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第九三部曲>之二 布魯克納第九號交響曲
講者: Günther Herbig
當天稍微晚到一點,入座時大師正在講上回講座曾提過的一個笑話.他說曾經義大利有個布魯克納學會邀請大師幫他們指揮首演由此學會整理出的完整四樂章的布魯克納第九,但是他們又提到先前他們曾找過指揮巨匠Otto Kelemperer,而克氏也答應了,不幸的是卻來不及演出就過世了.所以他們接著又找了一位義大利著名的指揮,這位指揮同樣也應允,不過也在演出之前就往生了.說完這兩段往事,他們再問大師:「你願意幫我們指揮這個首演嗎?」聽到此,全場笑聲不斷,講座便在輕鬆的氣氛下展開.
第一樂章,d小調,標示著Feierlich, Misterioso(莊嚴而神秘的),一開始的絃樂顫音就營造出神秘的氣氛,第一主題於是展開,大師用了theme complex這樣的名稱,因為這個由76小節組成的主題是十分複雜的,主要包含了四大部分,而分別具有不同的性格及情緒.在第一部分中由一開始的空心五度,接著出現中間的三度,最後加入的不諧和音,大師認為這是一種彷彿來自宇宙的聲響.第一主題一路發展來到第一個大的高潮點,而這裡的動機是和第一部分有關聯,但力度強度不同.第一個主題群最後來到D大調終止和弦,之後進入一過度樂段,將調性慢慢轉移至第二主題的A大調.
第二主題,感覺來到迥然不同的世界,大師認為這邊出現的甜美歌詠,正是代表布魯克納眼中人世間的美好.如歌的主題同樣也由四個部分所構成,前三部分較為相近,但其中包含了旋律由高音向低音進行,再反向由低音到高音這樣微妙的變化.在第四部分出現了新素材(個人認為這段浪漫旋律有一種情感堆疊之至高之處,再盤旋而下的感覺).大師提到,第二主題中所採用的作曲手法是一種不斷反覆之中帶有改變的方式,根據音樂之友社授權的<名曲解說—布魯克納>一書中提到,這樣同一素材的反覆乃至模進之後,再展現出不同的素材,稱為巴爾曲式(Barform),算是德國音樂的傳統樂節構造.
不同於古典時期的只含兩個主題的作曲手法,在呈示部中出現了第三主題,但其相對而言是較簡單的.不過它卻常隱藏於對位之中,展現作曲家精巧的安排.大師請大家特別留意這個主題分別出現在絃樂及法國號中產生的對位效果.接著第三主題逐漸和第二主題的情緒融合,並加入銅管使情感表達更為強烈慢慢帶入發展部.但長達300小節的發展部大師說就留待音樂會上和大家見面吧.
