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秋九月,人們隨著徐來的晚風步入馬中畫室。室內流動的黃石中國音樂,烘托出山水閒情的曠達意境,一方牆上是翁玉峰老師歷年的水墨作品,取景自島嶼上各聚落與澳口,<珠螺鼓浪>、<芹壁靜波臥龜島>、<牛角風光>、<津沙訪幽>、<船歌>、<又見芳草綠>、<古厝新綠>等畫意中簡潔的橙黃石屋、淺灰的階台,漁舟隨波盪漾,時節的海天山雲變化,與渲染的綠藍相襯,透露漁家生活樸實之美,涵容著一種之於恬淡意趣的嚮往與謳歌,亦是對斯土斯民的歲月觀照。
翁老師熱情為來訪的後輩沏上一壺七葉膽,淡雅的茶香布漫在空氣中。茶香?原應為一罈濃醇道地的馬祖老酒吧!不過,翁老師此刻與酒告別,遙想當年禁錮的軍管體制下,幾個滿腹熱忱的戰地文藝青年們,常夜飲放歌、為文作畫,暢抒壯志;但歷經時光流轉之後,不免物換星移,成為追憶。
我們翻閱了書案上蒐羅的馬祖歌謠稿,戰地政務時期由汪石泉、寧宜文、郭啟祥、陳儀宇等與翁老師本人或作曲或填詞,一首首訓政歌曲、校歌、與鄉土民歌,又重新躍至眼前。良夜客來茶當酒,翁老師順口唱來<馬祖酒歌>,表露出海島人以海為家的粗曠生命,大口啜飲老酒的豪邁氣概。閉眼傾聽,時而有如蘇東坡<赤壁賦>一段「扣舷而歌之」的場景;時而浮印那一幕翁老師引吭歌出馬祖,獨自向北海坑道的深邃處走去,歌韻在岩壁與水面間迴盪,令觀者難忘的共鳴感動。
深耕家鄉藝術教育三十年的翁老師,血脈是鄉土的,情懷是中國的。師大美術系求學期間,選修美術設計組,返鄉之後便積極鼓勵學生習畫,思考以水墨畫藝創作來關懷家鄉。早年的馬祖學校教育,來自大陸各省的轉任教師,帶給他們這一輩<松花江上>、<華北情歌>等中國民謠,與回味無窮的學生時代,至今還記憶猶新、琅琅上口;他憶起孩提時,看著父執輩演練福州地方戲曲,半玩半學、耳濡目染之際,不知不覺中豐富的音樂根基。幾年前,翁老師與一群鄉土音樂的愛好者成立雲台樂府,演繹傳統戲曲,赴福州探源、徵集,浸淫在絲竹、唱腔等古樂的天地裡,透過了校園傳習,也為未來世代播下藝文的幼苗。
近年,翁老師仍以水墨技法創作,彩墨運用益加精熟,畫風與稍早時的明亮寫實有異,跳脫一般既定的景觀框架,開發出更深層的繪畫思維,同時也傳達一種人生意義的探索,如烈女義坑、一線天、津沙老巷三幅,均可看出除了風景生動,經營出西畫般的現代意象之餘,「人」在晦暗中尋思幽微之光,情景相應,讓賞畫者駐足良久,引帶深思。
讀著宋人蔣捷的詞,翁老師自嘲已過了少年歌樓、壯年客舟聽雨的階段,其實不然,眾人一席夜話,陶然忘機,充滿甘醇的興味。再觀翁老師的畫作,仿如聆賞他閒暇時置身山林中,一隻畫筆、一把胡琴任平生的雅達與寫意!
.§.原寫於2003.10.1,曾刊於連江水月刊,之前因Pchome新聞台系統重整而消失,於今重新張貼。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