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一位師兄自述,來文照登:
因為配偶產下一女後,突然性情大變,經常無理取鬧,無緣無故惡言惡語相向,婚後不曾工作,在家只負責洗碗,其他事務都由我一人負責(家醜不再贅述)。後來經請示後得知:係二人有相欠,前七世我因利益衝突,用棍子將其打成重傷,當時他不幸往生,心生瞋恨,故遭此報,需先以最虔誠的懺悔心跟其懺悔並誠心持誦三經各118遍,解冤釋結。將婚姻補為善姻緣:需誠心念誦經文各168遍。瞭解事情的因果了,知道自己業障深重,就不會有怨念和瞋恨心,反而以懺悔心來努力唸誦三經,以期與配偶前七世因果債功德還,解冤釋結。
嗣因其他事件,再向精舍請示後得知:我過去曾修偏過,欲消除當時造成的深層習氣等等,需誠心持誦《金剛經》600遍。並經蔡師兄與林師姐告知,要先消除深層習氣比較重要,而且要盡快完成迴向,所以我只好先誦《金剛經》,結果配偶亂得更厲害,一時丈二金剛摸不著。後來在師兄姐分享文中得到答案,係業障討報作祟。
原先我是要唸經文迴向給配偶償還因果業障,卻轉變先唸《金剛經》消除深層習氣。所以,誦經過程中業主菩薩及深層習氣干擾不斷,我試著學習分享文中的方法,跪著向業主菩薩懺悔,並溝通請求先不要來干擾,先讓我專心唸誦《金剛經》盡快消除習氣,我越快完成迴向,就可以越快繼續唸經文功德迴向給業主菩薩。就這樣,連續幾次跟業主菩薩懺悔及溝通請求後,業主菩薩就比較少來干擾。
在牟尼精舍精誠區磨練的這段期間,有明師可依止、有師兄姐們互相關懷、加油打氣,真是感恩。靜坐時常思己過,改過向善,修清淨心。另經由讀誦《金剛經總持論》、《金剛經說什麼》的心得分享,讓我收穫良多,其實佛法就在生活中,經過佛法薰陶洗禮後,讓我最大的收穫是知道貪瞋癡三毒的可怕,心比以前內斂沈穩,煩惱、脾氣及慾望明顯減少了,遇事隨順因緣,情緒要境隨心轉等等。完成深層習氣迴向後,更神奇的是腦袋好像換過,看待事情更加冷靜及深入。
經常閱讀經典及高僧大德傳記與精舍部落格內師兄姐分享文,真是善知識的寶庫。能陶冶性情,幫助轉化提升心性,啟發無上般若智慧。個人尤以《金剛經》及靜坐啟發了智慧,期許自己轉化提升心性,轉迷為悟。
現在,這段日子挺辛苦的,但是,總能轉換心境;或是轉心輪來排除干擾,自己進步了許多。尤其蔡師兄說:「干擾其實是來成就我們的」,也就甘之如飴。盡量落實內不動念;外不攀緣。
我常在精舍部落格內爬文,看到師兄姐的分享文讓自己豁然開朗找到答案。期許自己能寫分享文就寫,不怕沒人看,若是有緣能渡一人是一人。在此,呼籲並鼓勵師兄姐們不要不好意思,也一起來寫分享文渡眾,若有人因看到分享文而改變生活或觀念,或挽救了人命,甚至救一個家庭,都是無量功德,阿彌陀佛。
我們學佛修行是為了了脫生死輪迴,不是為了學佛而學佛,不是為了深入經藏而深入經藏,不是為了修行而修行,也不是為了出家而出家,學佛的目的就是了脫生死輪迴。
在此以《六祖壇經》:是以般若為方法,以如來藏為目標,用般若的空觀來破除煩腦的執著,以期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所謂「明心」就是無煩惱的清淨心,「見性」就是見到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與師兄姐們共勉之~
願我今生,乃至命終,若不先渡精誠區內所有師兄姐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個人一點小感觸,分享如下:
悔恨當初曾修偏
隨業果報淪紅塵
淡看名利如蛇蠍
官服願換百衲衣
吾原西方一衲子
為返佛門真懺悔
身似泥牛入水去
願心如蓮出污泥
(分享結束)
精舍的修練社團共分為三者,一為銀河大手印基礎修練社團,再來就是精進與精誠修練社團,每個社團指導方針不盡相同。不過三個社團都強調「靜坐」與唸誦《金剛經》!
念誦《金剛經》是因為過去大家都曾修偏過,不過過去世這麼多,難保修偏或學到不好的習氣,而《金剛經》是洗滌這些習氣有效的良藥,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在這兩句之前,了知世事都只是暫時的,不需要執著,也不應該分別。菩薩開示,往後若要迴向深層習氣、習氣、心性光明,每次都將以唸誦《金剛經》600遍為基本單位,這當中也並不是說各迴向一次就可以完成,有時候菩薩是分階段開示,怕一次釋放太多習氣會讓您受不了,所以分階段開示。
我們常說修行不只有唸經,不過上面好像就是只叫我們唸經的意思,是嗎?其實不是的,念完經還要配合實踐,這樣才對。不過既然實踐就好,為什麼要念這麼多次?這個答案,請您再回頭看一次本篇案例分享吧!就算想做,也得知道該怎麼做,如何知道呢?從《金剛經》裡找,所以佛菩薩才會開示這麼多次的經文,目的就是讓您智慧萌芽,消除習氣呀!
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做做看,迴向後就知道差別!
靜坐部分,透過許多社團師兄姐的分享也不難發現其效果,每天靜坐一小時,可以改變許多!若您無法一次一小時,建議可以分段,並慢慢達到一小時的時間!時間擠就有,但心如果無法靜下來,日子一天天過,您也還是繼續渾渾噩噩過日子;建議試試看就知道效果!
上述師兄提到學佛是為了脫生死,其實這本來才是最大與最根本的修行原因。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也提到佛陀小時後便在想這個問題了,而在精舍近期發表的憨山大師故事中也提到大師小時候就開始想這個問題……等,佛陀與大師級想的都一樣,這也印證「了脫生死」這個根本的問題是修行該發心的關鍵!也請您好好想想生死,包含您的生死,家人與親朋好友的生死,財務名利的生死……等,就請您在靜坐時好好想想這些東西能有多久?何時有生死?何時該了生死吧!
節錄:憨山大師〈出家前的生活(上)〉
取自: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post/221293831
叔父平日對他十分鍾愛,一日忽然死去。他從外面進來,見叔父躺在床上,母親過來對他說:「你叔父睡著了,你可叫他起來。」於是他叫了幾聲叔父,但不見叔父回答,只聽見嬸母悲痛地哭叫著:「天哪!你到哪裡去了?」他覺得非常奇怪,便滿腹疑團地問母親:「叔父身體明明在此,又到哪裡去了?」母親回答說:「你叔父已經死了!」他又問:「死了到哪裡去了呢?」母親沒有告訴他,但他對「死了到哪裡去」的問題,越發懷疑,從此時常思考這一問題。
過了不久,嬸母生了一個兒子,母親帶著他去看望。他看見嬰兒有這麼大,便好奇地問母親:「這嬰兒是從哪兒進入嬸母腹中的?」母親見他問得奇怪,便拍了他一下說:「癡子!你是從哪兒進人你娘腹中的呢?」他聽後更加不解,人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從此,「死了到哪裡去」與「生命從何而來」的二個疑問,佔據了他的幼小心靈,正像許多偉大的科學家一樣,在兒童時代已經產生了探索真理的思想火花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