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1-17 16:25:03| 人氣12,884|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愛在他鄉》:他人好嗎?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愛爾蘭女孩艾莉絲在教會安排下,前往美國展開新生活,艾莉絲告別母親和摯愛的姐姐若絲,落腳於紐約布魯克林區,努力學習和工作,逐漸找到生活步調,並與體貼的義大利男孩東尼相戀,嚐到幸福的滋味;由於姐姐若絲突然離世,艾莉絲暫時返回愛爾蘭陪伴孤單母親,並在家鄉遇見性情沉穩的富二代吉姆,面對東尼與吉姆與母親、五光十色的紐約與熟悉的家鄉,艾莉絲該如何選擇她的下一步?

如果我們把《愛在他鄉》的移民與成長元素抽掉,單看愛情部分,《愛在他鄉》其實跟《暮光之城》頗為相近,同樣是單親家庭,女孩遇見「完美的」男孩A,談了場轟轟烈烈的愛情,中間遭遇到些許挫折,接著遇見「完美的」男孩B,讓原本一無所有(孤單)的她陷入苦惱,男孩A與男孩B都好,我該選擇誰?
《愛在他鄉》之於我有點夢幻,因為東尼與吉姆性格都太過單純美好,讓本該苦澀的故事,時刻散發著不切實際的甜滋味。




然而,撇開過於完美的男性角色設定,我實在好喜歡好喜歡《愛在他鄉》。
我沒看過《愛在他鄉》的原著小說,無法比較電影與原著的差異,但我愛死這個劇本。
Nick Hornby的對白寫的未免太突出精采,即使影片步調不快,電影絲毫不感沉悶,很多段落都讓我呵呵笑出聲,尤其是Julie Walters飾演的吉霍太太,每句對白都意有所指,教訓人不帶髒字,非常厲害。

《愛在他鄉》有著連場精采女人戲。女性角色在片中的複雜度遠勝男性。即使是配角,都能透過一場戲,翻轉觀眾對角色的印象,進而多理解(認同)她們一些。
例如看似冷漠、不近人情的芭托奇百貨女上司,實則有其細膩體貼的一面;例如艾莉絲詢問室友希拉對婚姻的看法,希拉的答覆,一邊讓人看見希拉對婚姻(幸福人生)的憧憬,一邊又觸到她不知該何去何從的無奈。

(底下會提及關鍵劇情)




「我差點忘了這個小鎮的樣子!」艾莉絲。

或如愛爾蘭小鎮的雜貨店老闆娘凱莉小姐,總是帶著高人一等態度「對付」鎮上女性,當凱莉小姐發現艾莉絲和東尼已經結婚的祕密時,自以為抓到艾莉絲的小辮子,遂以輕蔑(威脅)口吻暗示艾莉絲不檢點(同時愛上東尼和吉姆),然而艾莉絲不卑不亢的反擊,大出凱莉小姐意外(從來沒有人敢質疑她),看著銀幕上的凱莉小姐從盛氣凌人變得錯愕與驚慌,我不禁同情起她來,凱莉小姐只敢(也只能)在小鎮稱王,因為她根本走不出去小鎮,她的張牙舞爪只是想掩飾她對艾莉絲的嫉妒、她的胸襟與目光的狹隘和短淺罷了。

「妳父親死後,我安慰自己不要哭,因為我還有妳和妳姐姐,妳要離開愛爾蘭去紐約生活,我告訴自己,至少我還有若絲,如今若絲也走了,我只剩下自己一個人.......」艾莉絲母親。

相較於凱莉小姐的狹隘,艾莉絲母親則是截然不同典範。若絲過世後,母親想盡辦法要把艾莉絲留在身邊,因為害怕即將面對的寂寞人生,然而當艾莉絲跟母親坦承結婚事實,母親沒有責備艾莉絲拋下自己,反而詢問女兒:「他人好嗎?我相信他一定很好,所以妳才會跟他結婚。」(語氣中,滿滿的都是母親對女兒的信任),聽到母親的回應,我當下在戲院瘋狂爆淚,明明對女兒可能無法留在身邊照顧她的事實感到極度不捨,但她也清楚明白,女兒有屬於自已的人生要闖,硬把她留下來只會害了她,即使日後得獨自生活,也要咬牙撐下去。
我對艾莉絲母親一角感到不捨,卻又好欽佩她放手讓女兒追夢的氣度。




