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改編自安德列.艾席蒙(Andre Aciman)小說,導演是《我愛故我在》的Luca Guadagnino;故事敘述1983年夏天,男孩艾里歐的父母每年夏天都會邀請一名住客到他們位於義大利的家中短宿六星期,這一年的住客是來自美國的奧利佛,外貌陽光亮眼個性開朗的奧利佛一出現在小鎮,馬上擄獲男女老少的心,艾里歐與奧利佛短短六星期的相處時光,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親密,共譜一段永難忘懷的回憶.....。
過去幾年難得買小說,大部分都是跟圖書館借書來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少數讀完書後,馬上去書店買一本回家收藏的作品,小說用一種極其真摯誠實的筆觸,書寫艾里歐的私密心情,聽聞小說要改編成電影,一則以憂(文字影像化的困難)一則以喜,Luca Guadagnino導演的舊作《我愛故我在》,細膩描述女主角艾瑪的壓抑與情慾與最後掙脫枷鎖的心境轉變,當年在戲院被《我愛故我在》感動的一塌糊塗,交由Luca Guadagnino執導同等私密的《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似乎會是不錯的選擇,果不其然,《以你的名字呼喚我》電影預告一出來,我幾乎就有預感自己會愛上這部影片,好不容易等到金馬影展映演,抱著高期待心情入場(對於小說的愛以及對導演和演員組合的信心),帶著滿足的心情離場。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即使無法像小說般,我們(讀者)彷彿受邀進入艾里歐內心世界窺視他腦袋中最最私密的想法,但電影版的攝影美不勝收,如夢似幻,讓艾里歐與奧利佛共度的夏日回憶,變得加倍璀璨迷人、而輕快旋律的配樂,帶出青春戀曲的躁動與新奇;本片的演員選角尤其成功,電影開場一系列雕像照片,預告影片對藝術、文學、俊美身體的迷戀,而當飾演「夢幻偶像」奧利佛的Armie Hammer現身銀幕,所有感覺都對了,Armie Hammer修長的身形與低沈迷人的嗓音,確實就像是小說人物直接躍上銀幕,然而Armie Hammer並非《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厲害的選角,飾演艾里歐父親的Michael Stuhlbarg,整部影片一直很低調很學者形象(很難想像他就是《MIB星際戰警3》裡,那個可以預測未來的古怪年輕人),直到影片尾聲,他與兒子促膝長談一幕,將父親的包容理解體貼無奈與壓抑給詮釋的入木三分,看電影前,我預測Armie Hammer有機會搶攻奧斯卡男配角入圍提名,看完電影後,直接跑票給Michael Stuhlbarg,好希望他能以父親角色獲得提名喔。
至於飾演艾里歐的Timothée Chalamet,更是一大驚喜,今年不過21歲的他,應該很有機會以艾里歐這個角色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好啦,我甚至私心希望他能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影帝),Timothée Chalamet把艾里歐對性的迷惘與好奇以及對於愛情的懵懂與嫉妒與反覆等不同心境變化給演的太自然太討喜,完完全全活在這個角色裡面,《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能夠成功,Timothée Chalamet光芒萬丈的精湛演出佔有很重要的因素!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其實是個再平凡簡單不過的愛情故事,然而艾里歐面對愛情時的嫉妒與揣測與焦慮等情緒,足讓所有談過戀愛的觀眾們產生共鳴,我喜歡電影裡一些細膩的情感表現,例如奧利佛要艾里歐彈奏巴哈音樂,艾里歐不顧奧利佛要求,老是彈奏改編過的版本,奧利佛為此感到失望甚至有些生氣,這個橋段的微妙在於艾里歐彈奏不同版本音樂,不只是想求表現(讓奧利佛對自己另眼相看),也是他與奧利佛的一進一退的調情(我不會按照你的要求走),而奧利佛要艾里歐彈奏「原版」樂章,除了是對原有版本的喜愛,更暗指「奧利佛喜歡原本的艾里歐,而不是戴上假面具裝飾過後的艾里歐」,一首鋼琴曲,其實是愛情的試探與小小戰爭。
此外,艾里歐與女孩瑪奇雅的愛情,有著男孩對女孩身體的好奇,也是艾里歐想要激起奧利佛嫉妒的別有用心、或者奧利佛身上配戴著猶太項鍊,艾里歐說他也有一條相同項鍊,只是母親請他拿下(母親說他們是「低調的猶太人」),艾里歐後來重新把項鍊戴在身上,既是對奧利佛的討好,也是象徵他面對自己的身分,跨出接受真我的第一小步;另外,奧利佛應允艾里歐要求,把他的一件襯衫送給艾里歐,艾里歐後來常常穿著奧利佛略顯寬大的襯衫趴趴走,這個設計莫名打動我,《斷背山》裡,傑克與恩尼斯的愛情還只能藏在衣櫃裡,《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艾里歐像是回應了《斷背山》的苦戀,用衣服直接回應(宣告)他對奧利佛的愛情。
(底下有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你的沉默令我難受,我們得談談。」
「別像個小孩,我們午夜見。」
