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巴黎第十三區,也是所謂華人區的國民黨華夏中心為國民黨在海外附設的機構,鄰近地鐵站Porte D’ Ivry,基本上只要持有中華民國護照,而這裡又有空床位時,便可以來這裡居住。
「叮咚!」轉眼間電梯來到了十七樓停下。
一打開電梯門就看見一個鐵門,我們按了門鈴,有個女生睡眼惺忪地來為我們開了門。
幾個「中國國民黨是您溫暖的家,我們歡迎你!」大大的字迎接著我們,簡單樸素的客廳放著幾張椅子,還有幾個大皮箱在旁邊stand by。
有點不知如何是好時,那位女生貼心地問我們是否要住宿之類的問題,最後我們在登記簿上寫下我們的名字,
「還好還有空床位呢,你們可以先進去睡,明天早上再說吧!」她笑笑地說完,隨即打了個呵欠。
於是我們在這裡度過了在華夏中心的第一夜。
早晨,被刺眼的太陽光芒叫起床,在下舖的小緯仍舊呼嚕大睡著,我起身看看四周,眼睛望望十七樓的天空。
陽光透著窗簾,在身上縫著一格一格的日痕,房間不大,遮莫五坪大小的空間擺了三張上下舖,一邊不曉得是誰,一邊是我們,還有一邊是空床;房間外還有幾處房間,而走道底連結著客廳與一個簡便的廚房,像是個公寓般的樣子,便是國民黨提供給在巴黎旅外遊子的華夏中心全貌。
這裡住宿有項奇怪的規定,不能打電話預約,只能「現場劃位」,所以必須本人親自來填寫申請單,要是搶輸別人的話就沒房間住了;因此也聽說有的留學生為了省住宿錢,便長期居住在華夏中心裡,每個禮拜固定時間就來寫一個星期份的申請單。
我隨手拿起週刊看著,看著中文的雜誌,與身邊的台灣人,真是頓時讓人有回到台灣的錯覺。
昨天招呼我們的大姊依舊頂著一頭膨鬆的頭髮來到廚房沖著牛奶喝。
「你醒啦?」大姊喝著牛奶,咕嘟咕嘟地問我。
「是阿!」面對著陌生人,我依舊保持著緬腆的侷促模樣。
「吃過早餐了嗎?」她問了我,我搖搖頭。「要喝牛奶嗎?」不等我點頭,大姊手快腳快地幫我沖泡好了一杯。「喝吧!」
我乖乖地接了過來。
然後我無言地翻著週刊,她無言地看著電視。
。。。。。。。。。。。。。。。。。。。。。。。。。。。。。。。。
。。。。。。。。。。。(10分鐘後)。。。。。。。。。。。。。。
。。。。。。。。。。。。。。。。。。。。。。。。。。。。。。。。
「小弟你慢慢看啦!」她伸了個懶腰,躲進去她的小房間。
我倒是緩了一口氣。
回房間搖醒了小緯,今天要和邦邦一起在巴黎探險,尋找愛蜜麗的異想世界。
這部由法國鬼才導演-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導演的浪漫小人物電影曾因囊括歐洲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與【 美國心玫瑰情 】、【 臥虎藏龍 】並列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而聲名大噪,故事主要是敘述女主角Amélie為巴黎蒙馬特區一家咖啡館的女侍;有一天她在浴室發現塵封四十年的鐵盒,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物歸原主,當她看見老先生臉上激動的淚光,回想起童年時光,於是她決定開始默默地行俠仗義。
整部片在巴黎拍攝而成,片中處處洋溢著美好的巴黎意象,加上年方三十的作曲家-揚提爾森(Yann Tierson)層層疊疊的鋼琴、小提琴、手風琴、鼓聲、口琴…自成一格的樂風讓人忍不住便隨輕快樂風輕舞飛揚。
