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16 00:12:29| 人氣7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內教育--台灣教育爭議問題(資料收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資管系 鍾佳臻


教育部長及教育部的政策有哪些利弊之處主導?(例如政治的意識型態左右教育的目的為何?這樣好嗎?本土化政策、去中國化政策,卻使學生眼光日益狹窄,這樣好嗎?)

政治力量牽制教育改革的助力

教育改革的困境,除了本身特性難題不易克服外,而且常常受到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層面的波及,增加了教育改革的阻力,折損了教育改革的效力。首先,就政治層面而言,政治的體制及意識形態的紛爭干擾了教育改革的助力;一般而言,教育自主性並不高,他常常受政治力量所支配,誰握有政治力量,誰就主宰教育的資源和發展,不僅我國如此,英美各國亦是如此,所以教育改革常常淪落為朝野政黨的競技場,大家看看民國七十九年大力推動的「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方案」,試辦以來,朝野迄今仍是紛爭不休;再看看「大學法」條文審議多年,今年一月才公佈,未嘗就不是一件意識型態之爭,是故教育改革很難脫離政治力量的束縛。當然,有人認為要不是有這股政治力量所左右,教育改革的腳步就不會那麼快,此種說法有幾分可能,但在一場沒有共識的教育改革,則很難保證改革後的效果。

(剪貼)杜正勝:成語使人思想墮落?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十四日電)
  三隻小豬等童話名稱,被教育部收錄在網路版的成語典附錄中,引發各界爭議;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下午表示,他是胡適的信徒,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且成語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使用成語也是國文教育失敗。
  教育部網路電子成語典提供方便的查詢功能,卻被民眾發現,電子成語典中,竟然連三隻小豬、灰姑娘等童話故事,以及麻雀變鳳凰、楚門的世界等電影名稱都查得到,而且連解釋都有。儘管教育部強調,這二十六個童話、電影相關辭彙是為充實語料而收錄在成語典附錄中,但為了避免爭議,教育部已在媒體披露後,移除相關連結。
  杜正勝下午主持教育部部務會報時表示,儘管他事前不知道這些事情,但教育部既然已經公布成語典,「就不應該外面隨便罵兩句,就收回來」(我說,杜正勝真的是白痴嗎?他的中文程度怎麼會爛成這個樣子?)。他強調,當教育部遭受質疑,身為教育部長,他還是會出來辯護,不會閃躲;不過,他個人是「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也不贊成公布成語典。
  杜正勝表示,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一知半解,「有時甚至連半解都不到」,也會使人思想混沌,如果他是業務單位,「不會主張研究成語,更不會去公布」。他舉例說,古籍「幼學瓊林」裡講了許多故事,不過,現代的小朋友不會去讀幼學瓊林,讀的是安徒生、格林童話,如果回到一百年前,講「國王的新衣」,恐怕沒人聽得懂,同樣的道理,把古代的故事拿到現代來講,大家也都不懂。
  杜正勝表示,成語一旦脫離情境,就會沒有意義,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如果成語故事大家不熟悉,寫出來的成語、用出來的典故,就和生活以及要表達的感情無關或很淡泊,「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
                   摘自2007.1.24奇摩新聞

  余光中晚上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批評杜正勝的說法「太武斷」。
  他表示,語言是活的,淺白的成語會逐漸融入生活、口語中,「語言的問題不是教育部能左右,也不必教育部操心」。
  他指出,不論中文或英文成語,有些是有典故及來源,有些則包含了智慧與道理,但許多淺白的成語,像是大義滅親,已成為口頭用詞,人們說話時不假思索就會用到,不必把四字成語與冷僻、生澀劃上等號。
  對杜正勝以「胡適的信徒」為由,反對使用成語,余光中則表示,胡適自己也使用成語,常用「功不唐捐」四字成語替人題字,胡適所提的「八不主義」,是主張少用冷僻成語。余光中說,胡適提倡白話文,以前也常有人嘲笑胡適,不論「胡適」(名)或是「胡適之」(字),都是不折不扣的文言文,而胡適本人更大力維護中華文化。
                   摘自2007.1.24奇摩新聞
對於以上的新聞,網友有兩種回應:

贊同
如果說杜正勝是把成語和文言文相關書籍列為禁書,那麼說他想消滅,還能有一點道理,但他只不過主張減少課本中的文言文和表達本身對使用成語的看法就說他想消滅文言文、去中國化是不是太過了?像國民黨對台語那樣才叫消滅!,杜正勝從未說他想消滅文言文,他只是表達不同於某些媒體的看法。他的看法就被某些媒體扭曲,然後一堆學校的老師就相信他想消滅文言文。

尊重別人的言論自由是一件對的事吧?在成語這個議題也一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對不同人有不同認知。看法不同,但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言論自由,杜正勝主張不用成語,他們的想法在當時都是比較前衛,民主社會的大眾自有思考能力,會將各種意見調節成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去施行,台灣又不是帝制或獨裁,不是誰說怎麼樣就成的。


反對
我不覺得目前這樣叫做去中國化,文化是堆疊累積的,不是誰想要去不去什麼化就可以的。現在都民主了,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可以接觸到各種文化,民進黨政府也從沒有說他們想去中國化。當初只不過有些學者提出,在民進黨內就被否決掉了!倒是有一些媒體喜歡利用這點來說民進黨想去中國化,我們台灣人也是有拜媽祖、關公,也很中國化,怎麼能說我們去中國化呢?

