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25 13:29:10| 人氣5,994| 回應36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統一與歐洲分裂的對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篇是和一位歸化美籍台灣朋友聊天的心得,他對歐洲和美國的歷史比我清楚多了,因此以下主要觀點的原創性是來自我朋友,當然我是同意他的看法才寫下這篇文章,當做拋磚引玉的話題,讓大家也思考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我提的問題是,為什麼十八世紀的歐洲能很成功的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而中國走上現代化和民主化的道路卻是如此的艱辛與漫長呢?從結果來論成敗,歐洲分裂成各國的情況以現在來看是對的,歐洲雖有大國小國強國弱國之分,但總體來看歐洲非常不錯;而一直強調統一的中國卻比歐洲差,弱,窮,這是為什麼呢?別忘了,歐洲大陸上還打過二次世界大戰!

之前我就一直反對中國導演張藝謀拍“英雄”的所要表現的主題,即強調中國統一的正確性與重要性,而現實生活恰恰好和電影相反,現實生活中證明統一的中國不如分裂的歐洲各國!這裡比較的標準是以“人民”的民主,自由,公平,正義,富裕為基準,而非一個國家權利集中程度與武力強大與否。

中國主張統一的理論是統一後比較不會有戰爭,以此來看,歐洲打了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只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似乎頗有道理…但中國在清朝時被列強包括日本欺負的多慘?而且中國的歷史除了元朝建立一個橫跨歐亞非的超級帝國以外,有那一個朝代沒有與鄰國土地接壤?也不是所有鄰國都稱臣,清朝打過緬甸喔!所以中國所謂的統一範圍到底在哪裡?照古代標準,只要陸地有接壤的就必須統一,否則就永遠有戰爭。以現在科技導彈可以無遠弗界的標準來看,中國只有統一世界了,不然中國和全世界各國那能睡的安穩呢?依此道理和邏輯,那麼日本侵華時的藉口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說起來也很道理,應該支持日本侵華囉?

所以統不統一從來就不是會不會發生戰爭的原因,會發生戰爭的原因只是一個強盛的國家不實行王道主義(濟弱扶傾維護和平),而採取霸道主義(消滅鄰國一統天下)而已!當弱國小國擁有過多的資源時是最最危險的!一如台灣和科威特一樣,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啊!戰爭總是由霸道的強權國家向資源豐富或有戰略價值的弱小鄰國發起而開始的,根本與統一就能減少戰爭走向長久和平無關。這種鬼話不過是強權國家的藉口,和日本帝國主義高喊的大東亞共榮圈有何不同!

而且事實上中國的清朝已經就是統一了,難道就沒有戰爭了嗎?積弱的清朝還不是被列強侵略的體無完膚?難道以後中國強盛後也必須統一世界,這樣世界才會有永久的和平?中國統一世界唯一的好處是…人人學中文,以後不必學英文了!統一統一,統一之前就必先殺戮!除掉異議份子啊!但一個殺戮的政權能統一多久?看看秦朝,元朝,二戰的日德義三國…況且為什麼大家不能有多元化的價值觀?必須只聽從當權者主政者的一元化思想?中國一直無法現代化和民主化就是思想不夠自由和開放,無法容納多元化的意見和思想所致啊!

朋友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唉,人真還是得多學學歷史。正確的學習歷史,必須是了解影響歷史發生的各種事件的前因後果及其影響,而不是只背誦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這是沒營養沒意義的歷史讀法。朋友認為促成歐洲現代化的原因是歐洲,包括亞洲的日本其皇室與貴族都是採取“世襲制”,而中國除了帝王之位仍採取“世襲制”而一般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卻是採取“分田制”。

“世襲制”就是不管你生幾個兒子,只有一個兒子(通常是長子)能繼承家業,其餘的兒女最多給點財產,其他就什麼都沒有了!而“分田制”是不管你有幾個兒子(中國古代女子是沒有繼承權的),基本上是採公平主義把財產予以平均分配所有的兒子的。所以中國有句話叫“富不過三代”,因為中國人認為多子多孫多福氣,而子孫一多田產分到第三代後,就沒有田可分,家道自然就中落了。

加上一般中國這些分到田產的公子哥兒有出息的沒幾個,因為從小都被不良的中式家庭教育給寵壞慣壞揮霍慣了,從小就不用學賺錢只懂花錢,更不會理財,不當敗家子的算是祖上有德了。好一點的富家子弟就去讀書、考試、然後當官,但也不一定能當好官,想當好官也未必有治理的能力…因為論語是一本哲學思想的書而不是一部實際可應用的工具書,熟讀論語未必能治國。

由於本版的主題是“中國尋奇”,所以要插一段和主題有關和本文也有關的介紹。我在電視看過一個介紹苗族特殊村落的節目,中國這類節目做的很不錯,有空可多看看增廣見聞。這個苗族村落與其他苗族或漢族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的觀念,他們認為漢族所說的“多子多孫多福氣”根本就是錯的,“多子多孫多盜賊”才對!因為子孫一多而田地卻無法增加,不斷多出來的子孫會因為沒田可種沒飯可吃,自然而然就會淪為盜賊了!

真是精闢啊!一語道穿中國問題之所在。所以這個苗族村落自古就歃血為盟一起發過誓,每家每戶只能生二個,而且必須是一男一女,決不能多生!彼此聯姻,嫁娶時互贈子女土地,所以世世代代人口差不多,每家每戶的田產也都不會少跟原來一樣多,因此能永遠的耕者有其田,家家戶戶豐衣足食。漢族傳統錯誤的想法真是害人不淺啊!不過漢族人多有個好處,就是容易融和不同的民族,漢化不同的民族,這是人口數量的一種優勢。但人一直增加而地相對就越少的問題卻一直無法解決,導致中國農民至今仍生活在貧困中。

中國的人口專家曾研究過這個苗族小村落,驚訝的發現自有記錄記載以來,此地區的人口幾乎維持在一個定數而沒有增減,更驚人的是該村落的男女比率也一直保持不變沒有太大的差異!因為這個苗族村落有一種保證生男生女的神奇藥方,由於每家都必須是生一男一女,所以必須用這種藥方控制生男生女!夠神奇了吧!而且娶媳婦和嫁女兒都一樣,雙方家長給男孩或女孩同樣大小的田地,所以堪稱是絕隊的門當戶對,雙方一點都不吃虧,田地永遠只是交換地方而已,總面積從來就不會增多或減少,妙吧!因此這個苗族小村落一直是當地諸多苗寨中最富裕的一個村落!
歐洲能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思想開放,有點像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思想百花齊放。那麼,為什麼歐洲思想能自由能開放呢?由於歐洲很多的貴族本身沒有繼承世襲爵位和領土的資格,所以這些受過良好教育有知識、生活又算的上富裕的貴族只能把精力放在科學,哲學,藝術等等各種不同領域上,以期揚名當代甚至流芳千古!

當時歐洲的農民日子應該也不好過,辛辛苦苦種田可能都快吃不飽了,那有什麼時間受教育?其實根本也沒什麼機會受教育,吃飯都成問題的情況下,更沒有什麼精力去鑽研這些學問或藝術了。而貴族不用種田,靠向農民收租就可以輕鬆過日子,所以當然在有錢又有閒還受過教育的情況下有條件能去做學問。有些貴族本身也許沒什麼能力,但是他們可以贊助和支持各種學問研究和藝術發展,甚至是出資贊助哥倫布去發現美洲!“世襲制”的結果反而成為促成歐洲文明大躍進的一個重要因素!

反觀同時代的中國,由於只注重當官之路的科舉考試,因此只偏重文學和哲學一道,非常不重視自然和社會科學(古中國稱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雕蟲小技…)或藝術(當時沒有相機,各種物體人體的解剖圖需要工筆細畫!這是藝術對人類貢獻的一個小例子)發展;中國人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這裡的“書”卻只限於與“科舉”有關的才算是“書”,其他的都不算正統有用的“書”。

所以當時的中國人才都往“讀書從政”的窄門裡擠。在古中國裡把職業分為“士農工商”,讀書人的社會地位是最高的,農夫因為勞苦種地養四民,所以地位也高…但實則中國農民地為從未高過!中國的社會根本也從來沒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社會價值,社會價值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官才能光宗耀祖!

當時日本和歐洲的貴族世襲制度比較像,不只是貴族是世襲,一般百姓連職業都是世襲,傳統上都是子承父業克紹箕裘。因為沒有類似中國科舉考試的公平制度,所以歐洲和日本的人才反而能均勻的分散在各行各業裡,一但開始現代化時,各行各業裡的頂尖人才都能透過學習而快速的現代化,從而使整個國家在各個方面都能快速的現代化!

當時中國清朝,就算派了不少留學生出國學習,也還是不注重科學和藝術方面學習,更別說有關“商業化”、“工業化”和“制度化管理”方面的學習;中國在各個領域的人才實在太少,才會造成中國現代化的落後。中國總想西學中用,抄捷徑而不願意老老實實紮紮實實的科學學透,只知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只求能應用卻不求甚解。反觀日本,當時是全面西化,從頭到尾每一項都仔仔細細學習、吸收、消化後,全盤了解後再轉化為最適合日本和符合日本國情知識。中國只不過學個一知半解和皮毛而已。

其實從理論上來說,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比歐洲和日本的貴族世襲制度好很多,至少中國讓平民百姓有機會從政參政,只要努力就能“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平步青雲;不像世襲制度造成“永世不得翻身”的不平等階級社會,任何人有再大的聰明才智如果沒有好的出身也沒用。歐洲和日本雖然是處在相對落後的世襲制度,但反而使人才能在各個領域中發展,能在各自的領域上各領風騷,各創一片天,從這一點不同所發展出來的不同結果倒是很有意思。


但由於中國人以當官為榮,所以造成人才都往政治方向發展,而選拔當官的人才標準又只重文學和哲學(到後來的八股文更是連文學都稱不上了),使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落後,不利於中國政治思想和制度進步與發展!或者可能如同厚黑學所說的,由於儒家提倡尊王,於是帝王提倡儒家罷黜其他的諸子百家思想,走向思想一元化的思想鉗制,儒家與帝王互相吹捧,使中國的哲學思想只剩下儒道釋三派,而後二派都是出世思想,無法激起民主主義。儒家沒有錯,但帝王獨尊儒家卻害慘中國了!

很久以前讀過天下雜誌出版的的書叫“發現台灣”,書裡細節記不清了,但裡面提到古中國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套好的稅賦制度,財政制度等,更別論現代的企業管理或非營利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及慈善基金會等)的管理理論與制度了。宋朝的地方官俸祿少到不足以養家活口,你說連當官的都混不下去了還能不貪嗎?清朝的官則要一級一級的往上交錢送錢,不然官位就難保,這樣的環境你說地方官能不貪嗎?欠缺完善的稅收和財政制度,自然就很容易成為貪腐的溫床!所以一個國家不能只重視文學或哲學,想要經世濟民、治國平天下更要靠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為基礎,以及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社會風氣!

說到底,歐洲和美國經過不斷的摸索,他們試圖在建立一種適合人類和平共存、共同生活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一種大家都可以安居樂業、平等自由,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這已經是歐洲和美國的一種共識,一種價值觀;而中國或者台灣某些人,則還在做著“統一偉大中國”的夢;到底是人民安居樂業幸福重要,還是“千秋萬載,一統江湖”重要?中國人老是看清,只好永遠在苦難裡輪迴了。



台長: 大陸台勞 / 玫瑰騎士
人氣(5,994) | 回應(3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政治觀點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覆「倒扁」學生書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中共是怎樣使外蒙獨立合法化的

風塵驕子
邏輯不通
君不見美國的強盛在於他的統一??
歐洲的成功在於自工業革命起數百年的累積
中國的興起在於自列強入侵後近百年的沉澱
兩者豈可相比??
2006-09-25 14:54:12
大陸台勞
風塵驕子

多謝指教. 不過”統一”就能變強的話, 中國現在到底算強還是不強? 中國現在也還沒”統一”! 而清朝也是統一的, 為何不強?

東西德統一後卻變的更弱...我認為重點就是統不統一根本無法決定一國是否強盛!! 美國強盛是因為民主和自由, 而且因為民主自由的制度, 吸引各國人才爭相移民美國, 從而使美國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頂盛, 美國之強大來自於民主自由的制度, 以及這種制度下的人才和人才所帶來的科技與人文.

中國的興起是改革開放以後, 中國的加速沉淪與衰敗是文革期間...我對這部份歷史還是有自學過的.

歐洲為什麼能發生工業革命? 這就是本文探討的問題啊, 而不是本文的結論.

清朝也試圖改變, 如百日維新, 日本也試圖改變, 曰明治維新; 為何日本維新成功, 而中國維新失敗? 中國以後應該如何記取歷史教訓, 走向民主自由公平正義的社會和國家?

希望中國好, 全世界都好! 所以才要討論, 不是看壞中國或貶抑中國, 而是幫中國診斷和開藥方.

台灣與中國的最大的公約數是和平, 我是有根據而非感性的說法; 中國表態是只要台灣不台獨, 就不先動武; 台灣說法是只要中國不動武, 就不會宣布台獨!! 這就是二岸最大公約數之明證, 沒有人願意在沒有談判前就動武! 二岸領導至少還有這種智慧的!!
2006-09-25 16:17:07
慢慢想
To 風塵驕子:

美國的強盛在於他的統一??
連你都加了兩個問號了,可見你也懷疑統一是美國強盛的因素(笑)

美國的強盛因素很多,但統一絕對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是美國願意接納全世界各國的人(尤其是人才)

你不妨查查看,到底美國檯面上從以前到現在這些優秀的人才,到底是美國本土的多,還是外來的人多
2006-09-25 20:20:22
雲橋
看完這篇主題以後有一些想法跟疑問:

美國是統一的大國,不過他不是採聯邦制嗎?感覺有點像很多小國聯盟組成大國,是不是這樣呢?

基本上只要符合美國憲法的精神底下,美國各個州還是有很高的自主權,可以制定自己的法律等等.

而中國雖然也是統一的,不過中國向來是集權統治,好像不能如同美國一樣放手給每個聯邦去自治.這樣就抑制了許多自由與多元價值了.是不是這樣呢?

而歐洲雖然是多國林立,不過也已經整合成歐盟,雖然分裂,但是又有統一的感覺.

所以統一不統一,應該不是問題,問題應該是民主不民主?而民主的意義就是允許多元價值的存在.

各位怎麼看呢?
2006-09-26 11:02:07
玫瑰騎士
西方的種種科學均起源於哲學。

治國平天下,科學固然重要,但哲學才是基礎。美國的強盛不是靠科學,而是靠吸引人才,這當中包括科學人才。那麼一個國家與社會必需具備哪些條件才能夠吸引及匯集人才?鐵定和一個地方是否「統一」沒多大關係。

美國之所以能夠吸引,個人認為主要的因素無非如台長文中提及的幾項:「民主、自由、公平、正義、富裕」。因為只有在一個自由的地方,人類的想像力才得以無限發揮,於是各種領域的新概念、新發明與創造才有可能。

藝術與文學能夠撫慰與啟發人心。個人認為人類的各類學科於創造美好生活的貢獻是相輔相成的。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好。因此,如果過於偏重科學,或是像統媒只懂得強調賺錢,那豈不是正落入文中所提舊中國的沉痾,只重文,餘者為輕呢?

