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3-01 12:34:03| 人氣6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不負責任教育評論】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忘記兩種語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回應【何懷碩(2003)‧英文狂潮之謬】 I. 為什麼要學英文? 學習英語為什麼重要?我教英文三年,這個問題大概被問了N次。 我自己也曾經是一個排斥『外來語言』嚴重的小孩。在青少年時期,同學開始迷英文歌的時候,我沈浸在中國文學裡,一心覺得那些喜歡西方語言的人是『叛徒』。然而,世事多變化,誰知我最後不僅念了外文系,還當上英文老師。 問我我的轉捩點是什麼?對了。『文化』。我對文化一直有很深的興趣。一直到高中畢業,準備重考,放牛吃草的那一年,碰上了一些有趣的英文老師開始,我才發現,語言若不是為了考試,也可以很有趣。而既然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英文可以幫我滿足旺盛的好奇心;幫我打開一扇不同的窗,得以窺探不同的文化。因此,學習語言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有更多的選擇,和機會。當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不同的人事物在不同的地方發生,我們可以試著去選擇我們喜歡的部分來學習,試著去判斷什麼部分適合我們,或是什麼是我們不喜歡的。這些,都可經由語言,得到第一手的資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有足夠的成熟度也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多樣選擇性的提供也是必須的;也就是說,不是只有學習英文可以做到這一點,學習任何一種外語都可以。 學習英文的優勢在於,因為英美二國的政治情勢,使他們在國際上的使用有了優勢。學習英語,成了『最快速』取得不同於中文資源的途徑。由這項優勢衍生出來的是,學了英文這個西方語系之後,對於學習其他西方語系的語言有或多或少的幫助。字元,字根的接近等等,可以經由英文的基礎進而學習第三語言。反過來說,學習其他語言也可相對應用。 II. English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就算學習英文真的很重要吧。要不要學,要怎麼學,什麼時候學也應該是見仁見智的決定。政府在義務教育提供英文課程並非立意不佳。但是,『完全英語市場壟斷』的政策似乎是一點值得討論的問題。 不久前聽聞敝國政府要將英文普及化,達到以英文為第二官方語言的為目標的說法(謠言,謠言,未經證實。)若此謠言屬實,那麼真的讓我不禁要問,台灣是英國美國的殖民地嗎?為什麼要達到全民英語的地步呢?嚴重到甚至有一種英文好的人比較優越的印象?嚴重到在議會質詢時不能使用英文對答的官員都一副羞愧地想切腹算了的樣子? 不把重點放在中文教育,而一意只重視英文教育,這樣的價值觀充斥社會,國家的未來使人憂心。如果連上位施政決策者都一味的加強鼓勵西方文化價值觀,而忽略了固有文化價值觀的推動,在終極價值的選擇上,會有如何的結果呢? 曾經聽過早期移民由於生活較艱困,一心希望第二代融入全英語環境,進而融入主流社會,而忽略了對第二代母語的保持。然而當第二代長成之後,失去了母語的能力,也失去了對母國的文化認同;甚至有些華裔第二代對於自己的父母原有的一些母國價值觀嗤之以鼻,造成第一代移民父母心裡的痛。 我也曾經針對成年後的小留學生做過一個小小的研究,這些小留學生大都還至少保有口語的中文能力。即使長期受東方家庭教育加上西方學校教育的影響,在青少年期總會遇上一次思想價值觀的衝擊:然而經由母語的保持,一方面能引發較為頻繁的兩代互動,一方面母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或多或少的影響了一點。而這些,因為身在國外,為了要維持母國、母語的價值傳承,移民家長需要多付出多少心血努力才做得到! 反觀台灣的情況,整個社會政治潮流一意『助長本土文化的殖民地化』,有多少人驚覺『當社會成員的心智缺乏建基於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之後,便不可能有獨特的創造性思考能力』!(何懷碩,2003) III.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 雖然我也同意年齡越小學外文的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不過我仍偏向先打好第一語言基礎為要的一派。