台灣文化大部份是源自閩南但不是全部,台灣能保有那被彼岸摧毀的繁體字,護起傳遞中國的真正文化,能不說是國民黨的功勞之一,何必老在扯自己的後腿說別人的不是呢?如同彼岸捨繁用簡,還嫌繁真煩,百年之後,其子孫必羞愧怨懟此簡真不該簡,害他們不識自己的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真蹟。

成語是經過千錘百鍊之後才形成的,是認同下產生的,就好比是外國的諺語。也許杜部長說的話被媒體給誇大了,可是身為一個教育的領頭,是否說話時應當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且不論是否是個領導者,一個公眾人物的言談便會成為民眾的楷模,這難道不是值得這些在位者注意嗎?說回成語,其實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在使用了。當然太冷僻的已經逐漸被淘汰了,不需要一個人登高一呼說要剔除這些冷僻成語,自然就會被淘汰。然而,就好比文言文,其實不僅僅是語言,還保留了文化。這些都是珍貴的資產。當然,沒有人說要把文言文完全刪除、成語完全廢除。可是老師們在第一線所見到的情形難道還會假嗎?現在中學生的語言程度普遍低落其實是事實。這與推行什麼語言、什麼國文教育無關,而是學生接受到的文字刺激太少的緣故。國中課文多半是白話文,那麼到高中增加文言文比例也不為過吧?畢竟能流傳下來的文言文,其中所含的內涵,不是一兩句可以說的清。文學的內涵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所謂語文程度低落包含的成面還要更廣更深。真的,沒有在其中的人其實是感受不到的。中文很美、文言文很美、成語很美。
要講究時效性、快捷性、便利性的現代社會,成語可以把10個字縮成4個字,這不就是他的現代價值了?文言文則是在應用文、公文上的利器。

所謂溫和的「去中國化」看法是:
希望確立台灣的主體性,反對以植入高壓的方式用國民黨所定義的「中國文化」當作台灣文化的主要核心。
台灣文化應當包括多元的內涵;舉凡在地民眾生活與各族群的經驗,都應當是重視的對象。
把文化上的中華認同和政治上的中國認同分開,強調華人並不一定是中國人;台灣是另一個華人國家。
解構過去所建構的中國歷史神話、重新研究、尋找更接近事實的中華歷史文化;讓台灣人認識真正的中華歷史及文化,而非基於大中國主義所建構的虛假神話。
把這些作為稱為去中國化在邏輯上有嚴重缺陷。

所謂較為激烈的「去中國化」看法認為:
1. 現在的「中國」一詞,只能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意涵。所以,「去中國化」是「維護民主台灣」的必要手段。
2. 「台灣」與「台灣國」這兩個名詞之間的關係,只能是同義詞,不能是別的關係。
3. 所有關於中國的名稱都應捨棄,更改台灣本地仍稱為「中國」或有中國地名的道路、企業、設施、民營機構、學校等等名稱。
4. 另行構建以鶴佬人文化、台灣原住民南島文化、客家人、新移民等共同經歷,以及荷蘭、明鄭、日本、美國等外來因素,建立全新的文化母體。
所謂較為激烈的去中國化,實際上也沒有真正破壞中華文化的內涵存在。稱為去中國化有一定扣帽子的內涵存在。

激烈的「去中國化」看法認為:
1. 中國文化封建落後,缺乏人權民主,霸權心態令人戒懼,對台灣主體意識和獨立國家的危害極大,必須徹底剷除,應制定以去中國化為重點的本土化政策。
2. 國民政府來台所推行的一切中國化的文教要素皆應全面檢討,否則中國文化與精神因素仍會對台獨運動產生「心理阻礙」。
3. 廢除中國中心與漢人史觀,改推行海洋史觀和南島史觀。


連老師也出問題?說明教師的素質為何日益下降(考選紅包制?)教師情緒不穩定(過多學生、過多壓力、EQ不佳?)教師地位的降低(家長過渡溺愛子女、干涉教育?動不動告上媒體?)為何有那麼多師生性騷擾或侵害案件?道貌岸然的老師,身教言教模範者在台灣這個時代出了什麼問題?

