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增長智慧–從腦科學到禪修
講師:陳瑞燕教授
晚上,參加了一個佛學講座,一位腦神經學專家說禪修。既是一位天主教徒,也是一位科學家,經過一次大病,在病床上把儒釋道、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的書籍都看過了,一本「六祖壇經」改變了她的人生觀。我不認識這位陳教授,也沒有看過「六祖壇經」,只是被這個人物的故事所吸引,難得地拿到了一張門劵,好奇的靜靜地來到了會場聽着。
一位架着眼鏡,外表平實的中年女士走到台上,陳瑞燕教授以平易近人,風趣的演繹方法簡單地道出了禪修怎樣提升腦功能,增長智慧。在迷亂的社會中,大眾追求快樂的途徑變得含糊;商業廣告的渲染,社會風氣的熏陶下,活在似是而非‘應有’的生活形式裏。生活快樂嗎?什麽是快樂?名成利就心裏也會是空洞洞的,廣結善緣心裏也可會是若有所失…
陳教授一邊引用「六祖壇經」的訓示,一邊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禪修,從禪修令智慧有所增長。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醫生和小販的故事:一位醫生獨自參加了一個旅行團,被編排與一位在花園街擺賣的無牌小販同房。小販雖覺得與醫生地位和學識上都有一段距離,在旅途中,他們無所不談,成為了好朋友。一天,當他們在沙灘散步,遇到了海嘯,小販在危急的關頭,撿起了醫生便跑到安全的地方。
六祖慧能大師雖目不識丁,但他的智慧卻與很多人都不能相及。
割驢皮的人:有一個人打算把死去驢子的皮割下來,卻發覺刀子太鈍,跑到三樓用磨刀石把刀子磨了幾下,再跑到一樓割驢皮,又發覺刀子仍不夠鋒利,氣噓噓地跑上跑下好幾次,累極了!‘哎呀!為什麼我這樣笨呢!’他突然叫起來;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連忙找來了繩子把驢子縛起,跑到三樓, 力盡筋疲地把驢子拉上三樓。他想,哎!終於不用跑上跑下了!
有時候,我們不自覺地把事情複雜化,遇到問題,我們會怎樣處理?跑上跑下磨刀?把驢子吊上三樓?還是把磨刀石拿到一樓?這看來是愚者和智者的分別…
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無分彼此,只要在迷悟中醒悟,智慧自然而生,不受人欺。
智慧是吸收,運用和證悟知識。分析、應變和創作知識的能力高,相對建立世間商業或學術等成就的能力也會高。
大腦是人體的智能控制室,時下流行很多腦訓練,健腦的課程和工具,原來,人們對增長智慧的方法存着了不少迷思和謬誤。
增長智慧第一迷:左腦,右腦的訓練。
增長智慧第二迷:健腦操,做一些特定動作以幫助刺激大腦運作。
以拿一隻杯子為例子,一個這樣簡單的動作,所牽動的腦部神經已有八部份。我們彎身、握手、跑步,所有動作都是健腦操。
增長智慧第三迷:智慧高,成績好,成就高?
據統計,於校內成績好的學生,將來個人的成就不高。
增長智慧第四迷:超級記憶法。
就算能在一小時內把香港所有的股票名稱和號碼記起也不及能分析股票每年回報的能力。能運用知識才是最重要。
增長智慧第五迷:腦功能現只運用了其中十分之一。
開發其餘的十分之九的腦功能成為無限商機。
這些似真非真的外來資訊,加上廣告的渲染,似乎只是商業契機。我們怎樣能利用內在的分析能力,瞭解訊息?
從腦科學看禪修
根據研究數字證實禪修是提高大腦功能較有效的方法;禪修者腦前額葉較活躍,腦前額葉是主管大腦分析、應變和創作能力。腦科學的事實根據證實禪修能令大腦思維清晰,啓發前額葉令應變和分析力提高,便不會受人欺騙了;另外,禪修者大腦主管開心的部份也較活躍。
禪潮流
近年來,不少人參加禪修,禪修是一種修行,選擇好的導師是很重要的。
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何謂禪修?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
持戒為的是做到心平,修禪為的是做到行直。修為不往外尋,卻以內在修為為先。
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感覺,知覺
未那:意根,與生俱來的元如知覺
阿賴那:心物一元,宇宙身心的根元
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
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讓自性來了又去,不動不靜,不執着。不需要別人告訴自己要什麼,明心見性,靜靜地觀察自己的感覺,觀心自在。
生活於禪修,禪修於生活
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證悟不是天馬行空的空談,修行是要實踐於生活中,從生活中參透真理。
增長智慧
知識淵博的人未必快樂,擁有大智慧才能聰明和快樂。禪修就如水,增長智慧就如植物,每天持續灌溉,智慧便會增長。
佛性非常非無常,佛性非善非不善。
只要我們去除了分別心,不執着,把事情看得輕鬆,心情自然能平伏,喻工作於娛樂,娛樂於工作,靜中求動,動中求靜,便能心物一元,喜悅地生活,自由自在。
明心見性,觀心自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