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6-20 16:56:03| 人氣2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親子溝通的祕訣與藝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北市親職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曾家炎

剛辦完今年暑期的臺北市31期青少年EQ營,有些感觸願與大家分享。EQ營的第2天晚上學員們各自進入自己的寢室後,有間寢室的某個小朋友因為「財露白」被其他小朋友看到而開玩笑的要他請客,他不理睬,對方口語刺激無效,最後演變成肢體衝突,互相用易開罐的空瓶子攻擊對方,最後他哭著打電話向媽媽告狀:「他們看到我的錢比較多就威脅我要請客,我不請客就不跟我玩,我不理他們,他們就欺負我。」,這個媽媽愛子心切,隨即打電話來營隊興師問罪,並且很不諒解表示,為什麼這事老師不知道,反而是我們父母先知道?老師為什麼沒有即時排解他們的衝突?既然你們是EQ營為什麼還有人威脅別人一定要請客?你們老師為什麼沒有教他們做人的基本道理,反而縱容他們欺負人?一連串砲珠式的質問,不給對方回應機會,真讓人喘不過氣的感覺。怎麼向這個媽媽解釋都無法使她接受。因此就我個人的心得提供一些親職教育父母應注意的事。

一、父母應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而為其善後
許多父母看到的常是孩子表面上的被欺負或吃虧,而EQ營隊希望看到的卻是問題的發生,它要看到孩子面對問題時所呈現的處理能力,它要看看孩子能否在問題中成長,甚至讓孩子感受到成功處理問題後的成就感,因為EQ營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所設計。然而父母們常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取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有能力的機會,這種動不動就幫助或教導孩子,在上學後非常明顯,變成一群群的草莓族。我們常看到許多失功能的父母,他的問題其實正是童年時代問題的翻版,如果一個成人心智沒有成熟,他仍只是住著一個幼童的軀殼而已,處理問題的態度仍不脫五歲前的自我中心期。一個人這個階段的問題沒有解決,下個階段的問題只會更糟,如果沒有學好溝通,他在生命中會不斷吸引別人來欺負他,直到他學會處理為止。父母應該把格局放大,教育子女不要只注意到一些看得到的部分,如功課、成績、健康、貌美、乖巧、服從、聽話,其實這些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看不到的部分,如建立自信心、創造力、表達能力、溝通合作能力、挫折忍受力及決策的能力,我們每年所辦的青少年EQ營就是幫助孩子這些。為人父母親職教育的功課是個人修身養性的歷程,父母的人格決定孩子的品格。父母的修養決定子女的EQ。太過於溺愛只會讓孩子欠缺自省能力。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第八章 釋修身齊家),孩子將來的不負責任或無知,與父母的觀念及態度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也不可能教會孩子每件事,因此在孩子面對每個問題後,首先要看他有沒有處理的能力,處理得好給予讚賞,處理得不好給予關懷並從中討論。人生免不了會被欺騙或欺負,第一次被欺負或欺騙是別人可恥,第二次再被人欺負或欺騙就是自己的恥辱,因為自己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而繼續被欺負或被欺騙呢?