雇員其實也是公務員,只是不像一般公務員一樣經過國家考試及格才任用,一般而言都是與機關首長有相當關係,如親戚或者是有人關說,才會任用,享有一切公務員的福利,卻不用寒窗苦讀,鐵定當公務員,俗稱走後門的黑官,且工作時打混抹魚考績卻可年年甲等﹙?﹚,因為他們是國王的人馬沒人敢得罪。且可以考升等考試取得委任一職等資格,其考試資格為雇員,一般人不可報名,且考題簡單的要命﹙?﹚,如中華民國的國父是誰,錄取率為報名人數的三分之一,這樣還有人考不上,國家為這些人開了大門給他們黑官做,又為他們開了小門漂白成為正式的公務員,憲法十八條應考試服公職的規定應修正為走後門靠關系服公職,還好後來廢了雇員條例,使雇員於八十六年以後終結,但是另一職務代理人又出現,他們也靠關說不用考試即領委任三職等的薪水,氣死那些雇員,因為職代晚到(?)薪水又領多,這些黑官佔據公門一半以上(?),久久沒人處理,陷害一大群考生,年年寒窗苦讀,卻年年名落孫山﹙?﹚,因為名額早被人佔走你怎麼考上?高普考錄取率低也就沒什麼好奇怪了!
為什麼公務人員不分勤、惰,考試及格就可做一輩子,難怪政府行政效率低落,阿扁積極推動政府改造,用心良苦,第一步即應嚴格考核公務員,不適任者即應斷然予以淘汰。
委任官五等年功俸相當薦任七職等的薪俸,升薦任受訓根本就是圖利保護這些官員。尤其是這些初任公務員沒有國家考試的技術人員任用及雇員升等人員透過這些管道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可憐的是在基層真正在打拚默默的付出的助理只要四年便是年功俸,俸給一輩子也不會跳級,尤其是每遇調薪差距越拉越遠。二十多年前編制內技工與約僱人員當然大家會選擇編制內技工。〈因薪資相近但比較有保障〉滿一年後約僱人員以技術人員任用後成為委任公務員兩者待遇差距約1000元左右。二十多年後委任官透過升等成為薦任的機關首長待遇是技工2~2.5倍〈目前還繼續在跳級〉。這樣子合理嗎?軍中一級士官長待遇相當一位上校的待遇,技工因當初希望能獲得保障不願幹沒有保障的約僱人員其結果竟是天壤之別。到頭來政府還不斷保護這些黑官,對於助理仍視而不見。

老師地位下降
一、以前雖然經濟不好,但大多是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在家教育子女,所以家庭教育的部份佔了孩子大部分的童年;現在多為雙薪家庭,父母經常工作將子女交由褓母或是長輩照顧,疼愛的部份多於管教,孩子跟父母接觸的時間也不多。
二、以前可以以體罰的方式教育子女,以往有不打不成器一說,雖然子女被打會懼怕權威之下,但這也讓孩子們習慣尊師重道、懂得禮義廉恥;反看現在的教育體制,學生可以打老師無罪,老師連打手心都變成體罰,那麼孩子們誰會去尊重老師?政府給予還在學習無知的孩子們人權的同時,卻也剝削了為人師表的尊嚴。
三、網路給予的知識通常是沒有經過過濾的,然而現在的孩子們得到知識的最大來源是網路,當孩子們將這些資訊沒有過濾是非而全數吸收所產生的偏差與錯誤認知讓他們總是覺得他們做的才是對的。
四、媒體過度開放;以前的媒體對於撥出的內容多少會有所篩選,現在媒體多了,大家為了爭所謂的獨家,往往把一些不適合青少年的內容撥出,甚至完整的報導兇手是如何犯案。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覺得現在的新聞有時候比限制級的電影還更暴力?還把以身體賺錢的援交觀念透過新聞來傳達?在老師們闡述道德倫理的重要性時,學生給你來一句「我覺得新聞說的很好啊,用身體賺錢又不偷不搶」!以前的老師會告訴學生說,做壞事的話就會跟新聞上的壞人一樣的下場。那麼現在的老師呢?要拿什麼來教育學生?老師沒尊嚴沒立場,家長的過度保護加上新聞媒體負面的報導?
老師的老闆就是家長,不聽老闆的話。那就掰掰找下一份工作。老師的老闆要什麼?要業績,要孩子有好成績要表現,要孩子順利升學做不到?那再見。
******************************************************************
心得:
做完這份報告才知道,原來政治對於教育有這麼大的影響。一個在位者的政策對教育也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因此,一個公眾人物,特別是官員,在做決策或說話之前,更應該要三思而後行。不加思索的話,說出來只會鬧更大的笑話。對於成語的那篇報導,正面反面都有人贊同,我也覺得雙方都有理,這事情沒有誰對誰錯,都只是大家都立場不同,如果換個角度想,就不會覺得他都是錯的了!

原本對考選紅包制並沒有很明確的概念,找了一些資料才知道一些。有很多人都是用走後門的方法成為公務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又要如何預防?根本就防不了吧!其實這對那些苦讀的人真的很不公平,為什麼我認真讀,都還不一定可以考贏那些靠關係的人,如何讓考試更公平才是現在最重要的議題吧!

另外,上完這學期的課,其實真的受益良多,看了不少不電影,有感性的、理性的,關於歷史,環保,甚至是現在的教育議題。我覺得老師已經含括很大的範圍,讓我們自己找資料,報告。真的是不錯的方法,藉由找資料,同學們會對自己負責的議題,更加瞭解,會有更深的印象。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70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