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7-08 19:35:32| 人氣1,1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聆樂手札 】

《聽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有感》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聆樂手札 】

《聽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有感》



最近不斷聆聽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從安妮費雪聽到肯普夫,尤其聽安妮費雪時,因為單片裝,完全沒按照創作時序播放,於是每次換片,居然有一個錯覺:奇怪,怎麼好像聽同一首曲子,除了最後四首之外,每一首都好雷同。於是想起不知哪兒聽過這麼一句話:藝術家從頭到尾只創作一件作品;小說家始終只寫一部小說;詩人一直在寫同一首詩。

再聽肯普夫,就算照著順序聽,也是一樣的感受,每聽一首都好像重聽前一首。尤其在慢板樂章部分感受更強。是自己老了聽多了,把它們都混為一談?或者,我在想,是不是如布蘭德爾所說的貝多芬創作方式有關?他說貝多芬的作曲如同疊磚塊蓋房子一樣,由一個個小動機堆疊增長成完整的作品。動機再怎麼變,就是那幾個音的集合變化;加以自己聽久了,在想像和感受上自動建立起不同作品、不同動機間的連結,於是,最終形成水天一色的作品群。而且,只有他的鋼琴奏鳴曲如此,其他如四重奏、交響曲等等都不至於給我這樣的印象,唯獨這32首鋼琴奏鳴曲令我不禁猜想,這些作品應是他自己內心隱密世界的揭露,每一首曲子都是從內在最深處萌發出來、來自完全同一的親密根源。那是沒有對象的獨語、獨白,自己對自己的傾訴。四重奏固然也是非常私密的心語,卻分散在四個不同的樂器和性格中,互相對話與撫慰。其它器樂曲亦然。至於交響曲則觸及更為廣泛豐富的層面。

從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聯想到舒伯特的鋼琴曲。它們似乎有著類似的面向和性格。不過舒伯特顯得更加隱匿私密,觸及的內在更深更單一。而貝多芬挖掘的內在深處,是可以迸發而旁及生命更豐富的面向。


回想我的貝多芬奏鳴曲之旅,最早始於肯普夫,歷經阿勞、巴克豪斯、安妮費雪、艾莉奈、迪諾西亞尼(Dino Ciani) 等等,每一位都擁有貝多芬巨大身影的一個側寫,給了聆者與作曲家本人及自己靈犀溝通的契機。

__________

請參閱:
久違了,鋼琴獅王!──巴克豪斯教我又聽到了貝多芬
白鳥之歌───聽吉利爾斯最後的錄音《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 30和31》
20世紀不安的靈魂——關於安妮費雪的琴藝隨想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1,19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碰 觸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論基東·克萊曼有待商榷的觀點
此分類上一篇:亂世聽蕭斯塔高維奇弦樂四重奏⋯⋯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