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
天皇為中國傳說中,三皇五帝中,三皇之一。《漢書‧地理書鈔》輯《遁甲開山圖》︰「五龍見教,天皇被跡,望在天外柱洲昆崙山上。」《拾遺記》卷九︰「壁上刻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頭,地皇十一頭,人皇九頭,皆龍身。亦有膏燭之處,緝石為床,床上有滕痕,深三寸
《地皇》
地皇為三皇之一,《漢書‧地理書鈔》輯《遁甲開山圖》︰「地皇興於龍門熊耳山。」榮氏注︰「地皇兄弟九人,而貌皆如女子,貌皆相類,蛇身獸足,生於龍門山中。」《太平御覽》卷七七引《春秋緯》︰「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為九州,長天下也。」
《人皇》
人皇是傳說中三皇之一,《漢書‧地理書鈔》輯《遁甲開山圖》︰「人皇起於刑馬山。」榮氏注︰「人皇兄弟九人,生於刑馬山,身有九色。」《太平御覽》卷七七引《春秋命曆序》︰「人皇氏九頭,駕六羽,乘雲車,出谷口,分九州。」
《伏羲》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伏羲視為三皇之一,或者認為是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神。有些傳說認為是女祖先「華胥」和「雷」感生交媾才生育了伏羲。此傳說產生的時代較早,可能是起源自母系時代。
伏羲也是一個生產能手,發明家。《易‧繫辭》︰「作結繩為網罟,以佃以漁。」其次,是取火和熟食。《繹史》卷三引《河圖挺鋪佐》︰「伏羲禪于伯牛,鑽木作火。」《世本》︰「伏羲作琴。」、「伏羲全瑟。」說明伏羲在文化上也是有頁獻的。伏羲還能通神,請神,從事占卜《史記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掛》。」
另外,《淮南子‧原道訓》︰「泰古有二皇」,高誘註︰「二皇,伏羲、神農也。」《淮南子‧覽冥訓》︰「伏羲女媧,不設法度。」《漢書‧律曆志》︰「伏羲繼天而王,為百姓先,首德始於木,故為首太昊。」《通鑑外記》︰「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制嫁娶。」
但有說上古本無伏羲,但見自母系社會傳下的女媧,只有女無男,故在進入父系社會後,及補設一個男始祖神,曰伏羲,與之為配。
《女媧》
女媧相傳為風姓,女希人,人首龍身(或蛇身),是人類的始祖女神。《說文》︰「媧,古之神聖女也。從女,咼聲。」「女媧,陰帝,佐宓犧治者也。」女媧的主要功績是摶土造人。《淮南子‧覽冥訓》︰「天地初開,女媧摶黃十為人刻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橫泥中,舉以為人。」因此成為人祖、媒神。《路史‧后紀二》羅萃注引《風俗通》︰「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其次是補天。《列子‧湯問》︰「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獒之足以文鈿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焉。」《路史‧發揮一》羅萃注引《尹子‧盤古篇》︰「共工觸不周山,折天柱,絕地維。女媧補天,射十日。」因此,女媧被奉為三皇之一。《史記‧補三皇本記》︰「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在民間多建女媧廟、人祖廟,有些娘娘廟也供女媧,成為民間求子之神。
《盤古》
盤古又稱盤古三郎神。中國神話中的人物,是開天闢地的英雄。《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記》︰「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絳史》卷一引《五運曆年記》︰「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左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因此,民間認為盤古為「天地萬物之祖」。各地都建有盤古廟、盤古祠、廟陵還有盤古冢。也有些人認為盤古為盤瓠的轉音,義同神犬。
