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07 14:08:18| 人氣6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常佛學:菩薩行(1)簡介《阿含經》及佛經的讀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性是人人所自有的,佛法是人人可自我觀感並修練的;所以佛陀說:要以自己為根基依靠自己切勿依靠他人,以法為根基依靠法切勿依靠其他,這就是我說的「自燈明法燈明」(雜阿含, 652經)。

佛陀並不認為自己有什麼創見,他說自己不過是在曲折小徑的深處看到了古人的行徑;他說:不論我出不出世,這法從古迄今以至來來,都在世間運行,我不過是證悟了這個事理,拿來為別人講解(雜阿含, 337經)。

菩薩就是一個人,已經學得正確認識人間真相和生存事理,並且可以將這種佛法開悟他人(雜阿含, 66經)。


阿含是梵文的譯音,我們如果上網去查線上的梵英辭典,可以看到它的意思是proof of the trustworthiness of a source of knowledge(一種可信的知識根源的證物)。
佛陀說法前後橫亙四十多年,是陸次發展起來的思想體系,他的說法也不是一開始就井然有序的。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當時沒有文字,傳法必須依賴記憶和傳頌。而且,他每次開悟了弟子,就鼓勵他們個別前往各地去傳法;這些弟子自己也許會別有延伸或發明,特別也因為佛陀還在世的時候,諸大弟子中就已經有思想和派系的差異。無論如何,這部經也是先後累積的編集,所以,有些教義,也是不可信的。
但是,就這部經是最早一批佛陀行傳、言論、教學總總的綜合結集,當然是可信的佛學根源。
《阿含經》分四部,各約為《雜阿含》1362經、《中阿含》222經、《長阿含》30經、《增一阿含》472經;共計將近兩千一百經。
佛法的結集,起初是修多羅(契經,講說法義之散文),次為祇夜(重頌),再為記說(弟子說,如來所說)。這些經結集成《雜阿含》,它是一切事契經的根本;主要內容是:佛陀和弟子的言論。
《中阿含》與《長阿含》的集成是同時的,但兩部所類集的各種經典,《中阿含》要早一些,重法義的分別、抉擇、整理、評判外道,從佛法多樣性中現出完整體系,為出家眾的禪慧修證的開示為主。
《長阿含》將《中阿含》的內容更加體系化,想透過一般的天、魔、神的民間宗教信仰,對婆羅門、外道、居士、一般社會表現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增一阿含》,為了方便論師、律師教化,按當時所傳經法,以增一法:一問一答一記論來編集,具大乘思想,多比喻、本事傳記。
無論經典的形式,怎麼樣分類,契經、祇夜、伽陀、自說是經常被舉出的四種重要體裁。
契經,就是一般所說的經,首先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開始,講述佛陀在什麼地方說法,接下來用長行(散文)來記述說了什麼道理。結尾以「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就是說當時在場的比丘大眾,聽了佛陀的說法,欣然接受,就遵照去做了。這就是一般稱為「經」的體裁。
祇夜,應頌或重頌,就是把先前用散文記述的教旨,再用韻文複述的意思。
伽陀,偈頌,前無散文之孤起頌。
自說,前無問者佛陀自行宣說。
但是,所有的佛經無論是翻譯梵文來的,或是中國高僧寫的,文言、古語、術語都是現代人閱讀的障礙。因此,任何人拿起佛經想自己讀出佛法,一定會像丈二金剛摸不著腦。

例:
雜阿含,一二○一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尊者婆耆舍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獨一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逮得三明,身作證。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住,專修自業,起於三明,身作證,今當說偈讚歎三明。即說偈言:
「本欲心狂惑,聚落及家家,
遊行遇見佛,授我殊勝法。
瞿曇哀愍故,為我說正法!
聞法得淨言,捨非家出家。
聞彼說法已,正住於法教,
勤方便繫念,堅固常堪能,
逮得於三明,於佛教已作。
世尊善顯示,日種苗胤說,
為生盲眾生,開其出要門:
苦苦及苦因,苦滅盡作證,
八聖離苦道,安樂趣涅槃。
善義善句味,梵行無過上,
世尊善顯示,涅槃濟眾生!」

要能讀通這經,除了解決文言古字的障礙,首先要知道這經中的說法者婆耆舍長老是個詩人,其次要明白什麼是「三明」、「苦因苦滅」以及「八聖離苦道」這些術語,否則就能登堂奧。

雜阿含,一二○一經,說的是:

從前我心狂亂的時候,走過一個鄉鎮又一個鄉鎮,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這樣走來走去,無意間遇到了佛陀,他可憐我,就教我正確認識人間的真相(蘊、處、界)和生存的事理(緣起、苦集、苦滅)。我聽了豁然開朗,就出家成為無家的人了…

台長: 東年
人氣(6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