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說再見的那些事兒
﹙一﹚和刮痧說再見?
經常性刮痧,尤其到了夏天會刮得更加嚴重,常常會有嚇人的疑似「家暴」印記殘留在臉上,這件事情在創作坊同伴的新聞台文章強力宣傳之下,早已不是說不出口的祕密,而是鐵一般的事實,之於我而言,刮痧則是已經完全上癮的抗暑藥方,戒不掉了,除非體質突然乾坤大改變。
久病成良醫,我大概是走這一款路線的人,而且隨著每一年的暑假氣溫不斷飆高,我也有了一套嚴密的抗夏計畫,今年尤其積極張起防護網,徹底實踐每一個步驟,至少在演講結束之前我得每一分鐘都保持清醒狀態,絕對不能有頭痛欲裂的中暑時刻發生。
首先,我添購了一個看起來兼具時尚與質感的香檳金色大同電鍋,目的當然不是為了研發新菜色(對不起大家,實在慚愧啊!)而是為了方便不在創作坊上課的休息時間裡,也能實現大中午絕對不走出家門外食的不成文規定。
我在家的中餐,基本上就是蒸饅頭、菜包、銀絲卷;有室友在家的中餐,就會有好喝的香菇雞湯、蔬菜湯……,烹飪技巧與勤勞指數由此可窺知一二,哈哈。就這樣,為了降低自己曝曬在陽光下的機會,我還算勤勞的使用電鍋,沒讓它呆晾在家沒事做,也稱得上是一種奇異的自我成長吧!
其次,由於今年3月14日已從西大路頭搬到西大路尾端,使得我距離五星級的竹蓮菜市場越來越遙遠,平常時期還是會不遠千里地去竹蓮市場買菜,但,暑假可是超級「非常時期」,於是,我的買菜地點再度改變,我總是選擇晚上出門,前往各大賣場買菜,愛買、家樂福、大潤發全都光顧過,買新鮮的菜,當然也買熟食,輕輕鬆鬆地完成隔天的廚娘大事,第一次認真發現:有大賣場好幸福喔!
最後,整整兩個月,我過著簡直像吸血鬼一般的生活,早上總是提早到教室,以減少炙烈陽光的烤曬,不到傍晚五點過後,絕不出門,所有白天該進行的活動,全都改在夜間進行,就連星期六、日也是如此!
這麼嚴密的抗暑計畫,究竟讓我擺脫了一到夏天就疲於刮痧的命運了沒?
似乎有那麼一點成效,刮痧和頭痛的次數比去年暑假少一些,這應該算是一種了不起的進步吧?
或許有人會問,這樣機械化的「見光死」吸血鬼生活,難道不悶嗎?
不會,完全不會,我過得怡然自得,一來,根本沒多餘的時間讓我往外趴趴走;二來,一到暑假,我的戰鬥力極為低弱,任何需要看到陽光的玩樂根本無法吸引我。
﹙二﹚和玩樂說再見?
因應吸血鬼式的生活,夜晚成了我唯一可以玩樂的時間,玩樂的地點大致如下:各大賣場(完成廚娘任務)、各大百貨公司(滿足散步需求及喜歡走馬看花個性)、各大書局(發現有趣又有意思的新書),暑假兩個月,我規律而周期性地前往這些地方報到,它成為除了住處和創作坊之外的觀光景點,真的一點都不誇張。
其實,我還蠻享受這樣單純的吸血鬼生活,至少還有機會走走逛逛,看看外面光鮮亮麗的世界,而且完全不會感受到令人窒息的悶熱,一切都搭配得超級完美,只除了一個以前不曾覺得是問題的困擾,竟在這個暑假慢慢壯大起來……
每一個星期六、日,我和淑君展開我們的固定玩樂計畫時,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一定會遇到創作坊的孩子和家長。
在大遠百,兩人搶購特賣衣服時,我仍繼續在試衣間奮鬥,淑君則已打烊休息,呈現打哈欠的疲勞狀態,就在此刻,突然響起響亮的一聲「淑君老師好!」淑君立刻稱讚孩子有禮貌,並專業地和家長點頭聊天……
在大潤發,兩人一前一後結帳時,淑君突然怪怪的回頭,笑得一臉燦爛,我順著她回頭的方向,居然看見了我家進階班的孩子,終於明白了,雖然戴著大大的墨鏡,手上還拿著一大堆的菜,我仍然擺出最優雅而親切的招呼姿態,淑君仍然不忘在前線和家長點頭聊天……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暑假遇見創作坊孩子的機會實在太頻繁了,即使只是吃個麵也會碰到,逛個書店也會撞見,只能說書瑋的偉大志願「滿街都是揹著創作坊黃色書包的孩子」,真的已經不再是一個夢想了!當黃老師聽見我和淑君這麼多神奇的命定巧遇時,還很興奮地說著:「以後出門都要穿旗袍啦!」天啊,這根本不是真實的我(而且也太不低調了吧)!!!