不過,偏重科學的想法其來有自。因為台灣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之前的背景比較接近,所以很多事都不自覺的以美國價值為標準。因為,我們和美國一樣,一個自我文化紮根不深的地方,賺錢方式都比較偏重科技的發展。可是歐洲諸國就不是了,他們一個名牌或紅酒的產值,並不輸於美國的高科技產業。而走在巴黎街頭與走在美國大城市裏的感覺,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但孰好孰壞?孰輕孰重?

台長此文,頗有啟發性,但我想大家可以思考的是:「何為一個強大強盛的國家?」或許朝這個方向思考,台灣人更能掌握自己在國際社會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國內也就不會有一票人們,不斷的去想放棄自己原本所擁有的自由與民主,來換取一個不可知的未來。只因為盲目的以為「統一」是解決問題與讓中國強盛的唯一途徑。

近代中國史上發生最令人遺憾的一件事,就是文化大革命。這場革命減緩了「中國興起」的速度,而在這麼個「富者更富、窮者更窮」資本主義的遊戲環境當中,越晚進入市場者,白手起家的機會就更少,也就是說窮國將很難翻身。而這類的問題,美國已有學者專家在開始討論了。

所以,請支持「統一」的人仔細想想看,你們支持「統一」是一種理性的選擇嗎?你們真的能夠篤定中國將來會很棒嗎?為何台灣就不能以手上所現有的條件來繼續打拼呢?「台灣正常化」以後,就像一個取得合法身份的人,在國際上將會有更大的競爭力。身份上的不合法,永遠只能賺取偷渡客的薪資。將台灣邊緣化的人,就是中國和在台灣這些不承認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的人。而這又算是個什麼樣的「愛台灣」呢?
2006-09-26 11:39:18
大陸台勞
雲橋

美國歷史我也不太清楚, 但當初制度美國的憲法的那些人真的很偉大...偉大的地方在於”無私”, 因為無私, 所以才能有日後美國自由和開放的精神.

台灣現在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 確實有問題, 因為當初制定的人並太懂法律; 理論上這套”中華民國憲法”應該修法, 但事實上放眼台灣現在的所有政黨, 那一黨能說自己沒有”私心”呢? 台灣現在的政黨比當初制訂”中華民國憲法”的人素質更差, 由這些人來修法...嗯, 我看還是算了吧!! 不然再各方勢力的角力下, 新憲法還是問題百出的!!

美國聯邦制...據我朋友介紹, 基本上就是完全的地方自治, 由各地方政府或社區人士組織舉辦公廳會, 然後決定要怎麼做, 中央政府是不管的!! 既不插手管更不會幫忙, 維持中立不介入. 所以我覺得美國人在這種環境下, 比較懂得自立自強, 懂得要靠自己而不是依賴政府.

成立歐盟組織不等於是統一, 其實成立歐盟最重要的原因是基於”平等互惠互利”原則, 而不是政治統一!! 這點很不一樣. 簡單說就是秦國統一中國的理由: 車同軌書同文..而歐盟最重要的是統一貨幣, 避免匯兌損失, 並且讓美元一元獨大...但也不強迫歐盟國家都得加入, 英國並沒有加入歐元; 所以歐盟與統一是完全不同, 真的只是”同盟”而非”統一”.

我覺得人類的進步方向, 應該是趨向於自由化, 開放化, 多元化能兼容各種不同的意見; 而要能兼容各種不同意見的社會, 則需要民主制度, 即雖然大家七嘴八舌意見不同, 但最後以投票表決, 少數服從多數...民主就是一種和平的決策制度, 如此而已.

所以民主的可貴在於能兼容並蓄各種思想與言論, 而只有在自由開放的環境下, 人才有天馬行空的超級創造力! 因為人可貴的創造力而激發各種新的發明與創見, 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

極權國家不是用自由開放的環境來誘發人的創造力, 而是強迫科學家為武器而殫精竭慮去研發...就算成功了, 於經濟民生又有何益處?

但自由不能亂套, 自由必須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 台灣政治的亂象不在於貪腐, 從國民黨到民進黨貪腐一直存在, 從二蔣戒嚴時期到現在民主時期貪腐也不斷...真正根本原因在於”司法不獨立, 法律不完善, 執法不嚴明”而已, 其次才是選民與政治人物素質的共同提升.
2006-09-26 11:40:41
大陸台勞
玫瑰騎士說到重點了!! 我倒是忽略了!!

西方的種種科學均起源於哲學。

我也是才剛剛知道英文中博士”Ph.D.”是啥意思, Philosophiae Doctor...意思為”哲學博士”, 英文中醫生可以叫”Doctor”但不能說成”Ph.D.”...朋友教的!!

哲學理論上在各科學領域之上, 重要性當然很高, 不過若像中國古代只偏重文學和哲學思想, 欠缺應用科學也沒用; 像台灣現在只注重科學(培養出一大堆很厲害的工程師)而不注重哲學(據說工程師的生活很苦悶像工蟻一樣)也是偏廢的!!

哲學和藝術為底, 自然和社會科學為用, 不能偏廢, 再加上一個開放自由的環境, 這應該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教育方式和環境吧.
2006-09-26 11:55:05
玫瑰騎士
所以請風塵驕子,當我過去問你主張統一,那麼民主之於你的選擇、民主在你的主張中扮演何種角色時,你始終無法回應我並反問為何你要就這個問題來回答時。我勸你不要來這裏隨便指責台長邏輯不通,這是在浪費台長的時間,明白嗎?
2006-09-26 11:59:48
606
美國的強大,在於他的民主自由,而不是統一
蘇聯也曾經一統,但最終為唾棄共產主義而分裂
德國統一時,曾經是稱霸歐洲的強國
但出了希特勒,造成後來德國分裂幾十年

統一就會強盛?分裂就會衰敗?
一切都是強詞奪理啊!

民主自由的好制度,國家就會強
就會是一個吸引人的地方
一個大一統,如成吉思汗般的霸業
終究也只是武力維持,欺壓不同民族的空殼而已
2006-09-27 02:35:03
DLowe
這問題我只想到一件事

有個單字叫 negotiation,這個單字背後隱藏的意義就是 ”和不同意見的人折衷後達成協定”

歐美強大的結果除了 ”玫瑰騎士” 說了很多之外,我認為 negotiation 是一大要因,看歐洲史,從羅馬和漢尼拔打仗起,雙方戰前就要開會 nego 一番,歐洲的分裂是 nego 的結果,美國的統一也是 nego 的結果

而中國史相信 ”天無二日” ”分久必合” 也就是 ”勝者全拿”,這樣觀念下是不能容忍不同意見的人,即使有 negotiation 也都是暫時的,最後還是要比拳頭,金人滅宋,老毛滅老蔣,不都是如此?

應該問台勞兄一個問題?你觀察後覺得為什麼中國人那麼堅持 ”天無二日” ,我認為這個答案就是中國人不喜歡 negotiation 的原因
2006-09-27 17:25:02
大陸台勞
DLowe

個人觀點, 中國人這種思想應該是受儒家思想影響所致 儒家是尊王 認為天地君親師 君王地位僅次於天地 高於雙親 也就是君王有天人合一 君權神授的正當性 自然天無二日 只有真命天子 才是唯一合法的統治者

實際中國古代在治國方面 並非君主一人說了算 通常還是有一套遊戲規則 群臣仍可表達意見 非君主能專斷 當然偶而君王還是能力排眾議 專斷獨行 但如果失敗了 君王的威信就大打折扣

所以帝王學中 君王真正的意見 還是得由懂得揣摩上意的馬屁大臣來提出 這樣就可以避免君王的錯誤決策 萬一有錯 都是奸佞臣子的讒言 無所帝王之英明與威信

但倘若依懂得君王心思 是帝王肚中蛔蟲的馬屁大臣成功了呢 馬屁大臣自然會高呼 都是聖上英明 皇恩浩蕩 才能克盡全功 瞧這樣的話 帝王就會永遠英明神武 永遠不會錯 即使有錯也是臣子的錯
2006-09-27 21:29:01
玫瑰騎士
wacow!原來中國人的表面功夫與死要面子文化就是這樣來的,難怪有台灣人們會那麼喜歡馬英九。

這樣的文化實在很難產生任何反省。這就是為何中國哲學思想發展蓬勃的時期和「大中國統一」期間沒有交集!

難怪中國古代的文人們,除了一堆很會寫八股文、風花雪月或懷才不遇的靠夭詩詞以外,對於提昇「人」的價值毫無貢獻。
2006-09-28 11:01:02
歪哥
立論基點..不正確
中國人是貧窮世襲..
戰亂造成的地權重分配.. 本來就只集中向少部份貴族
佃農的由來.. 才不是分家產的關係~~
2006-10-16 01:12:26
大陸台勞
歪哥

中國歷史太長了, 先設定在一個朝代再討論...

古代幾個有錢的名人都不是當官的!! 其實是搞商的, 如陶朱公范盠, 明朝沈萬三, 山西搞錢莊的大戶...古代有員外的稱呼, 戰亂不會造成全國的土地重分配的!! 古代還是有地契的!!

我也沒說過”佃農的由來”啊? 古代應該是長工吧? 佃農起源那個朝代, 我也不知道啊!! 不過民國時, 台灣已有佃農, 才有國民黨的土地改革.

中國人的貧窮是世襲? 這句話說的很奇怪, 好像是中國的窮人永世不得超生, 中國古代並沒有階級制度, 人人都有機會讀書或經商啊!! 上海清幫的黃金榮, 杜月笙不也都是小混混變成上海的地下皇帝?

我要說的重點是, 中國人習慣把家產全分給子孫的這種分田制, 加上崇尚多子多孫的觀念, 很容易就變成富不過三代!! 歐洲是貴族世襲制, 所以世襲的貴族能永保自己領地的完整; 於是成為歐洲文明興起的一種重要經濟支撐.

而中國的富人一般想要既富且貴, 就必須讓兒子讀書考功名去當官, 不然富翁的地位還是不如當官的, 尤其如果是經商致富的人, 依士農工商的社會評價, 地位還真不高(雖然實際上對經商成功大財主的社會地位未必如此)

我所提的問題和想討論的問題在於: 為什麼歐洲能能很成功的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而中國走上現代化和民主化的道路卻是如此的艱辛與漫長呢?

也許真如您所說的, 我的立論基點就不正確...我也常說, 我不一定是對的! 只是拋磚引玉一下, 提個討論的話題而已, 我也很想知道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事實上這還是我朋友的立論呢, 我根本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的知識和學問.

那麼請您發表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2006-10-16 09:05:21
简体字
看不懂内在逻辑。。。
第一,这个世界还没有达到世界大同,无国界仍是乌托帮式,丛林法则仍是这个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第一法则,不然也没有古巴导弹危机,英阿大战,谁说西方社会已达成。。共识,除非他是瞎子。
第二,西方的现代化立足于科学,科学立足于逻辑,西方的文明在于发解,然而西方人也提出科学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面临崩溃。尼采说“上帝死了”通过逻辑分析,世上不存在上帝,然而却无法否定上帝确实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商业化社会不断的在分解旧有的社会关系,它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却面临在危机。于是整个二战后,都在吸收东方文明的精髓,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何必枉自菲薄,对传统文化一棒打死,一时落后,不等于永远落后,它有不足,不等于它没有价值。
2006-11-19 22:13:20
大陸台勞
我的問題是:

為什麼歐洲能能很成功的走向現代化和民主化,而中國走上現代化和民主化的道路卻是如此的艱辛與漫長呢?

我的看法簡單說是因為:

1. 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中國有些價值觀已經偏離了, 所以才會遲遲無法改變與進步.

2. 補充一下, 中國傳統文化有好有壞, 壞的就別提了...別的國家的文明歷史與傳統文化, 一樣也是有好有壞, 這是很正常的. 中國傳統文化好的一面怎麼會變成壞的價值觀呢? 這是因為後人解讀的錯誤, 而非當初聖人說的是錯的!! 這是二碼事!!

3. 舉宗教例子來看, 各宗教傳承到現在, 有越來越多的分支和門派, 有些分支和門派彼此的主張更是大益其趣!! 但源頭的宗教和經典都是同一部啊, 為什麼傳到後世解讀起來竟然形成二個教義水火不容的門派?

這一點就像恐怖份子曲解古蘭經的聖戰一樣, 讓那些綁炸彈的恐怖份子自以為炸死無辜的百姓是聖戰, 死後還可以上天堂一樣!!

中國傳統文化被統治者給曲解和誤用, 才會使中國難以進步...一如中國共產黨現在對中國人民的思想箝制, 也會讓中國人民的思想無法自由自在和大開大闔一樣...

只有思想自由了, 思想能解放, 能諸子百家齊鳴時, 中國才能真正的走向自由與強盛!!
2006-11-20 14:30:09
江湖人
這需要時間的,

轉貼一則新聞供你參考:

國父140誕辰 中共高調紀念
更新日期:2006/11/12 04:29 記者: 白德華/北京十一日電
明天(十二日)是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百四十周年誕辰紀念。據了解,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將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前來大陸參加孫中山思想的海外賓客,這是大陸首次以最高規格對待孫中山先生的紀念活動。

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在南京表示,希望中共恢復孫中山的歷史地位,理性對待三民主義等思想文化遺產,以此減少兩岸政治摩擦。

在大陸,由於孫中山生晚年支持聯共政策,遺孀宋慶齡更以實際行動支持共產黨,以致一九四九年後成為少數在中國仍享名望的國民黨籍革命人士。很明顯的是,四九年後大陸各地不少名為「中正路」的街道全部改名,但「中山路」、「中山公園」仍保留至今。如今,中共官方對孫中山的評價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實現建國構想」列為宣傳重點

如果消息人士提供的訊息正確,胡錦濤出面接待參加孫中山思想研討會的外賓,將是中共建政以來首次以最高領導人之尊肯定孫中山對中國的貢獻。此外,從媒體鋪陳及各項活動看,隨著三峽工程即將完工及青藏鐵路通車,中共也將以「中國已實現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構想」來宣傳紀念活動。

近日,福州、上海、北京各地分別舉行孫中山思想研討會。孫穗芳從美國返回大陸,在參加「民革」首次前往南京拜謁中山陵活動時表示,「孫中山先生臨終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現在則要『和平、奮鬥、救台灣!』。」

孫穗芳盼中共提高祖父歷史地位

孫穗芳表示,希望中共能恢復孫中山先生應有的更高的歷史地位,以孫中山思想來減少兩岸的政治摩擦。將來兩岸統一後,理性對待三民主義等孫中山先生的思想文化遺產,並以此作為國家富強與全中華民族之團結的思想基礎。
from: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61111/4/6eye.html

=============================================

介紹你一本書
中國國富論──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國富論


書系:文化叢書
編號:BA0159
作者:魏萼
   
譯者:
定價:550 元
扣抵額度:1 本
初版日期:2000年05月15日
ISBN:9571331392
開本:25開/平裝/640頁

▼ 張序

.張建邦(淡江大學創辦人)

