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個月前,一位常常練習瑜珈的朋友,熱心地把我頸椎和腰椎的問題告訴了她的瑜珈老師,預約了今天在他們瑜珈導師課堂上為我糾正一些動作和作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展示一個頸和腰椎有問題的人應注意的部份及如何做一些舒緩的動作。
第一次當模特兒,沒有半點不自在,卻像上了一課為我特別設計的課程:「如何正確地做瑜珈」,更發現原來瑜珈動作不像其他運動,打Golf, 保齡球,籃球等,都有特定的姿勢,我最初以為瑜珈也是跟着導師做動作,雖然今天不能做到像導師一模一樣的姿勢,但只要勤於練習,身體也會柔軟起來… 今天才知道有些動作我只能做到這樣,不能麻木跟隨,不是力有不逮,而是我做到的話反而對自己造成傷害。
有時覺得不舒適,是自己頭腦Ego的假訊號,人當然是有惰性,不想太辛苦,究竟是自己在逃避?還是身體已在發放警告的訊號?如果沒有警告的訊號,是否就是可行?經過六個月的瑜珈練習,身體發出了警告,今天幸運地遇到了一個很好的導師,讓我知道我需要調整一下學習瑜珈的方向。
晚上,參加了一個佛學講座,一位腦神經學專家說禪修。既是一位天主教徒,也是一位科學家,經過一次大病,在病床上把儒釋道、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的書籍都看過了,一本「六祖壇經」改變了她的人生觀。我不認識這位陳教授,也不知道什麽「六祖壇經」,只是被這個人的故事所吸引,難得地拿到了一張門劵,好奇的靜靜的聽着。
一位架着眼鏡,外表平實的中年女人走到台上,陳瑞燕教授以平易近人,風趣的演繹方法簡單地道出了禪修怎樣提升腦功能,增長智慧。在迷亂的社會中,大眾對快樂的追求變得含糊;商業廣告的渲染,社會風氣的熏陶下,活在似是而非‘應有’的生活形式裏。生活快樂嗎?名成利就心裏也會是空洞洞的,廣結善緣心裏也會是若有所失…
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
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
明心見性,觀心自在。
靜靜觀察自己的感覺,要平衡生命,不含糊便能活得自在。
文章定位:
人氣(38)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