二、父母應避免工作忙碌而忘了自我成長
有一天晚上我在為單親家長上課,經驗分享時,一位從事印刷工作的父親表示:「我兒子今天下午被別人用文具剉傷,右眼上方鮮血直流,孩子自己把手壓住血流,回到家裡還哭個不停。問明結果後我很生氣,立刻到學校去找那個人,結果他已經走了」。我問他:「那你怎麼處理。」,他說:「我準備明天再到學校找那個人算帳!要他賠償且負責到底。」,我說:「你很生氣,那你沒先帶孩子去醫院看病嗎?」,他回答:「病好以後,他不認帳我怎麼辦!」。這樣的回答著實讓我嚇一跳!怎麼會找人算帳比帶孩子就醫重要呢?工作再忙碌也不至於搞不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吧!我實在有點懷疑他小時候是如何被父母對待的。
父母本身處理事情的態度來自於原生家庭及童年的生活經驗。親職教育主要是要重塑我們跟父母親的關係,父母親是影響我們人生劇本最深遠的人,我們與父母親的關係常常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基礎,它同時也深深的影響我們自己跟自己的關係,包括我們喜不喜歡自己,愛不愛自己,有沒有自信心、自卑感等。許多事情從小沒有學會,長大後這個部分也不會成長,譬如管理情緒、管理時間、做事的程序等,上面這個單親爸爸一心想要報復而忘記了更重要的事,是要即刻帶孩子去就醫,這種事情的發生實在令人難以想像。
一個人的過去與他童年的經驗,會深深影響他現在的自己,如果我們是一個情緒暴躁的人,必定是小時候甚至更小的時候,常常受到父母親無情的催促、要求、大聲責備,甚至虐待、毒打等。「感覺」很早就被切斷了,人的感覺系統一旦被破壞,漸漸就有頑固及強迫性的行為出現,考慮事情便缺乏圓融與貫通。一個人要發展成健康快樂的個性,要發展成一個功能健全的人,在他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關鍵性的發展任務,不論他處在哪個階段,他都要能感受到有人在愛他,也要能感受到有人在接受他的愛,這是他建立愛及信賴關係的開始。倘若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感受到需求沒有滿足,感到挫折或不快樂,他就會經歷到痛苦和傷害,那麼這個痛苦和傷害就會影響他日後對事情的看法,影響他對事情的解釋,他的觀念想法會扭曲,常常做出離譜、難以想像的事情而不自知。
參與親職教育課程讓自己繼續成長,將使父母逐漸脫離困境。親職教育之所以那麼實用、快速、有效的幫助父母解除困擾、發揮潛能,主要是它有實證性,而且很容易下手,因為它有許多前人的經驗。改變自己,再也不是不斷的在嚐試錯誤,而是有程序、有步驟、有方法可行的。只要你願意跟著做、跟著學,當你發現不同,你就會創造不同。因為每一個情緒結構都是一組生命經驗,只要我們改變其中某一個結構,我們的生命就會開始不一樣了。

三、父母應避免只顧著教孩子而忘了與孩子交朋友
父母們常忘記,真正要讓孩子按照我們的理想去學習做人處事,最好的方法是要先與孩子做朋友,建立關係,讓孩子喜歡父母,但在親職教育裡有五個向度是父母常讓孩子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分別是要求、限制、嚴格、干涉、獨斷,在此五個向度下,子女何來想與父母做朋友呢?父母們常為了增進孩子功課、人際、技藝等,使用各種方法把孩子教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壓力。但是父母們常教得不得時或不得法,不得法就是只知努力教導,教了三遍還不會就要開始發脾氣了。教育是不能生氣的,一生氣就開始離開了教育。不得時就是常在孩子犯錯時立即糾正他,讓孩子顏面盡失,漸漸的,孩子對自己失去了自信心,對學習缺乏成就感,也漸漸討厭父母,使父母受辱。親子之間的交友與人際的交友,道理是一樣的,不能不斷的自取其辱。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教導容易造成的缺點有三:
1.讓孩子產生依賴感。
2.讓孩子失去自信心,總覺得不如人。
3.讓孩子愈來愈討厭。
關懷、傾聽、支持是交友的不二法則,對孩子別干涉太多。紀伯倫在先知書中早已提過:「孩子並不是你的子女,他們是生命的子女,他們只對自己的生命產生興趣與渴望,雖然他們是由你所生,但他們不是由你所造,雖然他們是與你同在,但他們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愛,但不可以左右他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要過。」今天的父母再會教也不過是教一些30年前學過的東西而已,30年後的社會是千變萬化的,因此父母要在教導孩子時應先察顏觀色,感覺一下孩子是否願意受教。
自從我們人類發明了腦造影技術以後,就可以從活人的大腦中看到人類神經活動的情形,整個就顛覆了傳統的看法與觀念,我們以前總認為孩子要多教導,因為他們是無知的,是一片白紙的,其實孩子的學習是以觀察多於教導的。底特律一位小兒科邱伽尼教授研究發現,一個嬰兒10個月大他神經活化的程度就已經達到成人的水準了,尤其是掌管情緒的杏仁核,在2個月大就開始工作了,他看到大人生氣會害怕,大人對他不尊重他也會生氣,他的反應與大人一樣,這些能力是天生的,不需要教導。大腦活化程度在5歲時達到高峯,然後再慢慢的降下來,到了11、12歲又繼續升高,過了青春期以後才真正停留在成人的階段。
大腦最晚成熟的部分是前額葉,是掌管我們理智和決策之處,因此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20歲叫成年,但一個人真正成熟還要晚5年。這就是為什麼一個16歲的孩子很想開車,可是他不可以開,因為這個時候他青春期的賀爾蒙大量湧現出來,他只想狂飆,尋找刺激,可是他心智尚未成熟,沒有辦法控制情緒。生理心理學派的觀點解釋,是說這個時候他們掌管理智的前額葉尚未成熟,起不了管控的作用,所以情緒容易衝動,常常做出不理性的事情來。但是知道原因並不能合理化他們的行為,反而更讓我們看到父母親責任的重大,父母要設法提昇孩子精神的層次,使他們擺脫生理的控制,在青春期之前就要與他經營好,朋友的關係,才有機會與他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及是非善惡的判斷能力,使他受到賀爾蒙的傷害降到最低。要做到這點並不困難,只要我們先做好身教,再去訓練孩子的EQ,訓練他們的自律與紀律,訓練他廣泛閱讀,當青春期賀爾蒙來臨的時候,他有紀律與自律就不會越軌,他有知識有內涵就能超越生理的澎湃,他會安然的走過青春期,然後蛻化成一個心智成熟的青年。因此步驟要倒過來,先交友再教導。