《女魃》
昆侖山的東北方有座系昆山,山上有個共工台。射箭的人懼怕共工的幽靈,都不敢向北方射。有個穿著青色衣裳的神住在那裏,名叫女魃。早在蚩尤興兵作亂攻擊黃帝,黃帝名應龍在冀州的野地裏與蚩尤作戰。應龍善於蓄水,蚩尤就請風伯雨師,刮起大風,下起大雨。黃帝請天上的女魃來助戰。女魃是旱神,全身冒著火焰,她全盡神力,止住了大風雨,但她因用盡神力而不能回天庭。女魃住的地方就是久旱不雨。後稷的子孫叔均把這件事報告給黃帝,黃帝便把女魃安置在赤水以北的地方。叔均於是成了農耕之神。女魃常常從住地跑出來,跑到那裏,那裏就發生大旱災。人們想赶走她,就均就教人們對女魃說︰「神啊!你快到赤水北邊去吧!」女魃走了之後,叔均就教人們挖渠,疏通水道,防止干旱。
《共工》
系昆之山有共工台。台四方形,有一修虎紋的大蛇守衛著。頭著南方。共工有個臣子叫相繇,長著九個磭,都是人面,身子卻像一修蛇。百獸都怕他,他卻敬畏共工之台,不敢向北放箭。《山海經》多處提到共工,卻沒有記下共工的事跡。
《淮南子‧天文訓》說︰共工與顓頊爭帝位,共工發怒了,頭撞在不周山上。于周山是天柱,天柱給他撞斷了,系住大地的繩子也給他撞斷了。於是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向西北方移,地向東南方傾斜,所以江河都向東南方流。《淮南子‧兵略訓》又說︰共工鬧水災,所以顓頊把他殺了。這樣說來,共工是水神。有的古書說︰顓頊時是黃帝的後代,共工是炎帝的後代。那麼他撞天折柱,破壞了顓頊的天下,也算得是個失敗的英雄。
《共工》
系昆之山有共工台。台四方形,有一修虎紋的大蛇守衛著。頭著南方。共工有個臣子叫相繇,長著九個磭,都是人面,身子卻像一修蛇。百獸都怕他,他卻敬畏共工之台,不敢向北放箭。《山海經》多處提到共工,卻沒有記下共工的事跡。
《淮南子‧天文訓》說︰共工與顓頊爭帝位,共工發怒了,頭撞在不周山上。于周山是天柱,天柱給他撞斷了,系住大地的繩子也給他撞斷了。於是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向西北方移,地向東南方傾斜,所以江河都向東南方流。《淮南子‧兵略訓》又說︰共工鬧水災,所以顓頊把他殺了。這樣說來,共工是水神。有的古書說︰顓頊時是黃帝的後代,共工是炎帝的後代。那麼他撞天折柱,破壞了顓頊的天下,也算得是個失敗的英雄。
《相繇》
共工有個臣子,名叫相繇。他長得奇刑怪狀,有九個頭,身子像蛇,盤來纏去,輪番到有座山上去找食物。他力氣很大,身子打幾個旋,地面上就成了個坑,他把又污穢又臭的東西嘔吐在坑裏,成為沼澤,難聞極了,百獸都避得遠遠的。大禹治水的時候打敗了水神共工,殺了相繇。相繇的血腥臭無比,流到那裏哪裏就五谷不生。那地方又到處臭水,沒法居住。大禹用土來填,填了三次都不成功,索性挖成了一個大池。後來,天廷的眾神幫大禹池填平了,在那裏起台來鎮邪。《海內北經》有幾乎相同的記載︳只是把相繇叫個相柳,還說那些鎮邪的台在昆侖山的東北方,柔利國的東邊。從前有人作注說有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都四四方,成雙成對。
《冰夷》
從極之淵,深兩千多尺﹐冰夷潛居其中。人面魚身,乘兩龍,游於淵底。傳說冰夷就是馮夷,渡過黃河時淹死了,天帝封他為河伯,是河之神。
古書說河伯浪蕩風流,常駕著龍和女郎相伴遨遊。《楚辭‧天問》就提到河伯曾被羿射傷了。王逸作注說︰河伯化為白龍,遊於水旁,被羿射傷左目。河伯訴於天帝,求天帝把羿殺掉。天帝問他︰「你為何被射?」河伯說︰「我那時正化為白龍出游!」天帝說︰「假如你深守神淵,羿怎會射你?你化為白龍,被他射傷是應得的,羿有何罪?」
《博物志‧異聞》說︰「有個人姓淡台,名子羽,帶著價值千金的璧渡過黃河,河伯要這塊璧玉,鼓起大浪,派兩修蛟夾住子羽的船。子羽左手握璧,右手握劍,殺了蛟,過了黃河,把璧投在河裏。河伯跳起來搶,子羽揮劍把砍碎走了。
《句芒》
東方有句芒神,鳥身人面,乘兩龍。
《尚書大偉》說︰東方的盡頭,自碣石太陽出來的地方,由句芒神主管。
《墨子‧明鬼下》說︰從前秦穆公,中什在祖廟裏,看見有神進入廟門,向左面走,鳥身,臉是方的。秦穆公嚇得逃跑。神說︰「不用怕,上帝因你有德行,給你報賞,派我賜你十九年壽命,使你的國家興盛,多子孫,不會失掉秦國。」秦穆公再拜叩頭,說︰「敢問大神名字。」答道︰「我是句芒。」古書上說︰句芒是少昊的後代,名重,死後成為木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乜歸句芒管。