中國文化經常被西方人士所誤解。 21 世紀的中國不僅要使中國遠離貧窮邁向富裕,而且也要肩負起世界文化重建的責任。這首先要使世界人士認清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真諦。而中國知識分子也要承擔推介中國文化給世界的新時代使命。基本上這要從儒家文化的重新解釋與定位做起;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同時也要使儒家文化在東亞地區徹底實踐,最具體的做法莫過於掃除東方「文明衝突」而趨向「文明調和」的境界。就以經濟思想來說,馬克思《資本論》中所重視的資本家剝削勞工階級的現象不是東方經濟思想的產物。東方經濟思想中的義與利的結合乃是「文明調和」的結晶。這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企業經濟學家澀澤榮一 1928 年的《論語與算盤》的論著,基本上的看法是相同的,也與日本當時的思想主軸「和魂洋才」在意義上是相通的。

魏萼教授強調「藏富於民、民富國強」的市場經濟觀念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精義所在。他並認為「永遠有國營事業,但沒有永遠的國營事業」的看法是正確的,因為國營事業旨在於協助培養民營企業而並非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永遠的重心。同樣道理,他也引申出「永遠有經濟政策,但並沒有永遠的經濟政策」等主張,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義所在。另外,他從過去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經驗來看,政治穩定、經濟穩定、社會穩定等是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還有,從臺灣的實證經驗得知,中國大陸邁向民主也是必然的趨勢,但魏萼教授認為絕對不是政黨政治與公民投票的西方模式。他認為中國政治發展應是從「多黨參政」、「多黨監督」到「多黨競爭」的東方模式,然而這是一條穩健而且是長遠的道路。

西方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是西方現代化的里程碑,特別是基督新教對西歐、北美經濟發展的貢獻甚巨。戰後的東亞經濟發展與「儒家新教」的相關性甚值進一步探討。東方的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必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其中,有古老歷史文化的中國不能缺席。北京大學百年來在中國歷史上的新文化運動中扮演著引擎的角色,面向 21 世紀的世界,北京大學如何燃燒另一階段性的新文化運動,來帶動新一波的中國現代化,從而實現「亞洲價值觀」的代言人功能,甚為重要。換言之,北大的精神、中國的道路、東方的經驗、亞洲的價值等方面彼此息息相關。當今最重要的是,中國知識分子要面向世界,擁抱世界,走出世界。尤其是推介中國傳統經濟文化資產給世界。兩百多年來西方經濟思想獨領了風騷,但也多少帶來了世界的災害,甚至不幸。

魏萼教授的《中國國富論》是以中國文化為出發點,闡述富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本質。中國傳統文化來自《易經》「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其強調窮則變、變則通的哲學意義。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西方哲學諷刺中國封建社會的「權力就是知識」,所以他們重視「知識就是權力」。這種看法我們不能完全認同。西方人士重視專家政治的看法固然有其價值,但經常是決策錯誤,因為他們缺乏認清「智慧」的涵義。「智慧」是重視明辨是非,然後可以作出決策,才不至於走錯方向。所以除了「知識」的求「精」之外,還要有「智慧」的求「通」。《中國國富論》的思維核心是以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為中心點,這與孫中山先生所說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意義是相貫通的。這裏所謂的篤行有時還要有政府的權力來執行,因此「權力」的擇善固執也相當重要,所以《中國國富論》是要「知識」、「智慧」、「權力」等三位一體的,才能實現「國家之干城,學術之重鎮」的意義。

儒家經濟思想是重視分工的,在朝為官的、在野為民的,或從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均要恪守本分,充分發揮每個角色的功能。這也可引申到「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資源調配意義。如此經濟效益自然提高,其經濟焉有不能發展之理呢?儒家經濟思想的精義在於和諧與理性,此也可伸張經濟的社會正義,當然有助於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如此馬克思《資本論》裏所強調的剝削現象在「儒家文化經濟圈」裏自然不容易發生。但儒家經濟思想被誤會了,他們有些是故意的,有些是無知的。西方的「中國通」如費正清等人經常把儒家文化與專制經濟文化相結合,因此認為儒家文化是違反市場經濟的。其實儒家思想因為重視實事求是,所以有其不同階段性的時代意義。因此,儒家社會主義與儒家資本主義均有其適當性而且相互調和的超然意義。所以儒家文化與市場經濟是相結合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儒家文化的百家爭鳴也在所難免,可是其結局誠如明儒王陽明所說的是「多元化一體」的。

再說當前儒學研究也有所謂的新儒家,其主旨在於重新解釋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可是新儒家學者們皆有其學術背景與見解,這多少也產生百家爭鳴的現象,不過基本上他們對於儒家文化的價值性也多少給予肯定的。這是所謂「多元化一體」的另一種現象,說來這也是很正常的。不過,魏萼教授的看法則不單單要肯定他們對儒學的貢獻,並且將他們歸納為「泛儒家」,同時正視儒家思想的實踐性。所以他提出「新新儒」的定義,其重點在於促使儒家思想的實證性以避免僅止於理論上的書生之見和口舌之爭而已。

魏萼教授現任本校專任教授兼美國研究所所長,特為之寫序。我也希望學術界人士能夠重視這部富有影響力的著作。


謹識於淡江大學 1999 年 12 月 31 日
========================================
▼ 吳序

.吳樹青(前北京大學校長)

魏萼教授是經濟學家,他研究的經濟理論是綜合中西方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經濟學。這個研究的方向有別於一般經濟學者僅憑單純的經濟理論為主軸。他說經濟學不是數學上「單一方程式」,而是「聯立方程式」的經濟學。這個觀點在經濟學術界固然還有爭議,但也有其特色。

基本上魏萼教授這部《中國國富論》的主旨是從戰後 50 年來的東西方經濟發展經驗來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以迎接日益複雜的 21 世紀經濟。

貧窮、髒亂與無知的中國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門戶開放,中國文化遭受到史無前例的衝擊。百餘年來中國的內憂外患層出不窮,中國民不聊生。

中國經濟發展比不上西方,因而民族自信心淪落了。50 年來中國的分裂,這也是中國近代史所造成的。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使中國現代化,使中國人遠離貧窮、髒亂與無知。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西方思想入侵中國。中國何去何從莫衷一是。於是對中國文化陷於長期的迷惘,孫中山先生的思想也未被國人普遍認同。戰後的「華人經濟圈」表現突出,這莫非中華文化特別優異的具體成果。面對 21 世紀的中國必須全面脫離貧窮、迎接小康、邁向富裕。中國人不但要受人尊重,而且更要受人尊敬,這要等到中國「富裕而有禮義」美好社會的到來。所以第一階段經濟面的「扶貧工程」完成後,還要從事第二階段精神面的「新扶貧工程」。這將是艱巨而且亟待完成的工作。

「一體多元化」的社會是中國的特色。當今五十幾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固然重要,可是對於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更為重要。非但如此,中國對於各種宗教自由發展的支援與保護,不僅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世界時代潮流的走向。凡此種種不可忽視。其中佛教中國化,基督教、天主教中國化,伊斯蘭教中國化等是有其過程的,也就是從「文明的衝突」到「文明的調和」的意義,這正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一個必然規律。

中國人必須把握傳統優秀文化中的倫理觀念,但也要選擇性吸收西方現代化的科學民主。這是傳統與現代化結合的問題。倫理、民主和科學等三位一體的思維方式是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倘若 21 世紀中國人要造福世界,也要有全球性認同而且適當性的理論模式。兩百多年之西方國家的富強,其現代化的思想模式逐漸被全球所認同,惟其本質缺乏世界的適當性,因此其思想模式也曾多少禍害了世界,甚為不幸。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重要支柱。可惜目前其不一定是「亞洲價值觀」的代表國家,因為 50 年來日本的富裕與繁榮也被世人所共識,日本人也逐漸另樹一幟成為世界八大文明之一。中國的文藝復興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生,此隨著中國的富強,中國文化勢將傳播於世界,進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人類的公理。特別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精粹,猶如儒家孔孟經濟思想等。此乃中國文化的資產,應可貢獻世界經濟發展和社會正義。

《禮記》〈禮運篇大同章〉是中國知識分子共同戮力的目標,司馬遷《史記》中經濟思想「善因論」等的春秋之筆將可照耀千秋。中國經濟要走中國人應走的道路。然而如何「拿來」西方現代發展模式,將是通古今之變的具體作為。

魏萼教授所撰《中國國富論》乃是以中國文化為出發點,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應有的道路。其所專注的重點是力求中國特色的價值觀,特別是戰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時代意義。其中強調文化宗教是經濟發展的「第三隻手」,也就是「第三隻看不見的手」,有別於西方經濟思想中僅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市場經濟)或「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調控)的二分法思維方式。在面向 21 世紀的經濟裏,「第三隻手」(文化與宗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希望魏萼教授的這部著作能夠發揚學術報國的功能。

作為一部具有獨特見解的學術論著,又是從中國文化這個全新角度來探究中國經濟發展之路,對書中提出的一些看法,自然會有不同見解,見仁見智,在所難免,這本身似乎應當也是中國優秀文化中應有之特色。


謹寫於北京大學 1999 年 12 月
========================================

▼ 自序

中國人何其不幸,一百多年來內憂外患不斷,民不聊生。民國成立後,國人思想奔湧,知識份子擬對國家有所貢獻,但皆有心無力。

中國經濟發展的到二不是「國富民強」「,而是「民富國強」。傳統中國經濟思想中的五均六管、平準法、均輸法均為中國經濟文化的特色。

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可供借鏡,但其代價仍甚高;尤其是其民主政治演繹的過程,頗為可議。

若從中國文化的本質觀之,兩岸經濟不能交流,則國民黨必將使之民進黨化(中國經濟思想斯蜜、凱因化);兩岸經濟不斷交流,則共產黨似將逐漸國民黨化(馬克斯、列寧經濟思想中國化)。這是一樁中國往何處去的重大議題。如此,中國百年來,第一位偉人孫中山先生經濟思想的時代性也將再被肯定。

實證與檢驗的結果,已確定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的沒落和共產主義的崩潰。《第三條路哲學》經濟發展模式,將逐漸被肯定。在21世紀裡,台灣的經驗、中國的道路、儒家的思想、東方的文化、亞洲的價值、人類的福址等等一脈相承,息息相關。深值重視。

中國的問題在於貧窮,中國經濟如何脫離開發中國家「貧窮的惡性循環」,至為重要。亞當‧斯密、卡爾‧馬克斯、約翰‧凱因斯的思想均不足為中國經濟之所需。本著作強調經濟發展中的文化與宗教因素的重要性,它是「另一隻看不見的手」(第三隻手的經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本論住的撰述緣起於國學大師南懷瑾教授的啟蒙、恩師台灣大學施建生教授的鼓勵;而淡江大學創辦人張建邦教授以及前北京大學校長吳樹青教授的作予推介,亦為本書增色不少。


謹識於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辦公室 1999年12月31日
==========================================

▼ 書摘 1

第一章 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國富論

經過二十世紀實踐與檢驗的結果,已充分證明了西方資本主義的沒落和共產主義的崩潰。其間何以中國共產主義不但沒有崩潰,而且還將影響世界,這乃是中國已經走上了富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這是馬列主義中國化的結晶。此種型態的市場經濟既不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更不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的《資本論》(Das Kapital, 1867,1885, 1894)的思想所能解釋的。中國經濟往何處去?它應是一個富有東方文化價值的《第三條路哲學》(Die Philosophie des Dritten Weges, 1990)有關的經濟發展模式。(註1)它的基本精神是:市場經濟不是萬能,可是沒有市場的經濟卻是萬萬不能;而政府經濟絕對不是萬能,可是沒有政府的經濟亦是不能。這是撰寫《中國國富論》的由來。

一、《中國國富論》不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

西方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國富論》的思想與中國傳統主流經濟思想,是相通而不相同。《中國國富論》不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西方的《國富論》勢將沒落,《中國國富論》勢必抬頭。

而《中國資本論》也不是馬克思的《資本論》。馬克思的《資本論》確實是一部甚富學術性的著作。他的經濟思想是反西方主流思想的西方思想。馬克思的思想曾經在這個世界上怒潮澎湃了一個多世紀。他的功過只有讓歷史學家去評判。《中國國富論》旨在把握中國經濟主流思想的精髓,並且輔之以經濟的「拿來主義」(註2)。它是一部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國富論》,希望中國富強。

東方思想的哲學基礎是「天人合一」,這與西方「神人分離」的看法不同(註3)。東方經濟思想重視市場經濟、政府經濟與文化經濟等「三隻手」的功能性(註4)。此外,倫理、民主和科學等「三元一體」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不是西方「二分法」辯證邏輯的經濟分析所能解釋的(註5)。「易理經濟學」是重視經濟「文化調和」,以避免「文化衝突」所衍生的經濟「痛苦指標」。西方經濟思想獨領了世界兩百多年的風騷,他們莫非要拜「基督新教」所創造的西方經濟文明所賜。然而戰後五十年來東方經濟發展表現傑出,已凸顯了東方思想的價值所在。因此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東方價值觀已普遍引起世人的關註(註6)。可是二十世紀末東亞金融危機也多少令人懷疑東方思想的永恒性(註7)。韓國的「外在型」文明衝突與印尼的「內在型」文明衝突等皆非東方價值觀的代表(註8)。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東方經濟思想與世界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甚值經濟學家們思考。

中國現代化是要走自己的道路的。兩百多年來西方現代化的模式移轉中國後,必然先產生「文明衝突」而後「文明調和」的「拿來」過程(註9)。換言之,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市場經濟模式等均只能選擇性的「拿來」成為中國現代化模式的一部分。否則將造成中國的傷害,特別是西方的政黨政治和公民投票等模式移植中國後,將造成中國的大災難,萬萬不可行。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模式也與中國文化水土不合。一味的崇洋媚外,將使中國陷入混亂和不安。這是西方野心家的期望,他們怕中國富強,以為中國富強了以後會威脅世界,所以他們在大戰略上不斷推銷西方那一套自由、民主、人權等觀念。我們要走出中國特色的自由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社會制度。具體地說要以中國文化振興中華,以民主政治再造中國,以市場經濟重建大陸。具體的意義是要把握倫理、民主和科學等「三元一體」的中國現代化理論模式。這與今日北京大學的校訓「愛國、進步、民主、科學」雖已不同,但在某些意義上多少是相通的。

中國文化、中國民族、中國宗教基本上是具有「容他性」的,這與西方希臘、羅馬以及希伯來宗教文化的「排他性」是不同的。中國在 21 世紀現代化過程中,中國文化、民族、宗教等將逐漸從「衝突」過程中趨於「調和」。此結果將是圓滿的,但過程是陣痛的。尤其是中國基督教、中國天主教、中國伊斯蘭教等的發展至為重要。中國佛教、中國道教將參與中國「文藝復興」的盛事。這個新文化、新啟蒙將與未來中國的興衰息息相關。富有中國特色的「政教合一」與西方歷史上的「政教合一」在意義上完全不同,此有助於中國的富強與國家的現代化。

中國歷史上的黃河、長江等不知有多少水患,但正常的黃河、長江等是東流黃海、東海。有如古老的中國曾歷經苦難,尤其是每當執政方向偏離中國文化的航道時,必然給中國帶來災害,此與洪水氾濫一樣,均非常態。中國仍然是中國、中國永遠是中國、中國終將回歸中國文化的中國。所以 1978 年以後的中國現代化道路走對了,中國自然趨於富強。不止中國,昔日的蘇聯及東歐等國家也是如此,他們也將逐漸恢復古老俄羅斯、歐洲應走的道路與方向。在亞洲的蒙古、北朝鮮、柬埔寨、越南等地區的發展也不會離開此一軌跡,因為這是一個規律。這也將是 21 世紀世界新經濟秩序重建的基石(註10)。