最後大師讓大家聽了由517小節開始的尾奏(Coda),這裡第一主題重現,樂章開頭的不諧和音更加的被強調了…
第二樂章,Scherzo(詼諧曲),d小調,標示著Bewegt, lebhaft(輕快生動活潑地) ; Trio : Schnell(中段, 急速地)。大師首先提出兩點和傳統古典時期交響曲不同之處。
在曲式方面,一般古典交響曲在第二樂章通常安排速度相對較慢的行板或慢板,但此處的詼諧曲是較輕快的。這是因為到了浪漫派晚期,某些作曲家在第一樂章已不是如以往一般以快板居多,像之前演出的馬勒九及現在討論的布魯克納。於是乎在第二樂章出現相對活潑快速的詼諧曲,也算是相當合理的(貝九的第二樂章也同樣是Scherzo,這也算是一種巧合嗎?)。
其次在調性方面,和首樂章同調的作法也不符合古典時期作曲概念。大師接著走向鋼琴,開始彈出由樂章一開始的撥絃樂段的和弦組成。這些令人難以辨認調性的和聲,感覺有些曖昧的性格,其中會由小喇叭吹出一持續長音,扮演不諧和的角色。大師提到,樂團演出時這些和聲不會像鋼琴所呈現的那麼刺耳,但確實這樣的音樂已經打開二十世紀音樂的大門。
到了第49小節,d小調的和弦才確立。大師打趣的說,聽到這裡,誰還會記得第一樂章是什麼調呢?於是乎,和首樂章重覆調性這件事好像也巧妙的解決了。接著來到一節奏強烈的齊奏樂段,大師認為這應是源自奧地利的民間音樂,且和舞蹈相關。為此,大師提到一段軼事,在共產黨還統治著東德的年代,大師曾帶一東德樂團至莫斯科演出布魯克納第九交響曲,而當晚蘇聯的文化部長也出席了。會後,部長至後台來和大師見面,說道:「今天晚上一整首曲子我都不喜歡,除了那段哥薩克舞曲!」,講座現場大師同時學起跳哥薩克舞的模樣,讓大家給笑翻了。
樂曲來到Trio(中段),在布魯克納以往的Trio中,情緒一般會較為舒緩,速度也通常會放慢,但這裡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標示Schnell,是德文中非常快速的意思,應相當於急板。同時,在拍子的部分也由四分之三拍轉成八分之三拍,大師說這樣的轉換在譜子上,本身就帶來一種視覺上加快的效果。但是到底要加的多快,天生不愛節拍器的布魯克納自然也沒留下速度記號,就待後世指揮和樂團們自行斟酌啦(同樣以不愛節拍器著稱的還有本樂季的主角Brahms,他同樣不標上含數字的速度記號,唯一例外乃之前演出的op. 83,是因出版商堅持才標上。有一說,Brahms曾嗆出版商好友Simrock,要標可以,我標多少你就付我多少)。
小小離題了,最後提到Trio的調性,是升F大調,稍懂樂理的人,就知道這個找麻煩的調號可是滿滿的升記號,是個考驗絃樂聲部的樂段。而且布魯克納此君雖不標速度記號,偏偏喜歡在每個音前清楚加上該音的升降記號,看著樂譜上密密麻麻的升降還原,若沒先聽過音樂,還以為要演出現代音樂哩!但實際聽聽,這段小巧可人的Trio,還真帶有點孟德爾頌的風格。
第三樂章,慢板,標示著Langsam, feierlich(緩慢地,莊嚴地),大師認為這是個偉大的樂章. 配器上一個較大的特點是加入了Wagner tuba(華格納低音號),這個樂器正由華格納所發明,能在tuba的音域吹奏出似法國號的音色,是個不易演奏的樂器. 大師笑稱此樂器:「terrible, never in tone」,但又補充說明如果能演奏好,其聲響是十分迷人的.
樂章以大跳不諧和音程展開,隨後出現了「崔斯坦風格」的半音階和聲. 之後伴隨不同音程的發展, 或使用不同的配器, 形成第一主題的架構. 帶有歌謠性質的第二主題, 主要由兩小節的動機反覆發展而成, 其中並有interlude的樂段作為連結. 隨後的發展部大師點出了兩個樂段讓大家欣賞, 有一段由絃樂交織出亮麗的和聲, 宛若天堂照下的光(這個樂段的氣氛,讓我想起前一陣子才演出過Vaughan Williams的泰利斯主題與變奏幻想曲). 另一個樂段, 則是兩把雙簧管單獨吹出的不諧和音, 大師形容這個樂段可能在描述奧地利鄉下小教堂所敲出的尖銳的喪鐘. 而在樂曲結束之前, 出現了一組像高山一樣雄偉的不諧和音的高潮樂段, 之後則安靜的結束整個樂章, 彷彿像在向生命告別.
這個樂章深刻的內涵或許真的是難以三言兩語所能形容. 正如同大師最後仍提醒大家的:「Open your ear and your heart!」.
文章定位:
人氣(486)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