也就是,我支持認知學派,由第一語言轉換第二語言習得的程序。很多人討論發音及學習的critical period,但我認為有沒有口音並不是那麼重要。當然太重的口音對於要從事教學的專業是有影響的,但是若是只是要把語言拿來當成一個工具,或是一個文化學習的媒介,那麼我認為沒有必要為了發音讓孩子『越早開始接觸外語越好』。 記得幾年前帶領遊學團到英國時,有機會和一個東歐籍的老師聊天。聊了幾句之後,我直接問他:『you are not native English speaker, right?』他先是很驚訝我聽得出來,隨後又告訴我,他特意留下一點口音,因為『I am proud of my nationality.』認同自己背景的同時,也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我的指導老師裡四個有三個是外籍老師,他們的母語都不是英語,且都在完成大學教育後才到美國。他們的口音並不影響他們在學術上的地位,更不影響學生對他們教學的肯定。 除此之外,何懷碩的文中也指出:『在母語(中文)未達某種程度之前,學童過早學習外語才是更嚴重問題所在。國教英語教學不斷低齡化,而且從國小一年級就開始學英文,連課後英文學習的時間合計,學童學英文的時間已超過中文,所以學童的母語能力水準下降,如此下一代的競爭力只有減低,不會增加』(2003)。 一味相信『jump start』真的就能讓孩子從此一路順遂嗎?東方社會給於孩子的壓力,和習慣性的比較心理,才是扼殺創意思考、自由學習的主因吧? IV. 金髮藍眼=英語學習保證? 『阿貴和全國的小學生一樣,也在學英文。可是,阿貴的英文課上得並不快樂。直到有一天,阿貴遇到了一個像天使一樣的姐姐,她有一頭金髮、一對藍藍的眼睛,還有燦爛的笑容,更令阿貴驚訝的是,這位天使姐姐還是春水國小新的英語代課老師(因為李老師又相親失敗,暫時心神喪失)。自從天使姐姐來幫阿貴他們上英文課之後,大家都越來越喜歡學英文,而且英文也越說越好。……』 這是一段介紹英語學習書(阿貴英語愛你喲)的導言。辜不論書的內容是否如此強調金髮藍眼=英語學習保證,這樣一篇介紹,也印證了何懷碩所說的社會現象:『洋教師與本土教師待遇貴賤不公平,盲崇洋人即良師…白膚金髮的市場價值偏高;不會中文的外籍師資薪水更高。』 記得投入英語教學市場之初,我被英語市場裡的同工不同酬型態深深打擊。在金髮藍眼人的領地處處受限也就罷了,回到同文同種的根源地仍然遭受大小眼。雖然因為與本人理念不和的關係,兒童美語一直不是我的目標;也因受幸運的眷顧讓我得以直接往青少年、成人美語發展。但是,當金髮藍眼的老外朋友或無奈,或抱歉的說:『這是你們的家長心態及市場需求寵壞了外籍師資』時;當聽聞一個朋友以較高薪資得到一個雙語幼稚園的英語教師職位,確有附加條件為『對外宣稱自己是ABC,並在家長面前需表示不會說中文』時,當同行相互開玩笑說要先去染髮配有色隱形眼鏡好多賺點錢時;我不得深深的感到難過。 何懷碩說:『這種自卑心態,當然助長本土文化的殖民地化,也就是自主性的喪失。』 V. 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忘記兩種語言? 常有人問我,「咦,你是念英語教學的,那我的孩子要怎麼樣學英文好?要不要去上雙語幼稚園?還是全美語?」 基本上這個問題問錯人了。我不支持太小開始學英文,更不支持在台灣的『雙語幼稚園』啊。沒錯,我現在的研究興趣是移民雙語家庭。不過,美國所說的『雙語教育』指的是由原居地帶來的第一語言,加上到了美國之後為了融合生活所需要的第二語言英文。不同於以往的傾向於一意幫助移民小孩學習英文,而不顧原來第一語言的作法,現在許多專家傾向於發展如何保持第一語言,再由第一語言的基礎上加強第二語言習得。 台灣並不是這樣的例子。台灣並不是一個純美語的環境,但許多家長卻硬生生地想要把孩子的環境變成那樣的環境。他們學習的雙語並不是兩項對等實用的語言。而,說實話,中文確實是一個難學的語言,兩個東西讓我挑,我也挑一個簡單的來深入啊。於是,中文,本該是母語,培育基礎文化價值觀的語言,也許便從此打入冷宮。 『如果我們現在的孩童沒有學好母語之前便去學英語(美國一般在五年級之後才學外語),我們文化的發展創造將停頓,我們承繼華夏數千年傳統的衍脈,在文化上的獨特性將消失,便不可能再開發有自主性的文化』(何懷碩2003)。 這樣揠苗助長的學習,可能帶來孩子的困惑,進而達成『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忘記兩種語言』的效果。 而,這些,就是我們想要的雙語教育嗎? *何懷碩(2003)‧英文狂潮之謬‧02-16/聯合報/39版/聯合副刊 周日Festival.

台長: 小童老矣
人氣(6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