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08 11:41:38| 人氣11,3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青年海席克與貝多芬奏鳴曲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譯前言:
本文是《鋼琴家海席克的Erato&HMV錄音集》附冊內的解說。因為起始談到法國古典樂壇在演繹和錄製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的一些歷史,就引起了譯者的興趣進行迻譯。整體來說是聚焦於海席克(出生於1936年)年輕時代以及貝多芬奏鳴曲全集錄製的文章。所以省略了許多不相干的同代樂人和樂事。不過網路上查不到與他同代的法國鋼琴家,只找到早他超過一個世代以上、或晚他一個世代左右的音樂家,譬如:桑松·弗朗索瓦 (Samson François, 1924-1970)、皮埃爾·巴爾比澤 (Pierre Barbizet, 1922-1990 )、約翰-飛利浦·科拉爾(Jean-Pilippe Collard,1948年生)、雅克·魯維耶(Jacques Rouvier,1947年生)、希普林·卡薩利斯(Cyprien Katsaris,1951年生)、Brigitte Engerer (1952 年生)⋯⋯
所以,本文算是法國鋼琴音樂演奏史上一個小小的切片⋯⋯。

除了華納搜集了這套原先Erato和EMI錄音專輯之外,有Cassiopée 發行的早期在巴黎歌劇院的錄音、以及 Integral、Polymnie 的新近錄音。他的琴音確實有別於我們慣常聆聽的德奧、或俄國系統的表現,表現上比較屬於溫柔婉約、華麗優雅的風格,音與音的連接或轉折都十分委婉而不突兀;而且在內涵上也有個人獨特的領悟。尤其越到晚年越是呈現一種不慍不火的境地⋯⋯。
__________________

《青年海席克與貝多芬奏鳴曲》
原作:Jean-charles Hoffelé / 英譯:Susannah Howe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在法國的演出有一段歷史演變。Édouard Risler 首先在這些作品中帶入某種明快性(swiftness)、伴隨著澄清的色彩、完美的旋律線和靈活的觸鍵。這和德國鋼琴家巨匠型造物主的演出相反。Risler 也演出了蕭邦的全部作品,以及巴哈的全本十二平均律,皆於20世紀的早期矗立於世。由上述特色,可見他演奏的貝多芬立基於某種景觀和視野上。

然而,Risler 所建立的典範,可以預見無法進一步發展——他逝於1929年,沒有足夠的時間透過錄音室闡明他的成果。許納貝爾隨即藉著錄音使他的洞見永垂不朽,接著年輕的德國大師:首先是肯普夫然後是塞爾金,多少依據歌德的思想領域努力奮起並試圖超越前人。而在巴黎,柯爾托同時在鍵盤和指揮台上大膽地投入貝多芬的作品演出,不過德國聽眾比較喜歡他演出的舒曼。戰爭期間,在巴黎演出貝多芬作品減少了,偶爾才有來自德國和奧地利音樂家的表演。當別人都在音樂會彈奏「有標題的」奏鳴曲時,Aline van Barentzen 是個獨特的例外,他只彈奏「標題」以外的奏鳴曲;年輕的阿勞以整本32首奏鳴曲震驚了柏林,但巴黎無緣聽到。二戰佔領期間使情況更加惡化,只有肯普夫本人為數不多的演奏,才令人想起有些演奏家在演出貝多芬的奏鳴曲上,可以密切留意比較輕盈的色彩並表現較多的流暢性。

1950年代早期,隨著黑膠的降臨,錄製整套奏鳴曲的想法重新浮現。在巴黎,André Charlin( 錄音師) 和 Henri Scrépel (藝評家?) 邀請奈特(Yves Nat) 果敢地錄製32首奏鳴曲。Risler 演奏貝多芬的傳奇以及留給人的記憶早已消逝,所以在某方面來說,奈特在偉大的貝多芬奏鳴曲演奏史上開創了新局。他巨大的手掌、他的熱情、雄辯的說服力、以及閃現的脆弱性,在在顯出一種異類性、一種同時遠眺無限的、令人激賞的不完美。而這種體驗是無法造就出學生和模仿者的。