我開始能夠體會明星藝人的心情,最近竟也開始萌生買車的欲望,好想衝出新竹縣市之外,當一個完整的陌生人,一個完完全全放鬆的遊客,或者吸血鬼也行。
幸好,還有一種玩樂方法是私密而安全的,自從得知日本將於7月7日起每周三播出新日劇《螢之光2》後,每一個星期只要到了星期五晚上,我總會特別得開心,因為我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已經翻譯成中文的熱騰騰日劇,而且看完一遍還不夠,屬於藤木直人的經典畫面必定重複看個幾回才算過足癮。常常覺得它是盛夏沙漠的一小方綠洲,也是一個星期即將結束的美好句點,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我總能卯足勁往前衝,因為我知道終點站會有個很棒的禮物等待著犒賞自己,好像生活多出一些美麗的期待,日子也能一天天忙碌而充實地往前滾動下去。
﹙三﹚和閱讀說再見?
最最弔詭的還是閱讀這件事,整個七月,總共只看了三本書﹙而且都是重讀﹚,分別是:《請到我的家鄉來》(是的,繪本「也算」一本)、《不要說再見》、《向有光的地方走去》,它們的共同特色—都是暑期教材書,非讀不可。
不過,自從完成了演講大事後,整個八月,新竹教室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瘋《明朝那些事兒》(共七集,一集平均都有400多頁)狀態,在七月份把一、二集看完的書瑋,交給終於有空看書的我後,我們每一天的吃飯話題,就是繞著明朝打轉,書瑋常常連講帶演地把最有趣又有意思的片段播放給我和淑君看,現在回想起來,原來《明朝那些事兒》竟是我們的「精神」多醣體,陪伴著我們哈哈笑笑走完這個學期呢!(詳情請看秋芳老師〈得到快樂的唯一方法〉:http://mypaper.pchome.com.tw/hi5877/post/1321328300及淑君〈妳看到哪裡?〉:http://mypaper.pchome.com.tw/forfun11033/post/1321326216 )
以前從來不知道自己原來喜歡看歷史書籍,只知道學生時代背歷史課本時,總是一個頭兩個大,沒有太多特殊的情感。自己在寒假班試教《封神演義》時,也把紂王講得很「八股」,陳舊老套的味道瀰漫整個教室,一點心意和新意也沒有。
還記得當時秋芳老師說:「建立自己的史觀很重要!」我其實懵懵懂懂。
直到開始讀當年明月(上網google這個作者,發現他是1980年出生的年輕小夥子,本名石悅,工作是海關公務員,11歲時開始看《二十四史》、《資治通鑑》……,因為寫了這一套書,被大陸收編為明史研究人員,哇嗚!!)寫的這一套《明朝那些事兒》,才比較懂得歷史原來可以多元解讀,史料有千百種說法,乍看之下它們全都是無法更動的史實,但詮釋、理解的角度永遠存在自己的心胸和腦袋,它會不斷游移、更動,隨著我們的視野高度、寬度,隨著我們人生經歷過的一些什麼,而不斷地調整特寫焦距,調整思考以及判斷的角度。
歷史其實和寫作一樣,也是我們握有解釋權的起點。
強烈的個人史觀,是讓歷史再度活得鮮色燦爛的方法,這是我在閱讀《明朝那些事兒》之後的深刻想法。能在高速旋轉的暑假生活裡,和明朝歷史一起共舞,真的覺得好過癮(當然也覺得無限感慨與悲傷,詳情請看原書即可明白),看待世界的角度又多了一扇窗,這是之前的暑假我所不曾也不敢想像過的事情!
或許,這也是「只能擁有一半」的魔法吧,誰說暑假一定得和閱讀說再見呢!
於是,整個八月,我一共看了9本書,除了當年明月的7本《明朝那些事兒》,還包括送孩子的2本禮物書《木屋下的守護者》及《牧羊人的孫女》,應該算「很有為」吧?(而且昨天開始看古典小說《七俠五義》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