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系 徐佳慧 收集整理
教育階級化
大學教育階級化 有錢人 花國家錢 念最好大學 (聯合報 / 民意論壇 92.08.13.)
大考已經放榜,看到大學放榜結果的各種報導,令人覺得憂心不已。國內的教育制度已經開始邁向階級對立化,即國立大學是有錢人念的、私立大學是非有錢人念的;熱門科系是有錢人念的、冷門科系是非有錢人念。
何以見得,據報導指出,此次的熱門科系依舊是法律系、醫學系,而考上這些科系學生的家長也大部分也是律師及醫師,也就是說這些上流社會、高薪階級的小孩可以憑藉著其優厚的教育資源考上理想的大學而繼承父業。基本上,這種情形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也是一樣,並非特別的現象,但是在台灣這些「貴族小孩」卻是以國家的資源來完成其大學學業,並憑此建立其優良的血統。
歐美是有錢人花自己的錢念最好的大學;而在台灣卻是有錢人花國家的錢去念最好的大學,中下階級則是花自己無法負擔的錢去念次等的大學。這就是台灣大學教育最不公平之處,可是相關教育單位卻漠視不理,對於相關的法令依舊無法跟著時代的變遷加以調整,讓台灣的國家教育資源分配變成是讓有錢人專享的奇特現象。
這些中上階層的家庭在其小孩是中小學時,就花一些教育投資去念私立的明星中小學或去補習,然後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公立明星高中,而後再順利考上國立大學。這些上流家庭充分發揮其投資的技能,讓其子女可以享有一流的教育品質;相對地,對於不懂得投資的中下階層,卻只能夠花更多的錢,去爭取到次級的教育品質。
如果我們好好的算一算,這兩個階層家庭的子女,所花費掉國家的教育經費,絕對是中上階層比中下階級者來得多,這公平嗎?當一個國家社會中的職業別因教育資源不公而有所謂的「世襲」現象時,這符合正義原則嗎?
如何改善此種國家所造成的不公平、不正義的現象?其實並不太難,只要政府願意放鬆一些法令,讓私立大學也可以出頭天,讓台灣也可以有幾所像歐美一樣的著名私立大學,使這些私立大學成為中上階層的所愛;而現存的國立大學依舊維持其水準,讓中下階層可以輕鬆的去念國立大學,如此就可以達到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精神,同時也可以化解階級對立的現象。
http://www.hfu.edu.tw/~luuching/speak/speak33.htm
新貧階級
一六○一年,英國制訂濟貧法,將窮人分為值得幫助及不值得幫助的兩種人;後者就是指「有工作能力,卻沒有工作」的人,在當時的社會,如果你去幫助不值得幫助的窮人,你就會被世人所譴責。四百年來,人們對貧窮的定義深深受此影響。
貧窮新面貌
全球化、知識經濟創造一批新輸家
「新窮人」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
此刻的台灣,許多人對貧窮的看法還停留在四百年前,我國的低收入戶計算標準也據此擬定。然而,貧窮的面貌早已不同。
當全球化的洶湧巨浪一波波襲向台灣,當資本家們不斷到各地尋找更便宜的人力,昨天還在中壢的工作機會,今天可能到了曼谷,明天就到了深圳,後天可能到了捷克。當地域觀念徹底消失,每個星期一早上,你都有可能被告知公司不再需要你了,公司要搬到深圳了;而明天,你的工作可能是被一部電腦或四川人搶走。隨時,你都擔心自己將成為過去式,變成公司昂貴的負債。
在這個全球化的大架構下,資金、機器設備、工作機會快速流動,一旦你的移動速度跟不上這個節奏時,你就有可能變成「有工作能力,但沒有工作」的新窮人。
一九八○年代,歐美社會學家發現,全球化、知識經濟,固然創造了一批新贏家,但也製造了一批新的輸家,新貧議題於焉誕生。如今,新貧現象也在台灣登陸。
一○九萬新貧階級
九成的失業人口屬於新貧族
他門最苦,卻不被列入社會救助體系
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分析,目前的失業人口裡,九成以上屬於新貧族,因為其所得水準與過去的儲蓄率幾乎都處於台灣的最低層,一失業,就落入新貧的生活條件,而且,其未來找到工作的機會很低。根據此邏輯,林萬億推估,台灣新貧階級將近一百零九萬人(編按:此數據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受失業波及人口總數),且他們多數沒有機會進入社會救助的大門。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6138&p=1
「新貧冰風暴」在全球各地上演。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梭羅(Lester C.Thurow)在《知識經濟時代》一書中就指出,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將是知識經濟的特色,唯有最高技術的人,實質工資才會增加;而中下階級將面臨失業或薪資下降危機,主婦們被迫走出家庭,以雙薪收入維繫家庭的運作。在這種兩極化的發展下,中產階級將逐漸減少,他們被迫落入新貧階級。
台灣的新貧現象,正跟隨著歐、美的軌跡發展。
加速新貧兩因素
小家庭,戶長失業全家無收入
社會保險制度不全,失業沒保障
台灣除了失業以外,林萬億分析,還有兩個因素,加速新貧階級的興起。第一,「家庭的小型化」。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我國平均每戶人口已經從民國八十一年的四.一一人,縮減到九十一年的三.二五人。換言之,過去農村社會的大家庭,一旦失業還可以由家族吸納,但現在家庭都已經小型化、或變成核心家庭,只要戶長失業,全家就失去主要的經濟來源。
其次是,台灣的新貧階級的成因還包括,「未被納入社會保險制度」。林萬億說,這些人未被社會安全網「網住」的原因是,他們加入就~市場時,失業保險制度尚未實施,也沒有年金制度;或者,他們都在小型的家庭式工廠,雇主未將其納入勞基法的保障,有些違法未提撥勞工退休金。因此,一旦失業,這群人都沒有退休金、資遣費,或失業保險金可以領。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6138&p=3
面對這個急速蔓延的新窮人現象,林萬億說:「解決的辦法絕不能訴諸傳統的個人救濟,那將無濟於事,因為這不是個人的貧窮,而是整個區域的貧窮、結構性的貧窮。」
暨南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李家同也說,這波貧窮肇因於失業,要解決問題,必須打破台灣產業結構的畸形化發展,不能再一味追求高科技。他說,「我大膽預測,兩兆雙星的計畫在未來十年內產值會變成零,奈米就更加荒唐,我們連IC的機器都不會造,怎麼去發展奈米科技?」李家同說,唯有回到各個產業的基礎技術,才能在台灣扎根,創造永續的就業機會。否則,台灣的製造成本怎麼與大陸相比?
