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素處以默:偏見說明
每一個編製導演人才的交會,都像無限宇宙一次我們遙想不到的大爆炸,在日日重複的平淡家常中,落下一些些隕石、擦撞一屑屑星塵、閃現一點亮光……,運氣好一點的,碰撞出一個巨大的星體,被看見、被喜歡、被反覆瞻仰追逐,就成為一部不能忽視的電影,為淡無變化的平凡日常,抹上原來想像不到、也無從計畫的豔色。
年年在高密度的人際碰撞和商業運作中團環起來的一襲光影華袍,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浸漬其中,真是樂趣無窮。
上課時,無論是創作或閱讀,喜歡帶著孩子們先確立「評審觀」,接著深入學習評價作品,隨著每個評審背後不同的文化基因、家庭形塑、生活模式和人格個性,我們常常會有不同的選擇和評價。我們這樣看別人,也和併肩的同學各自發展出奇異的觀點,自然可以理解,每一種比賽都具有作品背後的社會考量。
慢慢地,大家都能感受到參賽像一場嘉年華,開心就好!每一個Party King和Party Queen,除了參賽前一定要很努力外,參賽後,就需要些好運氣。
喜歡那一部電影,也像一場小小的「年度賽」,請容我任性地揮灑著純粹的「個人偏見」,當然也可以冠冕堂皇地正名為「評審觀」。
1. 獨特風格:無論是導演、演員、編劇,甚至製片,有一些的創作,個人風格濃厚,好像在虛空中做了強烈突顯的「簽名」一樣,即使是新手的第一部作品,也常因為獨特的個性讓人目瞪口呆,幾度盤旋腦海中,揮之不去……
2. 明星魅力:不只是明星,導演、演員、製片,如果對自己具有自信,只是一轉瞬、一投足、一個簡單的眼神,或一段小小的轉折,忽然就有「整部戲都是真的」、「所有的感情傾注而下」的破冰能量,蓬鬆、飽滿,常能表現出「聚焦」、「發亮」的魔幻效果。
3. 心理層次:任何一個明星、一個導演、一個編劇、一部電影……,能夠呈現出多層次的自覺,常常和他們的真實生活密切相關,跑趴、瞌藥、揮霍生命或名氣的演員,作品的層次感,一定不如對人生經營充滿意見和想法的演員,表現那麼豐富。
2. 載歌幽人:年度推薦
每一年最開心的電影分享,當然是特寫我喜歡的明星。
首先,甲午年一定要大推的是詹姆斯.法蘭科(1978.4.19)。他屬馬,「歲在甲午」的衝突驚惶,好像沒有燒到他的本命年。年中時看完導演David Gordon Green的新片《無路用王子》,想起他和James Franco在2008年的最初合作「菠蘿快遞」,這部全球狂賣的惡搞喜劇,七、八年後我仍記得為了Pizza灑出來黏住擋風玻璃,James Franco一腳踢破玻璃又卡住,收不回來的一隻腳,掛在車窗外,還能把汽車一路開到底的荒謬放誕。
寫了篇〈此時此地,就是最美的人生〉http://mypaper.pchome.com.tw/hi5877/post/1328156609。回顧這位擁有4個碩士、2個博士學位,開過畫展,在紐約大學教過電影,能導、能製、能寫、能畫的全才美形男,總喜歡和最要好的朋友賽斯羅根聯手惡搞。
年終時的《名嘴出任務》,在電影院和網路直播中,燒出驚人話題。撇開這些和文本不相干的行銷故事,仍覺得電影裡的樂趣,非常自然地瓦解「權威」和「禮教」,透過James Franco誇張地形象拆卸,無論是大明星的自我放大、《最後防線》的惡痞,或者是《鎖命橫財》(Good People)裡的小小貪心,都有一種放浪形骸、但又不需要擁抱卻不曾遺落過的溫暖,就連他並沒有參與演出的《星球崛起2:黎明的進擊》,光是出現在凱撒手捧的相片和錄影帶,徹底就是個十足的暖男。