閱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小說時,偶爾會覺得艾里歐是個太過幸運的孩子,不只是家裡經濟優渥、外貌帥氣的他很容易吸引男孩/男人與女孩芳心、而且他的父母親性格開明,對於同性愛情並非睜隻眼閉隻眼的妥協,而是給予祝福與關心,忍不住會想,這樣幸運的孩子,不讓他受點挫折吃點苦頭,只怕日後會不懂得珍惜生活裡的幸福吧;然而,艾里歐的幸福/幸運其實是要與奧利佛的困境作為對照,艾里歐父母夠開明,讓他可以輕易地「做自己」,反觀出身保守家庭的奧利佛,父母並不允許同性戀情,更遑論談及婚嫁,艾里歐與奧利佛的愛情只有短短數日時光,除了遠距離愛情的難以達成外,更是面對社群壓力不得不學會隱瞞與壓抑同性戀情的無奈,對艾里歐來說,1983年夏天,帶給他一場美麗與心痛的初戀回憶,而對奧利佛來說,1983年的夏天,倒像是讓他做了場遙不可及的夢,他認識了一名男孩,戀上這名男孩,然後把這樣的感情留在異鄉,重新戴上俗世認同的面具,回到他的尋常人生;《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動人的一刻,莫過於艾里歐父親一邊安慰(鼓勵)兒子不要放棄愛情不要放棄生活,一邊感慨地說出自己未曾跟人吐露的秘密,然後我想起《勝負反手拍》裡,女主角比莉珍徬徨於同性戀情該如何走下去,比莉珍的服裝設計師安慰她說:「總有一天,我們都能坦然地做自己,自在地愛我們所愛的人。」,從艾里歐父親與奧利佛的隱瞞性向到年輕一輩的艾里歐在家人的祝福下可以更自在的做自己,我想《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不只是講述一則短暫的愛情故事,更是一個期許,期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都能更無畏的選擇所愛。
「聽著,你有一段美好的友誼。或許超越友誼。我羨慕你。就我的立場來說,許多父母會希望整件事就此煙消雲散,或祈求兒子很快重新站起來。但我不是這樣的父母。就你的立場來說,如果有痛苦,就去照料;如果有火焰,也不要掐熄,不要粗暴地對待它。讓我們夜不成眠的退縮可能很糟,但眼見別人在我們願意背遺忘以前先忘了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用不合理的快速治癒問題,我們從自己身上剝奪了太多東西,以致不到三十歲就已經破產。每次重新開始一段感情,能付出的東西就變得更少。為了不要有感覺而不去感覺,多麼浪費啊。
那再讓我講一件事。這麼做或許能夠掃除我們之間的芥蒂。我或許曾經很接近,卻從來沒有擁有過你所擁有的。總是有什麼東西制止或阻撓我。你怎麼過日子是你的事。可是切記,我們的心靈和身體是絕無僅有的。許多人活得好像自己有兩個人生可活,一個是模型,另一個是成品,甚至有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版本。但你只有一個人生,而在你終於領悟以前,你的心已經疲倦了。至於你的身體,總有一天沒有人要再看它,更沒有人願意接近。現在的我覺得很遺憾。我不羨慕痛苦本身。但我羨慕你會痛。」
上面文字擷取自《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小說,電影有忠實呈現這一幕,即使讀過小說,看到父親真誠地與兒子分享自己的經歷,還是讓我忍不住鼻酸,想來,《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也很適合和導演舊作《我愛故我在》一起對照觀賞,艾里歐的父親和《我愛故我在》的艾瑪,彷彿是一個人的兩樣選擇,艾里歐的父親選擇隱瞞,繼續活在世俗認可的生活中(偶有遺憾,但那不代表他不快樂),而艾瑪選擇做自己,拋下家庭,追求她嚮往的人生(但那也不代表她未來就一定沒有遺憾)。
關於改編。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小說和電影版有些更動,電影版更動了結局,刪減多年後艾里歐在父親去世後,前去美國拜訪奧利佛的段落,電影停留在艾里歐得知奧利佛訂婚的消息後,所有的期待都變成了失望,臉上大顆淚珠滾落,這個結局讓我們見證男孩成長的第一道傷痕,如何深深地刻印在他的心底;小說版結局則另有一份惆悵力量,即使多年時間過去,奧利佛和艾里歐依舊對多年前的回憶印象深刻,只是如今的他們,只能緬懷曾有過(但無力挽回)的美好時光。
此外,電影版的艾里歐母親比小說版來的更善解人意,小說版的母親比較狀況外(母親去火車站接艾里歐一幕並沒有出現在小說中);奧利佛送給艾里歐的襯衫不是在他們兩人小旅行之前而是旅行結束之後;而《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最讓人臉紅心跳的一幕「艾里歐性侵杏桃」(哈哈),也跟小說版有些出入,小說版裡,奧利佛把沾有艾里歐精液的杏桃整顆吃掉,艾里歐雖然有些害羞卻也感動於奧利佛對他的「愛」(愛到可以吞下自己的精液),電影版則是讓奧利佛小嚐一下精液杏桃的滋味,然後艾里歐忽然痛哭失聲,奧利佛趕忙安慰情緒激動的艾里歐;當初閱讀《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小說時,我非常喜歡奧利佛吞下精液杏桃這個橋段,奧利佛的舉動讓本來對愛情還有疑慮的艾里歐,確認了奧利佛對他的情感,電影版雖然有保留這一幕,但或許顧慮到一般大眾不太能接受如此露骨的描寫,而稍稍輕描淡寫了這個重要時刻,不禁要想,如果我沒讀過原著小說,單只觀賞電影,我還能體會這一幕戲之於奧利佛和艾里歐的重要性嗎?好奇想問看過電影但沒讀過小說的朋友們,你們看到這場戲時,只有感受到艾里歐的羞愧,或者也能感受到他的驚喜與開心?
最後,補充一個有趣的小觀察,奧利佛去城鎮拿他的打字稿時,艾里歐隨後跟去,奧利佛有些驚喜艾里歐的到來,他們對話時,艾里歐背後柱子上貼著幾張海報,其中一張「疑似」Dustin Hoffman主演的《窈窕淑男》(1982年作品)電影海報喔,同樣是一部有觸及同志議題的作品。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