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內熱、脾濕,是現代人常見的3種體質傾向,也是致病的3個主因,這3個因素常常互相影響,互為因果,相互糾纏引發疾病,錯綜複雜。只是有的人可能「內熱」相對多一點,或是「陰虛」相對多一點。
年輕人以「內熱」最常見;銀髮族則以肝腎「陰虛」較常見;較為肥胖者、愛思慮的人、少運動者,往往多「脾濕」。在養生的時候,通常三者應該綜合考慮。
「陰虛」主要是指肝腎陰虛。腎主水,主陰,為先天之本;肝屬木,主血,為腎之子。肝腎一體,為一身陰血之本。
陰虛主要是由4個原因引起;年齡、煙酒、熬夜、憂鬱。
年紀增長,陰氣減少
<黃帝內經>中說:「年40而陰氣自半也」,就是說陰血在生命過程中會自然損耗,年紀增長,陰血虧虛,這是正常現象。現在人壽命普遍增長,肝腎陰虛的情況就更為多見。
這告訴我們兩點:一是年紀大了,陰氣自然就少,銀髮族陰虛是自然現象,不必要太擔心;另一方面提醒我們,到了30、40歲,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要節制,不要做傷陰的事,且要注意『補陰』。
如果不知道保養自身陰精,「不知持滿,不時御神」、「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陰精非正常地耗散,很多人還不到40歲,就會出現肝腎陰虛的現象:如骨蒸潮熱、頭髮乾枯等。
陰虛多、陽虛少的3大原因
好吃動少
飲食:吃得好、動得少。現今生活水準大為提高,飲食多肥甘厚味,攝食多而運動量少,攝取的沒有充分利用,也不能徹底代謝和排出,蓄積體內,則為濕邪,「濕邪」鬱久易化熱,熱盛久又必傷陰,故易呈現「陰虛濕熱」。
慮多睡少
情志:想得多、睡得少。工作緊張、人際關係複雜、精神壓力大、五志過極皆能化火傷陰。工作忙碌加上思慮過度,導致睡眠時間少,品質變差。
中醫認為,人體氣血循環是一個天人相應的過程,白天衛氣行於陽經,衛外而為固,人處於清醒狀態;夜間衛氣運行於陰經及五臟,人則臥床休息,睡眠是一個「養陰」的過程,故古人強調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現代人往往要接近,甚至超過午夜才睡覺,故陰分易傷。
高齡人口多
年齡:現在銀髮族的人口比例偏高,「年40而陰氣自半也」。中老年人者佔很大比重,其中肝腎陰虛者尤多。
兒童和青壯年體質多為實熱或濕熱,中、老年體質多為陰虛肝熱,或陰虛濕熱。因此,針對兒童和青壯年,其飲食原則應以清熱、化濕類食物為主;而中、老年則應以滋陰、清熱,和化濕等三類食物和餐。
何謂「衛氣」
又稱為「人氣」、「陽氣」,衛有保衛、衛護的意思,由水穀精微所化生,衛氣運行迅速而滑利,不受經脈的約束。主要的功能為衛護肌膚,抵抗外邪入侵,管制毛孔的開合,調節體溫、溫煦臟腑、滋潤皮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