「馬列中國化」的道路是 1978 年以後鄧小平功在中國的作為。這與從前的「中國馬列化」思維方式完全不同。「馬列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回歸中國文化的正確做法。它盡力擺脫任何意識形態的羈絆,重視實事求是的政策方針;其邁向理性,重視知識的國家發展方向已使中國奠定 21 世紀國家富強、民生樂利的基礎。其逐漸重視「知識就是權力」而非「權力就是知識」的西方現代化觀念雖不甚完全正確,但方向明確。因為「智慧」更為重要。然而 1978 年以後中共的改革與開放的理性發展似將可媲美「漢唐盛世」,成為重視中國文化與儒學的新楷模。

二、從康有為《大同書》到儒家〈禮運篇‧大同章〉

由此可見郭沫若(1892-1978)的〈馬克思進文廟〉見解至為深遠(註11)。而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要把康有為《大同書》的內涵推向儒學〈禮運篇.大同章〉的境界(註12)。此可把馬克思思想的真義與中國儒家文化貫穿起來。清末康有為《大同書》所談論的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的「三世論」或許與《春秋公羊》的「三世說」內涵不甚一致,但其面對現實的看法與作用,甚值欽佩(註13)。康有為的「三世論」依據中國現實環境循序漸進的進化觀念,即文明未開、漸入文明、大同世界的「三世論」作為政治變革理論,甚為務實可行(註14)。中國國家建設的長遠目標應是理想的社會主義,即西漢戴聖《禮記》的儒家的〈禮運篇.大同章〉理想(註15)。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文化到中國後從與中國「文明衝突」到「文明調和」的過程,而馬克思文化終將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元素。《大同書》也是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意義(註16)。此乃面對現實擺脫西方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紛爭而有利於中國邁向小康、富裕之道路。

21世紀前50年的中國,中國人溫飽問題基本上可以解決,但其所面對的是精神面的「新扶貧」工作。這是另一個階段的攻堅工程。中國國民道德的重建至為重要。中國人的民族劣根性正是腐朽儒學的表徵,又臭又硬。國家富裕了,國人不懂得生活的意義與人生價值,這是又一類的貧窮。這正是「新扶貧」工作的重點,極為艱鉅。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兩句話說得好,這代表對正義、真理與公平的呼喚(註17)。曾被宮刑的西漢大儒、太史公司馬遷(西元前 145年-西元前90年),為了伸張正義、真理與公平,替出擊匈奴、兵敗被俘的大將軍李陵講了話,因而被漢武帝認為藐視皇上的尊嚴,而且構成反對朝廷的行為(註18)。司馬遷被宮刑後保全了生命,完成了春秋之筆照千秋的偉大著作《史記》(註19)。《史記》誠如司馬遷之心願,是「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的史學鉅著。《史記》凡 52萬6,000言。人生自古誰無死,死有重於泰山,或有輕於鴻毛。司馬遷完成《史記》後,自稱人生無憾,於是投河自盡了。司馬遷的儒生風範,有儒氣、有骨氣、有才氣、有俠氣、有義氣,還有幾分讀書人的傲氣和狂氣,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範。

21世紀的中國一定可以富強,中國人當亦可揚眉吐氣、頂天立地而且有尊嚴地站起來。當前中國現代化過程方向雖正確,但問題是千瘡百孔、滿目瘡痍,何況天災人禍頻仍,此有待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邦有道則仕」的原則下為國家有所獻替,不論在朝在野,知識分子以及學術智庫應發揮「國家之干城」和「學術之重鎮」的功能。

中國人醜陋嗎?評論家柏楊的觀點多少是正確的(註20)。中國人的醜陋源自中國人的貧窮、無知和世俗儒家的猖獗。國人富裕之後是否變成為「驕傲的中國人」呢?有待觀察。嚴復所說中國人的問題在於貧、愚、弱、貪等(註21)。柏楊也說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裏鬧等等(註22)。中國本是文明的禮義之邦,但國人表現的行為卻有相當落差,有人形容為蠻愚,深值警醒(註23)。百年來中國人的崇洋媚外、不守信用、不守秩序、不重衛生、陽奉陰違、相互投機等均非常態。社會上經常有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註24);好人不見得可以出頭,這莫非是肉腐而後蛆生的必然現象?高喊誠信、無愧、無憾的善良人士,卻經常是各行各業的失敗者。或許魯迅小說集《吶喊》的〈阿Q正傳〉(於1921年 12 月撰)講得對。日本統治臺灣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當時的總督府民政長官後滕新平( 1896 年 2 月就任)曾說在臺灣的中國臺灣人,民族性是畏威而不懷德,因而採用軟硬兼施的懷柔政策來對付臺灣人,均值得國人警惕。中國要富強,要頂天立地站起來,還要切實面對「醜陋中國人」的某些民族劣根性,以迎接21世紀。

所謂的亞洲價值觀,其實乃是東方價值觀,具體說就是儒家思想為主的價值觀。此價值觀目前的代表是東北亞的日本與東南亞的新加坡,而中國是東方思想的源泉,為什麼不能作為代表?因為中國人仍然貧窮(註25)。我們還要學日本。我們擔心 21 世紀中日兩國難免還會發生嚴重摩擦。為了亞太和平、安定與繁榮,「師日長技以制日」可能是未來階段性的一個方向,它比「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看法實際(註26)。


1. A. F. Utz原著,楊世雄譯,《第三條路哲學》(Die philosphie des Dritten Weges, 1990),九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臺北, 1991年。另外,請參閱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出版,第二卷於 1985年出版,第三卷於 1894年出版,其中第二卷、第三卷是馬克思去世之後,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因此馬克思的《資本論》難免受恩格斯思想的影響。《資本論》(中文版),人民出版社,北京, 1988年(四刷)。
2. 魯迅,「拿來主義」,《中華日報‧動向》, 1934年6月7日。該篇論文是以「霍沖」為筆名發表的。文載於《魯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 1995年,第16-31頁。
3.西方思想也有「天人合一」的多神論者,但其並非西方主流思想。此情況正好與東方思想相反。
4.魏萼,〈經濟中國三隻手的思考〉,《中國的崛起與21世紀世界格局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 1998年5月5日。會議論文集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梁守德主編),北京,1998年,第 281-300頁。
5.同前註。
6.奈思比(John Naisbitt)著,林蔭庭譯,《亞洲大趨勢》(Megatrend Asia),天下文化出版社,臺北, 1996年,第 30-55頁。
7.東方價值的現代化理論模式,在實踐上有偏差,因而產生了「文化衝突」。
8. 印尼的「盤查西拉」(Pancasila)文化是爪哇本土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結合,在理論上是重視和諧的,此乃印尼 1946 年蘇卡諾政權以後的立國精神。
9. 魯迅,同註2。
10. 東方價值的一體多元化模式,當中各國均有其特色,但其所標示的文化價值座標大致相同。
11. 郭沫若,〈馬克思進文廟〉,《現代中國文學:小說》。該篇作品於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十七日初次發表。
1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施的步驟。此也可喻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社會主義成熟階段。孫中山先生也曾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13. 康有為,《戊戌奏稿》,卷七,第一頁;卷21,第二頁。或參閱汪榮祖〈晚清變法思考析論〉,《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張灝等著),時報出版公司,臺北,1988年,第 99-102頁。
14. 同前註,第100頁。
15. 同前註。
16.中國文化的特色是具有包容性的,外來文化終將被中國文化所吸收,然後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的中國本土化現象。
17. 1997 年臺灣與大陸均甚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片頭語,這兩句話也是當時儒家思想的一個表徵。
18.〈史記的故事〉,《中國文史名著故事精粹》,添翼文化出版社,臺北, 1994 年,第 468- 472頁。
19. 同前註。第 2-5頁。
20. 柏楊,《醜陋的中國人》,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臺北,1985年,第 24-28 頁。
21. 吳相湘,〈孫逸仙近代思想與鄭觀應、容閎、嚴復之比較〉,《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學術討論會》,中山,1996年8月。
22. 柏楊,同註20。
23. 同註21。
24. Max Weber,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Free Press, New York, 1951。
25. 直至西元2000年,中國仍是開發中國家,其年平均國民總產值仍排在全世界第一百名以外,何況還有「中國威脅論」的西方疑慮。
26. Max Weber, The Protestan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Free Press, New York, 1985。

====================================

▼ 書摘 2

三、西方的「中國通」!

費正清等所謂的中國通,其實他們不懂中國。西方的許多所謂權威中國問題專家經常誤解中國(註27)。例如著名的韋伯(Max Weber)教授也誤解了中國的文化與宗教,把世俗腐朽的「病儒」視為「真儒」(註28);哈佛大學費正清(John K. Fairbank)教授也復如此,認為儒家文化僵硬、與封建思想、權威主義結合,這是錯誤的認知。因此所分析的「東方專制論」和有關的中國問題當然是不正確的,這也是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教授「文明衝突論」的由來(註29)。 21 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另一重要工作是要使西方人士認識真正的中國,並尊重中國文化的價值。

幾百年來,西方經濟學人才輩出,但觀念分歧,其中有重農主義、重商主義、古典學派、新古典學派、歷史學派、洛桑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凱因斯學派、制度學派、哈佛康橋學派、芝加哥貨幣學派等經濟思想。亞當‧斯密(Adam Smith)、李嘉圖(David Ricardo)、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瓦拉斯(Lawrence Walras)、彌爾(John S. and James Mill)、馬歇爾(Afred Marshall)、熊彼德(Joseph Schumpeter)、凱因斯(John M. Keynes)、韓森(Alvin Hansen)、韋伯(Max Weber)、馬克思(Karl Marx)、羅賓遜(Joan Robinson)、席可斯(John R. Hicks)、薩慕爾遜(Paul A. Samuelson)、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等大學者輩出(註30)。他們的學術思想獨領風騷兩百多年,影響世人至為深遠。

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當中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釋家(中國特色的佛學思想)等經濟思想十分豐富,但需要一個整理過程。禹貢、管仲、范蠡、孔丘、孟軻、墨翟、荀況、李悝、商鞅、韓非子、白圭、司馬遷、桑弘羊、耿壽昌、王莽、王符、楊炎、王安石、丘睿、徐光啟、王夫之、魏源、孫中山、鄧小平等經濟思想皆有代表性。

若欲研究馬克思必須認識馬克思的原意。過去所謂傳統共產主義一再曲解馬克思的基本思想。已禍害了世界(註31)。馬克思是出於人道主義才撰寫《資本論》等偉大著作,其《資本論》雖是所謂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經典,但仍屬反西歐古典學派主流經濟思想的一個環節,與東方的哲學思維方式截然不同(註32)。

《資本論》旨在描述資本的生產、流通、總運動、總形態等,重點是揭示剩餘價值的生產、流通、實現、分配以及它的各種具體形式(註33)。《資本論》以西方唯物論和辯證法為中心的思維方式為出發點,指責資本家的剝削和社會的非正義。馬克思《資本論》共有三卷,其實應有四卷,分別於1867 年、1885 年、1894 年、1905 年—1910 年出版。其中第一卷由他自己出版,第二卷、第三卷由恩格斯根據馬克思的手稿整理出版;第四卷則由考茨基(Karl Kautsky)整理而以《剩餘價值學說史》(為中心分成三冊出版。馬克思的著作甚為豐富(註34)。譬如說《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844年)、《神聖家族》(1845 年)、《關於費爾巴赫的提綱》(1845 年)、《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 年)、《哲學的貧困》(1847 年)、《共產黨宣言》(1848 年,恩格斯合撰)、《關於自由貿易的演說》(1846 年)、《雇用勞動與資本》(1849 年)、《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 年)、《哥達綱領批判》(1875 年)、《反杜林論》(1878 年)等重要著作均有代表性(註35)。《中國資本論》(馬列中國化)的主旨是站在東方思想的哲學思維方式,而且是以東方的主流經濟思想為出發點。

《中國資本論》也是基於社會正義及人道、人性、人本主義的立場;以互助合作取代階級鬥爭,以仁愛取代仇恨,促成資本家與勞動者的合作、政府與人民的合作,並且主張以「藏富於民、民富國強」的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等為主軸。馬克思的《資本論》缺乏通俗性,因而被許多政客所誤解,甚至被政客所蹂躪。《中國資本論》正是要補此一缺失,它不僅希望中國富強,也希望對東方價值觀有所貢獻。因為《中國資本論》竭力要促使中國資本和技術之增加,以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產品的附加價值。這是經濟發展的具體表徵。然而「藏富於民」、「均富」等思想是中國經濟思想中的社會正義與西方馬克思《資本論》撰寫期間資本家剝削勞動者時的理論完全不同(註36)。當中《中國資本論》、《中國國富論》是彼此相貫通的;這就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之調和與互動、邁向富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

《中國國富論》是有關 21 世紀中國經濟的著作。中國要富強,一定要走中國人應走的道路,西方的《國富論》、《資本論》或《一般理論》等鉅著,僅足可選擇性「拿來」做為經濟政策工具,但其絕對不是「萬靈丹」。其實兩百年西方重農主義、重商主義、古典學派、新古典派、新經濟學等經濟思想在先秦諸子的經濟思想中均可尋找得到,就以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陶朱公列傳〉、〈貨殖列傳〉、〈平準書〉為例,它的市場經濟與生產經濟、消費經濟和管理經濟,就有其代表性(註37)。司馬遷的經濟思想似有亞當‧斯密《國富論》與凱因斯《一般理論》的精神。這些中國文化寶藏本是救人類、貢獻世界的經典之作,但卻鮮為人知,實在太可惜了。 21 世紀富強的中國另一個歷史性使命是研究與發展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並給予新的生命力和時代任務。(註38)

四、《中國國富論》與魯迅的「拿來主義」

《中國國富論》的撰寫旨在為臺灣找出路,為大陸找發展,為中國找希望,為中國人找前途,為華人找福祉和為亞洲找價值。這部著作是要站在中國的立場說話。希望中國人能真正頂天立地而且有尊嚴的站起來。因此認為「一體多元化」的歷史中,目前的臺灣與大陸關係而言,我們認為「兩岸若不交流,臺灣沒有出路」,「大陸若不改革,中國沒有前途」。還有只有強大而富裕的中國,那裏會有分裂的臺灣呢?換言之,中國不強大,臺灣必分離呢!《中國國富論》旨在使臺灣、大陸與港澳「兩岸四地」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上、文化上的發展趨同(註39)。

