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是中國江南一座著名的園林,位於蘇州市東北街178號,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初為御史王獻臣改佛寺以建。它是蘇州園林的代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今「拙政園管理處」轄地面積約83.5畝(5.6公頃,含蘇州園林博物館及新館,不包括原為拙政園住宅的蘇州博物館及新館),扣除花圃9.8畝及售票辦公處約1畝,開放面積約73畝。73畝開放面積中,僅38畝為晚清建築園林遺產(今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即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而歷史上作為拙政園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園南兩處建築群,自1950年代開始便與園林割裂分治,其一為晚清八旗奉直會館住宅部分(面積約12畝),今以「忠王府」名義倖存,1960年起屬蘇州博物館,其二為晚清張履謙補園住宅部分(面積約9-10畝),在遭到長期蠶食破壞後於2003年11月被蘇州市當局剷平,闢為由貝聿銘主持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雖然遭到割裂、破壞,目前拙政園園林中部和西部仍不失古園遺意。尤其是中部(晚清八旗奉直會館園林)格局,雖然亭台橋樑多系因襲乾嘉以後甚至晚清的位置,建築面貌亦均繫於晚清,但池山形勢仍保持16世紀初王獻臣拙政園之大概。西部則為晚清補園,基本保持著光緒初的原貌,而水池形勢亦略存明代拙政園的遺意。拙政園居鬧市而能延續其山水格局長達五百年,在蘇州園林中決系罕見,即在世界,亦屬不多。其遺產價值非同尋常。
文字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B%99%E6%94%BF%E5%9B%AD
日陽橫斜、光影顯然的下午時分,即將進入拙政園之前,車窗外所見恰是一巷弄,兩旁是兩三樓層的低矮店家,幾輛車停靠。僅一點不知名的相似處,便聯想起過去台北、台中曾見的巷弄人家,莫名地就勾起一些舊時光。許久許久以前的台北,巷弄走出來轉角一家小雜貨店,賣著日用雜貨青菜與生鮮。
下遊覽車行往園林路上,眼見所及領略些微蘇州風土民情。建築是悠閒與老式,與昨日的上海迥然有異。見有一攤商,長長的板車,只左右兩個大輪,長板一端有腳架方便停下時支撐。不知名的葉子鋪滿長板和放置果實的圓盤,為這流動攤子添了素樸的美感。
長板上十來個大大的圓盤整齊置放各式果子,有像是苦蘵與無花果,還有其它許多。另有小小的棗子,旅遊這些天的餐飲間有許多回也曾品嚐,甜脆可口,頗得好感。相較於苗栗公館鄉生產的紅棗的生鮮品來得甜些,果實亦較圓。公館鄉的紅棗大多做為乾燥品,是烹飪與湯飲保健的好食材,不知江南這棗子也有乾燥品嗎。那長長的板車,攤商是個婦人,後來她好像躲了一下公安,這麼長且重的板車行動起來該不是很俐落,應該是累人的吧。
這是2015年10月中旬的江南旅遊,第一日和第二日上午都在上海活動。次日下午來到江蘇拜訪著名的拙政園古老園林。古意而沉著是對這拙政園的初見印象。不到兩個鐘頭的探訪自是太短暫,然而匆匆間走過畢竟還是留下些許記憶,這是個能令人流連再三的園林。
初訪見這園子植物的維護,在管理中仍刻意保留著點滴的自然。十月份的荷塘會有許多枯葉與乾枯的蓮蓬了,這水塘自然是經過管理的。在清除乾枯的葉與蓮蓬中留下少少一二點綴。完全除之顯得太過,枯葉滿塘又太蕭索。仍有荷葉翩翩立著,襯映水光,增益詩情無限。偶見一二蓮蓬枯葉點染,又豐富季節交替之氛圍,對於幾處水塘,入園匆匆間已是幾分悅賞。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