解決之道
發展服務業,小額投資創造工作機會
產業專業化、精緻化,製造商機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6138&p=4
高學歷的新貧階級
【蔡淑華(台中市)】
這兩天,我和朋友C都為了錢和老公不愉快。
記得以前,我在讀大學的時候,博士很尊貴的,但是現在,一個博士養不起一家人。我的朋友C的先生拿到博士學位,在醫學院當副教授,一個月薪水七萬多,一家四口不夠用,每個月C還跟娘家拿二萬給小孩補習,他們過得很普通,吃穿都是菜市場買的, C說老公念到博士還過得這麼苦,那麼小孩若不讀書,以後要怎麼辦呢?
再說我,從小一直以為,女孩子只要結了婚,就是讓老公養,所以,學校畢業後,當了好幾年的月光族,買名牌,上高級餐廳,錢花光了,只要不負債,快樂就好。
讓老公養的結果是:省吃儉用,一切回歸到菜市場,卻還要常常被質問,錢都花到哪裡了?你們以為我老公是上班族嗎?他好歹也是家醫院某部門的主任,可是,一個人賺還是不夠。
那怎麼辦,我只好努力去兼一份不影響家庭生活的工作,賺錢給自己花,我去補習班教英文,原以為多一份收入可以存點錢,結果是剛好收支平衡。物價一直在漲,去一趟菜市場買一天的菜,一千元根本就不夠,你說老公給我六萬的家用怎麼夠呢?小孩要補習,還要付水電、保險、管理費。
今天,老公又要求我記帳,他說,他想知道錢花到哪裡去了?他不想老了當乞丐,我聽了很悲哀。
時光如果倒流二十年,我跟C恐怕也可以翹著二郎腿,當個有福氣的少奶奶。現在我要張羅一家,還要上課,生活品質沒有多好,越來越像新一代的貧窮人家。
唉!高學歷的新貧階級。
https://
www.e-stock.com.tw/asp/board/v_subject.asp?BoardID=7&ID=2888124
【大紀元2月28日訊】自2000年下半年全球經濟普遍陷入不景氣以來,「降息」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的引領下,成為一股風潮。為何主管金融的央行要實施此種貨幣政策?最標準的說詞是:刺激景氣!一來帶動股市的熱絡,二來減輕業者的資金成本,於是投資人就會增加投資,進而生產提升,就業也得促進,經濟景氣也就上來了。
永遠的低利率政策
以上推論是很標準的凱因斯理論,注重的是需求面。姑且不論其有理與否,我們要問的是,這項政策有效嗎?可惜的是,答案也是分歧的。雖然最近七個先進國家(G7)檢討世界經濟景氣出現復甦徵兆,將其中的一個原因歸給「低利率政策」。可是,我們看到利率降到零,甚至於出現負值的日本,其經濟不景氣在谷底已爬了十多年,迄今也並無起色,是不是應該懷疑G7過於膨風低利率政策的成效呢?
其實,當經濟陷入不景氣,或景氣已復甦,我們往往都能舉出一大串合理的說詞來解釋,因而去論辯這些林林總總的總體經濟政策有效或無效,可能不是件很有意義的事,甚至於是很無聊的口水戰。關於低利率政策也應可作如是觀。避開這些無謂的口水戰,我們眼下卻赤裸裸地見識到,靠存款利息存活的升斗小民對於「利率跌不休、利息直縮水」之無奈!
2002年2月1日《聯合報》第五版大篇幅顯著報導一則「退休老人淪為新貧階級」的新聞。內容記述「領退休金」過日者,往往將退休金以「定存」方式作為老本,在近期,一百萬元的定期存款利息每月只為兩千元,以此區區兩千元過日子,您說苦不苦呢?何況這些退休者往往身體情況又比較差呢!報導說「真正一窮二白的還有社福補助」、「軍公教退休者有高的優惠存款利率」,言下之意這些一般領退休金度日者也就成了社會的新貧階級。
祛除害人的低利率政策
這個問題當然很值得重視,它也涉及多方面問題,有人提議一般退休金也應比照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有人提議利息應免稅等等解決之道。這些提議確實都凸顯出現時政府福利政策的不公平盲點,但最根本的課題卻是:利率為何直直落?是自然現象抑或人為(政府)力量有意干預的呢?而存放款利差又為何如此之大?由上文提到的凱因斯理論的低利率政策可知,應該是政府這隻「有形黑手」的干預惹的禍,為何不肯放手讓市場自由運作呢?有關拋棄低利率政策的可貴,已故的蔣碩傑(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在1983年名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啟示〉一文,將1950和60年代台灣在全球最先放棄低利率政策,以致達成1963年的自力成長之「經濟起飛」,由理論和實際兩個方面作淋漓盡致的檢討,有關和有心人士、特別是政府決策者,是有必要用心讀讀該文!
(原載台灣大紀元周報第48期)
http://www.epochtimes.com/b5/2/2/28/n173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