當年輕優雅的海席克在1957年和法國HMV簽訂錄音合同時,他獲准在第一張黑膠錄製「漢馬克拉維」。這是很怪異的選擇,是他接受法式風格、法式曲目和法式精神的同儕們不會做的選擇。才20歲,這位鋼琴家證明自己具備了完美的技巧和百科全書式的廣泛曲目;他能以作曲家的技能和超技者的手指來視奏(sight-read),但他卻是經由貝多芬邁入了錄音生涯。這是嶄露頭角之途。

他在童年時受教於 Blanche Bascourret (de Gueraldi) (布蘭奇·巴斯庫雷特〔德·瓜拉爾迪〕,任教於巴黎音樂師範學院 )。巴斯庫雷特不但教他鋼琴、技巧和曲目,同時——最重要的,在這麼小的年紀——逐步灌輸他雄心壯志(Spirit),一旦缺乏這種精神,就算最有天賦的鋼琴家也無法進入貝多芬的領域,同時最有能力的奇才將無法超越自己的童年。(二戰) 解放後,他離開漢斯 (Reims 位於法國北部) 的家,到巴黎音樂師範學院學習。雖然柯爾托被指控與維奇政府合作,這學院仍然瀰漫著柯爾托的影響。當他回到漢斯時,在演奏會贏得巨大的掌聲,揮別了學院艱困的學習環境。他在1952年16 歲時離開音樂師範學院,開啟在巴黎音樂院的求學生活,很幸運地受教於 Marcel Ciampi。Ciampi 傳承了鋼琴史上眾多體系中的兩條:從 Louis Diémer 繼承了色彩的操控和對先於鋼琴的鍵盤樂器的了解;從 Marie Perez de Brambilla(曾是 Anton Rubinstein的學生) 習得了來自克拉拉舒曼和安東魯賓斯坦這種其它世界地區的積累知識。作為演奏會中伴隨恩奈斯可( George Enescu )和卡薩爾斯的信實夥伴,逐漸透過與他們的合作,我們可以在他深沈而靈巧的琴音中聽出他精神上的提升:他是音色大師,並將他的魔法傳授給學生們,包括:Marcel GazelleHephzibah MenuhinYvonne Loriod海席克的妻子 Tania ⋯⋯

回到貝多芬,初次錄音選擇「漢馬克拉維」是年輕一代鋼琴家揚名立萬的實際手段。海席克是否夢想著如同顧爾德1955年在哥倫比亞錄製「郭德堡變奏曲」造成的轟動?「漢馬克拉維」同樣是個挑戰,的確涉及更為公開闡揚的精神性、需要敘述手法、需要洞見、需要旋律線,而「郭德堡變奏曲」從某方面來說,提供了一些迴避的路徑。

接著,在錄製貝多芬之後是誰呢?不是巴哈。海席克選擇的是韓德爾,他的組曲變成海席克一輩子的友伴——他演奏這些組曲的數量遠遠多於其他鋼琴家。他讓這些組曲優雅地舞蹈,同時揭露其中憂鬱的瞬間。再來呢?那就是莫札特了。他藉著無懈可擊又突然冒出火花的風格,一方面在黑暗的包圍中追求閃光,一方面在陽光的敷照下尋找陰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和指揮家 安德烈·范德諾特 (André Vandernoot )合作錄音的協奏曲。這是毫不做作的鋼琴技巧,周密而不刻板,旋律美妙而節制;一方面左手亟於做出「複音的效果」,另一方面對於和聲的敏感,則帶有作曲家而非演奏家的特徵。

海席克開始錄音生涯所著手的曲目,無疑造成相當的轟動。由於他被視為十分保守、甚至學養高深注重傳統,這反而使他決心反其道而行;亨德密斯的三首奏鳴曲讓他看到了大同中的小異,而此處與顧爾德的比較是十分有趣的。顧爾德賦予亨德密斯的特異風味,海席克則舉重若輕地,以幾乎能迷惑並取悅作曲家本人的活潑性、精湛的技巧和不動聲色的高傲,加以處理。海席克深諳嚴肅並不意味悲傷。

