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位俞淨意,字良臣,博學多才,十八歲就考上秀才。成年後,因家境貧困,只好教書授徒,並與同期同學十幾個人,共同組成了“文昌社”,教人惜字、放生、戒殺生、戒邪淫、戒妄語、如此做了好多年,在此期間共參加七次舉人考試,但都沒考上。
婚後共生了五個兒子、四個女兒,卻死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在僅存的一子一女中,已八歲、左腳底有兩顆紅痣的兒子,有一次在鄰里中嬉戲時,卻失蹤不知去向。太太因為兒女相繼去世或失散,兩眼都哭瞎了,俞淨意也就更潦倒困窘。
俞淨意自我反省,覺得並無做錯什麼大事,為什麼會受到如此重大的天譴,於是在四十歲以後,每年臘月底,自己就用黃紙寫疏文,在自家的灶神前,禱告訴苦後便在灶中焚化,願灶神能代他傳達苦衷。
這樣過了好幾年都沒有什麼回應,一直到四十七歲那年的除夕夜,正與盲妻及女兒坐在家中哀歎。
忽然聽到有人來叩門,俞淨意拿著蠟燭去開門,看到一個官服打扮的人,頭髮與鬍鬚都半白了,對著他作個禮就坐下來,說:我姓張,剛從很遠的地方回來,聽到你家中哀愁歎氣,特別來安慰你!
俞淨意對這個人的裝扮深覺訝異,所以很禮貌地接待,並對他說“因為我平生讀書又累積德行,但一直到現在功名仍未成就,妻兒不全, 就連衣食都難溫飽, 所以才每年年底,都在灶神前焚化疏文,但願上天能夠聽到我的告白”。
“我很早就知道你家中所發生的事情了!這是你惡的意念太重,專做些沽名釣譽的事,而且疏文中又滿紙怨天尤人,褻瀆上天,這樣不但得不到好回應,可能還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哩!”
俞淨意雖覺得很驚訝,但仍不平地反駁說:“久聞冥冥之中,行善上天必有祿,我發誓行善事,恪遵規條,已經很久了,難道我所做的這些事,也都是浪得虛名嗎?”
張先生回答他說: “就以你規條中‘惜字’來說,你還不是教你的學生,用舊文書來糊窗戶、包東西,甚至還拿來擦桌子,卻又藉口不污辱聖賢書,便拿去爐中生火,這事你是天天都看到的,這樣做,究竟有何助益呢?
‘文昌社’每月都舉行放生,可是你只不過是隨眾附和而已,如果沒有人提起要放生,你也不曾積極主動去做。其實你慈悲的心念,未曾從內心發出過,就連你家的廚房,照樣煮著蝦蟹之類,難道它沒有生命嗎?
對於不妄語這方面來說,你思慮敏捷,每一開口,妙喻橫生,大家對你的口才,讚不絕口:可是你有沒有想到,你言談之中,夾雜著傷風敗俗的話語,甚至舌鋒淩厲,不知觸怒了多少鬼神界眾生,還揚揚得意自己多麼敦厚簡樸,你到底是傷害誰又在在欺騙誰呢?
在不邪淫戒方面,你身雖未犯邪淫,但一看到漂亮女人,必定目不轉睛,一定要看得清清楚楚才肯甘休,心思隨之春意蕩漾不已,只是沒有邪緣湊合而作罷了!設若你有邪淫的因緣,你還能像柳下惠那樣無動於衷嗎?還說自己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而無愧, 真是大妄語啊!
以上我所列舉的,是你自己誓要遵守的規條,尚且如此這般,何況其他呢?你每年所焚化的疏文,都已呈報於上天,玉皇上帝特命日遊神,察看你的善惡行為記錄,結果數年內無一善行可記,只看到你私底下獨處時的貪念、淫念、嫉妒念、偏激念、自傲念,憶往期來念、恩仇報復念……,於胸中浮沉著,你逃禍都來不及了,哪來有福可祈可享?”
俞淨意聽了張先生的話後,驚恐萬分,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地說: “你能通達了知幽冥之事,定是一位尊聖之神,祈求您救拔我 !”