《燭龍》
西北海外,赤水以北,有座永不見陽光的寒山,名叫鐘山。有個神居在此山之下,名叫燭龍。他是人面,蛇身,赤色,軀體長有千里。他張開眼睛是白天,閉上眼睛是黑夜,吹氣冬天,呼氣是夏天,他不飲不食乜不休息,呼吸成為風。
《玄中記」說︰「燭龍生著一雙豎目,左目為日,右目為月,張開左目為晨,閉左目為張右目為夜,張口為春夏,閉口是秋冬。
《述異記》中記載開天辟地的盤古跟燭龍相似,說盤古流點眼淚就成了江河,喘口氣就成了大風,發出聲音就是雷,眨眼睛就是電,喜為晴,怒為陰。《廣博物誌》引《五運歷年記》說︰盤古龍頭蛇身,噓氣成為風雨,吹氣成為雷電,開目成為白天,閉目成為黑夜。還說盤古蛇身,與燭龍同。
《蓐收》
蓐收是西方的西,左耳有蛇,乘兩條龍。《西海經》又說︰「蓐收住在泑山。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黃。在山上可以望見西邊太陽落下的地方,那時的光氣乜是圓的。管太陽下去的神叫紅光,据說這就是蓐收。」
《國語‧晉語》說︰虢公住在宗廟裏做了一個夢,夢見有神邊,人面,有白毛,長著虎爪,手執大斧,立在西邊的屋角。虢公嚇得要逃跑。神道說︰「不要走!天帝有命令,要晉國來襲擊你的國家。」虢拜到在地上叩頭,於是醒了,就召來史囂來詳夢。史囂說︰「照主公來說,這個神是蓐收,是天上的刑神。天上的事由神來執行。」虢公認為史囂說了不吉利的說話,把他囚起來,反而使國人慶賀他做了個好夢。過了六年,晉國就滅了虢國了。
《刑天》
刑天與天帝爭神位,天帝戰勝,了他的碩,把他的頭葬在常羊山上。刑天就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拿著盾和斧子揮舞。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中稱讚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為何會和天帝爭神位?有人說這個天神就是黃帝。古書上說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之野作戰,打了三次大仗,把炎帝打敗了。刑天是炎帝的臣子,炎帝曾命令他作《扶犁》之樂,制《豐年》之詠,作為祭神的歌。炎帝被黃帝打敗了,刑天不服,要替炎帝報仇,所以和黃帝作戰。他雖然被黃帝砍了頭,心還是不死,還長出眼睛和口來,拿著盾笸斧頭,要與黃帝作戰。
有的古書上把刑天寫作刑夭。
《雷神》
雷神又稱雷公、雷師、雷王爺、雷震子、司雷之神。
最初的雷神,就是指雷的本身具有神性,這是自然崇拜的性質,進而才將雷神擬獸化。僳僳族認為年初打雷,就標誌著春天來了,其所以打雷,是扛中有一條魚翻身,才引起雷鳴。最後才把雷神格化了,如傣族傳說雷公是一個人,使用石斧和銅斧,經常與凡人們打仗,那裏打雷下雨,那就有雷公丟失的石斧和銅斧。壯族的最大神就是雷神,傳說在洪水時代,雷公拔了一牙齒,由兄妹兩人種下,結了一個大葫蘆,兄妹兩人在葫蘆內才得以生存,繁衍了人類。這說明雷神在民間信仰中是占有突出的地位。
最初的雷神,可能是某個氏族的圖騰,後來演變為龍身人首。《山海經‧海內東經》︰「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首,鼓其腹。」《雲仙雜記‧天鼓》︰「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從戰國以來,就把雷神人格化了。《楚辭‧離騷》︰「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所在。」王逸注︰「豐隆,雲師,一曰雷師」到了漢代又奉黃帝為雷神。《重修緯書集成》卷四《春秋合誠圖》︰「軒轅星,主雷雨之神。」道教又將雷神複習化。《歷代神仙通鑑》卷四稱黃帝「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末部雷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也,雷公即入雷澤而為神者也。」雷神又下屬若干,稱雷神諸部,有鄧元帥、辛元帥、龐元帥、劉天君、畢天君、葛天君、石元帥、呂元帥、謝天君、袁千里,法術呼律令等等。