不論怎樣,這張錄音銷售不佳。但,有些心靈被啟發的聽眾完全了解究竟是怎麼回事——海席克已經達到了「另一個境地」。身為法國鋼琴家,他一開始並未對祖國曲目多所著墨。德布西嗎?拉威爾嗎?不過沒多久,他就錄製這兩位作曲家的作品,甚至在錄音室錄下魯塞爾(Roussel) 的「小奏鳴曲」。1960 年時,佛瑞的音樂時有機會在音樂會演出—— Albert Ferber 和培拉姆特(Vlado Perlemuter) 是熱心的闡揚者—— 卻少有錄音之作。1961年秋,海席克演奏佛瑞的十三首夜曲出版了,這著實造成爆發性的轟動。他的音色和豪華的鋼琴以極為高貴的聲音,既濃稠又悲苦,充分表現佛瑞湧動的情感,直接抒發了這套組曲的精髓,是前無古人的首尾一貫的演出。其構想的邏輯、演奏上不容妥協的完整性、以及聲音的飽滿度,在在樹立起一個迄今屹立不搖的基準和標竿,說明最終從沙龍解放出來的佛瑞鋼琴音樂的本質:可以全面和德布西、拉威爾的作品相比,甚至猶有過之。只要聆聽海席克在第13號夜曲帶出來的幽微深淵與和和聲上的精確性,其所達到表現的極致如貝多芬的幽靈附身。

談到貝多芬⋯⋯HMV 想要一套立體聲的貝多芬奏鳴曲全集。鋼琴家 George Solchany 已經為這品牌錄了一些貝多芬的作品,但是論及具備靈感並能完全投入貝多芬作品的鋼琴家,他卻非錄製全套奏鳴曲的適當人選。他錄製三張黑膠的巴爾托克「小宇宙」是一回事,要錄製貝多芬的32首奏鳴曲則是他力所未逮的。海席克以開放的心胸迎接這挑戰——這正是他和他得心應手的鋼琴一直等待的契機。他能事先想到這將成為非常精彩的冒險嗎?從1967年到1973年,他耐心地把這段期間在幾場音樂會系列現場演出的全套奏鳴曲交付發行唱片,這種現場演出錄音是連奈特也不曾做到的。我們還得回溯到 Risler 才能找到有足夠勇氣的法國鋼琴家嘗試這樣的偉績,以及更重要的、獲得成功的表演風格。
__________________
George Solchany:索贊尼,1922-1988,匈牙利鋼琴家。1946年畢業於布達佩斯的李斯特音樂學院。他曾是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在四零年代的室內樂合奏搭檔,也和他灌錄了一些唱片,留下了許多合奏和獨奏的珍貴經典。
__________________

海席克在此所運用的古典手法令人讚嘆,同時結合了人們誤以為他並不具備的機智和精氣神。一度他重新審視對貝多芬的研究,忘掉曾追隨肯普夫研習貝多芬奏鳴曲,並揚棄年輕時的任性,克服大量的音符而追求純粹的旋律線條,繼續保有表現力和縈繞著歌德精神的精確語言色彩。聆聽這套完美的演出,伴和著海席克清澈的琴音、激情的演出和敏銳的表現特色,我們聽到 No. 4 的管弦樂火花、Op. 27的即興衝激表現、「暴風雨」和「華德斯坦」如畫的想像、「月光」的“狂飆突進運動”˙式闡述、以及仰之彌高的晚期奏鳴曲,還包括使得他的錄音聲名大噪得「漢馬克拉維」。

兩首莫札特奏鳴曲、幾件德布西和拉威爾的作品、與夫人精彩合作演出而充滿演繹特色的庫普蘭 Les Folies françoises 專輯、以及與托特里耶(Paul Tortelier)合作的佛瑞和貝多芬的大提琴兼鋼琴作品 ( 其中托特里耶富有說服力的弓法與海席克高貴的琴音,兩者無疑是理想的絕配 )——所有這些演出構成海席克在EMI錄音歲月的完美終曲。這期間,海席克以十足的華麗身手闡揚了他全部的鋼琴演奏技法。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11,303)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碰 觸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對貝多芬嗤之以鼻的青年才俊
此分類上一篇:聽 蕾菲布 的鋼琴錄音 隨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