《愛在他鄉》也是女性互助成長電影,電影前半段,艾莉絲成長於窮困的愛爾蘭小鎮,生活選擇有限,她能夠離開家鄉前往紐約闖蕩,一方面來自教會安排,一方面來自姐姐若絲的幫助(若絲選擇留下,成就艾莉絲的離開),電影中段,艾莉絲的紐約生活漸入佳境,除自身努力外,還有不同女性友人的幫助(包括在船上傳授經驗給艾莉絲的「女前輩」,以及宿舍裡的姊妹淘們);《愛在他鄉》後半段,艾莉絲再次離開愛爾蘭,這次是她自己做出決定(不再依賴他人「指示」),兩次離鄉,第一次戰戰兢兢,第二次自信大方,艾莉絲的成長不只是外在裝扮的偌大改變,亦是內在心境的逐漸踏實,勇於追求屬於自己的理想人生;影片尾聲,艾莉絲對首次踏足美國土地的羞澀愛爾蘭女孩的耳提面命,象徵她的身份從「新人」變成「前輩」,而艾莉絲即將在紐約落地生根,點出紐約海納不同民族的包容特性,一如片中那群互挺彼此的女人們的胸襟!!

《愛在他鄉》絕對會是我日後反覆反覆觀賞的作品,沒法度,我對於「生命中的抉擇必然有得有失」、「正面良善角色」、「復古情調」與「成長勵志」電影很沒抵抗力;導演John Crowley把《愛在他鄉》拍的溫柔動人,雖然不是聒噪熱鬧的作品,但就是有股迷人生命力與豐沛情感不斷從銀幕漫出,很多橋段都有逼出我的淚水,該死;影片技術面整齊,演員更是大亮點,飾演艾莉絲的Saoirse Ronan,接到一個非常適合她的角色,把艾莉絲的脆弱與堅毅詮釋的層次分明;儘管《愛在他鄉》只有Saoirse Ronan獲得奧斯卡女主角提名肯定,但其他配角同樣出色,存在感十足(Julie Walters應該要提名奧斯卡女配角啊!);另外,我很喜歡飾演東尼的Emory Cohen和Saoirse Ronan的對戲火花,互動自然而舒服,實在是好賞心悅目好可愛的一對戀人啊!




後話:
其一,我覺得Emory Cohen的銀幕氣質,好像《神氣活現》的Andrew McCarthy喔!
其二,希望《愛在他鄉》下片前,我能抽空進戲院再看一次電影,實在是好愛啊。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台長: hatsocks
人氣(12,884) | 回應(2)|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英美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45年》:無知的幸福。
此分類上一篇:《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我們只能衝撞。

gigi874990
各位版大你們好
幫我們討個公道被欺負的很嚴重
感恩感恩
2016-01-18 17:55:12
惠惠
我沒辦法喜歡這部片,堂主說的成長勵志並沒有說服到我,這片的轉折點到最後都沒辦法說服我啊 .....
我真的不喜歡一個女生搞不清楚自已到底是愛誰而週旋在2個男人之間,連女主角最後的選擇我都覺的很突兀 。 .......不喜歡。
2016-09-10 09:46:17
版主回應
哈哈~每個人喜歡的點不同~
我可以理解這女生的兩難,我自己覺得女主角最後的決定跟愛情不是絕對關係(也要涵蓋其他因素的影響),比較跟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有關,想要遠走他鄉去異地打拼開創不一樣的生活,或是留在家鄉,像母親或死去姊姊那樣,一輩子只能在這個充滿流言蜚語且看不見未來出路的家鄉打拼(環境的貧困與受人打壓),女主角最後跟雜貨店老闆娘的那一番對話我覺得是很重要的關鍵,那敲醒了女主角當初遠離家鄉的原因,也讓她憶起姊姊把自己夢想交付在她手上的犧牲(姊姊其實是可以自己離鄉的,可是她把機會讓給了妹妹),所以,即使面對老母親的不捨與淚水,她依然選擇走自己的路,這一次她不是被人(姊姊)送去國外,而是自己選擇離開,在意義上也就不同了。
2016-09-10 11:07:1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