《文昌》
在《雲笈七籤》︰「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同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攝壽夭之簡禮。」文昌神源自星辰信仰。《史記‧天官書》將北斗之上的六顆稱為文昌宮,一日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其中二、三、四即大熊座的三顆星。《楚辭‧九歌》的少司命即指第四顆星。戰國已列入國家祀典。四川梓潼縣一帶,東晉前信仰惡子神,民間有謂其蛇精,與古代雷神信仰有關。唐玄宗、僖宗逃到四川期間,曾利用過這種信仰,封漳湩神為左丞相、濟順王。元仁宗累封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由於這一個封號中出現文昌二字,便同文昌星信仰結合起來,從此梓湩帝君就成了文章、學問之神。宋元間的道士見此種信仰可以利用,便將文昌稱為文昌帝君,尊為主仙、人鬼生死爵祿的神。古代士人仕進,以科舉為途徑,於是天下府縣,處處建立文昌宮。明代以後,每一所學校都將部分建築物用於供奉文昌帝君。清代,每年農曆二月三日文昌帝君生日那天,朝廷要派人前往北京文昌廟祭祀,文昌雖是道教之神,但帶有濃厚的儒教色彩。
《魁星》
魁星是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樞、天璇、天機、天檥的總稱。古稱「羹斗」為「魁」,因四星排列成方形「斗」,故 名。但道教中的魁神卻是奎星的俗稱,位於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十六顆星,亦稱「天豕」、「封豕」。奎一作蛙字。來源於古越人的青蛙崇拜。而在《茶香室續抄》十九卷︰「龍岩州土人皆戒食蛙,七月七日為魁星誕,必賣大者,祀而放之池中。」又有漢朝緯書《孝經授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後屯遂建斞星閣以崇祀之。願炎武《日知錄‧魁》︰「奎為文章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藍頭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勾,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間的「斗」字,一手執筆,意謂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魁有首意,故科舉之高第稱魁。道教將魁星作為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於宋代,從此經久不衰,成為封建社會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
《炎帝》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據《國語》等史書,有熊氏的首領是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女子,生下黃帝和炎帝。於是黃帝成了北方的首領,炎帝成了南方的首領。
炎帝是中國農業的始祖神,他的經歷被上古披上了許多異色彩。炎帝生母女登去華陽遊玩時,「感神龍而生炎帝」,即與神龍相交而生的。炎帝生得是「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所謂「牛首」,當是炎帝氏族以牛為其氏族圖騰。
除了農業外,神農還是中國醫學的始祖,他嚐百草,用藥救了無數的人。
炎帝氏族與黃帝氏族聯合,協力擊敗南的九苗,擒殺了蚩尤。炎帝和黃帝就連結成一個部族。後來炎帝因唔嚐斷腸草,中毒身亡。
利市仙官》
利市仙官是民間流傳的一位小財神,他的來歷已不清楚。但據《封神演義》講,他是大神趙公明的從弟,叫姚少司,被姜牙封為迎祥納福的利市仙官。所為「利市」,在俗語中是走運的意思,如「討個利市」,多見於古典白話小說中。利市又指做買賣所得的利潤,古人曰:「利市三倍。」形容做買賣獲得了厚利。語出《周易.說卦》:「〔巽〕為近利,市三倍。」