同樣也屬馬的丹尼.布恩(1966.6.26),在創作坊因應100年前的平安夜一起聆賞《近距交戰》(MerryChristmas),雖然當時指揮官全都下場淒涼,這場共同的和平願望,守護著戰火下的餘溫,促成1993年歐盟成立。想起哈里遜福特(1942.7.13)的《戰爭遊戲》和湯姆.克魯斯(1962.7.3)的《明日邊界》,慢慢都讓戰爭概念電玩化了,難得還有布萊德.彼特(1963.12.18)的《怒火特攻隊》,局外人看到的「和兩個德國婊子的家家酒」,都是當事人不能或忘、無從替代的「一秒天堂」,在連天烽火,只要一點點樂音、一絲絲人性,世界就擁有一個小小的角落、短短的幸福。
特別找出丹尼.布恩的《無需申報》,在同樣場景的法國、比利時邊界,對海關瓦解後的小人物,有許多生動的刻繪;「逆轉人生」編導小組重新出發的《尪某愛計較》(The Volcano)呈現冰島火山灰的一片混亂;丹尼.布恩自編自導自演的《臆想成病》,還出現一個真實生活超可愛的兒子,串場演出他的兒子呢!搭檔演出的戴安.克魯格,一直是我極心愛的演員,麗雲開始系列看她的電影,系統閱讀,所思特別深邃。
比丹尼.布恩大一歲的小勞勃道尼(1965.4.4),和李奧納多、尼可拉斯.凱吉一樣,無論演甚麼我都熱烈買單。一如James Franco支持他的哥們賽斯羅根,小勞勃道尼也為鋼鐵人導演兼換帖強法洛跨刀《五星級主廚快餐車》,幸好,他還有一部超讚的《大法官》,在通俗熱鬧的明星魅力底層,演出生命不可回眸的惆悵,以及好不容易可以圓滿遺憾的一點點星亮。
大法官看到年輕迷途的孩子,想到兒子,忍不住想多給他一個機會;看到年輕迷途的小兒子,卻只想到被他奪走未來的大兒子,這樣無從和解的困頓,只能別過頭去,一如每一個「卡住的人生」,帶給我們對生命的凝視和思索,是所有宣傳策略都不能說盡的千言萬語。當「法官」成為一個父親,當追求公平的法律秩序,遇上永遠不可能公平的家庭習題,我們還可以看見甚麼呢?
同樣的家庭和解劇,2014忽然發現的智慧型演員蒂娜.費(1970.5.18),《愛在頭七天》和《愛情招生處》都很獨特,這女孩從編劇、短劇模仿起家,得過8次艾美獎、2次金球獎、5次美國演員工會獎、4次美國編劇工會獎,還被芭芭拉.華特斯選為「2008年全美十大最具吸引力的人物」,嘿!真有相見很晚之慨。
倒是影后雲集的《八月心風暴》,同樣解決家庭的缺陷和和解,受到舞台劇強烈情緒的侷限,少了點純粹電影的感動。更遺憾的是,演技已經到出神入化的梅莉.史翠普(1949.6.22),在改編不夠緊密的《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被粗糙「濫用」。
3. 識之愈真:偶像回顧
曾經,馬修麥康納(1969.11.4)的《U-571》,是我心愛的電影收藏。這麼快,無限華麗的馬修麥康納,已經「升格」指導查寧塔圖(1980.4.26~)當舞棍,還得指導李奧納多當狼。
僅比李奧納多(1974.11.11)大五歲的馬修麥康納,在華爾街登場,看起來真的像相差一整個世代,他又為《藥命俱樂部》瘦身,呈現出驚人的滄桑感。到了《星際效應》,第五次元,可能就是我們的心念重組,我們最眷戀的記憶,就是最可能的去處,毀滅與重生的關鍵是----我們可以如何去愛?愛得多大?愛得多遠?我們的創意,是纏繞在第五次元的無限可能,偶而在我們生存的世界,和某些人相遇。
坐在I-max現場,仰看無限星空,每一顆星星底層,閃爍的都是人的故事。一直想起山鷹的《家在萬重星外》,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 )這個傑出的導演,在某個神秘時刻,和山鷹的思緒天線,剛好捕捉了第五次元閃現在我們身邊的,這麼接近的創意點子----那星空中的遠祖旅人,終於回家,子孫各自子孫滿堂,無解的無限滋味……
《華爾街之狼》的李奧納多,從純真到墮落,出神入化的全方位演技,一年又一年失落又奮起,不是不喜歡馬修麥康納,只是為李奧納多惆悵,年年都是我心目中的「最佳男主角」。
