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
詞 羅青 曲 李泰祥 唱 齊豫
天上的星星
為何
像人群一樣的
擁擠?
地上的人們
為何
又像星星一樣的
疏遠!
--------------------------------
很短的歌詞(詩),在兩種「距離」間做出強烈的對比!
第一段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非常擁擠;
第二段說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非常疏遠。
如果再引申遠一點,也可以讓人聯想到法國哲學家、詮釋學大師呂格爾(Paul Ricoeur)的「採取距離」與「共同隸屬」以及莊子的「至大無外」和「至小無內」等觀念。
從物理距離和心靈距離的交互關係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四種可能:
1. 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皆近。
2. 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皆遠。
3. 物理距離遠和心理距離近。
4. 物理距離近和心理距離遠。
我個人認為最痛苦的狀況是在四種:物理距離近而心靈距離遠。
這種情況就社會來說:在公司裡就是一個忙碌的社會,大家天天見面,卻只是點頭之交:在社區裡,明明就住在隔壁,卻從來沒有打過招呼。
這種情況就家庭來說:就是夫妻同床異夢,兄弟各懷鬼胎。
如果把這種物理距離近而心靈距離遠的狀況引申在個人身上,那麼就是:雖然他身體很健康,但他從不了解到「自己」要什麼;他的身體和心靈之間很生疏。
對我個人而言,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第一種: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皆近。
這種狀況,就社會而言:可以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就家庭而言:可以是有情人相知相守。
其次理想的狀況是第三種:物理距離遠和心理距離近。
這種狀況,就社會而言:可以說是天涯若比鄰;就家庭而言:可以說是小別勝新婚。
而第二種: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皆遠。這種情況當然不好,但至少比第四種狀況好,因為遙遠的物理距離可以和緩一下生疏的心靈距離,至少距離遠,在某種程度可以避免衝突。
就國與國之間來說,兩國不和,但如果遠在天南地北,那至少問題還好一點,就怕是鄰國,征戰不休;就家庭來說,兄弟鬩牆,但因分隔兩地,所以會比在同一個屋簷下怒目相視好。在這種狀況下距離雖然無法解決問題,但至少可以避免衝突。
然而是不是這樣就可以說:如果心靈距離近,物理距離當然愈近愈好。
這倒不盡然,因為「物極必反」,何況有句話說「親近易生侮慢之心」。
通常對於和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對他們的要求卻是最為嚴苛的。
因為物理距離近,所以再微小的缺陷都會呈現,
沒有一個人是完人,所以一定會有缺陷,
因此任何人都不太容易經得起近距離的檢視。
這時適當的「眼不見為淨」、適當的「採取距離」才是有智慧的做法。
同樣地,表面上如果心靈距離遠,物理距離當然愈遠愈好;然而,現在已是地球村,全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遠距離雖然可以避免衝突,卻也容易造成事不關己、冷漠的心態。因此要了解到:即使是衝突雙方也仍然是「共同隸屬」在整個人間世界的命運共同體中,而不是毫無瓜葛的兩方;這樣才能才能在距離之間牽上一絲連繫。
曾聽過這樣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張老先生剛從鄉下搬到大城市的公寓裡居住,起初非常不習慣,因為雖然左鄰右舍天天見面,整棟大樓的住戶見面時,卻形同陌路,不打招呼。
有一天張老先生提著十幾串葡萄挨家挨戶拜訪每一戶人家,告訴他們說:「這是我們鄉下收成的葡萄,送給各位街坊鄰居吃!」從此鄰居就時常收到張先生從鄉下帶來的各種水果。由於都認識張老先生的關係,所以每次電梯裡有張老先生的時候,大家都會和張老先生聊天;也因為透過張老先生的介紹,其他人彼此也就逐漸認識了。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大部分住戶都較為熱絡起來了。大家都認為這些都是張老先生的功勞,特別是張老先生鄉下水果的功勞。直到有一天張老先生隔壁的李太太,在市場看到賣水果的小販問張老先生說:「張老先生,您這次又要買什麼水果呢?葡萄還是蓮霧呀?」大家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之前那些水果哪裡是張老先生家「鄉下」種的,根本就是他買來接近彼此距離用的!
(小賀賀案:這些水果還真的造成了「善果」!)
我們可以「套用」莊子的話來說:看事情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至大無外」,一種是「至小無內」。這兩個觀念我在這裡是配合上述呂格爾的「共同隸屬」與「採取距離」來理解的。
所謂「至小無內」,意思是指:如果要「分別」,那麼,不僅肉體(五官、九竅、百駭)和我們本人是有「分別」、有距離的,連「喜、怒、哀、樂、慮、嘆、變、執」這些心理情緒都與我們有「分別」、有距離。連自我的身心都可以如此採取距離,那麼兄弟、父母、夫妻、師生、同事更容易有心靈上的距離。這時就要補之以「至大無外」。
兩兄弟不和,但如果與別的家族對抗,可能就會體認到彼此「共同隸屬」於同一家庭。兩政黨理念不和,但在因為國家遭到外侮,生死存亡之秋,可能就會體認到共同隸屬於同一國家,而團結對外。兩國家長期冷戰,然而在面對外星生物入侵(假設如ID4的劇情那樣)、地球可能被毀滅的情況下,可能就會體認到彼此「共同隸屬」於同一個星球,而聯手抗敵。我們再將情況推演下去:哪天像「Star Trek」中「柏格人」(機器人)要佔領整個宇宙的時候,人類和其他有智慧的外星生物也許可能會體認到彼此都「共同隸屬」於「智慧生物」的一類,如此以致於無窮;所以說「至大無外」。
「內外」和「遠近」都是根據某種觀點而說的。能此如「建構」這種觀點,必然也能那般「解構」它。「採取距離」/「共同隸屬」與「至大無外」/「至小無內」,都只是某種觀點;而我對這兩種觀點的分別與和解,也同樣只是某種觀點。重要的不是說這觀點有多而執持它,說它有多壞而否定它,而是能夠依照脈絡而在觀點之間圓融互轉。這不是相對主義,而是承認差異;這不是毫無立場,而是通權達變。
「答案」是針對某種問題,問題必定採取某種立場。不用害怕有立場,要害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所採取的立場。只有知道自己的立場,才能進一步的了解到它的限制,才能進一步的轉化它或取消它。也就是說,只有先知道如何建構,才能知道如何改建它或解構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