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9/17(五)7:30PM
NSO馬勒系列
開季音樂會-馬勒第五
Mahler Odyssey
Season Opening Concert –Mahler No.5
票價:400 600 800 1000 1200 1500
*兩廳院之友及NSO之友9折,學生憑學生證8折;另有團購優惠,請洽02-3393-9888
兩廳院售票系統
演出者:指揮/呂紹嘉(SHAO-CHIA LÜ, conductor)
二胡/王銘裕(MING-YU WANG, erhu)
古箏/黃好吟(HAO-YIN HUANG, guzhung)
國家交響樂團(NSO)
曲 目:孟德爾頌:《芬加爾岩洞》
王怡雯:《台灣雙連畫》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MENDELSSOHN: The Hebrides Op. 26
I-UEN WANG HWANG: Diptych of Taiwan
MAHLER: Symphony No. 5 in C-sharp minor
萬分期待著這場音樂會的到來,原因無他,就是即將從這場音樂會展開五年NSO總監生涯的呂紹嘉。選擇了當年拉圖接掌柏林愛樂開季所演出的相同曲子,是英雄所見略同,是給樂團幾年來成長的挑戰,或是有著更深的期許,且拭目以待。
回到曲子本身,最常被提起的還是曾經被導演馬斯康提用在電影<魂斷威尼斯>中作為配樂的第四樂章。優美動人的絃樂在豎琴陪襯下,奏出彷彿深情與哀淒交融的複雜情感,據說是馬勒寫給妻子阿爾瑪的一封情書。但馬勒本人卻認為,整首樂曲是該詛咒的作品,因為他認為沒有一個人能夠理解它。說實在話,一首以送葬進行曲作為開場的曲子,確實要讓人一聽就去了解他的”用心”,還真是稍微有點不太容易了。
這個作為起始的送葬曲樂章,馬勒標示著”用整齊的步伐,嚴格如葬禮行列一般”,樂曲開頭以小號吹出了彷彿宣告送葬的鼓號動機,由三連音加一長音組成,讓人不禁聯想到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中扣門般的聲響,但在這裡更隱約蘊釀著一股不安,而這個象徵命運般的動機也貫穿了全曲。隨後敲擊聲響,如同蘊釀的情緒爆發,樂團齊奏出悲壯的氣氛,而強烈的鼓號動機,更像命運以一股不可抗據的氣勢撼動著人心。(Part 1 / 0:00~1:27) 情緒稍微平復後,絃樂以二拍穩定的節奏唱出哀傷的主題,(Part 1 /1:27~2:26)突然,開頭鼓號吹出的不安再次襲來,並以更強烈的氣勢讓人懾服(Part 1/ 2:27~ 3:14)。隨即又再度回到第一主題哀傷的旋律中,或許是表現一種對於命運的無奈。(Part 1/ 3:15~4:24)。主題隨著發展,情緒稍微緩和,似乎有種希望獲得一點自我安慰的感覺(Part 1 / 4:25~5:40)。但隨著命運的鼓號再度吹響,帶入了一段快速而情緒高度激昂的第一中段,彷彿內心一時揚起波濤洶湧,之前的許多片段同時出現,似乎呈現出一種千頭萬緒交雜無法自抑的情緒(Part 1 / 5:41~7:28)。由此也再次堆疊出更為強烈的鼓號牽引出第一主題哀傷的氣氛再現(Part 1 / 7:29~9:35)(Part 2 / 0:00~0:53)。接著由定音鼓輕輕敲擊命運的門扉,帶出哀傷與安慰交錯的第二中段,濃烈的情緒推升至頂點後卻如麻木一般,哀傷緩緩淡下,在命運動機不斷迴響下,平靜的結束(Part 2 / 0:54~4:11)。
Part 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z8pTt5pL9o
Part 2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QsDUeH0dlc&feature=related
