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類最早的由來
根據有限的考古資料裡記載,臺灣在六百萬年前第一次露出海面時是一個孤懸於亞洲大陸東南側的大島。在一萬年至八萬年前最後冰河時期,由於海面再一次下降,使得現在臺灣海峽形成一片廣闊而平緩的陸地。這時除了接受從亞洲大陸帶來動植物族群外,跟隨著守獵動物與採集植物維生的人們也從大陸來臺灣。這些人從臺灣『西部紅土臺地』慢慢擴散到其它地方。這是臺灣最早有人類的考證。
■烏山頭史前文化誕生
考古學家將臺灣史前文化時空大約可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金屬器時代』三期。而在臺南縣烏山頭的黑陶文化遺址,是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湖文化』代表性遺址,距今二千五百年至二千八百年前,約在中國春秋時孔子附近年代。『烏山頭遺址』所在位置是位於烏山頭聚落東南側,為現在嘉南大圳水線與南北幹線交會點附近,分佈範圍約五十四公頃。遺址所在行政區域是屬於臺南縣官田鄉管轄,現在大部分遺址所在面積主要為農作區,部份地區被開闢為水圳及養殖池。
其實『烏山頭遺址』早在1923年臺灣被日本統治時期,嘉南大圳工程進行時,就被發現,曾被日本知名考古學家佐山融吉報導過。根據考古學家多月來挖掘研究指出,『烏山頭遺址』是非常俱有特色的;第一,遺址保存非常好與完整性。第二,生活型態是屬於『獨特封閉型』;第三,有『食人』的行為;第四,有別於同時期遺址紅陶文化,屬於獨特黑陶文化。這些特徵都是臺灣考古史上未有的新發現,屬於非常獨特的史前文化。
■遺址保存完整性非常少見
根據現場考古工作者表示,在臺灣目前已出土的遺址中,『烏山頭遺址』保存之完整性與好,是非常少見的。但是相對的,搶救挖掘過程卻是非常之困難。從出土的地質初步分析,『烏山頭遺址』在當時像是剛從海底隆起的地形,由於排水不良,因此濕地、沼澤遍佈。同時土質多屬於黏土層,因此在挖掘時,地下水不斷的滲透、土崩非常嚴重。加上由於『配合工程』趕工搶救,考古工作異常艱難。
但是由於土層含有石膏成份的礦物質非常豐富,因此滲透到古物裡卻也強化保存古物的功能。
■獨特封閉型社會型態
根據史料考證,臺灣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的史前人類,是一群非常愛好和平的人。由於與大陸東南沿海互動頻繁,是非常活躍的『航海民族』。漸漸的到了『新石時代晚期』,在臺灣各地定居生活的史前人類,紛紛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史前文化,『烏山頭遺址』就是其中一個代表。但是,考古學家卻發現『烏山頭遺址』有別於其他史前人類,幾乎不與外界互動,獨自形成一個封閉世界,這個現象是非常特別的。
根據考古專家初步研判表示,其實早在二千多年以前的烏山頭,是一片非常茂密的熱帶雨林區。由於雨量充沛、河床寬廣,在烏山頭水庫原址很多河流匯集後流出,由於近海,因此在平原處形成廣大沼澤濕地,從臺灣外海往內看過來有如一座熱帶海島。而在這裡就居住著『新石時代晚期』烏山頭史前人類。
由於土地非常肥沃、環境富饒,到處都有野果,人們因為採食豐沛,食物不匱乏,加上族群本身就能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與外界聯絡。所以在文化發展漸至高峰期時與漸漸與外面世界隔絕,成為一個封閉型社會。
■獨特『食人文化』行為
相對的,因為是富饒的環境,所以毒蛇猛獸也特別繁多。生活雖然容易,但必須克服險惡環境並與沼澤區滋生疾病奮鬥。這時期兒童死亡率特別高。從考古學家挖掘出十八具人骸(1997.10--12.10)中發現,小孩子就佔了七具,而且都是在換齒(十歲)以前死亡,有的甚至剛出生而已。由於人們常常必須面對死亡,所以『死』對他們來說是稀鬆平常的事,因此葬禮也就很簡單,甚至沒有陪葬品。
