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6-07 13:02:00| 人氣2,6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北電影節《異星感應》:渴望「理解(與被理解)」的宇宙異鄉人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存,才是一切的核心。」

外星船艦降落地球,人類面對外星生物有著不同反應,或焦慮或憎恨或憐憫或畏懼。在監禁外星人的實驗室裡擔任助手的妮娜,藉工作之便,竊取據稱擁有強大療效的外星人 L 腺體,換取金錢好負擔父親的醫療費,然而,朝夕與外星生物相處,也讓妮娜對外星人有了同情與憐憫之心...

台北電影節本週末就要開賣,大家片單準備好了吧?入圍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獎的《異星感應》(Encountes),不同於《異星入境》裡的外星人,以「教育者(知識傳遞)」的身份來到地球,引導人類走向善的道路,《異星感應》的外星生物更貼近《第九禁區》的困境,遭受剝削與利用。而天空出現龐然大物,人類該如何檢視自身的存在?信仰的崩毀,政治的洗牌,科學的重新定義,而在這些紛擾之中,導演「選擇」妮娜作為主視角,她一方面需要仰賴「據說」有強大療效的外星人 L 腺體來維持經濟開銷,一方面又對外星人抱有同情,某方面來說,妮娜與落難的外星生物的處境雷同,懷抱著希望前往異鄉,卻成為被異鄉利用與奴役的工具人。

《異星感應》的巧妙在於影片無所不在的「封閉性」,人類無法(拒絕)與外星人溝通,面對外來者,只想從中獲取好處。人類也無法與人類溝通,電影裡的群體,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中,沒有意願去理解他者的想法(各說各話的巴別塔)。但諷刺(動人)的是,妮娜與被囚禁的外星人儘管語言不通,卻能從「眼神」去觸碰到對方的靈魂,不正說明溝通的重點,不在語言,而是人性中的情感。

我文章前面刻意強調「選擇」兩字,用以呼應《異星感應》後段最讓我感到驚訝的轉折,一方面覺得這個設計極其恐怖,將剝削(利用)給極大化,把人視作工具,去「人」化,這也是本片的重點之一,關於權力者用謊言瞞騙群眾,從中獲取所需的自私,也關於底層者迫於無奈,為能求生,最終成了「機器生物」,日復一日付出勞力,只求溫飽的悲傷;另一方面,我又在人類與外星人的自私行徑中(是的,外星人在片中被視作弱勢者,但他同樣有私心的一面),看見些許的微光,未必是愛,而是寂寞、疼惜,以及渴望「理解(與被理解)」的心情。

《異星感應》是迪米崔・莫伊謝夫(Dmitry MOISEEV)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敘事節奏不快,卻能牢牢抓住我的目光,氛圍迷人,電影除了讓人聯想起《異星入境》或《第九禁區》,也很適合跟《水底情深》對照閱讀(跨物種、種族、邊境溝通的可能性)。

最後,大推本片的攝影,應該說,俄羅斯的建築本身就充滿「未來感(但其實都有點年紀)」,不太有人的氣味,像是在宣揚某種理念,與民眾維持著距離感,而這樣疏離的景緻,擺在科幻片中,簡直完美!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台長: hatsocks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