若欲使中國富強,魯迅( 1881 -1936 )的「拿來主義」最令人玩味。魯迅強調「拿來主義」不是「送來主義」(註40)。面向 21 世紀的中國,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而外來的文化、思想、經濟、政治、科技等等在所難免,而且也有需要。這些「舶來品」要我們主動的而且理性的去取、去拿,而不是外國人蓄意送來的(註41)。過去英國人送來鴉片,法國人送來香水,日本人送玻璃絲襪,美國人送來好萊塢電影等均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更不是我們自願的。這些都是外國人侵略我們用強迫,用騙術送來中國的。這些「送來主義」的具體例子,我們要設防(註42)。面向 21 世紀的中國,西方人士大量推銷他們的自由、民主、人權等到中國,這都得檢視其是否合於我們的國情。若他們蓄意「送來」取代了我們主動「拿來」,則會引起國家的混亂與不安。這種水土不合的現象或許是西方人士基於自身利益而有所作為的,這姑且不論。我們最擔心的是來自他們別有用心的「陰謀論」,那就更危險了。「拿來主義」是我們基於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有選擇的吸收外來的東西,這包括「硬體」的科技與經濟,也包括「軟體」的政治與文化。「送來主義」是指中了西方國家的毒針,或因崇洋媚外的情勢下,使中國不得不接受西方人士任意擺布(註43)。「送來主義」不是我們願意的,此必有害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們必須審慎註意。

魯迅的「拿來主義」論甚為傳神,這已表達了中國確實面對西方應有的看法。中國是閉關自守,這包括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的「閉門主義」在內。甚至於經常有所謂發揚國威的「送去主義」一說。根據魯迅的敘述,中國人為了「發揚國威」而將「國寶」不斷往國外展示,這好像是尼采(F. Nietzsche,1844-1900)自詡為太陽,不斷往外發光、發熱,只是「發電」式的給予而不是「充電」式的吸收(<註44)。魯迅說得好,尼采後來發瘋了。他比喻中國不是太陽,然而尼采更不是太陽,雖然他曾是「唯意志論」和「超人」哲學的鼓吹者(註45)。中國不但要門戶開放,並且要發揚並推動「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的結合,使之成為中國現代化的動力。

從「拿來主義」的意義來看,西方經濟思想應只能做為中國經濟思想的註解而已,而不能喧賓奪主將西方的經濟思想當成中國經濟 21 世紀的主文化。儘管中西經濟思想的基本哲學有許多相關性。而易學思想中「陰陽論變」的內涵就是可以將中西經濟思想中找到調和之處。

易學是中國文化之源,也是中國文化中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等學術思想相貫通。甚至與東方文化代表性之一外來的釋(佛)家文化觀念相結合,則更有意義。西漢對周易經傳的重新解釋,給予周易新的生命力和現代化的使命。此代代薪火相傳的學術生命力。可是仍然有所謂占卜、摸骨易理之周易熱。此為人卜卦、相命等經常產生歪風,並且為不法之人找到謀取錢財之機會。所以中華易學史上也有所謂反愚蠢和迷信之論戰。易學以儒、釋、道三位一體為中心的學術思想,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它可以作為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甚至於在國際關係方面的應用,當然也不離開做人做事,人事管理、企業管理、公司理財等範圍的應用。

《易經》所謂天地人的理性三結合意義和奧妙就在其中。其中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可以將自然科學與人文哲學相結合。若能體會到易理的精髓所在則能通曉人情與世故。因此也有智慧(方向)而且足以掌握世事的哲學(道路)和科學(車馬)意義;這是一個大的戰略。易學的研究在中國歷朝歷代均有其特殊的時代需要而有所發展的規律,可是唯心、唯物相調和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永恒不變。總之,易學的研究早已離「易圖說」停留於考證的思維方式階段,而傾向於多彩多姿豐富的現代文明建設新方向。而以「實驗與檢驗」的過程中,尋求到「拿來主義」的真理與價值。


27. 狄百瑞(William T. de Bary),〈中國知識份子的角色與地位〉,《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余英時等著),聯經出版社,臺北, 1992年,第 21-23頁。
28. 同註26。
29.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 Simon and Schuster, New York, 1996, pp.20-30。
30. 陳榮貴譯,日本近代經濟學研究會編,《世界十五大經濟學》,志文出版社,臺北, 1985 年,第1-14頁。
31. 馬克思的思想不但被曲解,也被政客所誤用。最典型的模式是史達林時代五個「五年經濟計劃」(1928-1953)共產主義經濟發展的策略。
32. 這也可以從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以及東歐等國家一味否定史達林共產主義模式的作法看出。中國自從 1978 年以後的政策方向則另有特色。
33. 蕭灼基主編,《哲學社會科學名人名著辭典》,河北人民出版社,張家口, 1978 年,第 30-35頁。
34. 同前,第31頁。
35. 同前,第 5-30頁。
36. 孫中山先生的經濟思想即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中國資本論》的出發點也是以「文化中國」為主軸。
37. 韋葦,《司馬遷經濟思想研究》,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 1995年,第 310-320頁。
38. 《中國國富論》的撰述是一個嘗試,仍需大大的修正與充實。
39. 1980 年代初擔任德國總理的施密特先生於 1998年11月訪問臺灣,並於11月 1 日在臺北圓山飯店以〈德國領導人物之任務與展望〉為題發表講演。另有關施密特談話,請參閱《海峽評論》(96),臺北, 1998年12月號,第16頁。
40. 魯迅,同註2。
41. 同前,第28頁。
42. 同前,第29頁。
43. 同前,第30頁。
44. 同前,尼采是德國哲學家,「唯意志論」和「超人」哲學的鼓吹者。
45. 同前,第31頁。
from: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club/portal/product/product01/s11.aspx?productcode=BA0159&excerpttitle=%e6%9b%b8%e6%91%98+2
2006-11-20 15:24:57
大陸台勞
江湖人

我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不管西方學者說什麼, 或是中國學者說什麼; 如何讓中國能成為法治化, 自由化, 成為一個平等而公義的社會; 讓人民能安居樂業活得有尊嚴, 那就夠了.

至於”理論”或”看法”誰對誰非並不重要, 因為那只是一種”思想”而非”行為”...我希望能討論應該怎麼做的”行動”, 而淡化理論...一如鄧小平的做法, 先改革開放中國吧!! 誰也不知道該如何走, 那麼就摸著石頭過河吧!!

不信的話, 對國家整體經濟的問題, 每個經濟學者都會提出足夠的理論和歷史記錄來支撐他的建議, 但幾個經濟學者專家的意見卻是相反的!! 那麼執政者要聽誰的建議呢?

最終的決策是當權者相信什麼, 就會做出什麼決定!! 中國共產黨改革的唯一罩門就是...不敢也不願意放下政權, 和由其他人民組成合法的政黨共享政權!! 只要共產黨迷信權力, 不願放棄權力, 中國的改革道路將是困難重重的!!

這就是簡單的事實和推理. 再好的理論不執行或執行不徹底, 那就一點用也沒有了.
2006-11-20 18:18:52
江湖人
《大國崛起》內容提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 17:23 新浪財經

  第一集:海洋時代(開篇)
  內容:葡萄牙 西班牙
  15世紀,歐洲最早誕生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裏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闢了從大西洋( 6.62,0.10,1.53%)往南繞過好望角到
達印度的航線;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
  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佈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臺上的第一場大戲悲劇性落幕。

  第二集:小國大業
  內容:荷 蘭
  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
  日漸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裏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藉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人口等天然不足,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第三集:走向現代
  內容:英 國(16 — 17世紀)
  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臺。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製成為關鍵的一環。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但是,接下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卻因為堅信君權神授,違背了英國早在13世紀時由《大憲章》所確定的國王必須遵守法律的原則,和議會之間進行了一場為時四年的內戰,戰敗後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準備;同時,也讓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位置。
  
第四集:工業先聲
  內容:英 國(18 — 19世紀)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廠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佈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
  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
  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集:激情歲月
  內容:法 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啟蒙思想打破了歐洲中世紀的神學枷鎖,開啟了理性的大門,而法國社會一直無法解決的三個等級之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佈。
  但是,歐洲各君主國的絞殺使法國出現了極端事件和長期動盪。這時,拿破崙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顛峰。
  然而,武力擴張並不能維持大國地位。直到二戰之後,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第六集:帝國春秋
  內容:德 國
  當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民族國家之際,歐洲大陸中部的一片國土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對分裂有著痛苦記憶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喚著一個統一的國家。
  通過不懈努力,經濟學家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方式得以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
  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飼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準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
  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是,隨後德國卻很快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
  二戰後,德國再次分裂。通過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

  第七集:百年維新
  內容:日 本
  150年多前,在四艘美國黑船的脅迫下,長期閉關鎖國的島國日本選擇了不戰而開國。外部壓力成為國家內部變革的動力,黑船來航15年後的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
  在“求知識於世界”的維新綱領指導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官組成的岩倉使節團到歐美各國考察。此後,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化:大久保利通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推進殖產興業、文明開化,開辦大量官營工廠,並大力扶持民營企業。
  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棄官經商的傳奇經歷成為那個時代的注腳。
  大久保的繼任者伊藤博文則順應國內自由民權運動的呼聲,制定了鞏固維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憲法。但是,同時寫進《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隱患。
  和所有迷信武力爭霸的國家一樣,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二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第八集:尋道圖強
  內容:俄 國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遊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德堡。
  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復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列夫•托爾斯泰等一批俄羅斯知識份子希望能夠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中,俄羅斯逐漸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文明。
 
 第九集:風雲新途
  內容:蘇 聯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在探索從未有人實踐過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列寧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及時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為新經濟政策,保護了農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蘇。
  列寧去世後,在面臨封鎖和戰爭威脅的國際環境下,史達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歎不已。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蘇聯新工業區的威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使它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
  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蘇聯為全人類提供了前無古人的經驗和思考。今天,俄羅斯人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努力,這個民族的未來值得期待。
  
第十集:新國新夢
  內容:美 國(17世紀 — 19世紀)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 6.57,0.07,1.08%)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後,由於英帝國強行增收印花稅,殖民地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北美13個殖民地宣佈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並在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此時,大量移民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拿過歐洲接力棒的美國,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美國快速發展,但制憲會議上懸而未決的奴隸制問題,最終在1860年導致了一場內戰。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
  此後,愛迪生將美國率先帶入電氣時代,對發明和創新的制度性保障成為這個國家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第十一集:危局新政
  內容:美 國(20世紀初 — 二戰結束)
  自由競爭,使得美國迎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黃金年代。一大批壟斷性的大公司、大財團相繼出現,第一家托拉斯集團—洛克菲勒的標準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問題很快顯露:壟斷導致中小企業倒閉,機會平等喪失;社會嚴重兩極分化,勞資矛盾激化。美國人開始反思這種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希歐多爾•羅斯福總統順應進步主義的思想和社會的要求,通過反壟斷和立法保障工人權益等方式,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預經濟的行動。
  隨後,福特生產線的誕生、電氣時代一批新技術和發明的出現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訂單,進一步壯大了美國經濟。
  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佛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捩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第十二集:大道行思(結篇)
  一、大國之謎
  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注: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
  二、大國之惑
  歷史上的大國依靠掠奪殖民地和武力爭霸崛起,已被證明結局並不美好;妄圖依靠戰爭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證明結果事與願違。德國的興衰是最好的例證。同樣,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永遠的霸權國家,大國的興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法則,英國在主導世界兩個世紀後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的位置。
  三、大國之路
  二戰後,各國逐漸開始理智地尋找大國之路。日本通過跨國公司戰略實現了經濟崛起;美國在資訊革命和高科技領域的領先使得國家持續發展。
  當全球市場把世界緊緊連結在一起,大國之間的互動、合作和依存關係開始增強,具有歷史眼光和戰略智慧的國家開始作出理性的判斷。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時代潮流中,法國和德國攜手開啟的歐洲新秩序引人關注,歐盟為和平與合作的國家發展模式提供了時代的注腳。
  四、大國之思
  對於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於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討論。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61115/17233081223.shtml



中國的歷史教育歷來偏重中國歷史,過於忽視世界歷史,尤其是歐洲歷史,而且過去世界歷史方面嚴重受政治需要的歪曲(當然,這一點中國歷史也一樣)。對歷史的瞭解,對於一個社會的所有精英(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素質、思維方式、視野、視角至關重要。中國近代的發展屢遭挫折,學習西方永遠是走味變調望文生義中國特色的皮毛,我認為很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教育和精英不注重世界歷史,尤其是歐洲歷史。

從這個角度講,《大國崛起》以科普形式給中國民眾講述歐洲近代史,雖然難免粗略,但也是個意義深遠的開始。也許能有幾萬個年輕人能因此找幾本歐洲歷史書看看,開始嘗試用全球視角、中性理性的歷史視角看世界,其中有幾十個將來成為精英,也許就能對中國發展產生可觀的影響。說得誇張點,五十年後回頭看,這也許會成為中國持續了一百多年的啟蒙運動過程中一個不小的突破,其意義很可能會超過八十年代的《河殤》(《河殤》帶有強烈的一廂情願色彩和幼稚,以及由此而來的片面,但對當時知識界尤其是學生的衝擊很大,影響很深遠)。
From: http://blog.chinesenewsnet.com/?p=18358
2006-11-27 17:20:26
大陸台勞
江湖人

中國開放網路 可以批評毛澤東 可以討論文革 在一個資訊開放的環境下 允許多元化不同的價值觀 勇於反省錯誤的歷史 才是中國會進步的藥方

不然用一種欽定的標準讀史 不讀也罷
2006-11-27 22:40:54
abra
對於玫瑰騎士這樣子專注於貶低中國文化
不願意探討每件事情的成因的討論
實在不予苟同
好像台灣所有差的都是中國文化造成的
然後把自己討厭的泛藍,牽扯到中國文化去

台灣就是老是有這批人
所以看事情的角度總是偏頗
2006-11-28 18:25:33
江湖人
中国新闻制度的划时代改革
乔新生



2006年11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77号国务院令,发布
《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这部历史最短
的行政法规,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到2080年10月17日自行废止。

这部行政法规第6条明确规定,外国记者在华采访,只须征得被采访
单位和个人的同意。不再要求外国记者到各级政府外事管理部门办理
有关登记审批手续,不再对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报道进行审查。这是
我国新闻制度的划时代改革,它犹如一声春雷,震动了整个中国新闻
界。

中国的宪法与其他国家的宪法一样,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
利。但是,在任何国家,言论自由都存在权利的边界。如果说新闻报
道权是言论自由的外在表现之一,那么言论自由则是新闻报道权的核
心价值。为了确保公民的言论自由和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权得以实
现,各个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从动态的角度平衡公权力与公民
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在这些法律规范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行政事
先审查制度和司法审查制度。

行政事先审查制度明确规定,公民和新闻媒体在行使言论自由宪法权
利的时候,必须报请行政机关事先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公开发布消
息。这种事先审查制度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
未经国家权力机关批准,新闻记者不得擅自进行采访报道。不仅如
此,我国没有充分意识到新闻报道权的特殊价值,在民事侵权诉讼
中,援引一般的民事侵权规则,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行为作出合
法性判断。在这样的法律背景下,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动辄得咎,正
常的新闻采访报道活动经常受到来自行政机关的干扰,新闻记者权利
被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

现在,外国记者在中国采访,只须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的同意,这
就意味着中国彻底取消了行政事先审查制度。按照平衡原则,今后中
国的新闻媒体记者在中国境内采访,也不需要报请有关行政机关或者
司法机关审批,只须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即可。按照国际法上
的对等原则,今后中国的新闻媒体记者在其他国家采访,理应享有同
样的待遇。

