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04 23:44:38| 人氣2,890|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只以「身」去完成,你必須「身心合一」去實踐。

 

鎖在牢獄裏的只是這個身體,不要讓心靈也被鎖住了。我們僅是這具身體的訪客,就如在這裡的廳堂一樣,它並不是真的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不過只是暫時的房客。

 

沒有任何人能替你去做,光聽別人說也無法斷除你的疑惑,唯一斷除你疑惑的方法,就是你「親自的去做一次完全的放下。」

 

佛法是在修行中升起的,教導只是幫我們指出領悟的方法。若要領悟佛法,則必須要將那教導帶進我們的內心。

 

任何嘗試要強迫自己去平靜下來的方法,都只是執著和慾望的表現,反而會阻礙你的注意力,讓你無法安定下來。

 

當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你的心裏必須很明白、很清楚。你看清楚想明白了以後,你就不須要去忍或勉強你自己了。當你感受到有障礙與有負擔,是因為你的內心並不真的了解這一點!

 

禪修的目的並不僅於經常的去平靜自己,讓自己脫離煩憂與苦腦而已,而是要去洞見和滅絕一開始就使我們無法平靜的原因。

 

修行只是關於心和心的感覺而已,而非是一樣我們要去追逐和奮力爭取的東西。你所要做的是要試著「讓我們的心保持覺醒。」這些感覺升起的地方,就是使我們能開悟,令智慧能夠升起的地方。

 

學習去辨認「慾望」與「需要」的不同。

 

在混亂升起的地方,就是寧靜升起的地方;哪裡有混亂,我們透過智慧,哪裡就有寧靜!

 

平靜是引發智慧的基礎,而智慧則是平靜的成果。定為慧因,慧為定果。)

 

覺知者如實的澈見,絕不因變遷的現象而快樂、悲傷。快樂不是我們的歸宿,悲傷不是我們的歸宿,只有內心的平靜才是我們真正的歸宿。如實了解事物的真相,並放下對一切外緣的執著,以一顆「不執著」的心,做為你的依歸。

 

我們必需如實地看事物,「感覺只是感覺,念頭也只是念頭。」這就是結束所有我們問題的方法,你必須看見在快樂中的不圓滿之天性。

 

「無常」這真理是這世界上最單純的事,卻也是最深遠的。

 

你必須把持住心,反覆地觀這個「苦」和「不愉快」只是一個不穩定的東西,終究它是無常、苦、無我的。

 

慾望一直存在著,這只是心的一種狀態;有智慧的人也有慾望,但卻沒有執著。沒有人能教你這個真理,只有當「心」親自瞭解時,它才能滅絕和捨棄執著!

 

別執著良善、別執著邪惡,這些都是世間的性質,我們修行以超越世間,從而將這些事情帶往終點。

 

如果我們做事只是為了求得回報,它將只會引起痛苦。修行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而是為了放下!

 

即使連「平靜」都不該去執著,坐禪不是為了要「得到」任何東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的凡夫心識。

 

 

PS~阿姜查是一位泰國高僧。

 

 

 

台長: 紅塵佛子
人氣(2,890) | 回應(5)|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祖師集錦 |
此分類下一篇:永觀,遲矣!----轉自網路
此分類上一篇:房子在那裡 ? ----轉自網路

感恩 合十
2013-05-05 00:31:09
版主回應
這篇文章大約4年前就登過了

今日因為一個因緣

刪除後重新再登一次

希望能幫助到我心中想幫助的那位朋友

謝謝您給留言

阿彌陀佛 !
2013-05-05 00:38:41
右岸
感恩分享
2013-05-05 16:25:00
版主回應
阿彌陀佛 !
2013-05-05 17:46:49
格勒菜園
圖片是阿姜曼法師,阿姜查曾向阿姜曼請益。
阿姜查尊者 (1918-1992)
阿姜查,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
9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
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拖缽行腳,尋師訪道。
1948年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改變了他的修行方法。
2013-05-06 15:56:21
格勒菜園
他聽說了有關阿姜曼──一位備受推崇的禪坐大師。渴望能見到如此一位有成就的老師,阿姜查出發步行往東北部去尋找他。  
這時,阿姜查正與一項有決定性的問題做掙扎。他研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那些內文陳述詳盡且細節精細,但他卻不知如何將它們實際地付諸實踐。阿姜曼告 訴他,雖然這些教化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內心生起的每件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這種簡潔而又直接的 教導,對阿姜查來說,是一種啟示,也因此改變了他修行的方法。這條路是明確的!  
接下來的七年間,阿姜查在這種簡樸的森林傳統方式中修行;為了開展禪坐,行遍鄉間,尋找安靜而隱蔽的地方。他住在老虎和眼鏡蛇成群出沒的叢林,甚至停屍場;利用對死亡的省思來克服恐懼,並洞察生命的真正意義。
2013-05-06 16:25:39
版主回應
感恩分享的如此詳盡

阿彌陀佛 !
2013-05-06 17:47:52
荷塘詩韻 二
感恩 分享。
2013-05-11 10:20:44
版主回應
謝謝您留言

阿彌陀佛 !
2013-05-11 11:12: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