於是我們決定跟隨愛蜜麗的腳步,探訪美好的巴黎印象。
蒙馬特高地(Montmartre)是位於巴黎的一座小山丘,東南方的山坡上有一座潔白的建築物,便是聖心堂(Basllique du Sacre Coeur)。
教堂起建於十八世紀末,當時普法戰爭爆發,有兩位天主教商人許願,若果巴黎可脫離戰爭威脅,便會蓋一座天主教堂獻給耶穌。後來戰爭結束,兩人為了還願,於1875年興建聖心堂,完成於1914年,直到 1919 年舉行獻禮儀式。教堂有很多卵形圓頂,最高的圓頂是巴黎第二高點,僅次於艾菲爾鐵塔。
不過建造在巴黎最高的山丘上也顯現出法國人想藉此接近神,進而向祂懺悔贖罪。
隨著邦邦地圖的導引,我們搭乘地鐵到了Anvers 站便走出地鐵站,迎面而來的是藍到發亮的天空,與潔白晶瑩的聖心堂。
我們慢慢地走上綠草如茵的山坡,隨著手扶梯往聖心堂邁進。
走上聖心堂前的階梯,從廣場下面,是觀看教堂全貌的最佳地方。聖心堂外型寬大,以圓拱形為主,相對於哥德式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則以狹窄的長廊為主,外形向上伸展。聖心堂前有一長長的階梯,深灰的階梯兩邊砌了白色石塊,中間是一片綠草地,並在平台上設置了木長椅,供遊客休憩及欣賞巴黎景觀。
我在階梯上還學著elva歌曲的mv,在階梯大跳「愛的主打歌」,引來旁邊路人好奇的注視。
好吧,我只能說我實在很愛亂耍笨。
在「愛蜜麗的異想世界」電影中,愛蜜麗為了把東西還給男主角,在聖心堂設計了許多機關,要她去聖心堂拿取。
我們在聖心堂前拍了一些復古懷舊的照片,暖黃色的陽光染亮了聖心堂前的穿堂,明明還是下午,卻有黃昏夕陽的感覺。
來到教堂入口處,有三個高高的大拱門,左右兩側矗立著碧綠的青銅騎馬像,一個是聖女貞德,另一個是聖路易像。正前方有耶穌雕像,在門廊入口的浮雕上展現出耶穌的生平事蹟。進入教堂內,可見連續不斷的圓拱門構成強烈的空間感,層層遞進。當中有一座文藝復興時代的聖母與聖嬰像,聖壇頂上有巨幅鑲嵌耶穌基督像,教徒們坐在聖壇前誠心禱告,氣氛莊嚴肅穆。
我們隨意欣賞了一下聖心堂的外觀,摸摸奇妙的石頭,沒有進到教堂內部參觀,反而是在教堂前博覽巴黎市區的全景,而教堂周圍有零星的街頭藝術家在幫人作畫,或是販賣印刷畫與手工藝品,我們隨著人群往教堂左面走去,才發現另有一番天地。
在山丘的另一面有個帖特畫家廣場(或稱小丘廣場)(Place du Tertre)。
一直以來,蒙馬特區與藝術家都是息息相關,十九世紀末的著名畫家如高更、盧梭、雷諾瓦等印象派畫家曾出沒於這裡的咖啡店,而立體派的畢卡索、布拉克更在此居住過,渡過其繪畫生涯。
我們看著一位又一位的藝術家在地上擺著自己作畫的維生工具,架上掛滿了自己的畫作,有的畫家抽著煙斗,自在地看著手上的書籍,等著客人上門,有的正忙著為坐在椅子上的客人作畫。
學設計的我來到這個藝術人文薈萃的地區是十分興奮地,我到處品評著不一樣的繪畫風格,也欣賞著畫家作畫的神情,有位伯伯很可愛,低頭調著水彩時,厚重的眼鏡會滑到鼻樑,抬起頭時為了撐住眼睛,嘴巴便會半開著露出牙齒,像隻可愛的土撥鼠呢!
到處晃晃拍照後,本來有點想要坐下讓畫家也為我畫一張,不過為了追尋愛蜜麗的身影,只好繼續往前邁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