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蓮芳/專題報導
2月15日,台灣環保聯盟在行政院前「集體裸體」的抗議行動,引起媒體廣泛報導,連國際媒體都表示關切。裸體抗議引起了討論,各界也擔心自遛鳥俠之後,以後以「裸體」抗爭的形式會愈來愈多!
投入社會運動十餘年、也是這次集體裸體抗議的策畫人台灣環保聯盟祕書長何宗勳表示,環保團體已組「裸體大隊」,這次的裸體抗議絕不會是最後一次。他並認為,台灣社會風氣自由、且媒體開放多元,環境已成熟,社會運動應該可以進入「裸體時代」了。
他指出,社會運動的本質就是利用手段、方式,引起各界對訴求議題的重視,進而對政策的形成造成壓力。
台灣二十餘年的社會運動中,即出現了幾個指標性活動,對政府決策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無殼蝸牛」的露宿忠孝東路事件,迫使政府重視住宅政策;反核聯盟的長期靜坐、以及全島苦行也迫使政策訂出「非核家園」的政策;去年的228牽手活動,則屬動員難度最高的活動。
至於小型的抗議活動,也從拉白布條、靜坐抗議、發展到演出街頭行動劇更是不勝枚舉。抗議遊行活動最有創意的則是性別團體,台灣同志團體已連續幾年的「嘉年華」式同志遊行活動,還是亞洲第一個同志遊行活動。
何宗勳說,對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來說,「裸體抗議」其實是最高的境界,代表著對思想、信念最原始、單純、與無私的奉獻。其實,裸體抗議在台灣已不是第一遭,追溯到解嚴前,至少有許曉丹脫衣「以乳頭對抗拳頭」的演出,此為個人秀。集體裸體的抗議,前年即在苗栗縣竹南鎮上演過一次,當地民眾為保留一座百年灌溉池塘,以集體「半裸」方式抗議,其中兩位女性即貼上胸貼、穿上丁字褲,幾近全裸。
此外,網路上也有過「反核三P黨」透過網路,轉寄反核、反軍購諷刺性網路影片的方式,表達反對立場。這次的抗議,則應屬首次在全國媒體前、針對全國性議題、在公眾場所的裸體抗議。而連串的裸體抗議,社會的負面反應似乎並不多。
「脫」的效果也確實不錯。何宗勳說,台灣環保聯盟去年平均兩個星期即舉辦一場記者會,全台各地的抗議活動舉行了將近百場,卻鮮少引起關注。就以反對雲林興建八輕煉解廠為例,地方的環保團體抗議多次,他率領部分民眾初一到官田排隊領紅包、並向阿扁總統下跪陳情,引起的關注都有限。但是京都議定書生效前、也就是八輕環評定案前,大學生一「脫」,不只一炮而紅、還讓八輕環評被退回。
由於從網路、到公開場合,已累積不少有經驗的「裸體大軍」,環保聯盟表示,台灣社會將可繼續看到裸體的抗議形式。不過,裸體抗議受到重視未必受到支持。網路族熱烈討論,即有人支持、有人批評「裸體」糢糊了焦點;勞動人權協會總幹事王武郎即認為,裸體抗議只能收一次性的宣傳效果,勞工運動比較適合集體性、一致的抗議行動施壓,不會考慮「裸體抗議」。
事實上,就如同網路上的反應,裸露容易聚焦、也容易被濫用,有裸體抗議「傳統」的歐美社會,已被腦筋動得快的商人拿來倉做商業噱頭,德國、美國、英國都有商店,在開幕、節慶的促銷活動中,開放裸體顧客免費購物。
遛鳥俠因為願賭服輸「裸奔遛鳥」,雖被學校處罰、社會民意卻大力支持;環保團體則是為了政府政策犧牲環境「裸體抗議」,也引起社會回響。台灣社會真的可以接受西方社會流行的「裸體」抗議了嗎?只能讓時間來證明了。
【2005/02/20 民生報】
赤裸裸的訴求 考驗社會容忍成熟度
記者鍾蓮芳/專題報導
台灣社會愈來愈多的「裸體」抗議,在西方社會則有悠久的歷史,其中,又以環保團體、動物保育團體,以及反戰團體、和平團體特別偏好。行之多年的裸體抗議,並被視為考驗社會容忍成熟程度的指標之一。
至於西方的裸體抗議,又以裸奔最為個人化、普遍化。據了解,裸奔是1960年代在美國開始的抗議形式,背景是當時社會的民權運動、反戰運動、婦女運動、性解放等風起雲湧,即所謂的「嬉皮年代」;「裸奔」被賦予解放身體和挑戰權威,以及創造新文化、鬆動拘謹正經社會風氣的意義。
而裸體抗議則是將裸奔「集體化」。由於衣無蔽體,則被反霸權的反戰、反全球化,反非人道對待動物的保育團體,以及主張尊重自然環境的環保團體用來「裸體抗議」。
如去年美國出兵伊拉克,西方社會反戰人士就傳出不少裸體抗議活動,他們或者集聚在廣場上裸身排列出「No War」等字樣、或者裸體在雪地上示威。企圖傳達這場戰爭為「赤裸裸的侵略」、並呼籲「放下所有武裝」的訴求。
而今年就在台灣保育團體出示被剝下皮毛血腥裸露的動物照片、點名皮草藝人之前,西班牙的國際皮草展示會場也上演一場裸體抗議活動,人道團體裸體躺在展示會場前抗議「動物失去衣服」。
歐美社會雖然也有人對「裸體」抗議不以為然,但仍有許多「裸體」活動。如智利就曾有文化人以裸體方式,緬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詩人聶魯達;美國紐約有裸體餐廳;英國約克郡的婦女則是拍攝裸體月曆,為小鎮醫院籌款,不只被拍成電影,還被廣泛學習,法國也出現消防隊員拍裸體月曆募款,去年底的南亞大海嘯,美國史丹佛大學生也以拍攝裸體月曆義賣方式籌募善款。
「裸體」在西方社會除了抗議,似乎也代表了社會的創意、活力、幽默與自由。
【2005/02/20 民生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