四、父母應避免只知體罰孩子而忘了設法讓孩子尊敬
父母常習慣性的以命令、威脅、教訓、建議、責備、標籤、嘲笑、侮辱、揭穿、質詢、欺騙等12種溝通絆腳石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家庭悲劇才會不斷的上演。真正的愛是沒有管、批評及責備的,因為這些都違反了肯定的原則。中國人講究「敬老尊賢」,很少父母會想到如果讓孩子尊敬父母,其實可以少了許多不愉快的管教,那麼要怎樣才能讓孩子來尊敬父母呢?詩經上說:「節彼南山,維石嚴嚴,赫赫師尹,民俱爾膽。」意思是一個受尊敬的人,像南山一樣的高不可測,像巖石一樣的巍峨莊嚴,像顯赫的太師伊尹,受萬人的瞻望。又說:「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俊命不易。」意思是商朝還沒失去民心時,受百性尊敬的程度,簡直可以比擬上帝,可是失去民心以後,一切就沒有了,我們要以殷朝為借鑑,因為大命不易保。「俊命」即是大命。每位父母原本就有受孩子尊敬的大命,但是如果言行舉止失調、過於隨便,這個大命就不容易保持了。
因此要讓孩子尊敬,父母必須先做好身教。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此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大學第十章 釋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孩子尊敬的方法,除了父母身教做好之外,就是重視讓孩子學習參與討論和決策的過程,這也是一種能增進他自尊自重的鼓勵方法。孩子如果覺得受到尊重,自然就會尊敬父母,他也沒有必要反抗和叛逆了。加上父母如果能夠容許他做選擇,他也會覺得受到尊重,從而有責任感。我們不可能隨時在他身邊,但我們的尊重就可以漸漸的蘊育他的成熟,幫助他責任感的養成。
許多父母管教孩子不是過度嚴格就是過度放任,其實從孩子的叛逆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父母就是因為長期的使用「我贏你輸」的溝通方式,才會淪落到「你贏我輸」的地步。大部分的父母仍覺得打罵體罰是有其必要的,不會想到處罰是否會影響孩子的自尊,因此體罰、批評、責備相繼出籠。孩子們的叛逆、反抗主要是反映他們處在一種主僕的關係裡。「零體罰教育」雖然不見得可以管好孩子(若無適當的鼓勵、傾聽配套措施),但它絕對是建立親子關係的第一步。胡適50年前曾說過:「從3件事可以看出來一個國家的公民是否進入開發中國家的條件,那就是對女人、孩子、旅遊的態度」。今天,女人的權益已大為提昇,而孩子呢?體罰、虐童事件仍然層出不窮,我們是否應繼續為「兒童零體罰」請命。

