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即將總統大選,我翻到這篇2002寫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政策,很多都已跳票,不過有些觀點還是粉重要,貼出來跟大家分享。
█台灣需要積極推動國際觀教育
地球村的時代已經來臨,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展開的心與世界對話?
台灣在面對全球化及數位新經濟時代的挑戰時,國際化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潮流。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的精神與知識管理已經成為台灣建構競爭優勢的關鍵力量。台灣如何在這股全球化潮流當中脫胎換骨,再『攀越另一個關鍵高峰』及永續航向未來,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政府當局有感於此股不可逆轉之風潮,近幾年來,從產業升級、轉型到提昇競爭力,並推動創新知識經濟。陳水扁總統上任之後更以『綠色矽島(Green Silicon Island )』(註1)為台灣勾勒新藍圖。在人才培育基礎工程上,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總統也積極進行教育改革並全面推動終身學習運動,讓台灣整體力量向上提昇。這當中雖然有遭受阻礙,但隨著現況撥雲見日,普羅大眾也深切體認到『革新、變革』的重要,『典範移轉』已經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與趨勢。
在這一股全球化變革中,新價值的形塑尤為重要,這當中以如何讓國人具有『國際觀』宏觀視野更為迫切。全球化關鍵-電腦發明讓人類進入e化時代,知識解放、科技的躍進,縮短人類間彼此的距離。透過科技能力,人與人不管在經貿與情感上超越時空。人們在經貿及共同關注議題可以很輕易互通有無。如何積極有效對話與加深彼此了解都需要新的學習。而e 化帶來『轉變』與『發生』往往無法有徵兆與預警(或者我們都知道而忽略),因此新的學習模式與型態需要重新被建構。
面對這樣挑戰,台灣在教育改革之後推出九年一貫課程變革,在這當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基本十大能力(註 2)。在十大基本能力中『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列入第六項,內容以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主要讓學生體認我們是一個地球村,彼此休戚與共,需要互相依賴、互助共存。在成人教育方面,政府也積極推廣『終身學習』運動。近四年來各地社區大學普設(註 3)、非營利組織蓬勃發展,讓全民投入心靈進化終身學習浪潮中。教育部社教司為推動終身學習活動而推出『文教基金會終身學習列車』已三年。從第一年(2000)四部列車、第二年(2001)九部列車到今年十二部列車,數千場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展現國人學習風潮。去年有鑑於台灣即將加入 WTO,全球經貿即將成為一個地球村,國際觀教育更加重要,因此有了『國際化教育列車』。本會有幸擔任『列車長』,並有二十多單位加入子車行列,活動推出獲得各界熱烈迴響,並深深感受學習渴望。今年再以『國際觀教育列車』推出,活動更多、內容更精緻、多元,我們深深感受國人和全球接軌的雄心企圖。
當我們在推動『國際觀教育』時應具那些基本價值與行動呢?以下從趨勢、政策、行動分為三點陳述:
█綠色矽島-台灣
台灣從十七世紀成為歐洲殖民地開始,在經貿方面就與世界互動頻繁。台灣高品質的糖、茶與樟腦一直是歐洲人的最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商品隨著經貿出口到世界各國,從加工到自創品牌,從默默無名到台灣精品,台灣在世界舞台從未缺席。台灣雖然是個資源有限的小島,但我們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卻能從一九四九年的一百美元成長到前年的一萬四千一百八十八美元,台灣同時也是全球第七大貿易國,外匯存底更高達全球第三。台灣人民之強大經濟能力也帶動本身出國風潮,以二○○二年台灣出境人次達七百三十二萬,平均每三人就一個人有機會出國。現在隨著來台經貿人數激增,加上外勞及觀光客,在比較大的城市與鄉鎮,國人隨時都有機會與外國人接觸。
為了提昇國內學生與世界接軌,教育部去年起也將英語列入國小教育課程,國人學習語言風潮也都一直有增無減。但是台灣在走向國際化時,個人除了語言能力要具備外,在視野與內在也需要有國際觀素養,能讓一些基本國際禮儀落實在生活。但國人過去在學習領域與生活經驗上對於『國際觀教育』方面努力一直匱乏,如何加速全民國際觀教育乃當務之急。同時在建築空間硬體設施上也要能符合國際標準基本需要,軟體規劃如何貼近人性等,這些都需要去重視與落實,讓人們透過實際生活體驗,將國際觀素養融入生活當中。
過去,台灣創造經濟奇蹟,也創造民主及自由台灣。現在隨著全球競爭的時代來臨,政府在勾勒台灣未來願景時,具體提出『打造人文新台灣』建設『綠色矽島』。以台灣人努力向上、刻苦耐勞精神,再現美麗之島-福爾摩沙將指日可待。
█全球化的公民社會