如果这一制度能够贯彻落实,那么今后任何国家权力机关工作人员,
不得借口必须征得上级部门的批准而拒绝采访,也不得要求新闻记者
在采访之前,获得采访对象上级机关的批准。中国境内沿用数十年的
行政事先审查制度将寿终正寝。

然而,正如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制度的颁布将为中国新闻报道开辟广
阔的天地,但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会不会利用内部的规定
或者行为守则替代或者消解国家的行政法规呢?从逻辑上来看,今后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征求行政主管单位或者其他国家
权力机关的同意,但是,被采访对象很可能通过内部请示的方式,拒
绝或者变相拒绝新闻记者的正当采访要求。换句话说,今后国家行政
机关不再强制要求新闻记者必须事先提出采访申请,也不再要求新闻
记者将新闻作品报送有关部门审查,但是,由于加强了内部纪律性约
束,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很可能主动要求行政机关或者所在单位有关领
导进行事先审批,或者对采访提纲、采访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这
样,制度化的审查制度就会演变成为个人化的主动审查制度。

所以,如果没有言论自由的社会普遍共识,没有对出版自由的科学认
识,那么即使取消了有关行政审批或者审查的规定,这项制度也很难
贯彻落实,新闻记者今后在采访活动中,可能还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
阻力。因此,我们必须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公民宪法上的基本权利,
将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起点,采取积极而有效地配
套制度措施,让这个充满希望的新闻制度生根发芽,让公民宪法上的
权利开花结果。

尊重并且保护新闻报道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捍卫公民的知情
权和表达权。如果没有全面的新闻报道,我们将生活在黑暗的隧道之
中;如果没有自由的新闻表达,我们将处在噤若寒蝉的时代。所以,
我们要把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作为改善中国新闻环境的重要历史契
机,全面领会这项行政法规所体现的现代价值理念,将维护公民宪法
权利的具体行政法规所包含的精神,尽快转化为公民的自觉行动,为
新闻报道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今后新闻媒体也应当改变传统的思维
观念,按照国务院行政法规指引的方向,不断拓展新闻的报道空间,
从而更好地维护公众的基本权利。
from:http://asiademo.org/
============================================

大陸台勞

很多事情都是須要一個過程的,要一下子達到你說的:”中國開放網路 可以批評毛澤東 可以討論文革 在一個資訊開放的環境下 允許多元化不同的價值觀 ”這是須要時間的.

如何把這時間給縮短(但此縮短並不會造成大陸的混亂),就須要大家共同努力了!!!
2006-12-04 08:28:56
大陸台勞
江湖人

學長我覺得你比較樂觀, 你的論點比較相信中國短期內”說的到做的到”; 我在中國混了七年多了, 我覺得, 當然只是個人覺得, 中國雖然有心而且事實上也不斷改變和進步, 但多半是治標不治本!! 要想根本改變共產黨的思想, 恐非一代二代政治人物的世代交替就能治本的!!

不過長期而言, 我還是祝福中國能和平穩定的改變成一個真正權力下放的民主國家; 中國一亂對台灣對世界都沒有好處不是嗎? 所以我不會去詛咒中國...只是我在中國住了七年, 也有一些根深柢固的成見了, 中國老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不敢說實話, 不敢面對共產黨真正貪腐和墮落...一如馬英九...民進黨也一樣...

羅文嘉或許沒有資格批評一手提拔他的陳水扁, 但不以人廢言來看, 我認為羅文嘉說的是對的!! 民進黨早就該改革了!! 這才是一個有反省能力政黨的表現, 反觀國民黨, 馬英九; 更別提共產黨和胡錦濤了...這些人無法反省和真正改革的原因在於他們迷信權力可凌駕法律, 法律是為權力者所服務和解釋的...這就是專制和帝制, 也是貪腐的根本!!

本立而道生, 根本問題不解決, 枝節細末處理再好也沒用啊!! 地基要是不穩, 樓蓋的再高, 裝潢的再美, 有何用? 安全嗎? 凡事非一蹴可幾, 要給中國時間改變, 這一點非常正確也合理...但除非中國共產黨真正醒悟, 從根本問題上, 一點一滴的革新和改變, 否則就目前共產黨在枝節細末未能撼動根本的改變, 我想中國的進步與發展恐怕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以學佛法的觀點來看, 只要心念一轉, 佛即眾生, 眾生即佛, 瞬間就能成佛...但芸芸眾生有多少人能有這種大智慧能力斷當下成佛呢? 只能一點一滴的改變自己, 老老實實的修行; 以此觀之, 我還是肯定中國現在有治標的改變, 雖然未觸及根本, 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中國的毛病豈是三十年改革就能轉變的了的?

所以我們還是持鼓勵和認同的立場, 支持中國目前小幅度和不究竟的治標的改革; 但同時也不要過度樂觀, 認為中國照此情況下去, 很快就能脫胎換骨, 立地成佛...中國這種漸進式不治本的改革, 恐怕要花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完成...

不過, 這總是一件好事和進步吧? 我們拭目以待, 樂見其成...希望中共用和平的手段往正道改革, 少造殺業, 多辦貪官...台灣政治現在已經沒有殺業, 比二蔣時代強多了, 就是法律還繼續被權力者賤踏, 以至貪官難辦...

加油吧, 台灣; 加油吧, 法治!! 我對台灣的信心, 不會有任何動搖的!! 中國共產黨能, 台灣的民主比中國更先進, 不可能不能的!! 台灣需要時間, 更需要你我和全民的智慧!! 才能逼政治人物改邪歸正!!
2006-12-04 09:01:14
江湖人
大陸台勞

『因果』,完整地說就是『因、緣、果』,從因到果之間,有一重要的關鍵就是緣(條件)。果的產生,必須因緣具足,才能成就。(以前年輕的時候就是不懂──果的產生,必須因緣具足,才能成就,因此常會與人爭吵,現在才知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層次,一個人要從一個層次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是需要時間的【有時是須好幾輩子的】,必須因緣具足的。)
我很喜歡佛法的另一個想法──『創造因緣』,不論我們面對的先天因緣是如何,由於無常的法則,都有創造的可能,這就是金剛經中『空』的概念───潛能的運用。當然,『創造因緣』的前提是必須『善觀因緣』。

你我所做的都是在『創造因緣』,因而產生好的果───「我的理想是讓台灣以及中國, 甚至全世界的人類都能或在一個和平的, 自由的, 民主的, 公平的, 正義的社會制度下...至於這種制度是共產主義, 資本主義, 三民主義都無所謂; 這個國家姓”中”, 姓”台”, 姓”美”也都沒關係...只要老百姓能真正享受到和平, 自由, 民主, 平等, 正義社會制度就好了, 如此而已.」
2006-12-04 23:07:58
大陸台勞
江湖人

誠然, 一切回到中道, 不執著於藍綠統獨, 回到人性基本面的訴求, 才是一個真正政治人物該做的事.

因因果果, 這世你殺我是我下輩子殺你的因, 這世你殺我其實乃是前世我殺你之果, 這叫異時因果, 因因果果, 果果因因, 剪不斷理還亂...

學長, 說深一點的佛理, 不要執著於因果, 若執著於因果, 恐難解脫...此話不是因果論不對, 而是在說要”不昧因果”!! 心中若執著於因果, 怎麼可能跳出因果定律? 只要一出世, 就不斷的造因結果, 何時才會識盡業空?

如果能明白不執著於空, 不昧因果, 就能契入空性.

”我很喜歡佛法的另一個想法──『創造因緣』,不論我們面對的先天因緣是如何,由於無常的法則,都有創造的可能,這就是金剛經中『空』的概念───潛能的運用。”

以上這段話, 我的看法不同, 心經云: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何來的”創造因緣”說法呢? 創造因緣的說法用於善法, 是方便說, 沒有什麼不對, 但從究竟義來看, ”創造因緣”不是究竟的佛法.

我對空性的體悟是, 世間一切會不斷生生滅滅的人事物等等, 因為由於不斷生滅和改變的原因, 所以不是真實的, 但在不斷生滅的人事物中, 卻可悟出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在, 那就是空性!!

因為空性的不生不滅, 不能增加, 也無法減少; 才能對比和顯現出不斷生生滅滅的人事物!! 真正契入空性, 就能看到世界一切不斷生滅的人事物, 這就是實相!! 這就是真如!!

或者說, 空性像鏡子, 雖然映照出萬物, 但本身就仍是鏡子, 不隨影像而變; 也可說是天空, 任由天空一下是萬里晴, 一下是烏雲密布, 天空永遠真空而妙有; 又如電視機, 不同頻道播放不同的節目, 但電視永遠是電視, 恆久不變, 空性中卻含妙有.

因緣是心的造作, 起心動念, 如果心不造作, 就不會有”創造”因緣的想法, 而是”隨順”因緣. 我在這裡和大家聊天, 並沒有想透過這些文章去”創造因緣”或改變世界; 我只是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想做的事; 也許對有些人起到善的教化, 也許沒有作用, 也許引發別人更大的瞋恨心...我也不知道, 我只是隨順因緣而已.

不過創造善因緣的說法沒什麼不對或不好, 我只是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佛法而已...純粹從自己的野狐禪來解釋. 所謂廣結善緣, 也是一種創造善因緣的意思. 但不要陷入任何一種說法和想法, 執著於固定模式的想法和邏輯...六祖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謂也? 必須是”無所住心”, ”心無所住”...無所住就是沒有任何的執著!!

把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六識和末那識及阿賴耶識都放空, ”心”(本性)就會自然顯現!! 讓心安住在這個無所住的狀態就對了!! 這些我說的到, 但現在還做不到!!

我的意識混亂, 不太容易靜下來, 所以我用另一種方法來修行, 對於我的妄念, 以”不隨不制”的方法一任自然, 任其生滅, 不隨妄念去, 也不把妄念當真來克制, 當能做到對妄念不隨不制時, 就能開始有靜和定的覺受.

不過, 我還是沒修到家就是了...嘴巴說的比身體力行的強...我的修行有點天橋把式...光說不練! 修行實在真是不簡單, 我這種凡夫俗子還真修的不好...
2006-12-04 23:47:49
大陸台勞
以下文章為基督教駁斥佛教的文章, 此人對佛教的罩門夠清楚的...其實每個宗教的教義都無法回答一個根本問題...宇宙怎麼誕生的? 人怎麼來的? 基督教把全部問題的答案歸於上帝...但上帝從何來呢? 如果上帝真的存在, 為什麼世界戰亂不斷, 人生不平呢? 上帝為什麼要創造人這種有可能變好也有可能變壞的”動物”呢?

人不斷的增加而沒有輪迴, 天堂容納的下嗎? 為什麼基督教到末世才要審判世人? 那時不信基督教的大好人大善人也不能上天堂? 而大惡人只要懺悔改信上帝就能得到救贖?

宗教總是無法解釋一切的, 所以信者恆信, 不信者恆不信!! 大家心中一把尺, 人人手上一把號, 各吹各的調...如果有意見衝突的時候, 那就投票表決啊, 這就是民主的價值.

佛學其實是一種哲學, 但這個哲學的盲點在於”第一因緣”佛並沒有解釋!! 請問, 人因為一念無明而成為人, 假設有種種理由和假設這”一念”為”第一因緣”; 那麼第一個由人成佛的人是向誰學的呢? 也就是說第一佛是誰? 從何而來? 因緣為何?

順以上的邏輯思考, 佛教根本就有很大的問題啊!! 何解?? 所以我早就說過了, 佛教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解釋, 這不是辯解而是事實, 佛教所說的哲理必須透過修證才能知道!!

回想釋迦牟尼佛的成道, 他也只是在菩提樹下打坐, 從打坐中悟道的!! 所以你不去打坐, 不去修行, 只想從文字相中學到佛法, 那是不可能的!! 佛法是靠實修實證, 而非語言文字可形容的.

同理, 從文字相了解”空性”只是一種方便, 真正悟透”空性”還是得靠老老實實的苦修與精進才行的. 下文基督教徒對佛教的文字相了解的非常清楚, 所以能指出佛教文字上的盲點; 但因為沒有修證, 所以永遠無法了解佛教意在言外的弦外之音了!!


龚天民新文集

认识佛教最重要的「空观」教义

目录- 下一篇:阻碍基督教发展的五大原因~佛教教义与基督教的冲突



佛教最基本及最重要的教义是讲「空」(sunya),并由此派生出许多佛教的重要教义。佛教所讲的空,绝非如基督教旧约圣经《传道书》所讲的空(传一 2),亦非如一般人所讲的「没有了」那种「无所有」的空(emptiness)。我们若能彻底了解佛教的「空」,便可说是已摸到了佛教教义的核心,对于我们向泰半信佛教的中国人传道时,会有很大帮助的。


对抗婆罗门教的世界观


我们要先从释迦牟尼时代的婆罗门教信仰(BrahmaiSm)说起。婆罗门教相信梵天神(Brahma)创造世界万物,并进入人的身体,而人成了梵天神的一部分,「梵即我,我即梵」。人若能苦修并不停念梵语 OM 咒文,最后,人的「自我」(Atman)或人的灵魂(Manas)便能与梵天神合而为一而得解脱,此称「梵我一如」,这有点像中国人所讲的「天人合一」说。

婆罗门教信多神多鬼多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神教。他们信天神(Dyaus)、太阳神(Surya)、雷神(Indra)、火神(Agni)、酒神(Soma)……,以及许多山川草木及无数动物等为神。古代印度人拜神时能随心所悦,选择自己所喜欢拜的神。在「宗教学」上称为「交换神教」(Kathenotheism)。中国人拜神佛时亦是同样情形,今天拜这个,明天拜那个,不一而定(信一神教的基督徒只拜一神,能专心敬拜,不会朝秦暮楚,三心二意的)。

当公元前第五世纪,佛教教主释迦牟尼出来传道时,立刻猛烈批评婆罗门教。他一面主张所谓四姓阶级平等,人人都可信他的新宗教––佛教:一面则极力否认有神的存在而推翻了梵天神造万物的信仰。因为婆罗门教祭司当权派用他们所信的「神」来束缚印度人民。他们宣称婆罗门祭司族是从梵天神的「头」所生,而第四阶级奴隶首陀罗族(Sudra)则是从梵天神的「脚」所生,最低级下等。其它第二武士阶级剎帝利族(Ksatriya),和第三商工阶级吠舍族(Vaisya。族又能称「姓」),则分别从梵天神的「臂」和「腿」所产生。

为了吸引婆罗门祭司族以外其它三阶级的人信佛教,释迦牟尼不得不大胆地来个「无神论」,否认和推翻婆罗门教的梵天神和所有一切神明。这样尤其对于第四阶级的奴隶族来说,正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这些人从古时起直至现在,仍被禁止相信婆罗门教(现称印度教)。对于第二、第三族人,当然也起了「宗教革命」的作用,他们实在也不想再做二等公民,永远被压在当权派第一阶级婆罗门族之下,低声下气,忍辱偷生。释迦本人属于第二阶级,也是在人的权下。