第二樂章,馬勒標示著”如暴風雨般激烈,而且更加激動”,或許也很難找到比作曲家本人更為貼切的描述了。低音絃樂的擾動配合管樂的嘶吼,彷彿迫近的狂風與雷鳴,帶出如暴風雨般強烈襲擊內心的情緒(Part 1 / 0:00~1:26)。這個樂章在內容上彷彿是前一個樂章更為濃烈的延伸,更為突顯了在第一樂章中兩個中段在情緒表現上的對比。一陣靜默後,大提琴奏以送葬節奏唱出哀傷的第二主題,但後段濃豔的色彩讓人竟有種陶醉在哀痛之中的錯覺,是否正是表現出世紀末的一種頹靡之感。(Part 1 / 1:27~3:38)隨著另一段暴雨般的衝擊,是一段大提琴啜泣般的哀慟曲調,彷彿要陷入深深的絕望(Part 2 / 0:00~2:23)。揮之不去送葬曲調再度飄來,在發展之中,讓人不時感受到第一樂章的影子,有種深陷輪迴的錯覺(Part 2 / 2:24~4:40)。突然氣氛一轉,木管奏出輕快的旋律,一點點進行曲般的樂風,(Part 2 / 4:41~5:30)但短暫的舒緩隨即又受到暴雨猛烈的打擊,交織著濃烈的送葬主題片段再現(Part 2 / 5:31~6:06)(Part3 / 0:00~3:10)。在漫長的蘊釀之下,彷彿撥雲見日看見光明的管樂號角聲響,一股歡欣的氣氛不斷攀升,卻受到第一主題再次無情的衝擊嘎然而止,失落空虛般的結束(Part 3 / 3:11~6:35)
Part 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4wd5-OsU2no&p=EA01F6B6B77282D9&playnext=1&index=8 (三段連結自動往下播放)
第三樂章,詼諧曲,一掃前兩個樂章的陰霾,法國號充滿朝氣的信號風動機,帶出愉快活潑的舞曲主題,情緒強烈的轉折,亦是對感官的一大刺激。隨著主題的發展,讓人可以欣賞各式樂器互相搭配所營造出的豐富音色(Part 1 / 0:00~2:40)。接著彷彿為了細細品味美好的時刻,放慢了舞步,沉醉在一片悠閒舒暢之中(Part 1 / 2:41~3:41)。不堪寂寞的法國號突然插入,打破了片刻的悠閒,但此時樂曲突然又籠罩在一片憂鬱之中(Part 1 / 3:42~4:37(Part 2 / 0:00~0:50)。接著由法國號和大提琴之間的唱和,帶出一片典雅古風,隨後迷人輕巧的撥絃陪襯下,樂曲也不斷堆疊變化,而來到情緒的高點(Part 2 / 0:51~7:25)。法國號的信號曲順勢又將樂曲帶回開頭活潑的氣氛中,一切也更加熱鬧,所有之前出現的音樂元素互相交織,一路馳向結尾的高潮(Part 3 / 0:00~7:0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W0a9sLG6EE&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10YcWtJ0DA&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fkC2tmj3E0&feature=related
終於來到盼望以久的第四樂章,在豎琴伴奏下,絃樂唱出綿長而優美的旋律,但在甜美的歌唱中,卻讓人感到有股淡淡的哀愁,對愛情的歌頌之中,彷彿也隱藏了追思的情懷(Part 1 / 0:00~end)(Part 2 / 0:00~1:00)。隨著情感越趨濃郁,愛與愁之間也越來越分不清界線,小提琴唱出一股殷切的期盼,有著內心細微的拉扯與掙扎,最終逐漸歸於平靜(Part 2 / 1:00~4:30)。當豎琴又再度帶出樂曲開頭的歌詠時,甜美之中卻是帶著告別的感傷情懷,或許愛情終有盡時,但能留有片刻交心的燦爛時刻也足以迴盪久久(Part 2 / 4:30~8: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ZslobsOTiw&p=EA01F6B6B77282D9&index=15
(連播兩段)
能看到這邊,只能說您真是太捧場了,應該是馬勒的音樂真的能吸引到你,才能在這麼糟糕而冗長的文字介紹下,支撐到最後一個樂章。那就不再贅言了,這個輪旋曲的終樂章,開頭在木管帶領下,彷彿營造出清晨間山間的氣息,鳥兒輕囀,而登山的旅人正要踏著愉快的步伐出發。而主題的樂段也會不斷的重現,正是輪旋曲的特色,也像繞著一圈圈的山徑而上,每轉一圈像是回到原位,但又可以發現不同的風景。除了一開始的主題,第四樂章中段的旋律也在樂曲中不斷穿插出現。而曲子也就這麼盤旋而上,逐漸登上最後勝利的高點,仔細一聽,正是在第二樂章未竟全功的勝利樂段。巧合地,馬勒在這首同樣是第五號的交響曲中也像前輩貝多芬一般,以光明積極的態度戰勝了命運的挑戰來做為他對人生的一個註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BZd6NjHbXU&p=EA01F6B6B77282D9&index=1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