做買賣哪個不想「獲利三倍」?乃至三十倍、三百倍所為利市仙官受到了民間,尤其是商人的歡迎。每到農曆新年,必將利市仙官貼在門上,以圖吉利。
《造字神》
中國的文字是從象形文字變成的,而傳說造字的人,正是倉頡。傳說倉頡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神人,他的品德高過大聖賢,長著四隻眼睛,神光四射。倉頡「生而能書」,發明了文字。也有一些人說,他是見到鳥獸的腳印,而初造文字。也有傳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所以他的家鄉叫史官鄉,他的名字和造字功勞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許多次。
是在倉頡廟前,有一幅對聯,是這樣的:「明四目製萬世文字之祖、運一心贊兩儀千古士儒之師。」
倉頡發明了文字,故古代以文字工作為職業的胥吏們奉倉頡為祖先,尊其為「倉王」。胥吏們處理文件,時時離不開文字,自然要敬奉倉頡了。
《門神》
門神是我國民間最受信仰的神祇之一。門神的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很突出的。門神從其誕生之日起,即傲立於千家萬戶的大門之上,抖盡了威風,歷二千餘年,至今不衰的。門神為何有如此巨大的生命力?說起門神的來歷,我們不能不追溯到上古時期祀門和掛桃人的習俗。人們十分感激房屋和門窗的創造者--神,即戶造物主。早在周朝,就有了祭門的風俗。
據《禮記.祭法》載,大夫立二祀,適士(上士)二祀,庶人只一祀,其中包括祀門。古代祀典中有五祀之說,所謂「五祀」,即祭祀門、井、@、中霤(土地)等五神。古人因對大自然不太認識,鬼神之說十分流行,將一切壞事和怪事都當作鬼魂作祟。雖然人們有了屋居,但故人都覺得不大牢靠,無孔不入的鬼怪來了又怎樣做呢?所以就創造出門神來站崗守衛。《白毛女》中喜兒所唱:「門神門神騎紅馬,貼在門上守住家;門神門神扛大刀,大鬼小鬼進不來。」
最早的門神是「桃人」。《詩經.桃夭》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桃之夭夭,其葉蓁蓁」,對桃極其讚美。所以它在人們的心目中變成了靈物。說它有除災避邪、制鬼的功用,故有「神樹」,「仙木」之名。《典術》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而桃人其實是兩位神將:神荼、鬱壘的化身。
「神荼、鬱壘」:這兩位神是上古幫助黃帝管理鬼國的部將。祂們住在東海的棑都山上,山上有一株巨大的樹,樹枝盤屈伸展達三千里。樹頂上站著一隻金雞,每當太陽初升,第一縷陽光照在它的身上時,金雞即會啼起來,天下的公雞也會跟著啼起來。在樹的東北方有一座鬼門,兩旁就站著神荼、鬱壘。一左一右,祂們監視著哪些剛從人間遊盪回來的,各式各樣的大鬼小鬼。如發現有一些在人間作惡的鬼怪,他們就會馬上用葦索把鬼怪綁起餵白虎。因此鬼最怕神荼、鬱壘、金雞和老虎。最初人們用桃木雕成兩位門神的神像,但因雕人像比較麻煩,故此以人簡化為在桃木上畫上兩位的圖像。
「金雞」:因雞是司晨之靈,慣於夜間活動的歋鬼怪畏之。故「帖畫雞戶上」而使」百鬼畏之」。
「老虎」:因牠是百獸之王,「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所以「畫虎於門,么不敢入。」
「秦叔寶、尉遲恭」:在《西遊記》中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中有記載。他們也是民間流傳得最流行的。二門神的神像樣式也有很多,有坐的,有立的,有披袍的,有貫甲的,有徒步的,有騎馬的。他們執金瓜的,有舞鞭的。還有對秦叔寶、對尉遲的。在兩旁有一副對聯:「昔為唐朝將;今作鎮宅神。」
其他武門神有:「趙雲、馬超」;「馬超、馬岱」;「薛仁貴、蓋蘇文」;「孟良、焦贊」還有:燃燈道人、趙公明、馬武、姚期、楊延昭、穆桂英、蕭何、韓信、岳飛,等等數十種。而後門神有:鐘馗、魏徵。
而文門神多穿一品朝服,或抱象牙笏板,或持吉祥器物。而吉祥物多有:「爵、鹿、蝠、喜、馬、寶、瓶、鞍等。代表官位,榮祿,福氣,平安等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