「缘起论」的教义


释迦牟尼的脑子很灵活,为了创立他的「无神论」,在参考了婆罗门教原有的,世界万物都不过是由「地水火风」等四大原素而成的教义后(此思想强调任何物都由此四大而成,如四大散去,此物即不存在),造出了一套诸法皆空的「缘起论」。这样,释迦牟尼反对婆罗门教的多神论,便有其教义上的根据了,他主张世界万物都无它的本体,不过是由「因」(Hetu)借着「缘」(Pratyaya)而生「果」罢了。例如苹果种子是「因」,种入地中,藉泥土、水分和阳光(缘)等的外缘后,最后便生出苹果树而结出苹果(果)。因此,一个苹果是由「因」藉「缘」而生的。

再如一把木椅子,在未被造成前,木料是因;锯子、钉子、人工等是缘,最后才成为一把椅子。如再深入分析,锯木头的那把锯子也有它成为锯子的因缘。铁是因:人用力气、用烈火烧铁而打成锯子,则为外缘了即使现代用机器制成锯子,仍需用铁(因),仍需用机器(缘)。如再更进一步追踪,造锯子的铁也必有它成为铁的「因」,借着外「缘」的力量而才变成铁的(亦即铁的产生过程)。如此一圈圈、一层层的分析下去,每一样东西则都成了不过是借着无数的因和无数的缘所成罢了。但佛教始终答不出每一物的「第一因」究竟从何而来?因此,佛教的「因缘论」不可信。

佛教只想强调的是:万物(或凡物)无「实体」(Reality),仅仅都只是一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假存在而已。所以只是一种 Sunya 的存在。这个梵文 Sunya,中译「空」,译得不好,容易使人误会。难怪最近有一位八十四岁的台湾佛教徒余绍坡先生大胆地提出异议说:「……常发现凡讲『空』字,就容易出毛病。『空』字在直觉意识中,很容易认为『空无,断灭』。用之则自误误他,不用则太太平平。」(见氏着「佛法义理中不应沿用『空』字」,台湾佛教《海潮音月刊》,一九八五年四月)。这是笔者研究佛教四十年来,第一次看到有中国佛教徒如此勇敢地向佛教﹁空﹂观开刀的文章。本文后半段中还要引用他的反「空」文章。

关于万物(诸法)因缘生的教义,我们不得不引用佛经:「诸法亦如是,因缘合乃成,因缘离散即灭」(《增壹阿含经》第二「七邪聚品」)。对于「空」,佛经则说:「从缘生势,无有是处。从缘生者,则是无我,则是空也。从缘生者,则是无来无去,从缘生者,则非真实。」(《自在王菩萨经》卷上)经中之无我的「我」,乃指物的本体,亦即婆罗门教所讲的「梵我一如」的那个「我」(Atman)。

佛教有名的《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Rupa),意为「物质体,能看得见的形状或东西」(OutWard Appearance, FOrm, Colour, Matter, Thing)。空(Sunya)指「物无本体」(NOn-eXiStenCe––All phenomena and the ego have no reality)。「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即「凡能见之物均无实体(本体):凡无本体之物即是能见之物」,英文或可写成 The Rupa is Sunya; The Sunya is Rupa。


十二因缘与轮回


在原始佛教中,对于因缘的道理,释迦讲及最基本的「十二因缘」,以说明人为何会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据说人因有无明(Avija),故「缘」行,因有行,故「缘」识……因有生,故「缘」老死。但如「灭」无明、「行」亦被灭……最后则生、老死亦被灭。佛教徒惧怕死后再去转轮回而再生于某一道(如畜生道),以后又要再死,死后又去转轮回而又再生,又再死,生生死死,永远不绝。

因此,佛教徒渴望死后不再「生」,而能去这么一个地方,那个境界应是无生无死,佛教称它为「涅盘」(Nirvana 原文意是如灭火般的「被吹去」、「被消去」)。印度雅利安人系统的宗教思想都讲「轮回」,佛教也不例外。只是苦了原与印度雅利安人毫无血缘关系的中国佛教徒,也被卷进这个莫名其妙的轮回谬论漩涡之中,天天为自己死后的「再生与再死」愁苦忧烦,惶惶不可终日。十二因缘中的最原始元凶––「无明」,究竟从何而来?佛教居然无法清楚解答,只在佛经以外的《大乘起信论》中笼统地称无明是忽然念起。「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但这种无明来源说明是绝对无法令人信服的。由此可知十二因缘的道理真是漏洞百出,不能使人信服。

由于篇幅所限,恕不详述十二因缘的每一项含义。大致上,十二因缘的「因、缘、果」适用于人类。但似乎也能用于动物,因为它们也有生死,也会再去轮回变来变去。佛教甚至以为一切鬼神也难逃轮回之苦,或升或降,痛苦莫名。这也是受了婆罗门教火神阿耆尼等诸神鬼会堕落的教义影响所致。基督教根本不信轮回谬论,但中国佛教僧人却极卑鄙恶毒地硬说基督教的上帝也不过是六道轮回中的天道中的一神而已(三十三天,忉利天神),所以他(神)也会再堕落云云。实在含血喷神,令人发指!

关于十二因缘。佛经说:「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关于人的身体基本组织,释迦牟尼讲了「五蕴说」。「蕴」是集合的意思。五蕴是:色蕴(人的物质体)、受蕴(感觉作用)、想蕴(认识作用)、行蕴(意志作用)、识蕴(Vinana,人的心的本体)。要言之,人的身体是由「物质」(色蕴)和「精神」(其它四蕴)两大部分组成。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佛教对所处环境的适应力特别强,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佛教为求生存,对释迦牟尼所讲的古老道理––原始佛教教义也会予以新的解释或索性推翻之。释迦牟尼死后(公元前四八六年,有异说),佛教僧伽(教团)开始分裂。到了公元前三百年至公元一百年左右,佛教已分成保守派的「上座部」(后成小乘佛教)和自由派「大众部」(后成大乘佛教)等两大派别,各派中又再分若干小派而共分成二十个部派。这时期的佛教称作「部派佛教」。

上座部的主流是「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有部对于「因缘」和「空」约两大教理,另有新的解释。有部主张构成万有的要素(法体),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实在的,永远存在不灭。现在的一切存在物虽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一旦因缘消灭,现存物亦随之而消灭。但构成万物的原素即仍存于未来之中。一旦因缘成熟,又会再度出现。例如一块金子,「过去」是一枚戒指,「现在」可被铸成耳环,「将来」也能制成别的装饰品。有部反对万物随因缘灭而灭,即主张物质不灭说,连带诸法(现象)皆空的「空」也一起被否定了(主张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这种「新佛学」,当然已离释迦牟尼的教理很远。

到公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中若干人起了宗教改革。他们吸取了大量婆罗门教的神鬼信仰,以及印度周围各国某些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等,然后把这些东西统统搬进佛教,成立了所谓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原有的佛教从此便被贬称为小乘佛教了(Hinayana Buddhism)。

但日本泰半佛教学者一致认为大乘佛教信仰已离原始佛教甚远而主张「大乘非佛说」,亦即大乘佛教的教义不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和我多次进行过笔战并以毒骂基督教而出名的台湾圣严和尚,去日本佛教大正大学留学后眼界大开,居然也开始接受大乘非佛说了。例如他论到净土宗阿弥陀佛来源时说:「……一旦接触到来自希腊、波斯等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时,为了接引异教进入佛教,对异教的思想便不能不考虑其价值。」(《世界佛教通史》上集第一四五页。龚按:出于「佛教权威」和尚的口,佛教如果承认异教思想也有「价值」,要予以吸收,岂不更证明佛教思想真是大有问题而非绝对的「真理」了。)

圣严小心翼翼,唯恐触怒台湾佛教界保守派(实则是顽固派)的诸山长老前辈,所以只好转弯抹角,暗示着阿弥陀佛信仰实乃由大乘佛教取自希腊、波斯等国宗教而来。本人曾写过一篇几万字的论文––「阿弥陀佛真相」,登在香港《景风》杂志,证明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信仰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地区,大概和波斯的太阳崇拜信仰有密切关系。详情请阅拙著《阿弥陀佛真相》。


大乘佛教在人「心」上下工夫


佛教到了大乘发展时代(公元一世纪起至公元八、九世纪止),在思想进展上,说好听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实则是「乱七八糟,一塌胡涂」。笔者被邀与胡适博士在台北官舍午餐时,他称大乘佛教是「垃圾桶」(意即甚么都有),真是一针见血!简言之,大乘佛教可分三大系统:(一)专注重人的「心」才是根本问题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二)另立西方「救主」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三)以婆罗门教咒语为本,另创大日如来,类似泛神论,大日如来即我,我即大日如来,所谓「即身成佛」的密宗(真言宗)。目前,从印度来的西藏喇嘛教密宗在台湾大为流行。限于本文题目及篇幅,笔者只讲第一系统。

(一)各宗的心观:

从印度大乘鼻祖龙树及世亲与无着等大牌人物开始,直到传至中国为止。大家都把诸法(万物)到底是「有」抑或「无」,以及万物到底是何种存在等问题,最后都集中到人的「心」上了。

这些大乘教徒的主张可总括成二点:(1)甚么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轮回、涅盘……等等,都不遇是一种「假名」,它们根本不存在,没有这么一回事(亦即无十二因缘、无轮回、无……全部是无)。(2)人只要下些工夫,弄通思想,能在自己心中明白上述「无」的道理,而同时知道我本来原是「自性(心)清净」,则便是开悟了。梵文称作 Buddha。这个梵字,中译「佛」、「成佛」。这个仅属「开悟了」的普通用语,以后也被神化而把「成佛」变成像是上帝一般的了。

禅宗主张「见性(心)成佛」,自见「本性(心)清净」。天台宗相信「念(心)三千」,每一人只要一念之差,可以上佛界,也能入地狱。华严宗则强调「此心即法界(真心)」,人心统摄万物,万物唯心缘起,由于自己的「心」一动,或成迷或成悟。唯识宗用了「第八阿赖耶识」的名字(Alaya)来代替人的「心」的说法,主张阿赖耶识(心)才是生出世界万物的基本种子。「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三界唯心」。

但这四大佛教的主流思想,都不过是在人的「心」上下工夫、兜圈子。他们主要是说:人的「心」原本清净无秽,一尘不染。只要你抱定这种想法,绝对不变,你便不必再怕甚么轮回不轮回的了。这有点好象在追求亚当和夏娃未犯罪前,在伊甸园中的那种纯净灵性生活。但人已犯了罪,欲想靠己力恢复,已是不可能的了(参弗二 8、9)。佛经说:「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也。」(《般泥洹经》卷上)龚按:经文意即六道轮回或五趣(道)(天、人、鬼、畜生、地狱)都不存在,都无非是你的「心」所为(想)罢了。「心有想念,即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盘。」(《大集经》)「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份,是皆依心。」(《华严经》)

(二)《心经》与《金刚经》的教训:

在大乘佛经中,推翻原始佛教最彻底、最露骨的要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了(简称《心经》。几乎所有中国佛教徒非常喜欢诵念这本经,原因可见经文。龚按)。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心经》劝人只要自己心中觉得根本没有甚么无明、甚么生老病死……这些东西根本都不存在,那你就不必再怕甚么了,无有恐怖。有名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据说禅宗六祖慧能是因听了此经而开悟的),也和《心经》一样,走同一条「无」的路线。经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亦即你的心不要天天被牵挂在这些东西上面,它们根本是不存在,是无。龚按。)同经结论说:「何以故,一切有为法(指能见之物「Rupa,色」的别称。龚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亦即一切能见之物归根结柢都属无。龚按。)

受了《心经》和《金刚经》等思想的影响,中国若干佛教徒更大胆也干脆否认有所谓「业力」,因此也是劝人不必再怕甚么业报不业报,一切统统放心好了,「诸佛合十曰:『阿难!阿难!无色无色,更无受想行识,则诸业不起,一切众生当无劫孽』。」(《圣贤杂志》第一九三期,一九八五年一月,台中圣贤堂)据该杂志说,以上的「诸佛合十曰」是所谓观音菩萨藉扶乩降坛而讲「色空之论」的。所谓观音降坛和诸佛合十都不过是骗人的幌子,但中国佛教徒和受了佛教影响的中国人,都想从「业」和轮回等的恐怖教义中逃脱,而渴求变成所谓「我本自性(心)清净」的念头倒是真的。据说鸵鸟在紧急关头时,把自己的头埋入沙中,自己已看不到甚么,便安心快乐得以为一切都无问题了。大乘行者所追求的「无」和「无有恐怖」倒有点像鸵鸟式的自我安慰。


佛教到底是「有」?是「空」?模棱两可


大乘佛教可说走了另一条路线,完全否认推翻了释迦所讲的原始佛教教义。难怪受了这种新思想的中国禅宗僧人竟也敢大骂起佛祖释迦牟尼来了。据说,释迦曾讲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能德相。」但中国禅僧云门和尚却听了大怒道:「若我当时在座,当一棒子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他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禅宗及其它以修「心」开「悟」的僧侣及信徒,十分喜听云门的骂佛狂言。其实,我们对于云门的骂佛狂言,不必大惊小怪,这只是个思想上的问题而已。大乘既然已走了自己的新路线,当然不想再受释迦旧教训的束缚。但小乘佛教的泰国僧人绝对不承认大乘的「新思想」。小乘僧人仍都在苦苦修心,追随着导师释迦牟尼的脚踪。我曾在泰国佛寺与泰僧讨论过大小乘教理,他们把大乘佛教和尚恨透了,尤其对那些娶妻食肉的日本和尚,更是看得一文不值。大小乘佛僧直到现在,仍是水火不兼容,没有往来,形同仇敌。

由于佛教对「有或空」一直说不清楚,台湾佛教徒余绍坡先生不得不大声呼吁道:「……现今尖端科技发展迅速,佛法亦应以革新精神,将经论义理依『精简、明确、具体、应用』四点原则,使人容易了然佛法核心义理,不但不沿用『空』字,以杜绝『后遗症』,也要普遍提高对义理认识的水准。弘法领导阶层,以为然否……。」由全文可知,只要不用「空」字,就不曾连带陪衬一个「有」字,也不曾发生「空无」、「断灭」的误解(见氏撰「佛法义理中不应沿用『空』字」,《海潮音月刊》,一九八五年四月)。

照笔者看,除非中国佛教来个教义「大革命」(这种情形很难发生),否则,「空与有」的问题还一直要纠缠下去,永远解决不了。这是因为佛教教义内容自己出了毛病,有了问题,即使教主释迦牟尼从骨灰瓶中「复活」过来,也无法解决得了。他一定会对所谓大乘佛教大吃一惊,会叹息问道:「你也是佛教徒吗?」

为了「有无」的教义,中国佛僧也因而伤透了脑筋,只好用模棱两可、含糊笼统的说法予以搪塞了事。例如台湾有名的「高僧」南亭法师说:「……此心无形无像,故不属有,有作用可见,故不属无……可以说空,可以说有,空则虚灵玄妙,不可捉摸;有则事事物物,皆唯心观……」(见氏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南亭和尚的解释使人难以捉摸,到底是有?抑或是无?照他的说法,两者都是,两者都不是。结果仍无具体定论。这就是佛教!兹引用另一则佛教文章,以飨基督徒读者。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是莫名其妙,没有清楚的答案。文章名叫「问答」。问:「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答:「本来面目尚不可得,更从何处问来去?」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又如何?」答:「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合和而为『我』!」问:﹁我是谁?﹂答:「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谁问:『是谁』?﹂(《觉世旬刊》,一九八三年,八月廿一日)


