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割與播種之間
──2002梧棲青少年新詩大展評審感言
像穿過木麻黃防風林的東北季風,時間過得真快,去年評審的悸動猶在腦海裡蕩漾,轉眼間又到了收割第三屆梧棲青少年新詩的季節;這次,我的眼睛是帶著鐮刀來的……
我是帶著喜悅的鐮刀來的;因為要收割感動的詩篇。而評審會一開始就被潑了比我的刀刃還涼的一盆冷水,聽說今年的新詩總收件量只有四百多件,比起去年來,萎縮了三百多篇;頓時農夫收穫的心情涼了一截。不諱言地,審稿量減少了一大半,評審確實會比較輕鬆、涼快,但隱憂也是青少年消退了參與的熱情──沒有播種,哪來收穫?
經過藝術文化協會李理事長的說明,始知此次新詩的徵稿作業、日期與學校的教學行政發生衝突,以致有一些學校沒有提出作品參加新詩大展──這是一個不小的缺憾,評審們實在不願意因此推測──我們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他們的學校教育只要他們讀書考試、物質生存競爭;而屬於美感的、文化的心靈精緻部份卻淪為可有可無、附庸風雅的一種生活方式。兩相比較之下──在緊張匆忙的生存與悠閒從容的生活之間,我們要用怎樣的態度來面對生命?
如果我們不預設立場,當然,數量的多寡並不一定可以代表品質的粗精與否。但評審開始前,我們還是寧願帶著「量少質精」的心情來面對此次第三屆的梧棲青少年新詩作品。
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評審互動過程,四位評審審閱過所有的稿件之後,將有交集的篇章挑出──共計入選146首作品;比起第一屆的136首、第二屆的135首來,可算稍有進展──而這進展只不過是民主投票的進步假象罷了。在會審完畢之後,筆者個人不得不再說一句老實話──此屆新詩大展的作品,不但數量大幅銳減,連當初心中所期待的品質也沒有多大的提昇,甚至沒有達到去年評審感動的水平。
詳細推究起來:
技巧方面不外乎〈擬人法〉:太陽公公、雲姊姊、雷爸爸、風弟弟……;〈比喻法〉:星星-眼睛、雲-小白兔、風-頑皮的小孩、螢火蟲-提燈籠……。
題材方面則不外乎天空、太陽、雲朵、月亮、星星、風雨雷電與春夏秋冬的四季接力賽跑……。
如果嚴格扣除掉上面所說的技巧與題材,本屆參賽的作品可能不到一百五十篇。以筆者參與的幾次兒童詩評審經驗而言,以上可以說幾乎就是所有青少年新詩創作的一般通病。
任何文章(包括詩)大略說來可以分為兩個面──一是【怎麼寫?】;一是【寫什麼?】。
【怎麼寫?】是修辭、結構與技巧的問題,【寫什麼?】就是題材的考慮。
我們先就技巧面來講,大部份的人好像戴著相同的面具在詩的嘉年華會中遊行,寫出來的都是一些大同小異的想像,沒有自己任何的創見;有一句話說:「第一個把女人比喻為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喻為花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喻為花的是蠢才。」〈擬人法〉與〈譬喻法〉正是想像力的一種初級發揮。想像就是貴在創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許多美好的詩篇都是靠優美、獨特的想像構成的。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力,沒有創造力,人類社會就沒有可觀的進步。從青少年創造出來的詩作裡,我們看到現在的「E世代」好像愈來愈沒有想像力了,一昧地沈迷到電玩、漫畫、流行歌曲、偶像劇的聲光色影裡;希望這只是評審個人的杞人憂天而已──而在天才、庸才與蠢才之間,我們怎樣教育未來的主人翁?而孩子們又將怎樣創造自己的未來?
再就題材方面而言,絕大部份的人都過著一種「易開罐」的罐頭式的生活,若不是大自然的風、花、雪、月(國小階段),就是不著生活邊際的「風花雪月」(國中甚至到大專階段),他們可能不自覺或無法自覺地認為──反正就是風花雪月漫天飛舞就對了;好像風花雪月注定一定要是詩的產物似的。在這樣的認知之下,所有的詩篇都來風花雪月一番,評審們的眼睛於是就佈滿了「淒涼的美麗」。其實,我們需要的是多一點溫暖的、有生活味道與實感的作品。「生活是文學的土壤」這幾乎是一句已經公認的文學真理了,以「文學貴族」自居的「詩」,當然也無法自絕於生活的土地而成為失根的蘭花。是的,讓我們多寫一些跟我們當下生活的時空有相關繫連的詩吧!
以上的一堆「恨鐵不成鋼」的感想,對年紀輕輕的青少年朋友來說,或許是我太苛求了,但只要聽得入耳,對於你們未來的文學創作與欣賞視野都是好的觀念與要求。
而跟第一、二屆的作品比較起來,唯一可堪欣慰的是,此屆的新詩大展參選作品,評審們都沒有發現抄襲之作;「真誠的人才能創作出感人的詩篇」,經過前兩屆詩展的洗禮,這一屆梧棲的青少年都已經有了最真的認知與最好的示範。評審願意跟去年說過的一樣再提一次──「新詩大展」(或者任何一場比賽)重要的不是入選與否,而是誠實自重地參與;如果因為抄襲剽竊之作而僥倖入選獲獎,在你們長長的未來一生之中,這樣的「榮譽」將變成一種「恥辱」被印刷在某一年的「梧棲青少年新詩大展」作品集上,成為人生的把柄與污點,青少年朋友們可以好好想想──這樣划算嗎?
而在事後想來,我對此次的新詩大展評審,也真是「愛之太深,責之太切」了,這一切都該怪我當初是「帶著鐮刀去的」吧!──只想到收穫,而沒有好好地除草、施肥,對我來說,確實是非常汗顏的──在收割與播種之間,我們到底能為梧棲青少年的美感經驗與文學心靈帶來多少成長的養分呢?評審們事後建議:可以不定期地、義務性地到學校舉辦青少年新詩創作講座,或邀請有志指導童詩的老師、有心創作的小詩人們進行創作經驗的交流與傳授……。畢竟「無心插柳」在文學的面前是不會開花結果的;而「在收割與播種之間」,我們有怎樣的期待就該有怎樣的努力。
文化的涵養應該是整個鄉鎮社會的總體營造,這一切藝術文化協會都在有心努力與共識共享的起步推動。而文學與美感的教育一定要從根苗作起,這一點梧棲藝術文化協會是走對了。我們相信一個盡責的好園丁,會讓三斤一百的「黑珍珠」蓮霧變成一顆一百的「黑鑽石」──因為一切都隱藏在收割與播種之間……。是的,就在播種與收割之間;假以時日吧!
假以時日──種籽只要能有一方土地發芽茁壯,不怕未來不能成為參天的森林。
當大家都在說一句口號:「一步一腳印」,有一個天才會說:
「投入心湖中的石頭,眼眶四周的堤岸會永遠記得它的漣漪。」
在收割與播種之間,大家齊心努力──期待來年豐收更多甜美的果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