張先生說:“你也算是讀聖賢書明理的人,知道行善為樂,當聽到一句好話時,不勝激動;看到一件善事,心也能隨喜,只是旋過旋忘,信根不夠深,恒心不夠堅固,所以生平的善言善行,都是敷衍了事,從來沒有一事落實過。
尤其以你滿腔惡意,起伏纏綿,猶想得到上天的美報,正如種滿遍地的荊棘,癡癡地妄想得到好的收成,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你從今以後,凡所有的貪淫、妄想、執著的雜念,先要猛力切除乾淨,只有一個念頭,往善的一邊去,若有能力做的善事,不求回報,不貪名聲,不論大小難易,實實在在、踏踏實實耐心去做,若力量不夠做不到的,也要勤勤懇懇地,能使善意圓滿。
記住:第一要有忍辱心,第二要有永遠心。切不可自我退惰,不可自我欺騙。
若能久久行之,自有不可測的效驗,你家中的事情,我看得很清楚,所以特別來告訴你,若能切實自我勉勵去做,也許可以回轉天意。”
張先生講完這些話後,隨即往屋內走去,俞淨意跟隨在後,到了灶前,就不見了。方悟張先生就是司命灶神,因此向灶神梵香叩謝,即于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取別號叫“淨意道人”。
剛開始實行的頭幾天,仍舊雜念紛飛,不是懷疑就是懶惰,日子依舊浮沉忽忽而過。於是在家廳堂所供奉的觀音大士前,叩頭懺悔直至流血,虔敬發誓,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如果有絲毫自我放鬆,永墮地獄之中。每天清晨,虔誦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聖號,以祈求菩薩加被覆蔭。
從此以後,所有一言一行、一念一思,都有如鬼神在身邊,不敢有所欺瞞。凡一切有助於人、利於物的事,不論事情的大小,身邊事情忙不忙,別人家知不知道,自己能力夠不夠,都歡喜盡力而為,一直到事情圓滿才停止,隨緣、隨力、隨份,廣作陰德的事。
又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及因果報應等道理,與人共勉砥礪。在每月初一,就把上個月來所作所為,書寫成疏文,在灶神處焚化相告,日子一久,行善也做得很純熟,常常一個月下來,有一萬個善事稟報:在自己靜處時,也能一念妄心不起。
如此做去,經過了三年,俞淨意已五十歲了,那年正是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主考,在出闈後,拜于同鄉父老,想為孩子找個老師,結果,大家都推薦俞淨意,俞淨意應聘後,帶著家眷同赴京師。張江陵很敬佩俞淨意的人品及道德,破例推薦他入國學。
萬曆四年,赴京鄉試,金榜題名,第二年又中進士。有一天,去拜謁主考官楊公時,楊令五子出來拜會見面,這五個孩子都是四方流浪,無家可歸的,楊公認養他們並視同已生,其中有一個,剛好十六歲,俞淨意看他相貌很面熟,問他的籍貫,是江右人家,小時誤入糧船,依稀尚能記得自己的姓氏及家鄉,俞淨意甚感訝異,叫他脫下左腳鞋子,兩顆紅痣清清楚楚現出來,俞淨意大叫出聲說: “你是我失散多年的兒子呀!”
楊公也甚感不可思議,隨即把孩子還給他,俞淨意回家告訴太太,太太高興得抱著兒了痛哭流涕,淚血進出,兒子也哭著用舌頭舔去母親眼睛上的淚水,瞬間母親雙目,竟然可以看到自己孩子。
俞淨意悲喜交集,從此不願再作官,並向張江陵辭去教職回家鄉,張江陵對他不為官的崇高人格所感動,並厚贈他禮物返家。俞淨意居家鄉,行善更努力不懈,後來他的兒子娶媳婦,連生七個孫子,個個健康活潑,都繼承書香門第。
俞淨意親自寫出,遇灶神並實行改過的事實,以訓誡自己的子孫。自己也享有健康與長壽,八十八歲才往生,鄉里人們都說,是他自己實行善事,得到上天回報所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