因為面對死亡是那麼的自然,加上險惡的生存環境,當時人類除了自己人外,認為只要是動物與其他的人類都是可以吃的。對他們來說,吃人與吃鹿都是一樣是很正常的行為。考古學家從出土發現十數件人類頭部的破碎骨頭,其中頭蓋骨部份很明顯在太陽穴部份被擊碎敲開,並有被啃食情形,初步推測有吃人腦行為。
根據考古學家表示,『食人風俗』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發生過,『不吃人』是在『人道主義』興盛之後才根絕的。同時對於『人』的定義,每一個民族都不相同,對一些民族而言,另一個族群可能在他們的眼裡是『另一種與自己不一樣的動物』,所以『吃人』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件非常稀鬆平常的事。而從另一深層角度來看,『人吃人』現象在民俗誌可初分為三類,一是人與人之間非常親愛,愛之入骨而食之。二是很恨敵人,恨而將他們骨血吞噬洩恨。三是純粹將人視為一種可食動物。考古學家認為『烏山頭史前人類』可能為第三類。
考古學家同時在挖掘過程中發現,『烏山頭史前人類』是不吃狗肉的。考古學家研判,可能是因為他們有狩獵的習慣,需要狗的協助與防衛,所以狗是他們忠實的朋友。同時考古學家也發現,他們對於狗的埋葬也給於同人一樣的尊重對待。
■獨特燒陶技術『黑陶文化』
考古學家在『烏山頭遺址』發現陶器,是屬於非常獨特『黑陶』文化。有別於臺灣其它地方挖掘出來的『紅陶文化』。
『烏山頭史前人類』所燒的陶除了少數『紅陶』外,大多是『黑陶』,從挖掘出來的珍貴陶片中可發現到他們『黑陶』燒的非常有特色。器皿有碗、鍋子、瓶子、甕等,色澤黑、灰,造型非常古拙純樸。從出土中發現有一個直徑達五十公分甕,研判,當時燒陶技術已有一定水準。當中也發現為數不少的『紅色陶環』、『紅色陶珠』,造型長長的非常漂亮。
■烏山頭史前人類生活概況略述
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烏山頭史前人類』的男性是長得非常強壯、高大的。從出土人骸測量中發現,每具身高至少都有一百七十公分以上。但有趣的是,女性都在一百六十公分以下。
他們是一個充份熟食的民族,會用火。並用石器、骨器來製造狩獵工具,吃的肉類有鹿、羌、羊、豬等其他動物。由於靠海,所以捕魚風氣非常興盛,峆、貝類也是他們的食物。加上隨手可採的野果,在『食』方面非常豐富。他們也耕作,但耕作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很重要的,所以耕作方式採『山田燒墾』方式進行,也就是說放一把火把耕作面積燒了,再播下種子,讓他自然成長,再採收。
考古學家從他們的上顎智齒長不出來,下顎長歪可看出他們的進化早已與現代人一樣。考古學家也推測他們當時可能有類似吃檳榔習慣,這可從他們牙齒使用嚴重與近代人吃檳榔的情形一樣觀察出。
基本上『烏山頭史前人類』沒有社會組織型態,也沒有貴族與平民分別,這可從他們陪葬品很少可看出。而遺體埋葬方式有一部份是用『俯身葬』,這在人類埋葬方式中算是非常特別的。他們居住型態是散居式,房屋形式是屬於杆欄屋(高架屋),原因可能與沼澤濕地有關。衣著方面是以紡紗、棉、麻、獸皮為主。語言方面是屬於『南島語系』,但沒有文字。
至於後來『烏山頭史前人類』如何消失或變化,由於此次搶救遺址只占挖掘面積二百分之一,附近遺址尚未挖出,無從比較,同時也沒有相關證據顯示輔助,因此仍有待專業人士繼續考證努力。
文:何宗勳
1998.6.19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