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的想念
中秋節,來富姐的兒子、同時也是方瑜老師的學生,找出懷想方瑜老師的〈昨夜微霜初度河〉https://mypaper.pchome.com.tw/hi5877/post/1381834387這篇文和媽媽分享。得知「詩選」課啟蒙老師離去,流光閃爍,宛如有一首詩叫做〈方瑜〉,不堪學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度河,繾綣反覆,淡淡湧現又隱去,僅留下微微冰涼,我們只能在風過花落間,撿拾幾分顏色。
也不是刻意,就是有緣,來富姐忽然找到淹過水漬的「風塵三俠」老照片,急著和我分享。沒有連絡電話,她站在社區找路過的年輕人透過臉書打電話給我,近三十年的時空隔閡,我們竟然毫無距離地講了20幾分鐘的電話,人生好奇妙。來富姐說,這張照片約在1990年前後,方瑜開車帶著小女兒和蔡麗美到土城她家,她們很要好,都是1962進台大;我笑了,我出生於1962年,1990創辦創作坊,好巧啊!青春時的方瑜、李來富和蔡美麗,有這麼多有趣的故事,簡直可以寫半本書,擁有「來富」和「美麗」這樣的好友名字,這也太妙了吧?來富姐笑說:「我們是門神。」
這時,她又聊起當年籌辦桐花祭時為我保留的超漂亮桐花T-shirt。天哪!近三十年過去,她搬了幾次家,居然還拎著這件「屬於我的桐花衫」等著相遇。記得,也是在很多年前,她在靜惠姊家遇見瓊,也一直惦著這件說起來很有緣的「想念的衣衫」。
真的很難想像,這麼親近的情誼,我們一生只相遇過一次。那些年,關注東西方社會型態比較的人類學家陳其南,曾對吳鳳神話提出質疑進而影響原住民覺醒運動,針對台灣社會政治的發展提出「公民社會」與「公民國家」理念,獲李登輝總統大力支持,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為中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開啟以「文化藝術」凝聚地方認同、培植在地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行動。就是在社區總體營造研習營中,認識了楊長鎮、廖嘉展、李來富、徐慎恕……這些在不同領地基層戮力耕耘的每一顆驚天動地的小種子,觸發了台灣地方社會的強烈動能,促成1994年原住民族正名、1998年公共電視台開播,自發性整合「人」、「文」、「地」、「產」、「景」的文化與社區重建,映現出台灣民主先生對多元文化、民主意識的理想。
1996/10/12,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成立,李遠哲博士出任首屆理事長。由於學術上的專業分工,以及不同學科的學理與實務差異形成瓶頸,所以藉研習讓翻新的想法與作法彼此激盪,為社區營造引進更多活力。
研習營到底在哪裡召開?究竟是兩天?還是三天?其實都記不起來了,和來富姐一生的時空重疊,僅此相遇,卻印象深刻。她總是活力十足,和陳金次、楊維哲等人一起創建「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而後又擔任「書香文化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除了推廣媽媽讀書會,也整合政府及民間資源,鼓勵婦女進修及親子共讀。喜歡她的人很多,和她相差近20歲的我,除了尊敬,還是有點距離,只是,那一夜她忽然握著我的掌,微顫的不知道是聲音還是手,就是憂心忡忡:「婉如從來不曾在外宿時不打電話,一定是出事了。」
當年的彭婉如和洪萬生都像遙不可及的明星,來富姐卻只像鄰家姊姊般壓抑著焦慮和惦念。後來,慘烈的新聞出來了,我一直沒再見過來富姐,腦子裡卻總是映現著他的真情和牽掛。隔著電話,回憶起這段往事時,她一愣:「我倒忘記了。」
「因為你這一生惦念的人、牽掛的人太多了,對誰都這麼好啊!」我真的很感謝,世界上怎麼有這麼好的人,把三十年前錯身而過的一個人和一個承諾,幾經輾轉,仍慎重地放在心上。 2.空間的想念
秋分一早收到美麗的照片,沉入時間河道,慢悠悠地晃著、看著,勾勒著時間風景,適合慢慢想念。怎麼也沒想到,近晚,遠在荷蘭海牙租宿25天定點旅行的淑委,也剛好在台灣秋分日,到阿姆斯特丹最知名的藝文廣場De Hallen,參與「台荷400年WEAVE Art Festival」開幕升旗,無須任何景點,就值得激動附註:「親愛的,看到臺灣國旗飄揚在荷蘭,就很感動了!」
真的耶!隔著遙遠的時空,看淑委剪輯的節目,聽〈四季紅〉的弦音響起,宛如奇幻魔法,美夢成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歷史定位和反思,以及在共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雙邊檢視,需要更多的智慧、包容來跳出侷限,迎接更具有活力的文化創新。
還記得春甦時,臺南市文化局委由長居臺灣的荷藉藝術總監羅斌,聯手台洋劇團打造《台灣追鄉曲》紀念偶戲音樂劇,在深具歷史意義的赤崁樓戶外戲劇公演,重現兼容並蓄的海洋文化、歷史變遷和多民族相遇的大航海時代,讓荷蘭在台辦事處指出,2024年是「臺荷創新與文化交流元年」。
秋收後,已然看到Chamber X Chamber和駐荷台北代表處合辦的第一個「台荷400藝術節」。聚合臺灣旅荷藝術家及藝文工作者,展演當代音樂、舞蹈、文學及視覺藝術及展示手工藝品等20場精彩的藝文演出,還有二十多個台荷文創攤商,回到自己的視角,從台荷400年凝視臺灣歷史的開端與轉折,透過舞台聚焦,讓台荷藝術文化交會閃耀。水晶在〈台荷四百藝術節!慢慢的,好好的〉https://mypaper.pchome.com.tw/joyhi5877/post/1381805656且行且慮:「沒有行政費用的支撐,萬分感激遇見這群願意支持台灣文化的志工們貢獻自己的專業技能,也在準備過程中遇見各式各樣的合作夥伴、藝術家和企業。我們不一定是最有資源或最聰明的人,但當我們把每個人的長處結合起來,為同一個目標合作時,就能成為一個有力的團隊,實現許多原本無法達成的事,只要努力持續下去,台灣人在歐洲的生態系才會越來越完整。」
400年前的荷蘭,在臺建立殖民據點,開啟臺灣從史前時代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引入西方文明、基督教和農耕牛,為臺灣帶來與世界接軌的機會;同時也預告了鄭成功和臺灣住民接觸外來勢力,從而對抗、融合的歷程;自此經歷多個政權和族群的更迭,原住民、荷蘭、西班牙、明鄭、滿清、日治、戰後移民,以及當代東南亞新住民等,交流,滲透,形塑出多元豐富的文化與思維,成為全球文明共存與碰撞的縮影。
這個秋分日,是「時間」與「空間」交織的節點,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對過往與當下的深刻思念。來富姐的舊照片,流動著時光的濃稠和消褪,淑委在荷蘭見證台灣國旗的飄揚,拉近了歷史軌跡在此瞬相遇。秋分的想念,不僅捕捉著過往的痕跡,更在流動的風中,讓我們周行世界尋找自己的位置,無論好壞,還是要繼續編織屬於我們的故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