三个与空观有关的思想


和空观有关的另外三个思想也必须说明一下。

(一)四人皆空说:

古印度诸学派大多以「地、水、火、风、空」为成立世界的五大原素(也有除去「空」的「地、水、火、风」四大说)。佛教承袭了这个四大,也以为凡是能见之物(色法)都莫不由此四大原素而成。「地」界属坚性,指物的坚性部分。「水」界是湿性,指物的湿性水分部分,能摄取。「火」界是暖性,指物的暖性部分,使物能成熟。「风」界是动性,指物的动性部分,助物生长。但以后大乘佛教站在「空」的观点,以为就连这个「四大」也仍在 Sunya(空)的范围内,所以成了「四大皆空」。

但「四大皆空」这句话在中国民间即成了一句害人不浅的口号,已成为代表「努力奋斗无用」的箴言了。人生到头来反正都落得一场空,干嘛还要为生活吃苦拚命?因此有人「看破」(?)红尘入「空门」去作和尚或尼姑。但和尚尼姑也得吃饭活下去,要设法弄钱养活自己。所以仍未彻底离「空」,仍在「有」(钱)上打滚呢!再者,据说寺院或尼庵中问题更多,「空」不了呢!我没有作过和尚,僧伽内部真正情形我不清楚,但请阅读《僧尼归主记》,便知其中若干惊人和恐怖的事情了(此书在各教会书局有售)。

(二)四劫说:

古印度婆罗门教学派称此为「劫波说」(Kalpavada),以为这个世界有成立期间叫作「成劫」;世界的存续期间叫作「住劫」;世界的破坏期间叫作「坏劫」;世界破坏后,到下次再成立时的时期叫作「空劫」。佛教也采用了这个四劫说。据说每一劫的时间是二十中劫,总共八十中劫而成一大劫。一大劫的年代是十三亿三千四百万年。但由于佛教的世界观是既无开始,也无末了,所以佛教的四劫说只用以说明凡物的变化阶段而已。例如某一物有它的完成期(成),有它的发展期(住),有它的变坏期(坏),有它的消灭期(空)。万物似乎都能适用于此四阶段变化。如青草的生出(成)、长大(住)、枯干(坏)、消灭(空)。

(三)中国佛教徒是伪无神论者:

中国佛教僧人和信徒老是煞有介事地批评基督教说:「佛教因信万物缘起,诸法无我(空),无实体,所以佛教徒不能信有上帝。上帝是何因缘所生?」佛教徒直到今日为止,仍在不断地攻击基督教,说基督教靠他力,靠上帝拯救,是「有神论」,而佛教只靠自力修行开悟。不信有绝对者的上帝存在,所以是「无神论」云云。(大意如此,佛教报章刊物中经常有如此论调的文章。)但基督教根本不信万物因缘生的谬论,上帝是自有永有(参出三 14),和因缘论无关。限于篇幅,在此不论。

关于佛教自称是「无神论」这一点,说起来真有趣,也极滑稽可笑。目前,中国寺庙中都充满了大量的佛像、菩萨像和其它许多的印度的鬼、魔、神像。不管僧尼也好,信徒也好,大家天天都在顶礼膜拜这些奇形怪状的偶像以求某种利益。由台湾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的《佛教圣歌集》中竟收有「祈求」和「向佛陀祈祷」两首佛歌。

前者有一句是:「伟大的佛陀,我依靠在你的座旁,告诉我一个光明平安的地方」。后者更把佛陀(释迦牟尼)神化,看成为如同基督教的上帝一殿,信众可向他祈求:「我今向佛陀忏悔,我今向佛陀祈祷……」(广惑法师作词)。中国佛教徒自诩的「自修开悟」到那裹去了?为何要向外力––佛陀祈祷求救?中国佛教对「外」,尤其是对基督教时,总是搬出缘起论的空观来,大骂基督教是靠他(外)力拯救,信上帝,是有神论。但当佛教关起门来对「内」时,却变成了「拜拜教」和「多神教」,竟大举「多神多鬼多灵多佛」的大崇拜。

大家跪拜着各式各样、无奇不有的偶像而乐此不疲,以求从他(她)们得到各种想得的利益。所以笔者称中国僧尼或信徒都是「伪无论神者」,一点也没有冤枉他们。根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发现中国佛教是戴着两种不同的面具,一对外、一对内(如上述)。他们在采取双轨战略。

《圣经》说:「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弗四 14)。但愿我们对主的信心永远忠贞不渝,亦盼佛教徒早日弃「空」归主。
2006-12-08 16:25:45
简体字
注意统一这个观念,存在很多年了。。。是文化传统的一种,欧洲的分裂跟地理,文化有关,比如宗教,地貌,都有联系,要独立就光明正大地提,何必,这么猥琐。
2007-01-26 00:35:37
玫瑰騎士
簡體字:

有啊!我們向來都是很光明正大的說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至少,我們泛綠派的這邊沒人對此感到猥瑣,這一直都是我們很大聲主張的事實與理念,不過,泛統派的我就不知道了,這還得勞駕你自個兒去問問他們。

所以,你所見的猥瑣,我猜如果不是來自泛統派,那就是來自於你自己的內心吧?

不過,既然咱有緣在此相遇,而這裏又正好是佛門淨地,就讓我來把你度度吧,請你現在閉上雙眼,雙掌合十,什麼事都不要想,只口中專心唸「阿彌陀佛」,唸的次數要和你的智商成反比,然後你就會發現心中的「猥瑣」就會突然煙消雲散,你就會快樂很多。

不客氣,別叫我師姊便好。
2007-01-26 10:19:18
好想吃雞排
那個苗族部落應該其實是生到同性別的就宰掉吧,沒有那麼神可以家家一男一女的啦。
2007-02-18 21:27:05
大陸台勞
好想吃雞排

應該沒那麼殘忍吧 如果一個人殘忍還有可能 全村的人都如此殘忍比較不可能
2007-02-19 20:01:06
LOOKER
不知道這邊有沒有人聽過"演化"這兩個字。
演化的核心價值在於所謂的"適者生存"
所謂的適者與不適者的切分,在於所處環境與其所擁有之能力是否不悖。
就好比我們要比較圓形跟方形哪個比較好,就要看我們要把圓形跟方形應用在哪樣的環境下,才能去比較圓形跟方形到底哪個比較好。當然,某些環境下,就短期的觀察而言,圓形跟方形是不容易比較出好壞的。

問題是環境是一種變動過程,就好像今天下雨明天出太陽後天陰天一樣,所以前面所樣的環境(比較基準)就會是一直處在變動的狀態中,所以要討論所謂的適者,自然以不同的時間尺度來量測或不同的橫斷切面來研究,自然有不同的答案出現(如果答案都一樣,表示你有取樣偏好,主觀喜好,沒有接納他人想法的空間可言)。
面對這樣的變動環境,除了運氣以外,個體與系統"演化"出所謂的多元性,來作為應對環境變動的適應策略。所謂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的道理就是這樣,雖然備多會力分,但是造成滿盤皆輸或入不敷出的機會會相對的少很多。

回到版主的討論題目。
日本戰國末期,德川家康為了德川幕府的長治久安,建立了一系列安定社會或說讓社會不具變動性的策略,這也讓德川幕府14朝200多年間都能以同樣的樣貌維持社會穩定而達到統治的穩定。
以中國而言,自從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後,中國的政治思維就早熟的建立穩定的運作脈絡,因為所謂的儒家思想自武帝起就被借殼上市以後(好比贏政替一隅秦國建立統一功業,但秦王朝卻是呂氏的種不是顓頊贏氏的血脈),藉由哲學體系的來替王朝世襲建立加冕(理論)基礎(一如歐洲的君權神授),儒與統治階級互相吹捧,一穩定就是2千年,當然這也是這個時間節點的社會發展被限縮,所以社會價值一元能夠被統治模式一元所掌握,等到工業革命以後,加上地理發現結束後打造出世界村,整個東亞的社會樣貌不再是原有的一元統治模式能夠應付(這也是民出在爭得先生賽先生或要社會主義或資本主義爭論的來源)。
日本是個哪裡好哪裡抄的民族,中國是個有雄厚文化基礎的民族,所以要改,要適應,日本會比中國適應跟改變的徹底,不過直到二戰後日本被美國託管為止,中日兩邊的政治概念都還無法跳脫"一元",朝向被演化法則證明較有適性的多元。

而以近百年的各國發展現況來說,統一與分裂的邏輯並不足以表達是否具有較多元的政治適應性。而民主與非民主卻能取代統一或分裂來表達是否具有較多的政治與社會發展適應性。

秦納百川所以成其雄大,漢獨尊儒所以綿其攸遠,清不理變遷而自取敗亡。
所以以我的觀點來說,考慮現今的政治及社會需求,要講統一或分裂,其實還要去考慮內部實質是否具有多元性。因此:
統一加多元>分裂加多元>分裂加一元>統一加一元
2007-06-27 15:25:35
大陸台勞
LOOKER

我不太相信適者生存之說 什麼叫適者 在變動的環境中 什麼叫適者 恐龍可能曾是地球的霸主 但不知為何而消失了 如果存活的物種就叫適者 那麼快被人類屠殺光的物種 他們又是那裡不適了呢 適者生存是以人類為觀察立場的結論

真正從自然界和生態平衡角度去看的話 有什麼物種太過強大 沒有天敵的話 就會因為沒有食物而滅亡 或者說降低數量 否則整個物種就會被滅亡 母鯊魚在沒有公鯊魚的環境下 可以無性生殖 夠適者生存了吧 不過只要全世界的人都愛吃魚翅 我看鯊魚早晚滅種的

我比較相信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的說法 這是我對自然界的看法 我不太認同達爾文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的說法 這只是片面而非全面的說法

至於中日的對比 你說

日本是個哪裡好哪裡抄的民族,中國是個有雄厚文化基礎的民族,所以要改,要適應,日本會比中國適應跟改變的徹底

我的看法倒不一樣 中國和日本 韓國相比是一個真正的帝制國家 皇帝一人說了算的國家 中國從秦朝開始就不是封建制度 已經不是商周有天子 有諸侯的時代了 中國已經建立帝制的帝國了

而日本則像商周朝代 有天皇和分封領地的城主 韓國表面上看起來像中國的帝制 但其實韓國的國王和二班貴族是一種恐怖平衡 韓王必須用貴族之間的矛盾 拉一派壓一派 鞏固自己的王位和勢力

這就是說中國是帝國君權獨大的 所以是比較一元化的 日韓因為還是封建制度 君王難以一手遮天 中國的百姓被奴化近2000年慣了 所以難以奘向民主社會 日韓貴族則比較能擺脫封建制度 因為貴族還是能掌握變革後日韓的政治和經濟

可能說的不是很清楚 但我對中日比較的觀點 明顯的與您不同 當然不是我對你錯 只是雙方解讀的角度和觀點不同

中國為什麼從強國變成弱國 這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 古代強大的中國 到底強在哪裡 強在國力 強在文化 強在科學和各種生產工藝與技術 強在哲學思想 刀劍比人鋒利 盔甲敵軍砍不動 這就是古代科技的力量延伸到軍事力量

清朝哪裡弱了 一句話 就是打敗仗而且根本沒機會打勝仗 為什麼 因為科技遠遠落後 科技落後的原因是中國的帝制造成了一元化的價值觀 千年來不變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儒學是諸學之首 沒有被挑戰的餘地 科學研究被視為雕蟲小技的末技 這算是中國沒有適者生存嗎

我覺得應該是 變者生存 環境在不斷的變動 中國古代能成為強國的原因 在一成不變的千年後 反而成為清朝著致命傷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 是第一家把汽車成功平民化的公司 但後來卻差一點讓福特滅亡

為了讓汽車平民化 福特用科學管理的手段 標準化 大量化 一致化的生產了很多汽車 終於讓汽車從少量高價的時代 走向大量平價的時代 幾乎是中產階級人人買的起了 福特贏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 當過了五六年 新車變舊車 人們要換第二部車時 誰會想買和第一款車一模一樣的汽車呢 克萊斯勒汽車 看準了這個機會 推出個種新款的汽車 立刻打的福特滿地找牙齒 興衰成敗沒有定論 只有變者生存

在光學相機底片市場中全世界最大的公司柯達 大概在十年前 就透過專家調研 知道未來相機的趨勢是不用底片 但柯達如何放棄自己世界第一大底片廠的優勢 去投入一個未知不用底片相機的領域呢

我看了挽救IBM的科斯納的書 IBM當年為何身陷泥沼不可自拔 其中有一個原因 當年大型電腦的淨利是60% 多恐怖啊 所以IBM無法去發展個人電腦PC 因為那剛好和大型電腦的市場衝突 捨不得啊 這不是產品感情 也是現在高官厚祿人的一種成就和光榮 你怎麼把這些人給說服了呢

這是我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的結果

所以 如果中國當年秦王沒有統一全國 中國是很多小國和小城邦的大陸 今天未必會比統一的中國更差 至少 一定會有好有壞 而不是一言堂 一元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讓我擔心的是 只能有一種言論和一種思想 這不就又回到清朝 回到二千年中國帝制的歷史輪迴中了嗎
2007-07-13 17:18:10
LOOKER
適者生存的基礎在於

面對環境的變動,你是不是能夠提出改善對策

環境是變動的(不仁),運氣好壓對寶的或者能夠捱過改革需求的,就能活下來。

哈,老實說,你對演化的看法需要調整一下,我們學到的不是你說的那樣。
2007-07-13 17:39:23
大陸台勞
LOOKER

適者是一句結果論 成敗論英雄 但適者生存 沒告訴你 什麼才是適者 只從結果論來說 活下來的就是適者 那麼當你在面對環境時 你該怎麼辦才能當個適者呢

所以不相信適者生存 因為不適者可以離開 離開不一定就不能生存啊

扯遠了 說這些沒多大意義 我沒說我對啊 我只是說我的觀點和角度而已

不知道演化的定義 但我認為變化是必然的 演化是源於自己主觀意願的改變 或自然界的突變並不重要 重要的都是變化

我學到的也確實和一般人不太一樣 我是神童 神經病的兒童 我一直都是異類 只是盡量說說人話 不然沒人聽得懂 會沒人理我 沒朋友的

了了吧
2007-07-13 18:00:36
LOOKER
哈,麻將好玩的地方就在於七分運氣二分做人一分實力。
演化有趣的跟殘酷的地方也在此。
如果要問我要如何去面對環境的變動,其實就跟打麻將一樣,保持你處理牌的彈性,不要對於自己既有的優勢有持無恐,持續戒慎恐懼不要鐵齒...
80/20,淘汰在怎麼也是先抓後面那20,特別是遇到山崩地裂動都不想動自認根基穩固的。

抱歉啦,多所得罪!!
2007-07-13 18:35:52
大陸台勞
LOOKER

我麻將打的很爛 不過我會下點象棋

麻將打久了 以機率而言 會打的人贏率高 但下棋不一樣 不同等級的人 你永遠下不贏的 除非你升級了

打麻將和演化有什麼關係嗎

你對演化的定義和解釋為何

算了 我對演化也沒多大興趣 隨你吧

換個話題也行
2007-07-13 21:00:13
TOP
詳全文