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念了教育博士班一年半的現在,這陣子心裡累積太多疑惑以及反應;而正巧又總是有人轉寄來一些討論(台灣)教育的文章。就像體內堆積太多真氣,不發一發會導致走火入魔,一身功力盡毀。我選擇在我家的版版上不負責任的把真氣散一散。
Po了一篇『不負責任』評論之後,留言如雪片般飛來,實屬出乎意外。說真的,我有點不太知道要如何回覆。但關於『文化』這一點,我有一點想說的。
說到政府並非不重視文化,加入了『母語教學』這件事。
首先呢,這並不是我要說的『文化』。我所謂的文化,是在課程設計的『概念』上加入『文化』的觀點。就像許多人對美國的印象乃是『文化大熔爐』,並非為了表現多文化特性,便強制多語言為官方語言,而是希望從教育著手,讓學生由認知做起,去接受,欣賞不同的文化。而這『文化』的定義,絕對不是只是單純的人種而已,同性戀、或是不同家庭環境背景所影響出的孩子,都在『多文化』的範圍之內。台灣政府一向對人民採取『愚民政策』-我的定義是,把人民當成孩子來哄:你要文化,好,給你文化。你看,小學都要學台語,客語,原住民與了,夠開放,夠包容了吧?可是,這不是真正的,我所想的,把文化放進教育裡。
我所想的,針對東西文化差異作課程規劃及教育規劃,指的是針對不同歷史、社會文化背景做考量所設計出的評量入學,甚或教育準則,這是其一。而針對多族裔的文化背景,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多一些彈性,卻是其二。例如說,教導孩子如何去尊重不同文化,並且自不同文化中學習,而不是光光『強制性母語教學』。說來說去,多文化的真諦便在於自由性與尊重;但搞了一個半天,大家都『一定』要學,馬上把一片美意給弄擰了。
過與不及,都不是正確的教育目標。
再強調一次,社會及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因素。
若能東西合併,各取所長,我想那絕對所向披靡(那也是為什麼許多華裔美人會在國際發光的原因)。然而,根據不同文化結構作調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百年樹人,若以台灣政治人物目前的短視近利模式發展教育,這樹人也難怪又乾又小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