對照美國華爾街之狼和義大利的《絕美之城》,務必和法國的《泡沫人生》三部電影一起並置閱讀。歐洲書寫與閱讀模式和美國韓日大不相同,很喜歡藏在其中的人文底蘊,「泡沫人生」中的機械小物,影像化之後,更洋溢著惆悵的人文寄寓,奧黛莉.朵杜(1976.8.9)和何曼杜立斯的名氣太大,差點忽略了奇幻管家竟然是「逆轉人生」裡那個黑人影帝歐馬希,驚喜。
一直很喜歡奧黛莉.朵杜神經質式的表演模式,《泰芮絲的寂愛人生》很別緻。
4. 載瞻星辰:多元影展
2014年的法語片,最喜歡「分居風暴」導演定居法國後的新作《咎愛》;「艾蜜麗的異想世界」導演選擇美國素材的新作《天才少年的奇幻冒險》;還有流動在阿爾卑斯山區的動物片《我和貝貝的歷險》,有趣又有意思。
「2013高雄歐洲影展」觀眾票選獎《金色牢籠》、2013年凱撒獎最佳影片《媽媽要我愛男人》還有帶著點記錄片意味的環法單車賽《騎動人生》,都很特別。「玫瑰人生」名導奧利維耶達安進軍好萊塢後返回法國的新作,由尚雷諾(1948.7.30)跨刀的《足球大丈夫》,用在教室討論,趣味橫生,議題又多元。
搞笑片《我的極品前男友》《二十歲的差距》《外交風雲》(Quai d'Orsay,奧賽站,法國外交部所在地)《阿提拉·馬塞爾》(Attila Marcel )《美味毒婦》《巴黎擁有一切代價》,還有動作片《過失》;童話新編《美女與野獸2014》和動畫《機械心》(心之動力學,The Boy withthe Cuckoo-Clock Heart)別有味道,連課堂上課的動畫短片《肥貓追小強》,都值得探討。
英國片《神父有難》《醉後末日》讓人深思。改編自王爾德童話〈巨人的花園〉的《刺蝟少年》,英文片名即〈The Selfish Giant〉,解構經典,重新思索關於救贖、愛與失落,讓人悲不能抑。
德國的《漢娜鄂蘭:真理無懼》,在太陽花時期,特別讓孩子們一起討論;匈牙利的《惡童日記》、羅馬尼亞的《靈慾告白》(Beyond the Hills)、北歐《阿蒙和橡樹》、和德國聯合製作的《皇家風流史》,以及俄國的《聖誕樹》讓人唏噓。
西班牙語系的《重點是,我愛你!》和《No》,真是2014年的超大亮點!《追心披頭四》(LivingIs Easy with Eyes Closed / Vivir es fácil con los ojos cerrados)《我們是貴族》充滿拉美情懷。
日本的《天地明察》讓人沮喪,我們要累積出這樣專業凝重的書和電影,恐怕還需要一段累積和追逐;很少看日片的我因而多看了《推理要在晚餐後》。
當我們跋涉在國際影展的深邃內涵,看著不同國度的不同文化底蘊,像仰望星辰浩瀚無垠,在漫長、煩瑣、重複而荒頹的豐美中,同時揭露了生命的美好和侷限,點出繁華、荒頹中的一點點溫度……
和孩子們一起看電影深入討論的挪威《康提基號:偉大航程》(Kon Tiki),開啟了孩子們寬闊的視野。索爾的出發點證明是錯的,但是,生命中的諸事萬物,無論大或小、對或錯,只要拼命去做,就是一場動人的偉大航程。這場航海歷險的記錄片,獲1951年奧斯卡長篇記錄片獎;2012年獲第85屆2013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他的探險小說,翻譯成無數國家的語言,以百萬冊做單位賣出;飛魚飛到船上、巨大鯨鮫、海中發亮的藍光藻類,還可以在少年Pi奇幻漂流中找到痕跡。挪威人口不到500萬,花了9300萬挪威克朗、相當於4.79億新台幣的拍片預算;海景部分並不像李安的Pi採用造波池,許多是實際出海取景,這部挪威電影的拍攝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旅程,和同樣島國的我們相較,我們還可以注入甚麼新的可能?