人類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初,在台灣雖然有傲人經濟成就,民主與富裕生活。但是,在這個世界上,發展中國家至少有超過八億五千萬的人仍然是文盲,十億人口缺乏乾淨的用水,二十四億的人缺乏基本的衛生設施,全世界貧富不均的現象在急速惡化當中。富裕國家佔全世界國民生產總額的百分之八十六,中等收入與貧窮國家分別約佔百分之十三與百分之一。工業革命所帶來生態破壞、貧富差距擴大、人與人關係破壞、人與自己疏離等,如果沒有正面及好的解決方法,最終將導致生態破壞而讓社會分崩離析。為了挽救人類即將面臨危機,上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個人與組織開始發揮他們的影響力,開始倡議生態保育運動、人權運動、和平運動…等,很多組織投入落後國家幫忙解決教育、衛生跟貧窮等問題。這些超越政府與資本家的第三股力量『非政府部門組織』扮演中立第三者角色,確實為即將崩潰地球找到一條新的出路。
聯合國也從一九九○年代起,在陸續舉行世界性會議當中,提供非政府組織開始參與國際社會議題的設定及政策論辯主張的機會。隨著國際非政府部門組織的積極活躍參與,短短十年間,因其所擁有彈性、創新、反映多元及地方聲音與需求等特質,有助於國際決策的開放與參與,也就是全球治理的形成,非政府部門組織已經成為全球不可忽視的力量,並實質造成國際社會變化。(註4)
台灣在經濟成就舉世稱羨之同時,外交上受制於中國,以致台灣隔絕國際社會三十多年,在國際重要思潮與議題推動上無法貢獻心力。但隨著台灣經濟成就,開始有餘力去關心台灣以外世界,因此有很多個人及組織透過非政府部門組織參與國際事務,善盡地球村一分子。這個原本是善念的行動,反而彌補台灣正式外交管道之不足,獲得國際社會認同與支持。而非政府部門組織間彼此交流互動,反能將『台灣經驗』分享給世界,讓我們與世界各國關係將更加緊密。
有鑑於此,陳總統水扁先生在二○○○年五月二十日的就職演說當中,提出台灣要『積極的參與各種非政府的國際組織,透過人道關懷、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等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政策宣示。因此,國際參與是落實國際觀教育行動目標。
█本土與自我認同
日前來台灣國際知名社會學家,倫敦政經學院院長紀登斯在台灣演講時特別提到,要刺激經濟發展,在全球市場保有競爭力,需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仍讓大家感覺到對本土認同。台灣要走向國際化,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有特色、有立足點,一定需要有在地化、本土化精神。所以在推動『國際觀教育』時,首要之務就是先從認識自己家鄉跟國家開始,透過自我認同,才能產生自信,國雖小也要有泱泱大國風範。
當我們有機會參與國際事務時,如果很容易從一個人的外表看出他是那一個國家的人時,是因為從她們身上你看到一種文化的特質與內涵,是其她國家所無法替代。她們穿著與文化表演是代表在全球化下,是這世界獨一無二,無法有人可以替代,所以他在全球化下就佔有一席之地。那台灣呢?在全球化、國際場域裡能代表台灣獨一無二文化、與服裝是什麼?當你要送給國際友人禮物時而能代表台灣是什麼呢?你能很驕傲、自信跟別人介紹你的家鄉與國家嗎?這是台灣在面對全球化下,國際觀教育首要積極努力的地方。
台灣國際關係長期以來一直面臨很大衝擊和挑戰,外交環境如此艱難。但是,身為一個有自信的台灣人,絕對不能以此為藉口,越是艱困時我們越要勇敢走出去。回顧歷史,台灣在過去很多艱苦與困難的環境當中,總是能克服困難與挑戰,脫胎換骨。終戰後,我們從很艱困的環境下走出來;退出聯合國、被排擠國際舞台我們也自信走出來,這就是海洋國家堅忍不拔的精神。今天,台灣創造舉世稱羨經濟、政治、民主奇蹟,我們開始有能力回饋國際社會時,更應當義不容辭,積極奉獻跟服務,讓人人都能成為台灣親善大使,用展開的心與世界對話,讓台灣成為國際優等生。
出處:教育部九十一年度基金會高峰會議
作者:何宗勳 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統籌企劃
註1:陳水扁總統表示,如何成為『綠色矽島(Green Silicon Island)』,首先應將整個國土規劃,轉為以綠色生活為中心,在可居住空間裡將物質循環使用,使能量損耗最小,同時加速以農業科技為主的生化技術。在陳總統的理想中,台灣現有的都市規模應盡量縮減,以減低通勤的時間和能量成本,先形成以小市鎮為主要生活機能單元,再將運輸與資訊通路相連結以形成網路社區,完成綠色矽島的硬體結構。其次陳總統指出,台灣應該將不具競爭力的物質消費產業外移,將精神消費產業引進,加速發展,利用現有資訊相關產業的軟、硬體技術,將台灣的整體經濟引導到以精神消費、虛擬消費為主的資訊經濟、知識經濟。這樣一出一進,即將可以完成台灣產業結構面對全球化的調整與轉換。
註2:九年一貫課程當中『十大基本能力』為,一、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二、欣賞、表現與創新。三、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四、表達、溝通與分享。五、尊重、關懷與團隊合作。六、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七、規劃、組織與實踐。八、運用科技與資訊。九、主動探索與研究。十、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註3:1998.9.28第一所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成立,至今2002/4/16不到四年,包含成立38所,籌備4所,已有42所。
註4:『台灣參與國際間非政府組織策略』陳隆志 2002.4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