茘枝
英文名稱: Litchi Nut,Lychee
學名:Litchichinensis Sonnerat
Dimocarpus litchi Lour.
Litchi litchi Britt.
Nephelium litchi Camb. ex Wight
科名:無患子科(Sapindaceae)茘枝屬(Litchi )
別名:離枝、麗枝、丹茘、 紅茘、大茘、大山茘、茘支、麗支、勒茘
原產地: 中國華南
分佈: 台灣全島平地及山區均有種植。荔枝產地集中於高雄縣、南投縣、台南縣、台中縣、彰化縣及屏東縣等。
用途:
1.食用:茘枝的果肉(假種皮)厚,有料,可口,自古以來,即是水果聖品。是著名的嶺南佳果,屬亞熱帶珍貴水果,嶺南四大名果之一。
2.藥用:性味:根:微苦、澀,溫。消腫止痛。核:甘、微苦、澀,溫。理氣,散結,止痛。果皮(果殼):甘、微苦、澀,補血生津。
假種皮(果肉):甘、酸,溫。益氣補血。效用:治煩渴,呃逆,胃痛,瘰癧,疔腫,牙痛,外傷出血。核:疳氣痛,鞘膜積液,睪丸腫痛,胃痛,痛經。假種皮(果肉):病後體弱,脾虛久瀉,血崩。果皮(果殼):煩渴,呃逆根:胃脘脹痛。果肉食之可補血益氣。核可理氣,散結,止痛。茘枝果皮稱為茘枝殼,清心降火,曬乾後煮茶飲用,可治產婦感冒、頭疼、口渴等。根部可治胃病、喉嚨腫痛及疝氣。葉片搗爛後可敷治腳部潰爛。
莖:中喬木,高 8~15 公尺。莖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圓柱形,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
葉:偶數羽狀複葉互生,連葉柄長10~25 公分;小葉 2~4 對,對生,革質,具柄,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 6~15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
花:二月下旬-三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單性與兩性共存,黃白色,亦有由老幹發出者。花有 3 種:雄花、偏雌花、偏雄花。偏雌花為完全花,雄蕊退化,花葯有時不開裂,花粉發芽率低;偏雄花為子房退化,不結果,均於同一花穗著生而依序開放,亦有先開雌花者,如營養充足,亦可開第二次或第三次花序,但此常造成果實熟度不一,尤以三月紅品種更為明顯。
果實: 果球形、心形或卵形,顏色因品種而有鮮紅至暗紅之差異,夏季成熟。果皮稍硬,暗紅色,布滿瘤狀凸起,剝去外皮可見一層薄膜將果肉包住。果,半透明,多汁液,味甜或酸甜,內包一棕黑色種子。
特性:
常綠中喬木,高 8~15 公尺。莖上多分枝,灰色;小枝圓柱形,有白色小斑點和微柔毛。偶數羽狀複葉互生,連葉柄長10~25 公分;小葉 2~4 對,對生,具柄,葉片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 6~15 公分,寬 2~4 公分,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而稍偏斜,全緣、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春季開綠白色或淡黃色小花,圓錐花序,花雜性。核果球形或卵形,果皮暗紅色,有小瘤狀突起。種子外被白色,肉質、多汁、甘甜的假種皮,易與核分離。種子矩圓形,褐色至黑紅色,有光澤。唐朝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對荔枝的風味有深刻的描述: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燈謎: 脫了紅袍子,是個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顆黑丸子。
文字資料來源:
http://www.yesgood.com.tw/plant_top/A_strokes/%E8%8D%94%E6%9E%9D/%E8%8D%94%E6%9E%9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