無論任何學習,都需要理清脈絡。這就是我們送給孩子們的禮物,而不是用我們的恐慌、急切、對未來的倉皇想像,剝奪了孩子們思索、嘗試,在迷惑中掙扎成長的機會。
5.超以象外:奧斯卡光環
「奧斯卡得獎星座」,無論片單如何通俗,總是以鋪天蓋地的聲勢,搶佔了開年時的全部注意力。劇情放大討論、明星八卦不斷,我們也就跟著開開心心地看熱鬧、也看門道。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作品,在2013年獨拈異彩後,有一些電影已在2013年搶先推薦: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5877/post/1326803858 。
隨著三月的頒獎盛事,還是會成為2014這一年看片優選,這一年的奧斯卡的獎影片,就以我的喜惡程度來排序:
《藍色茉莉》(Blue Jasmine):幽雅精緻的凱特·布蘭琪(1969.5.14),簡直化身成女形版伍迪·艾倫,不但緊緊抓住「伍氏」充滿吊詭的自尊自侮,那種藏著鄉下張力的都會驕傲和迷失,以及純粹女性的驕縱和無能,表現得讓人連生氣厭惡都不得不帶著疼惜。倒是伍迪.艾倫(1935.12.1)為約翰‧特托羅跨刀的《色衰應召男》,始終不脫他的影子。
《遲來的守護者》(Philomena):八十歲的茱蒂丹契(1934.12.9)不慍不火,看她的戲,彷彿溫一壺熟年漸近的千萬種滋味,靜靜吞吐,同樣在《金盞花大酒店》呈現的崩頹和奮鬥,讓人動容。
《雲端情人》(Her):史嘉麗.喬韓森(1984.11.22)第一次展露出驚人的「聲音表情」,可惜在《露西》的劇本裡,還應該有更多人性、神性和無所不能的機械性的多面探討。末日災難與未來倖存片型中,足以對照討論的是,高雄影展的《奧圖塔瑪》和強尼戴普的《全面進化》。
在未來趨向、末日毀亡中,人該如何擁抱最後的人性、如何好好活著,越來越成為通俗文化裡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常常,我們有回到創世記的原始最初,提出更新的詮釋和辯證,像《明日定律》(The Zero Theorem)《諾亞方舟》《末日之戰》,還有更多災難侵臨《直闖暴風圈》《龐貝》《啟示錄:龐貝》《驚爆環火山》(ApocalypsePompeii)《飛機和火山》(Airplanevs Volcano)《極地詭變》《史前巨鱷》《龍蛇》《冰封戰士》,連尼可拉斯.凱吉(1964.1.7)也拍了部無以名之的《末日迷蹤》,幸好他還有不錯的《絕地重生》(Joe)和《即刻復仇》。
《怒海劫》在議題設定和影像刻畫,呈現出動人力量,但是在對照史實時,還是有更多值得深入檢視的觀點。湯姆漢克(1956.7.9)這年還有純真專注的《大夢想家》;同時對戲的輕艾瑪湯普遜喜劇《愛重擊》,表現得有點綁手綁腳,不對戲路。
《自由之心》的種族自由,是恆遠的命題。《美麗.錯誤》(Belle)追溯不人道運送黑奴船的歷史共業;第一個大聯盟投手《傳奇42》的故事,讓人落淚;《白宮第一管家》簡直是一部美國移民血淚史,對照同樣以管家為議題跨文藝推理驚悚文類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更顯得文明世界裡的光怪陸離。
南蘇丹失落男孩的《扭轉命運的樂章》(The Good Lie),真好看!猶太的《偷書賊》、印度球員擠上大聯盟的《百萬金臂》,都讓人別有所思。2014年看了許多有趣的印度片,《小失戀大漫遊》(Queen)《寶萊塢之真愛疑雲》《超級大玩家》(改編自好萊塢2003《偷天換日》),《斷線人生》像一步讓人進一步認識南亞的小小斷代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