五、父母應調節情緒,學習傾聽及表達
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幾乎很少父母能夠給孩子在情緒上作完全的支持和關懷,當我們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們不是要把我們的情緒立刻消除就是否定,或是打壓我們的情緒。立刻消除情緒就是:「別哭了,我給你糖果吃」,「別生氣了,我帶你出去玩」。否定情緒就是:「這有什麼好哭的,這有什麼好怕的」。打壓情緒就是:「不准哭,再哭我就揍你,你是不是欠打」。這些不論我們使用那一種策略,孩子的情緒從來沒有被認可,沒有被接受,所以這些負面情緒也從來不會離開他的身體,我們都知道能量世界的定律就是,負面的情緒必定會產生負面的結果,孩子們會帶著這些負面的情緒成長,不管是在那一個階段,漸漸長大後對朋友、配偶及自己的孩子的態度是一樣的,每當情境來臨時,他就會不斷的爆發出那個驚人的負面情緒來,而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等。
其實傾聽很簡單,除了避免前面的12種絆腳石之外,只要說中孩子的感覺就可以了。譬如,孩子參加校隊沒有被選上,回到家很挫折說:「我沒有被選上,好多同學都打得比我好。」妳只需回應他:「你覺得很失望,因為你被淘汰了,是嗎?」。又如,兒子:「我不懂為什麼我就不能去,別人都可以!」,妳只需回應:「你覺得我不公平,因為你的朋友家裡都不像我們這麼嚴,是嗎?」,然後持續回應其感覺。
常作傾聽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傾聽是真誠、接納、同理心。傾聽有時候是沒有立即效果的,因此很難被父母所接受。但是輔導、諮商人員常常使用這種方法,他允許孩子中途停止,因為他相信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一般父母卻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可能沒有馬上有這個能力來解決他的問題,可是幾天以後或一星期以後,他就能想出對策了,因為傾聽能使人情緒安定,而產生智慧。
對孩子失去耐心或隨意動怒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差勁的禮物。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知識與經驗,是以情緒為核心,而加以分類儲存的。對於類似的刺激,通常都會有相同的情緒反應,譬如小孩子在哭,吵到父親,父親大聲吼叫:「不要哭」,這一吼孩子被嚇到了,這時候他是用情緒去感受的,他告訴自己不可以再哭,再哭就更慘了。同樣的,這時在他心中也作了一個記憶,將來只要有人對他大聲吼叫,他就會表現得很退縮、無力感,長大成人以後,即使他有能力照顧自己,即使有能力為自己的生命作決定,可是這樣大聲吼叫的記憶影像將不斷的糾纏他,在他的人際關係裡,夫妻關係裡,只要有人對他稍微大聲,他就會焦慮不安,只要有人對他吼叫,他就會作無條件的讓步或立刻向人妥協,甚至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也不敢反抗,他會一直扮演犧牲者的角色,完全失去一個人應有的自信心。
因此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我們要去探索哪些情緒是我們經常感受到的,哪些情緒是我們較少感受到的,然後從感受情緒的過程中,去找到潛意識深處的那個生命經驗,然後重新再來決定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第二步就是,尊重每一種情緒,把情緒當作是我們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每一種情緒都代表著一種訊息,每一種情緒也代表著一種力量,能夠整合我們的情緒,就能整合我們的力量。所以重新來設定我們的情緒記憶,我們的能力就會倍增。我們都知道,每一個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目的,譬如當我們感到焦慮時,那個情緒就是在提醒我們說,有一些事情我們該做,可是一直沒有去行動,只要我們開始去做,那個焦慮很快就會消失,因為通常我們一忙,那個注意力就轉到事情上而離開焦慮了。所以了解情緒背後的目的,我們就可以與情緒產生一種親密關係,知道情緒是我們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它是來提醒我們的,是來保護我們的,不是來傷害我們的,如果有一天我們能夠走出情緒的陰影,就不會再受到情緒的影響與擺佈,我們不僅可以做情緒的主人,更可以做生命的主人。
親職教育不僅影響我們自己修身養性的成敗,也影響著我們子孫世世代代的幸福與否。家庭是生活的道場,它絕對值得我們花一生的時間來努力探索的。我們也應該相信愛的存在,因為心中有愛,人生才有意義,生活才會幸福,家庭才會美滿。心理學家愛默生說:「當大家彼此相愛的時候,這個世界就已經接近和平了。」我也要說一句話,那就是:「當愛在動的時候所有的不可能最後終將成為可能」,有一天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的,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所留下的絕對不是金銀財寶,而是用愛心堆積而成的一串串甜美的回憶。

台長: 徐老師
人氣(2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親職教養文章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10要3不 阿公阿嬤要稱職
此分類上一篇:引導孩子不搶玩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