐高原機場進行測試,外媒猜測它配備了國產新一代空戰系統,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紅外成像制導格鬥空空飛彈等,性能上對日本戰機已形成代差優勢。
https://read01.com/kBz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